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問]吳軍:我閱人無數,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一、認清自己的位置

對命運常懷敬畏之心

1.盡人事,仍需聽天命

“盡人事”的重要性不必多講,但是“聽天命”這件事是我們這幾代中國人內心很不願意接受的。

為什麼要聽天命呢?因為世界上稍微難點兒的事情都非常複雜,超出我們的有限認知和控制能力。我們無非解決了一些維度上的問題,但是還有很多維度的因素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當然,如果不盡人事,能把握的那些維度也會把握不住,自然一事無成。

不能接受天命的存在,就難以正確地審視自己,審視形勢。

比如,在股市上,很多人將自己的厄運歸罪於市場,但是這說不通,因為所有的股票交易都是自己操作的。

散戶在股市上虧損的根本原因在於,把偶然的成功歸結為自己努力的必然結果,把失敗歸咎於別人,對市場完全沒有敬畏之心。於是,一次或幾次小的成功必然伴隨著巨大的失敗,甚至是無法翻身的滅頂之災。

所以,在盡人事的同時,能夠敬畏天命的作用,我們在做人時就不會恃才傲物。

[職問]吳軍:我閱人無數,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2.看清能力的邊界

但凡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通常都沒有見過真正聰明能幹的人。人只有到了人才薈萃的地方,才能體會到自己水平上的不足。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我覺得我的導師庫旦普教授的才智、溝通能力和知識面遠非我能相比,當然他和賈里尼克教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過去主管科研的拉賓納博士相比又相差甚遠。

雖然我對計算機科學的理解比絕大多數從業者要深刻很多,但是在谷歌和凱茨(Randy Katz)教授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半年後,我發現他的理解力超強。

可見世界上比我們有才能的人真的太多了,遇見他們,我們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

但是,比才能更重要的是見識,而在見識之上還有運氣。

如果不是因為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IBM暫時把我的工作邀約延遲了半年,我根本不會想到去谷歌試一試。如果不是AT&T的工作邀約比谷歌晚發了一週,我也不會接受谷歌的邀約。

但是,好運氣並不能增加我們的能力,不能代替我們的努力。進入谷歌的人很多,不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永遠需要盡人事。

人貴在自知,明白自己能力的邊界,在這個邊界內最大化自己的收益,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至於結果是好是壞,不妨泰然處之。盡人事,聽天命。

3.捨得止損,斬斷厄運鏈

有的人可能看過這樣一個笑話:馬掌上掉了一個釘子,損害了馬掌,壞馬掌崴了馬的腿,瘸腿的馬把將軍摔傷了,少了將軍的軍隊輸掉了一場戰役。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能說明處理不好壞運氣,就會遇到一連串倒黴事,最後造成災難。

我們會看到很多人不斷地犯錯誤,而且為了彌補一個小的損失,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原本只是局部的小問題,引發了一個個接踵而至的厄運,形成了一個厄運鏈。

怎樣才能斬斷厄運鏈呢?方法很簡單,只要記住“止損”和“認命”這4個字就可以了。

很多人不肯認命,不肯止損,其實是因為骨子裡太高估自己——不僅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高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自己的那點兒所得不過是上天的恩賜,得到了固然可喜,得不到也在情理之中,就願意割捨,也就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遇到背運時不慌亂,把損失限制在局部,避免雪崩式災難,是智慧的體現。

二、把握好生活的節奏

跳出越忙越窮的怪圈

很多人說:“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不行?”實際上,上天不會虧待一個真正努力的人,但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

[職問]吳軍:我閱人無數,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1.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好人”

這裡我要專門把“親朋好友託付的事情”單拎出來說一說。我對親朋好友提出的請求,通常用兩個尺度判斷幫還是不幫。

第一,不幫違反原則的忙,以及自己幫不上的忙。

第二,分清哪些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哪些需要我幫忙解決。

比如,我過去經常往返於中美之間,朋友又多,總有人託我帶東西。我會嚴格區分哪些東西可以帶,哪些東西直接拒絕帶。iPhone剛上市,中國買不到,有人託我帶一個,我會答應。

