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话体系怎么统一不起来?

读书少莫要骗我


明明分的很清楚,只是有些自己弄不明白还要瞎搞。

中国神话从盘古开始。

盘古开天地,一气化三清,双目分日月,精血成祖巫。

天地初开,最先成长出来的生灵有鸿钧老祖(一条蚯蚓),陆压道人(一只乌鸦),红云老祖(一片红云)等。

盘古有一宝,造化玉蝶。开天后碎了,后为鸿钧所得。鸿钧依此造化玉蝶得合天道。

天下分四州,东胜神州,南瞻步州,西牛贺洲,北俱泸州。

鸿钧传道,欲成圣者需有大功德。

故三清皆立教(人教阐教截教)以教化万物。后有接引(先天金庚之气化形)准提(先天菩提灵根化形)立西方教。是以五人皆成就混元大罗金仙。

有一人得提一下,就是红云老祖。他与鸿钧争造化玉蝶陨落,转世为阐教弟子云中子。

天下四州,南瞻部州、西牛贺州各类生灵都有,而东胜神州、北俱泸州基本被妖族占领。

故而十二祖巫与妖族展开争斗,十二祖巫除烛九阴与后土其余皆亡,妖族也退缩回北俱泸州,人族趁机崛起。

烛九阴独去守西北大地,后土身化六道轮回。

后来,几位混元大罗金仙出来主持,选修炼得道者入主东胜神州,是为天庭。尤其封神大战后,各归其位。

自此,鸿钧老大下为三清与接引准提。玉帝是三清代言人,如来是接引准提代言人,他们平级。

如来是佛祖,其余佛皆为佛,比如来低一级。



取名至尊宝为啥不让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因为中国太大了啊!

不说别的,就著名的“希腊神话”,希腊的面积与中国是一个数量级吗?你说历史?是,希腊神话据说是来自公元前没错,可公元后呢?被一个个征服者按在地上摩擦。他们的神话也就成为历史文物了。中国和它最接近的就是《山海经》上的故事。

可能有人会说《山海经》看不懂,那你肯定自己能看懂原本拉丁语的希腊神话?等它被中国人看到时都不知道过了多少手了。先是翻译成英文,然后翻译成中文,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再创造。而且还不知道最古老的本子是不是这样。

什么叫“统一中国神话”?你知道这个范围是多大吗?中国神话就现在我的发现至少具备三个维度。

首先是时间的维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即战汉期,唐宋期,明清期。(战汉之前现有的资料太少,《山海经》一般认为是战国作品。但这并不意味在战国之前和明清之后没有新的有神话元素的作品出现。)彼此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战汉期代表作品是《山海经》,《神异经》等作品,配以汉代画像石,帛画,这一时期的神话原始古朴,雄浑壮丽。唐宋期神话的代表是唐宋传奇故事,多见于《太平广记》,《夷坚志》,配以敦煌壁画,大足石刻,这段时期因为佛教进入,道教兴起,神话更繁丽,元素众多。明清期是中国神话的最后定型时代,这一时期的神话很多更表现于娱乐性和说教意味,但故事更加长篇完整,佛道儒三教更为统一,代表作就是《西游记》,《镜花缘》等等,相配的有各种民间彩画,壁画。

第二个维度是空间性,从南到北,每个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特色。相似的崇拜,不同的地域都有很大区别。东北的四大门和华北的四大门就不同。藏传佛教中的大日如来和南传佛教里的释迦摩尼不同。同在四川,观音可以是妙庄王的三女儿,也可以是乌尤大士。同在岭南,哪吒可以是太子爷也可以是小儿国的国王。在这里面,存在同一人物被不同的人群分别赋予正邪截然相反的形象,最典型的无过于蚩尤,在汉民族的神话中,他往往是恶魔的形象,但在少数民族神话中,他却是祖神和英雄。五十六个民族至少有不下百个神话体系。比如同是藏族,西藏藏族和四川藏族的体系就不同,汉族内部的神话体系更是错综复杂。

