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名将为什么大多善守不善攻?

光辉十万


赵国名将既善守,也善攻。

军事上的攻和守,是要根据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而确定的,该进攻时就进攻;该防守时就防守,甚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千变万化,而不局限于攻、守。

一、赵国名将廉颇

赵国名将廉颇,据称善于防守。在秦赵长平之战前期,率军坚守,双方一度陷入僵持状态,秦国无可奈何,才使出离间之计,让赵王撤掉廉颇,而换上赵括,秦国才取得最终胜利。廉颇之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秦强赵弱,秦国是乘胜进兵,锐气正盛,只能先避其锋芒,消磨其锐气,待其疲惫,趁机破敌。

长平之战后,燕国派遣大臣到赵国访问,看到赵国青春壮年稀少,少儿还没有长成,于是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趁机进攻赵国,可以夺取大片土地。燕王动了贪心,派出军队侵略赵国。赵王派遣廉颇率军抵抗燕军,不但打败了燕军,而且还追击燕军到燕国境内,一路过关斩将,包围了燕国首都,吓得燕王慌忙向赵王求和,割地赔款,廉颇方才退兵。

廉颇之所以对燕国采取攻势,是因为燕国弱小,赵国强大于燕国。对于这样的敌人,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可以环环相扣,攻势连连,一鼓作气,直接把它彻底打败。

二、赵国名将李牧

赵国名将李牧,在镇守北部边疆时,画地自守。匈奴军队来抢劫,就坚壁清野,进城防守。匈奴军队常常抢不到财物。待匈奴退走后,边防军民再出城放牧、种植。匈奴人甚至李牧的部下、军人都认为李牧生性胆怯,不敢迎敌。赵王也认为他怯战,把他免职。但换上别的将领后,匈奴人入侵就出击,但结果却是胜少败多,大批财物被匈奴人掳走。赵王不得已,又把李牧派遣到北疆,李牧向赵王提出了一个上任条件:是攻是守由李牧自己做决定,赵王不得干预军事。李牧到任后,依然采取原先的策略。

久之,匈奴人更加不把李牧放在眼里。这次,匈奴集结了十几万主力军队,决心要进攻到赵国腹地,大大地捞一把。不曾想到,李牧早就做好了准备。布下了天罗地网,只一战,就把匈奴主力杀亡殆尽。从此匈奴远遁,二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李牧不战则已,一战成功。

之所以李牧先前采取守势,是因为匈奴人善于骑马射箭,来去如风,与赵国打游击战法。赵国派兵少,难以取胜;派兵多,则敌人闻风而逃;大兵团追击敌人,则需要深入大漠,后勤支援困难,反而白白地消耗自己。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坚壁清野,让敌人无所得,这反而能消耗敌人,从军事战略上讲,也能使敌人产生骄傲轻敌心理。等到敌人自高自大,放松警惕心,且集中主力人马,大举进犯赵国之时,这才是李牧歼灭敌人主力的最佳时机。长期准备,故而一战成功,彻底解决了匈奴祸患。这正是李牧的目光远大,过人之处。

所以,说赵国名将善守不善于进攻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南宫外史


赵国名将既善守,也善攻。

军事上的攻和守,是要根据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而确定的,该进攻时就进攻;该防守时就防守,甚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千变万化,而不局限于攻、守。

一、赵国名将廉颇

赵国名将廉颇,据称善于防守。在秦赵长平之战前期,率军坚守,双方一度陷入僵持状态,秦国无可奈何,才使出离间之计,让赵王撤掉廉颇,而换上赵括,秦国才取得最终胜利。廉颇之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秦强赵弱,秦国是乘胜进兵,锐气正盛,只能先避其锋芒,消磨其锐气,待其疲惫,趁机破敌。

长平之战后,燕国派遣大臣到赵国访问,看到赵国青春壮年稀少,少儿还没有长成,于是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趁机进攻赵国,可以夺取大片土地。燕王动了贪心,派出军队侵略赵国。赵王派遣廉颇率军抵抗燕军,不但打败了燕军,而且还追击燕军到燕国境内,一路过关斩将,包围了燕国首都,吓得燕王慌忙向赵王求和,割地赔款,廉颇方才退兵。

廉颇之所以对燕国采取攻势,是因为燕国弱小,赵国强大于燕国。对于这样的敌人,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可以环环相扣,攻势连连,一鼓作气,直接把它彻底打败。

二、赵国名将李牧

赵国名将李牧,在镇守北部边疆时,画地自守。匈奴军队来抢劫,就坚壁清野,进城防守。匈奴军队常常抢不到财物。待匈奴退走后,边防军民再出城放牧、种植。匈奴人甚至李牧的部下、军人都认为李牧生性胆怯,不敢迎敌。赵王也认为他怯战,把他免职。但换上别的将领后,匈奴人入侵就出击,但结果却是胜少败多,大批财物被匈奴人掳走。赵王不得已,又把李牧派遣到北疆,李牧向赵王提出了一个上任条件:是攻是守由李牧自己做决定,赵王不得干预军事。李牧到任后,依然采取原先的策略。