一來iPhone體積小,攜帶方便;二來它的價格較高,帶一次值得;三來手機兩三年才換一部,不會需要我經常帶。

但是有些人託我給國內的親朋好友帶尿不溼或者奶粉,我就拒絕了。我希望我給對方帶去的是更大的價值,而不是成為搬運工。

分不清哪些事情該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難免會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好好先生”。

2.認清你自己,專心做好一件事

在我從研究人員轉變為投資人,還出版了一些書之後,很多人問我是如何做到多任務並行的,又是如何實現跨界的。

說實話,我的工作狀態是單任務的,不是多任務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通過多任務的方式多做幾件事,結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時間一長,我總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表明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

2009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Review)中有一篇文章寫道,人腦的帶寬只有區區60比特/ 秒,是(那個年代)上網帶寬的十萬分之一。

我看到的對於人腦帶寬最高的估計,不過每秒上千比特。照這個速度傳一幅手機圖片,大約需要一小時。

由於生理上的侷限,人在某一時刻只能接收、保留和處理少量的信息。如果一心多用,不僅不能多做事情,反而會因為來回切換任務而降低工作效率,還容易導致錯誤不斷。

人的潛意識總認為自己能行,還能擠壓時間同時處理很多任務,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當腦子裡的任務積壓過度,一開始可能只是出現一些小錯誤,當有限的腦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務積壓得越來越多時,大問題就會集中爆發。

3.確定一個學習目標,長期堅持

我有一個同學極具語言天賦,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樣樣精通。我問她學語言有什麼秘訣,她說其實就是有耐心。

其實,只要確定一個學習目標,長期堅持,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很多人喜歡用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審視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總想著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

其實,世界是非常公平的。極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沒有消失,現在也非常少了,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因為一旦存在,很快就會被人找到,參與的人多了,回報就會馬上下降。

很多人崇拜速成,他們相信自己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捷徑,而不是沉住氣慢慢提升自己。事實上,功夫沒下夠,用什麼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

4.要思考,就要慢下來

現代人都覺得自己特別忙,忙碌之後是否有結果,沒有人知道。雖然從總體來看,“忙碌族”似乎比“清閒族”混得好一些,但是大多數人的付出和所得絕不成正比。

其實,方法和效率遠比忙碌重要,有時候慢下來、靜下心來,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我經常提醒自己,凡事要慢三拍。有時候周圍的人讓我做決定,我會說:

“我現在腦子不工作,讓我明天再回答你。”因為我不想太匆忙做決定。

人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完美地結束了多少件事。

很多人做的一大半事情是有頭無尾或匆匆結尾的。喜歡多做事,多少和人貪心的本性有關。一個人想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慾是很難的,得有些不尋常的本事才行。

三、用正確的方法做事

提高成就的量級

1.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很多人問我,怎麼能做那麼多事情?其實我做的事情並不多,只不過成功率稍微高一點兒,每件事情多少有點兒影響力,別人就看見了。

成就的多少至少取決於三個因素: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數量,每一件事的影響力,以及做事的成功率。

它們之間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關係。也就是說,事情做得再多,如果成功率不高、影響力不大,最後的成就就會很有限。

對一個人來講,如果一輩子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沒有影響力的事情,還不如認認真真做好一件有一定影響力的事情。

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同時改變公式中的三個變量是很難的,更好的做法是一次提高一個,滾動前進。

2.如何脫離低水平勤奮

把小量級和大量級的東西放在一起,前者必然被忽略掉。

對大部分人而言,10001 > 10000。一個人有了1萬元,再給他1 元,他也會拿著,因為蚊子雖小也是肉。

但是對合格的專業人士來講,10001 和10000 是一回事,他們不會做畫蛇添足的事情。幾個小量級的東西放在一起,遠比不上一個大量級的東西。

[職問]吳軍:我閱人無數,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一個無籽西瓜重8公斤左右,抵得上200萬粒芝麻的重量,這就是十幾把芝麻的重量都比不過一個西瓜的原因。

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士在做事之前,會梳理出一個做事清單,按照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量級排序,然後集中資源把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