第三个维度是阶级性,神话在不同的层级是不一样的,奉老君为祖师的锅炉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懂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同样,紫禁城钦安殿的道士不会听过真武为屠夫的传说。《西游记》里如来只是五方五老之一。而很多道士相信玉帝就是帝释天。这就更一步使神话复杂起来。在古代体系中,高居顶点都曾是国祀崇拜,也就是国家神话。那里面曾经有大禹治水,后稷感生。其次是宗教神话,佛教,道教,儒教都有不同的神话。再下是民间神话,但过去一般理解成民间故事。而文人创作的小说属于神话文学。如此浩浩荡荡的数量,光整理出一鳞半爪就足以耗费人的一生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任何一个的神话都可以和希腊罗马神话匹敌,哪像其他国家的神话,就几本古书就搞定了?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乃至世界的神话都是按着西方,也就是希腊的模式走的。没办法,谁叫人家研究得早?于是乎记载希腊神话的是史诗,记载所有神话的都该是史诗。希腊神话史诗形成于公元前,所有神话文本打应该越古越好。希腊神话史诗是长诗,短诗就不配叫史诗……这样搞,小国家还可以,可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大国就只能越搞越乱。因为和我们历史一样长的没我们面积大。和我们面积大的历史没我们长。就算按照世界平均水平对其他国家放宽要求,往往又灭亡得很早。所以说外国的“三个维度”很难凑齐。

而且这三个维度是彼此嵌合的,时间、空间、级别相互影响,造成神话数量呈立方上升。比如现在大部分人所了解的“上古神话”,其实是上个世纪中国神话大师袁珂汲取中国古籍中的神话元素,模仿希腊神话进行的再创作。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让很多人认为它是真正的上古神话。事实上有如对着化石还原的恐龙。其实是无法真正复原的。因为这种误差,造成了女娲这样的上古女神在现在人们印象中过高。其实这是根据社会进化论中的“母系社会”位置来的。事实上在汉代画像石的神谱中,伏羲女娲都在西王母之下。还有在《左道》中,作者指出,中国神谱的等级是“家神

统一中国神话体系的难度恐怕不下于统一太阳系。以前也不是没人努力过,有一本古书《历代神仙通鉴》就统一了历史上的神话故事,可按照神话的定义,它就不是神话,因为很多人相信,神话就应该是古代的,而且是歌颂神和人的勇气的。他们感觉这本书原创太多,不是神话。就像你把希腊神话和漫威故事统一了,会有人承认它是神话吗?

所以神话不可能统一,只能创作成故事,而这些故事能够被多少人接受就只能见人见智了。就像传统神话故事《关公斩蚩尤》,虽然宋朝就有了,但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它是神话,因为无论关公的粉还是蚩尤的粉都不少,要爱豆打一架,一胜一败,肯定有粉丝不高兴,当然不承认。

信仰内部都不统一。光汉地佛教都有八宗。现代的道教似乎要简单点,只有“正一”和“全真”两派,这是没算少数民族的道教和南方的“师教”。但就这两派下面还有很多支派。像“全真七子”,就一个传一派。

有些神话间的区别不仅仅是神灵不一样(那还简单一些。)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道教和佛教的思维方式相比还接近一些,其次一神教都可以说靠点谱,区别最大的是儒教。可就是道教和佛教间都经常打得头破血流。层次低的为元始天尊和如来佛哪个更厉害能吵一天,层次高的研究“道” 是不是“梵”?仙人算不算六道众生?阿赖耶识之上是不是还有境界?至于儒教,说它有“神”它又没神。说它“没神”它又有神。说它是宗教它又不像宗教,说它不是宗教它又像宗教。结果就连柏杨大师都说:“三教无法统一。”

而且统一未必是好事,往往伴随文化的消亡。古埃及、希腊、罗马毁灭了,它们的神话就统一了。印度现在还在,它们的神话就没统一,要不印度教早成世界第三大宗教了。日本神话也没统一,我们熟悉的其实只是一本来路不明的叫《古事记》的古书。美国神话也没统一,所以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知道美国有多少个基督教宗派不?四千多个。相比之下,统一中国佛教,道教内部都要简单点。如果题主有兴趣,单独整理“上清派神话体系”,“侗族神话体系”,“白莲教神话体系”,“泰山神话体系”,“南海龙王神话体系”等等,花几年就可以出成果,还容易得到认可。不过“旁门三千,左道八百”,研究太深了你也回不了头了。

因此,不要想中国神话能统一,我们能够做的,最多是创作一个个好看的故事罢了。补充一点,希腊神话所以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剧情的确强,可以说是古代的“好莱坞大片”。虽然我们的唐宋传奇也不错,但祖先关注的对象多以才子佳人为主。换句话说,主人公很多都是平凡人,不像希腊神话多是英雄、国王,换成现在的娱乐也就算得上小成本网剧(不是所有)。中国神话差就差在这些地方。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个民族心理的原因了。如果祖先愿意把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炎黄大战这些再深化一下,润色一下也会是大片。问题在于中国人很多的精力已经转向当代,也就是真实世界的政治历史方面了。