久之,匈奴人更加不把李牧放在眼里。这次,匈奴集结了十几万主力军队,决心要进攻到赵国腹地,大大地捞一把。不曾想到,李牧早就做好了准备。布下了天罗地网,只一战,就把匈奴主力杀亡殆尽。从此匈奴远遁,二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李牧不战则已,一战成功。

之所以李牧先前采取守势,是因为匈奴人善于骑马射箭,来去如风,与赵国打游击战法。赵国派兵少,难以取胜;派兵多,则敌人闻风而逃;大兵团追击敌人,则需要深入大漠,后勤支援困难,反而白白地消耗自己。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坚壁清野,让敌人无所得,这反而能消耗敌人,从军事战略上讲,也能使敌人产生骄傲轻敌心理。等到敌人自高自大,放松警惕心,且集中主力人马,大举进犯赵国之时,这才是李牧歼灭敌人主力的最佳时机。长期准备,故而一战成功,彻底解决了匈奴祸患。这正是李牧的目光远大,过人之处。

赵国名将中还有位非常善攻的那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

赵奢本是一个田租令因秉公执法受到平原君的举荐,升入庙堂。秦国进攻韩国驻军于阙与,赵惠文王问廉颇和乐乘有无解救之法,两位名将均回答无。召赵奢询计,赵奢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后赵奢领军与秦军战与阙与,以奇兵击秦军,致使秦军出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的最大一次失败。从赵奢的成名之战来看,赵奢就跟会进攻,要知道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基本上是天下无敌,可以碾压魏武卒的虎狼之师。然而赵奢奇兵以少胜多歼灭秦军将士数万。因其功劳,赵惠文王封其为马服君。

另一方面,赵国国力不强不能一直采取攻势,特别是与秦国的对抗中,更不能以攻势这样很有可能被秦国一举灭掉。后面有名的长平之战便是赵国因国力不济逞强出击导致四十万士卒被坑杀从此一蹶不振。国与国之间的对阵攻守更多的是国力所定。国力强则攻多守少,国力弱责守多攻少。所以不能以国力强弱来评判将之强弱。

所以,说赵国名将善守不善于进攻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当代曹植


赵国名将中,廉颇善守,李牧善用诡兵,所以说赵国名将大多善守不善攻是不对的。李牧在北地用兵,往往出奇制胜,打的胡兵不敢擅入赵地。赵国名将中还有位非常善攻的那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

赵奢本是一个田租令因秉公执法受到平原君的举荐,升入庙堂。秦国进攻韩国驻军于阙与,赵惠文王问廉颇和乐乘有无解救之法,两位名将均回答无。召赵奢询计,赵奢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后赵奢领军与秦军战与阙与,以奇兵击秦军,致使秦军出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的最大一次失败。从赵奢的成名之战来看,赵奢就跟会进攻,要知道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基本上是天下无敌,可以碾压魏武卒的虎狼之师。然而赵奢奇兵以少胜多歼灭秦军将士数万。因其功劳,赵惠文王封其为马服君。

另一方面,赵国国力不强不能一直采取攻势,特别是与秦国的对抗中,更不能以攻势这样很有可能被秦国一举灭掉。后面有名的长平之战便是赵国因国力不济逞强出击导致四十万士卒被坑杀从此一蹶不振。国与国之间的对阵攻守更多的是国力所定。国力强则攻多守少,国力弱责守多攻少。所以不能以国力强弱来评判将之强弱。




摸黑的人


长平之战前,赵国是足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大国,也是极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大国。灵王以后,赵国国力大增,足以与天下诸侯争雄。

  赵国的文臣武将更是战国杰出的代表人物,比如说文臣,机智勇敢就连秦王都要佩服。武将就更加层出不穷了,、、等人都是战国顶尖武将,实在是黄金配合,完美组合。

  可赵国还是亡国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比较复杂,长平之战对赵国国力的消耗,那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这只是个开始而已。赵国末期三代君主,活活把赵国的基业给坑完了。

  01赵孝成王主持的长平之战战败,赵国落后秦国数十年。

  长平之战其实是一场持久战,早在上战场之前,老将廉颇已经在前线与对峙了三年之久。

  秦赵两国其实都在死撑着,三年之内,前线的数十万将士全都不能作为劳动力,每天的粮草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赵王压根就顶不住,试想一下的时期,在西北带着二十万人马,雍正用全国财政来支撑,都未必撑得住,更别说当时小小的赵国了。

  赵王认为,如果再不决战的话,那么赵国肯定会被拖垮的。其实秦国也是快拖不起了,这么下去秦国后备力量再强大,也撑不下去。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可是秦国还是忍住了,他就是要等待赵国换将出击,这就中了他们的圈套了。结果我们都知道,赵国把廉颇换成了赵括,结果赵括带着四十万万大军与清军决战。