至於無關緊要的事情,可能直接從清單上刪掉。沒有經驗的人則是什麼事情先來就先做什麼,以至做了很多費力而沒有影響力的事情。

做事的多少最多不過是幾倍的差異,但做事的質量以及隨後帶來的影響力可以達到量級之差。想明白這一點,就不妨換一種做事方式,多做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

3.把事情做好的三條邊

偶爾做成一件事並不難,有些時候僅僅是運氣使然,難的是找到一些系統的方法,獲得可複製的成功。

所謂最具普遍意義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論,從根本上說,就是搞清楚做事的邊界或者極限,搞清楚做事的起點以及從起點通向邊界的道路。我把它們稱為做事情的“三條邊”,把它們放在一起,會呈現出字母 “Z”的樣子。

[職問]吳軍:我閱人無數,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圖中上下各有兩條線,中間有一條斜線將它們相連,斜線下面粗上面細。

下面一條線是基礎,我把它稱作基線。

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為止,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工程和其他知識,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時要掌握的知識。對不同人來講,這條線的高度是不同的。

對一個專家來說,這條基線很高;對一個剛入門的從業者來講,這條基線就很低。我們做所有工作,都應該建立在這條線的基礎上,而不是從它的下面做起,這一點很重要。

圖中最上面的那條線,是理論極限,也是無法突破的。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留下來的,比如,光速、絕對零度、能量守恆定律,以及數學上的很多極限,等等。

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一個差別在於,是否瞭解極限的存在。

為什麼火電廠或者輪船上使用的渦輪蒸汽機的效率,達到60%左右後就無法再提高了?因為不論工藝如何改進,蒸汽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是有限的,熱力學中的卡諾定理限定了蒸汽發動機效率的上限。

當然,有了基線,也知道極限在哪裡還不夠,還要有一個能夠扶著向上攀登的繩索或者階梯。中間那條線就是這個階梯。

為什麼這條斜線下面粗、上面細呢?因為靠近基礎的部分,做的人很多,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往上,目標的難度越大,常常就沒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選擇,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來越細。

這三條線構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向成功的方法,找不到上下兩條線,是蠻幹、傻幹;找不到第三條線,永遠只能紙上談兵。

四 、和智者交朋友

提高進步的速度

在戀愛、婚姻中,很多人糾結於是找喜歡自己的人還是自己喜歡的人。把這種選擇推及各個層次的朋友上,問題就變成了我們應該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在這個問題上,巴菲特給了一種選擇的方法。

1.巴菲特選股票的智慧

被巴菲特認定為好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對好公司的標準和別人不一樣。

巴菲特從來不投資成長型股票,他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碰都不碰科技股;雖然後來開始買科技股了,但他買的基本上都是那些看上去“過了氣”的公司,比如IBM和英特爾。

巴菲特不是賭徒,他不會把命運押在一個股票可能瘋漲也可能很差的公司上,他有自己的原則。那麼,他考量公司的原則是什麼呢?簡單地講,就是公司要對投資人好。

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它們的業務發展得很快,對自己的員工很好,但是它們只把投資人當作提款機,或者放在最後的位置上。

雖然每個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做法並沒有問題,但是投資人的任務是獲得回報,而不是理解某家公司的價值觀。因此,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不符合“對投資人好”這個原則,巴菲特就不會投資。

2.選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的人做朋友

我經常用巴菲特的這種投資方法對人進行判斷。那些對我們好的人將使我們終身受益,正如巴菲特挑選的那些好公司總是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帶來利潤一樣。

我之所以成長進步得比較快,確實是受益於身邊的智者。

對於智者,我總是對他們帶有敬意,對他們的行事方式、一言一語格外留心,力爭將他們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並且在行動中一點點改掉我不良的思維方式和做事習慣。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在見識和能力甚至運氣上,都提升了一個等級。

類似地,一個人在選擇工作單位時,應該把對自己好、能幫助自己成長的公司放在首位,而不是覺得某家公司很酷、很熱門或者多給了一點兒薪水就選擇它。

我見過不少年輕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時,會挑選那些多給了20%薪水的公司,而不是那些能夠幫助他們長期發展的公司。這就如同購買股票時只看股票的價格而不考慮它的內在價值一樣。