然而在“体系”方面,中国和外国真的没法比。请不要误会,中国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只要对古天文稍有了解就会明白。比如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左一个狮子,右一个巨蟹,彼此间有什么联系?相比中国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那才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337248798151500"} --}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中国的神话体系,以混乱著称。

比如说玉帝和王母的关系,在民间传说中,他们是夫妇,而且还有七个女儿——七仙女;但是,在道教神话中,玉帝和王母仅仅是搭档关系。

并且,在宋朝以前,玉帝的地位并不尊贵。道教信徒信仰三清居多,而三清的地位都在玉帝之上,直到宋朝以后,道教的玉帝和儒家信仰的昊天上帝融为一体,于是玉帝地位开始提升,成为中国人认为最大的神。


此外,掌管死者的神,有说法认为东岳大帝掌管生死,更多人认为人死后归阎王管辖。而在小说《西游记》里面,还有龙王接收死者鬼魂的说法(按:唐僧他爹被杀后,鬼魂就被龙王收留)。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神话体系如此混乱,无法统一?

个人认为:

民间崇拜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是一个功利化较严重的国家。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实际效应,为此,古人有了见庙就拜的传统——好比买保险一样,能得到保佑当然好,得不到也没失去什么。

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存在各地的土著神——比如南方人信仰“五通”,北方人信仰狐仙,道教认为人死后归东岳大帝管,佛教则认为人死后得去阎王那里报到(按:在这里普及下,阎王是印度人),此外,很多文学和传说中捏造的神仙,以及历史名流,在民间也有了很多信徒,其中典型的有“通天教主”——“通天教主”本是小说《封神演义》虚构出来的神灵,但随着小说流行,“通天教主”也有了信徒,记得小编在本世纪初年见过一本台湾出版的符箓图书,其中请神符箓中,就有通天教主的尊号。

而这些信仰和理念,传播到民间,都被中国老百姓一并供奉起来,于是,导致中国神话体系复杂甚至互相抵触。

官方因素

事实上,站在世界宗教史角度来说,其实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神话体系,起初都是杂乱无章的,只不过,因为官方有了行政干预,才导致神话体系变得统一。

这是因为古代外国大多要依靠神话来给统治者制造合法性——比如埃及国王说自己是太阳神的族人,因此需要整顿埃及神话,统一版本。

而古代华夏自古以来有汤武革命、杀害君王的传统,今天的天子可能明天还不如草根,因此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所谓“君权神授”只不过是一个无人说破的骗局而已,但是,即便这样,“神话体系”还是要有的。于是古代统治者将官方需要的神话体系简化起来——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皇帝就是天子。而官方所奉行的神话体系,和民间信仰的鬼神并不发生太多交集,于是。古代中国有了官方认可的神话体系和民间信仰并行的局面。

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位天子宣统帝宣布退位,官方认可的神话体系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民间的信仰延续至今。


藤树先生


小的时候,每晚睡觉前都要听妈妈讲神话故事,不然就闹着不睡,所以一直对中国的神话故事抱有极大的兴趣。

中国的神话体系却是难以统一,但不是统一不起来,而是我们从小被各种影视剧荼毒太深,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神话,哪些是历史了。

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东游记八仙过海》《南游记华光传》《北游记真武大帝传》等,这些故事是在神仙故事的基础上再创作出来的小说,虽然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很有意思,但毕竟不准确。

如果单纯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神话分成三段。

第一阶段:三皇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泰皇”指的就是“人皇”,而“天皇、地皇”指的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了,包括盘古开天地、伏羲制八卦、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黄帝的各种发明等等。

第二阶段:五帝时期。这里的“五帝”,其实指的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或者是部落联盟首领。在不同的记载中,他们也拥有了不同的“姓名”。

《大戴礼记》中记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战国策》中记载的五帝: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资治通鉴外纪》中记载的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伪《尚书序》中记载的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第三阶段:英雄传说。也可以理解为五帝时期末尾的几位“帝”,即尧、舜、禹时期。当年羿、鲧和禹在对抗旱灾水灾、消灭怪兽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三皇五帝时期往后延展,这些皇帝和英雄,一方面有神的属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人的属性。

随后发展到夏、商、周朝的“三代”时期,国君和大臣也完全变成凡人了。也就是说,这之后的时期已经不属于“神话”,而是属于“历史”了。


冬月的书影小屋


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日本神话……相比较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单一神话,中国的神话体系不统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土面积广阔的中国,神话多源头并不奇怪,不像那些单一神话国家就那么大的巴掌地。尽管中国神话多源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的神话也在不断融合当中。

这种神话融合,在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所体现,比如《西游记》当中,既有原始的女娲补天,又有道家的仙人,还有印度来的菩萨。那么,中国最初的神话是如何的呢?

