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之前跟大家科普骨密度检查,就有宝妈留言说让说说另一个常见检查——微量元素检查。

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其实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现卫健委)就已经明确提出:除非是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否则各医院均不能将微量元素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直到今天,微量元素检查还很常见,后台每个月都有宝妈在问微量元素检查相关,从未中断过。

为了这个本来可以不做的检查,宝宝得多挨一针扎不说,宝妈还经常被检查结果弄得焦虑担忧,吃不好睡不香,这怎么能忍?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把微量元素检查这事,再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说一遍。

常见的微量元素检查方式能信吗?

常见的微量元素检查有三种:血液检查、头发检查、夹手指。

先来排除两种不靠谱的——头发检查和夹手指检查。


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01 头发检查

头发的生长需要时间,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元素积累情况。

而且,头发中的微量元素也不能反映孩子整体的情况,用头发来检测孩子的微量元素情况,是以偏概全!

另外,头发受外界影响大,洗发水残留、空气污染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02 夹手指检查

这种方式基本上都是母婴店在用,这种测法纯属骗局,都不是准不准确的问题了,而是根本不科学!

早有新闻证实,母婴店的微量元素检查,都是瞄准了宝妈的钱包为卖保健品而查的。

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总而言之,这两种微量元素检查结果,不可信。

03 血液检查

这种现在临床上用的多,有采静脉血和采手指末梢血两种方法。采静脉血的比采手指末梢血要靠谱一些,因为后者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

但是,即使是稍微靠谱一些的采静脉血,也不能作为判断孩子缺乏某类微量元素的判断标准。

因为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不仅仅是存在于血清中的,血清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不能代表人体内的整体含量。而且,孩子近期的饮食、饮水量等会影响血清浓度,进而影响检查结果。

所以,通过单一的抽血,得到的检测数据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孩子微量元素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相信。

微量元素检查

有存在的必要么?

有必要!

但以微量元素单项检查结果,来判断孩子缺不缺微量元素是不靠谱的。


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因为要判断孩子缺不缺某种微量元素,要根据孩子情况综合多个参考项来看,微量元素检查只是众多参考项的其中一个而已。

如何判断孩子缺不缺微量元素?

判断孩子缺不缺微量元素,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膳食调查、人体测量、临床营养缺乏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等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和评估。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检查能确定的。

生活中,只要饮食得当,大多数孩子是不会缺什么元素。以最常见的铁元素和锌元素为例:

01 当缺铁时孩子可能出现的症状

● 皮肤常呈现蜡黄色,嘴唇、眼睑内、指甲处苍白;

● 易怒;

● 轻度虚弱、容易疲劳;

● 不明原因的发热及手足水肿。

预防方法

4~6个月:孩子吃辅食后添加高铁米粉来补铁。

6~12个月:除了高铁米粉,还可添加红肉泥、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铁的食物。

PS:动物肝脏和血制品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防止污染。另外动物肝脏一周吃上1~2顿,一次50克就够了,多了可能造成维生素A中毒。

■ 1岁以上:此时宝宝饮食与成人基本一致,可以从更多食物中获取铁,如大豆、黑木耳、海带、新鲜绿叶蔬菜、香菇等。

另外,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补铁的同时,也要多吃些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C的摄入。

02 当缺锌时孩子可能出现的症状

● 味觉障碍,偏食、厌食;

● 发育不良,矮小,瘦弱;

● 腹泻;

● 皮肤干燥,皮疹;

● 伤口愈合不良,反复性口腔溃疡。

■ 注意:孩子缺锌的症状虽然多,但都不特殊。

估计看了以上这些症状,很多妈妈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不是缺锌,毕竟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孩子偏食是因为饭不好吃。

预防方法

注意宝宝平时的饮食荤素搭配合理,适当吃鱼、肉、肝、肾及贝类食品,就可以满足孩子每天对于锌元素的需求。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四类宝宝要额外补锌:

注意!这项检查已被国家叫停6年,可还有医院在给孩子做

● 腹泻的宝宝;

● 特定的早产儿;

● 肠病性肢端皮炎的患儿;

● 经专业医生评估后缺锌的宝宝。

要判断是否缺微量元素,还需要医生的专业评估,首先要通过儿童相应的临床表现和特殊身体体征初步判断。

然后医生会追问日常饮食的情况判断微量元素摄入量,接下来如果有需要的话,会进一步测血浆或者血清微量元素等检查,最终确诊。

所以,宝妈别一看到宝宝不好好吃饭,就贸然给孩子补铁补锌,先想想是不是有其他原因造成宝宝出现这些情况。

如果判断不了,就交给医生判断,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再决定补不补。

其实身边有很多类似骨密度检测、微量元素检测的手段,它们本身可以作为医学诊断的参考项,可如果被不合理利用,不仅让宝宝白受罪,还让妈妈空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