美军不断打仗,为啥却无法像以前那样生产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什么人称得上“英雄”?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标准,但对军人来说只有一个标准——金灿灿的勋章。对于美国大兵来说,获得最高级别的国会荣誉勋章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这意味着不只军队认可你,国家层面也认可你,而且三军总司令和总统亲自为你佩戴勋章。

美国总统为英雄颁发国会荣誉勋章的照片经常见诸媒体,但很多人不知道,受勋者的认定标准已经悄悄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出乎很多人意料。

美军不断打仗,为啥却无法像以前那样生产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国会荣誉勋章

在美国,服役的军人只占总人口的1%,其余99%的人几乎不知道身边那些军人的事迹。由于与军方有隔阂,很多美国人把所有穿制服的人都称为英雄。对此,美国军人不高兴了:如果冲入火场救人、抓捕毒品贩也可以称为英雄,那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为美国争来那么多荣誉的军人又算什么?如果英雄这么好当,“英雄”这个称号还有啥意义。

在美军眼里,只有一战中的阿尔文约克和二战中的奥迪墨菲那种以一敌百、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铁血战士才称得上英雄,配得上那枚国会荣誉勋章。然而,二战后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人中,能与他们比肩的人越来越少。换句话说,美国评判“英雄”的标准已经变了。

“英雄”标准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战争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那种英雄在新的战场上已经很难出现。

美军不断打仗,为啥却无法像以前那样生产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获得高级勋章的士兵去世后会获得较高级别的葬仪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二战的延续,作战形式与二战基本相同——都是大兵团(尽管规模已经小了不少)集群作战,那么自越南战争开始,小规模特种作战就成为美国参与的战争的主要形式。这一特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更为突出。

以越南战争为例,超过8成的战斗都是由对方发起,美军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防御作战。一次“胜利的战斗”只不过是为了争夺一个高地、一个村庄、一片树林。美军在战斗中或多或少杀伤了敌人,但那只不过是战术上的胜利。第二天,新的敌人再次出现,在新的地方与美军爆发新的战斗,规模仍然不大,美军依旧只能取得战术胜利。

因此,不论是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其实都是由无数场小规模战术作战堆砌而成的消耗战。像太平洋战争中夺取硫磺岛,在折钵山山顶插旗;在诺曼底海滩顶着德军炮火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等,那种有明确胜利标志、能让大家感受胜利喜悦的战斗几乎没有了。美国老百姓看的的是不断有士兵在战场上受伤和残疾,敌人却似乎没有减少,战斗没有尽头。结果,美国军方宣扬的胜利显得苍白无力。

新的战争形式使受勋人员的功绩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二战中,472枚荣誉勋章是发给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的人,超过总数的60%。但在越南战争中,获得最高勋章的260人中, 只有21%的人参与的是进攻作战。

此外,在二战中,只有17%的人是由于救助战友而受勋。这一比例到了越南战争,就翻了一番还多,达到44%。在阿富汗战争中,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一半。

美军不断打仗,为啥却无法像以前那样生产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特朗普出席追颁Tech中士国会荣誉勋章的仪式,后者在阿富汗战场上因救助战友而阵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美国在战争中的身份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二战中,不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美国都是作为反法西斯斗士和解放者的身份作战。二战后,不论是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及至近年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政治味道越来越浓。在后面这些战争中,美国从反对纳粹的正义斗士,变成为了政治经济利益,侵略他国的不义之师;美国大兵的身份,从解放者变成了侵略者,所到之处,受到的不再是当地民众热情的欢迎,收到的不再是鲜花和姑娘的热吻,而是炸弹和复仇的眼神。

身份的变化,使得那些美国舆论捧为英雄的受勋士兵即使在美国国内,也不会像二战老兵那样,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戴和崇拜,而更多的则是无尽的质疑和自我拷问。这些,让美国大兵对新时代的“英雄”产生了更多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