中国神话研究有很多学者,这里仅仅引用茅盾先生的分法,他把中国上古神话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中部、南部,它们为中国神话系统的根基。

北部神话是指黄河流域的神话,主要讲述的是四五千年前炎黄部落联盟的神话,拥有神农、伏羲、后羿、黄帝、炎帝等等神话人物,他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

中部神话是指长江流域的神话,古代这里巫祀盛行,战国七雄的楚国就以“好巫信鬼”出名。在屈原的作品,你能看到大量的神话人物,诗文如“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南部神话是指岭南一带的神话,这一带的神话大多保存着大量的创世史诗当中,可谓是多姿多彩。著名演员唐国强,年轻的时候曾参演《孔雀公主》,这是根据傣族神话改编的电影。

中国的上古神话体系,还可以按照东、西来划分,东边的属于蓬莱神话体系,西边的属于昆仑神话体系。

蓬莱神话体系,很有一番仙家的味道,核心的内容是追求长生不老。当年的秦始皇,就相信这一套,还派人去东边寻找仙药。这类神话主要有鲲鹏神话,以及蓬莱、方丈、瀛洲的神山传说。

昆仑神话体系,带着浓厚的原始的自然崇拜痕迹,神灵、人类、禽兽、植被受到尊重,不少神话主角的登场形象,属于人首兽身、鸟首人身之类。至于昆仑神山,更是显赫的存在,丝毫不亚于希腊神话里的奥林匹斯山。

中国上古神话注重的是族群最根本的问题,其功能就是为解释最基本的概念,像宇宙问题、人类起源等等。

随着文明的进程,各个不同区域的神话体系产生接触,很多神话基于共同点而最终融为一体。但是,仍然有众多的神话保持独立性,并没有纳入统一的神话系统。

另外,中国的神话体系还注入一些外来因素,最典型的是佛教神话体系。可以这么说,有寺庙的地方,就流传着佛教的神话。甚至,佛教神话体系还影响到中国人的往生世界,比如转世轮回的观念、地狱里的地藏王菩萨。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不统一”,但不失其精彩。祖国不同区域的神话,各有各的流光溢彩,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个世界里,有神山、有异兽、有鲲鹏、有神佛,何尝不美哉……


子屠龙


前言

中国的神话体系非常复杂,无法进行统一。强行统一也不是好事,得不偿失。

01

中国的神话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划分

1.1从时间上分

1.1.1上古神话体系

就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太昊伏羲,大禹治水等等,主要见于《水经注》、《史记》、《山海经》、《尚书》、《吕氏春秋》等记载。

1.1.2晋代至明清时期

出现了神魔体系,代表作有《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对中国的神话体系影响很大。

1.2从宗教上分

宗教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道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

1.2.1道教

老子阐述《道德经》,创建了道家思想。

道教认为,从盘古用神斧开天辟地开始,经过一万八千年,终于成功,盘古死后,头变作高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四肢变成立柱支撑天地,血液变成河流,毛发变成树木和花草,呼吸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电,泪水变成了雨露。

后来,精血变成了祖巫。一气化成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再后来逐渐演变成天皇、地皇、人皇等三皇。

1.2.2儒教

孔子传教学生,汇编成《论语》,创建了儒家思想。

儒教严格来说又称儒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明、清外,儒家思想一直被当成国教对待,被统治者大力崇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儒教中的神话传说主要认为,天为昊天大帝,是三界至尊,就连皇帝都要称自己为天子。

1.2.3佛教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鼻祖是释迦牟尼,讲述十二部佛经,创建了佛教。

佛教中,认为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条件,主要看自己去修行本性,最终成佛,并认为,佛是一种境界,佛界是一个极乐世界,佛本身不是神。

但佛教中确有许多神话传说,佛在各种神仙、妖魔、鬼怪等等三界中,地位最高,不是神,却胜似神。

佛教讲究来世,讲究生死轮回,在我国有着极大影响。

1.2.4伊斯兰教

信奉安拉胡,又称安拉。《古兰经》称颂安拉是独一的、无始的、最崇高的、实在的主,是创造、主宰超越万物的主,是全知全能的主。

因是唯一的主宰,又被称为真主。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信奉真主这位神的人,人数众多。

1.2.5基督教

基督教是从欧美等西方传入我国,包含天主教、东正教、清教、新教等等。

是以圣经为基础,传福音。就是上帝有大爱,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大众,作为救世主,一切信奉基督的人,不灭亡,得永生。