  大战过后,赵括被射杀而死,40万大军被困只好选择投降。可让人想不到的是,秦军主将白起居然把这40万赵军给坑杀了。

  这可是赵国最健壮的劳动力,就算他们不打仗,回到国内也是可以耕种发展生产的,所以说秦国的这一举动,直接把赵国一夜打回了解放前。

  就算后来和出手,救下了赵国,却也无法挽回赵国衰败的必然结果了。所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国力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02赵悼襄王无视国力落后,一直都在打仗消耗力量。

  长平之战过后,赵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赵孝成王虽然极力拉拢诸侯国对抗秦国,以此保住了赵国的存在,却无法改变赵国衰败的局面。

  赵孝成王死后,他儿子赵悼襄王并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重视国力的发展。而是继续各种战争,尤其是对的战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么消耗下去,赵国压根就顶不住。

  都说北伐消耗蜀汉国力,我们看赵悼襄王这一生,先攻打燕国,后来攻打,再攻打秦国,一直在折腾。

  他老爸留给他那点家产,根本就不够他挥霍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赵悼襄王压根就没有注重休养生息,而是继续消耗国力,想要通过掠夺来充盈国力,这现实吗?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

  本身赵孝成王就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可生了个儿子,却是个败家玩意儿。在赵悼襄王的努力之下,赵国的国力急转直下,他自己一个人打仗打爽了,死了以后把个烂摊子就扔给后人不管了,可真是想得通。

  秦国就比较聪明了,他们长平之战战胜以后,,看准了再出手。知道赵国在消耗国力,所以就故意不打赵国,先让他自己消耗着,等到时机成熟了,大将直奔赵国,夺取大片城池。

  03赵幽缪王杀掉大将李牧,等来了赵国的灭亡。

  李牧一直以来都是赵国的重要将领,他之所以前期不怎么出名,那是因为一直都在北方防守长城地区的事务。

  后来匈奴人倒是没怎么犯境了,可赵国跟秦国之间,却发生了亡国战争。无奈之下李牧只好辗转南下,带兵对抗秦国。

  李牧不亏是赵国最后的,他一出手,就算是弱小的赵国,也能够抵挡秦国猛烈的攻势。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也只好避其锋芒。

  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史记》

  赵悼襄王的儿子赵幽缪王上台以后,国家已经被他爸玩的支离破碎了,所以赵幽缪王基本就是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当然了这不是他亡国的理由,当时秦军连续攻占赵国十几座城池,赵幽缪王实在是顶不住了,就让李牧出马,总算是挡住了秦国的进攻。

  这个时候秦国虽然退兵了,和魏国又来进攻赵国,李牧又跑去抵挡这两个国家的进攻。过了一年赵国境内又发生了大地震和大饥荒,这些破事儿都让赵幽缪王给赶上了,他运气是真的差到家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秦国大将王翦,花钱买通了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诋毁大将李牧,昏庸的赵幽缪王居然就派人把李牧给宰了。

  没有李牧抵挡秦军,那秦军还不是吗?再说了,阵前杀将不利于赵国的士气,所以赵国兵败如山倒,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厄运。

 

 总结: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强敌压境,赵国不亡才怪。

  其实赵国也比较坚挺了,长平之战那么惨的状况下,赵国居然还挺过来了,很难想象一个哀嚎遍野的国家,是如何熬过那凄凉的几十年的。

  赵幽缪王时期,奸臣当道,真正有作为的大臣,却无法得到大王的任用,唯一能够抵挡秦军的大将李牧,居然还被奸臣陷害而死。

  与此同时,强大的秦军早就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力,他们的战斗力,是赵国无法想象的,这个时候的秦国灭亡赵国当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赵国本是压制秦国的大国,实力与秦国相当。却因为三代不成气候的国王,导致最终的灭亡:

  赵孝成王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锋的能力。

  赵悼襄王在国力衰败的情况下,一直南征北战,拖垮了赵国的经济。

  赵幽缪王宠幸奸臣,陷害重量,最终自毁长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挡秦军的利器。

  所以赵国灭亡是再多人才都无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颇、蔺相如、李牧、赵奢这些人回来,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快看前面有个


七雄时代赵国有赵武灵王,赵胜,赵奢,廉颇,蔺相如,赵括,李牧等

赵国有名将而不能用,长平一战赵国实力大损,后期虽还有李牧抗,但摊上个昏君,李牧也不得善终。总体来说,赵国灭亡在于决策层的决策失败。对攻守之势的误判,正和后来岳飞一样,一个是当守不守,一个是当进不进。造成这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国孝成王继位后,由于祖孙三代君王昏庸无能,屡中秦国反间计,重用奸佞之臣郭开,听信谗言,驱逐廉颇,捕杀李牧,将赵国175年的基业毁于一旦。这一系列都是由于君主昏庸,听信谗言,贪图享乐,所以只让防守,不主动攻击。


战斗大黄蜂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攻守一体是相当正常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受到国力制约的,此外战术上的成功或失误或别的方面的条件的充分和不足都是有可能影响到战场态势的。


历史中行走


自古名将多为善守者,在没有摸清敌军情况的时,主动出击是下策,赵括、龙且就是典型的例子。


劳资的初恋居然是韭菜味的


因为赵国国君本性保守,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