一個人一旦幾次看走眼,就會失去判斷力。這並非因為他的智力水平不夠高,而是因為他判斷價值的方法徹底錯了。

五、把握信息時代規律

找準前進的方向

1.在哪座山唱哪山的歌

對於一個人來講,生逢其時是最大的幸運。

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可以算是生逢其時,不僅趕上了中國發展的最好時期,而且生活在全球沒有大的戰亂的環境中。生在這個時代,就要做和這個時代相契合的事情。

幾年前一位朋友找我,說他還在讀高中的兒子天天鑽研計算機、UI(用戶界面)設計,像著了魔一樣,讓我開導開導他兒子。

我和這位年輕人見面之後,問他想做什麼,他說想讀麻省理工學院,然後創業。

看了他做的東西之後,我對他的父母講:“在當今這個年代創業,比以前任何年代的成功率都要高,即使它依然是失敗率很高的事情。難得他小小年紀能夠在計算機上鑽研得這麼深,不如讓他隨自己的意願去發展。”

兩年後,他因為課外活動搞得出色,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了。雖然他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畢竟有了不錯的起點。

那麼,什麼時候不適合創業呢?戰爭時期就不適合,投筆從戎才有前途。同理,如果現在還有人想成為拿破崙,就不合時宜了。

認清了時代,認清了環境,選擇對了該做的事情,接下來能否做成,就看怎麼做了。

2.尋找快速變化中的永恆

在我們都認可未來世界會快速變化這個特點之後,我們是否應該反問一下自己,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不變的道理,或者變化很慢的東西。

在智能時代,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過於擔心自己落伍而拼命奔跑,覺得凡是和新技術有關的都是好的,都需要追隨,而忘了一些不變的道理。

愛迪生作為一個重大發明數量最多的發明家,在求變、跟隨技術發展潮流方面自然做得非常好,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圍繞一個不變的核心,那就是要讓技術解決真正的問題,而非發明沒有用的東西。

愛迪生曾經有一個重要卻失敗的發明。

當時電的利用才剛剛開始,愛迪生髮明瞭一種供議會使用的自動錶決機。但是,當他帶著這項專利來到國會後,議員們告訴他這東西根本毫無用處,然後把他打發走了。

後來他才瞭解到,議會出於公平的考慮,要給少數派足夠的時間來說服其他人。因此出於決策流程的考慮,國會投票的過程並不需要加快。

這次碰壁以後,愛迪生懂得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技術還需要有用、有市場。從此,愛迪生拋棄了單純做發明家的思維方式,一生再也沒有做任何沒有市場的發明。

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技術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但有些歷盡滄桑而經久不衰的“普遍真理”,比如尊重市場規律、客戶需求至上等等。

這些道理應該得到長久的尊重,而不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被拋棄,否則將會受到懲罰,或早或遲。

3.優質的才是稀缺的

當今人們的學歷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很多,每一個崗位的求職者擁有的技能,相比職位所需要的綽綽有餘。因此,博士生可能只能得到一份原本屬於碩士生的工作,碩士生只能去做本科生的工作。

很多人感到心理不平衡: 我比父輩的學歷高,為什麼找工作比他們還難?

商品太多、服務太多、信息太多,只好將它們免費,那麼人才太多、變得很不值錢,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道理是相通的。因為,沒有稀缺性,就可以隨時被取代,自然就沒有議價能力。

一些人在感嘆免費的時代掙不到錢的時候,在抱怨人才市場競爭太激烈,自己找不到好的崗位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

世界上每年花出去的錢越來越多,它們都去了哪裡? 就業崗位也在不斷增加,這些崗位在哪裡?我們過去的思維方式和對價值的認識需要與時俱進。

個人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我覺得是可疊加式的進步。

少數經驗不斷積累的從業者如今非常稀缺,無論他們開什麼價,都有人願意請他們做事情。他們一旦離開某家企業或機構,企業或機構的損失就會很大,因為它們已經對他們產 生了依賴。

這類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己的本事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而增長,他們的經驗是不斷疊加的,而不是簡單重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