近代,信奉基督教的人在我国也有逐渐增多之势,不可不列出。上帝、耶稣就是他们的神。

1.2.6各教之间的关系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在中国相互渗透,又各自表述。

1.2.6.1儒家思想影响最大,讲的是仁义道德;

1.2.6.2道家思想讲的是万法自然,顺应天道,修行获得长生不老;

1.2.6.3佛教讲的是要人们修自性,修心境,成佛。

1.2.6.4一部《西游记》就将三教充分融合在了一起。既有儒教思想,又将儒教的昊天大帝与道教的玉皇大天,合二为一,成了玉皇大帝,与佛祖如来相提并论。

1.2.6.5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中国虽然广为传播,但始终未成为主教。但两个教中,也都有神、鬼、妖等传说。

1.3从地域上分

1.3.1按南、北来划分

茅盾先生把中国神话按地域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中部、南部。

1.3.1.1北部神话:主要是指黄河流域地区,讲的是女娲、后羿、伏羲、大禹、神农、黄帝、炎帝等等神话人物。

1.3.1.2中部神话: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地区,巫术、鬼怪、妖魔、巫祀流传甚广。

1.3.1.3南部神话:主要是指中国南部地区,这些地域神话传说纷繁复杂,信仰交错复杂,同一个神话人物,在不同的民族、区域之间,成为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更别说要统一了。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得五彩纷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神话文化传承,使祖国的文化传承灿烂多彩。

1.3.2按东、西来划分

中国的神话体系,按东、西来划分,东边为蓬莱神话体系,西边为昆仑神话体系。

1.3.2.1蓬莱神话体系:主要是讲各路神仙施展仙法,如何快活,长生不老。如蓬莱、瀛洲、方丈神话传说。

1.3.2.2昆仑神话体系:主要是讲述大自然各种山、树、兽、鸟、人等等形成的神,显示出了生活在昆仑山地域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02

神话体系不能统一的原因

2.1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同一位神仙,角色截然相反,不可能做到很好的统一。

2.1.1比如,同为一个释迦摩尼,在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里就有很大的不同。这怎么统一?

2.1.2同为观音菩萨在不同的民族、地域之间形象千变万化,有的甚至善恶截然相反,这怎么统一?

2.1.3再比如蚩尤,在汉族的神话传说中,他是恶魔的形象,但在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他却成了英雄、成了祖神。这还怎么统一?

2.2如果强行统一,只能造成混乱,人们也不会去改变信奉已久的神的形象,将会无功而返,出力不讨好。

03

中国神话体系多样化的作用

3.1神话传说具有文化传承作用。

3.2具有寓教于乐大众的作用。

3.3神话传说,从另一个方面为人们解释了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对人们思想形成,作用巨大。在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些基本起源问题之前,对人们的作用无可替代。

04

中国神话体系多样化的好处

4.1如果将中国的神话硬性统一,就会失去文化传承的丰富多彩性,使许多神话传说消失。现在的神话传说现状,正好反映了中国神话传说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4.2会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丢失。中国历史与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许多神话传说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硬性分割,强行合并统一神话领域,就会撕裂历史,造成历史部分丢失。

4.3会失去部分作为神话传说对人们的教育意义。现在,许多家长都会买各种神话传说给孩子阅读,作为启蒙教育。如果强行合并,失去大部分神话传说,造成内容匮乏、单一,就会影响神话传说这种文化对大众的教育意义。

4.4会形成各教、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承混乱,最终无所适从,导致丢失民族文化。现在,世界公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最好的真正的文化。


大夫觉成


第一部分

我们知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神话呢?

其实,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什么这个问题,是“五四”那一代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美学?中国有没有自己的伦理学?等等。那时的中国学人,一方面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思想,以图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唤醒民众;另一方面,又试图拿中国已有的学术与西方思想对应、比较,以唤起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大学里的学科体系,全部都照搬西方,像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这些学科分类,都是西方的学术体系,与我们传统学术的经济之学、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这些分类,是根本不搭界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科是搬过来了,那别人家有的,咱家有吗?西方有神话,咱们中国有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字,有。中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怎么可能没有神话?用脚趾头想都有。

通过一系列考证与推断,茅盾先生指出,现存的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通过对《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天文训》以及《列子·汤问》、补《史记》的《三皇本纪》的考证,并通过与北欧神话的比较与印证,茅盾先生认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愚公移山的神话以及蚩尤的神话应当是属于中国北方民族的神话;通过对《楚辞》中《天问》《九歌》和《山鬼》的考证,茅盾先生认为,《楚辞》中言及昆仑、言及鳌戴山抃、言及羲和、言及禹化熊、涂山女化石的神话,以及山鬼的神话,都应为中部民族特有的神话;通过对三国时期徐整的《五运历年纪》和《三五历纪》的考证,茅盾先生认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属于南部民族的神话。

郭璞注释的《山海经》、屈原等著的《楚辞》、郭璞注释的《穆天子传》、传说列御寇所著《列子》、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旧传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以及旧传梁代任昉所著的《述异记》等,这些典籍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中国神话的重要材料。

但是,当我们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却有一个让人费解的事情,为什么在如此多的典籍中,我们没有找到像西方《荷马史诗》《神谱》那样系统的荟萃之作,我们对神话的保存,仅仅是零星的、断片的呢?茅盾先生认为的北中南三部分或许原本都存在着很多美丽伟大并自成系统的神话,但如今即使这三者结合起来的中国神话也还是个不成系统的断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神话仅存零星断片这件事,是这么看的。他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初民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这一片儿地方相对来说有点贫瘠,老天给的恩赐也比较少,所以这里的人们不得不时时与天斗、与地斗,奋发图强,勤劳善良。因此这里的人特别重视实际而不喜欢天马行空地瞎琢磨,也不可能把上古流传的那些荒谬之谈结集成文。

第二个原因,是这片土地上出了个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叫孔子。孔子老人家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鬼神之事是敬而远之的,所以后代的儒家也都对鬼神之言、荒唐之说采取与孔子同样的态度,神话不能被发扬光大是自然的事情。胡适先生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中对鲁迅先生讲的第一个原因,也是十分赞同的。

茅盾先生却对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所讲的这两个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他细致地比较了北欧神话与南部非洲部族的神话以后认为,气候条件的不同,只会使神话各具特色,并不能掩盖一个民族在神话时代的创作冲动。北欧自然条件艰苦,他们的神话却大放异彩;而南部非洲的某些部落,虽然不用时时与自然抗争,可以天天躺在棕榈树下白昼见鬼、白日做梦,可他们的神话却依然粗陋。

至于鲁迅先生提出的第二个原因,茅盾先生认为,孔子的“实用为教”在战国时代只是百家争鸣的一部分,也并不是权威之谈,不能成为北方神话的致命伤。

第二部分

那第三个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神话如今仅存断片了而没有被系统保存呢?

在这里呢,茅盾先生借鉴西方人类学的理论,他认为神话的保存是有阶段性的。神话在创作之初,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是通过原始宗教的仪式得以保存下来的,当时祭祀神灵的巫祝成为了传承神话的关键人物。由于口耳相传,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所修改和增饰。在大巫师之后,弦歌诗人也同样承担了保存神话的重任,他们将神话写进诗歌,到处传唱。

同样,神庙或皇帝陵墓的建筑家或雕刻家也曾担此大任,他们将神话铭刻和绘画到这些建筑上,流传至今。古希腊的神话大部分是由弦歌诗人保存下来的,而古埃及和北欧的神话大多因庙堂的雕刻而得以留存至今。最后是历史学家,他们把神话里的神都看成是古代的帝王,把神话当作历史抄录下来,当然这些“秉笔”的“太史公”会将那些荒诞的神话加以增删,将它们变成符合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历史。

但是这种神话的历史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神话在历史中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是在消灭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对神话来讲是一个厄运。

中国神话在创制之初,经过何人之手,在历史学家之前,有没有巫祝和弦歌诗人的参与,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能考证清楚的是,直到离神话时代至少三千年的战国时代,才有两种人把当时仍然活在民间口头上的神话采集了去。这两种人一是哲学家,二是文学家。在哲学家里《庄子》和《韩非子》这两本书都有神话的断片。

《列子》虽是伪书,但对中国神话研究上的价值却不容忽视。而文学家对神话的保存,不得不首推屈原。在《离骚》《九歌》和《天问》中都保存了大量有意思的神话。在《淮南子》中也保存了有关女娲补天、嫦娥和羿的神话。而在稍后的历史学家的著述中,能大致保存神话本来面目的,则是一些野史。比如三国时期徐整的著述等。《山海经》无疑是保存神话最多的一本书,但是经过大量考证,这些精微的考证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茅盾先生作为学者超级牛的地方,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山海经》,也是在历史沿革过程中,陆续有人修改增删而得到的。它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材料,同时也修改了神话的本来面貌。

神话的保存与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神话发展演化、不断被解释的过程。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神话都是经过保存修改与不断的演化解释,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内容。各民族的神话都是如此。茅盾先生认为,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他们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生活,使得神话中,经常会存在一些后来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的内容。而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先人们,就对原始的神话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剔除在当时看来不合理的、荒诞的内容,保留了当时人们认为的难以割舍的内容。

这样,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也一代一代地被修改。每一次保存都会加进属于那个时代的内容。于是,那些本来质朴简短的故事,渐渐变得美丽曲折,甚至有些多了很多道德教训的内容和肤浅的哲理。茅盾先生更将神话的这一演化过程,看成民族文学的最早的源泉。当然神话在这样的进程中,渐渐被历史化、文学化、哲学化,尤其是历史化,这也是中国神话至今不能系统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

既然历史化、哲学化、文学化,使得中国的神话如今仅存断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些典籍中,剥落那些哲学、文学、历史的因素,还原属于神话的部分,复原属于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呢?这是我们要讲的第四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更是茅盾先生整本书、毕生,都在为之努力的问题。

在茅盾先生的心中,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祖国,有着同古希腊一样美丽的神话。中国四海八荒诸神,也有着自己的谱系。复原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就是要找到中国自己的诸神世系。什么是诸神世系呢?

在希腊人的想象中,神人和凡人一样,他们都是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着的。赫西俄德的《神谱》就为希腊的这些神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谱系。这些神仙的头儿是谁,这个头儿的父母兄弟、妻儿老小都是谁、情人是谁、仇人是谁等等,这就是诸神谱系。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诸神,就是在希腊奥林匹斯山上住着的一个神圣家族:众神之王宙斯和他媳妇儿——天后赫拉,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海神波塞冬、谷物女神德墨忒耳是宙斯的兄弟姐妹;还有宙斯的一众儿女,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信使赫尔墨斯、爱神阿佛洛狄忒、酒神狄奥尼索斯等等。那咱们中国四海八荒诸神,有没有这样的谱系呢?

二十世纪初,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以禹为核心,考证了中国神话的古史化,得出了禹是神,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王的结论。茅盾先生对顾颉刚先生的观点显然是赞同的。茅盾先生认为,要复原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首先要找到中国神话谱系之中的主神。茅盾先生这里说的主神,就相当于咱们前面提到的,希腊神话中宙斯这样的众神之王。

他挑出了三个具有主神资格的主要人物:伏羲、黄帝和帝俊,并通过对《山海经》的考证,认为在这三个主要人物中,最具有主神资格的是帝俊。为什么这么说呢?

伏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也是中国“可靠的”古籍上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这也是假定伏羲为中国神话主神的一个理由。但关于伏羲的神话,除了他与神话中的重要女神女娲有所关联外,他自身的神话就少得可怜。女娲与伏羲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女娲是伏羲的继任者,是伏羲之后的皇帝;一种说法是说,女娲是伏羲他妹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女娲是伏羲他媳妇儿。如果假定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那么女娲就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拉了。可是中国神话中,关于伏羲的记载太少了,如果承认伏羲为中国的主神,那伏羲也将是一个光杆和绝后的主神。所以茅盾先生在选择主神上首先pass了伏羲。

关于黄帝的神话虽有不少,比如黄帝和蚩尤的故事、黄帝乘龙上升的故事、与素女试房中术的故事等等。《史记》中也有很多关于黄帝的记载,比如黄帝时始造文字、造舟车、造乐器、育蚕、制衣裳等等,但在《山海经》中对黄帝的记载却相对来说不多。由此黄帝也被pass了。茅盾先生认为,从《山海经》来看,有主神资格的,反而是在别的史籍中名不见经传的帝俊。

《山海经》中,不仅记载了帝俊、帝俊的妻子,还记载了他的子孙。《山海经》中说,帝俊的媳妇儿義和生十日,常義生十二月。这不就跟希腊神话中宙斯和小情人生了日月之神,是一样的吗?作为日月神之父的帝俊,在《山海经》中大荒诸国的来源也是与他有关的。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季厘之国、西周之国,都是帝俊的子孙。

那么帝俊是否曾经被历史化,而成为中国古史中的一个人物呢?根据茅盾先生的考证,古史上是没有帝俊这个人物的,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帝俊的诸多后人,我们在古史之中却可以找到。郭璞说,郭璞,就是注释《山海经》那个大神,帝俊就是帝舜,俊为舜的假借音。而且从帝俊有一个妻子叫做娥皇这一点来看,俊也许就是舜。

到底帝俊是否是帝舜,虽然至今仍是一个悬案,但是如果要在中国神话中选择一个重要人物作为主神,茅盾先生认为,大概帝俊是当之无愧的。但如果要在帝俊之外,再确立诸神的世系,在目前阶段,还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这也是留待我们后世研究者去探究的一个谜。

除了对中国神话中主神进行考辨,茅盾先生还通过与希腊、北欧神话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神话之中也有着与希腊、北欧神话中相当的巨人族。同时,我们中国自然界的神话也是很丰富的,在希腊神话中存在的众多自然之神,我们的神话中也是存在的。

茅盾先生研究了中国关于太阳、月亮以及风云雷雨、海河湖泊的神话,并在中国神话中寻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日神羲和、月神常義、风云雷雨之神丰隆和飞廉、河神河伯、湖泊女神湘夫人等一系列美丽的神话形象。同时,茅盾先生指出,大司命为中国神话中的运命之神、少司命则似为恋爱女神,而《九歌》中的山鬼则相当于希腊神话中山林水泉的小女神。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书开启了茅盾先生对中国神话“集大成”的最初探索,是一本中国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是亟待后来者解决的:第一个是,如果说中国的神话是在历史化的进程中销歇成了断片,那么我们能不能将一部分古史还原成神话呢?第二个是,关于多民族神话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这些民族的神话,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加入到我们神话的大家族中,这些还有待后来学者的搜集、整理、研究。第三个问题是,那些加入了灾异迷信之说、变形之说的内容与神话淆杂不清,如何谨慎处理,分辨剥离呢?基石已经奠定,这些神话的许多未解的难题,也为我们后辈的神话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穿插游击队


中国上古神话是缺乏体系的,而且缺乏故事性。没有一个强大的主神以及围绕着这个主神的诸神谱系。不光如此,就算是对同一个神话人物,存在种种不同的记述。拿夸父来说,就在同一部《大荒北经》里,就是俩种记述,俩种不同的命运。

另外一个更加有名的人物蚩尤,在《大荒北经》和《大荒东经》里对他的死做了完全不同的记述。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同一时代的记录,描述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上古的神话材料,不具备显而易见的,前后一致的,完整有序的神话故事系列,就更不用说完整同一的神话体系了。


中国上古神话,对各种神氐在神际的关系很少做出说明。就拿女娲和盘古来说,盘古属于创世神话,说明世界的来源,女娲是造人的,类似于造物主,可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事实上是不清楚。


这就造成了一种困惑,而且这种困惑不是今天才有的,屈原当年就提出过“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也就是说屈原早就问过女娲是怎么来的呢?不清楚。

而且最早的女娲和汉代以后和伏羲结合的女娲再到练五色石补天的女娲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很难把她的故事梳理清楚。


而且盘古做为世界的创造者,要晚到三国时候才出现身影,在这个之前,一直是女娲唱主角。而盘古开天的神话,更多的可能是和佛教的传入有关系,很可能是当时人借用了佛教中开辟世界的神话。


因为俩者之间的确很相似,都是从一个蛋开始,然后里面有一个人,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盘古是在气(混沌)里,而印度的蛋在水里。这个可能又和中国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有关。


创世神话的晚出可能和中国人对于宇宙的起源没有兴趣漠不关心有关。在先秦的诸子中,除了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讨论了一下宇宙的起源外。其他的诸子,关心的都只是人道。

另外一个更有名的例子是大禹治水,在各国的神话中,人类早起的灾难和世纪洪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仔细考察大禹治水的记载,也是含混不清楚的,充满矛盾的。


首先时代,淮南子上一条记录说是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另外一个详细点的说是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舜和颛顼时代相去甚远。


而且共工发动水患之后,同样是在淮南子里,水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而且共工触山折柱发水应该是在女娲补天之后才发生的事。如果不是发生了俩次洪水的话,那只能认为这俩个故事是不同的人创造的。


所以他们也不可能归到一个体系里。


总之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常有的现象,就是救世的不是同一个人,比如女娲救过,后来后羿还射过太阳,而女娲和后羿也不在一个体系里。


而且在更著名的黄帝的传说了,各种记录之间的矛盾就更多了,我就不一一说了。

至于后世关于道教的谱系,那已经和上古神话无关了,而且虽然它们也勉强可以算是神话,不过严格说起来算是神仙体系更确切些。


至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尤其是后出的那些,通常是当时人的愿望观念的敷衍,与严格意义的神话也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和外国发达的神话体系比较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西方的神仙大都发展到了人神同体的水平。而中国上古神话的主角大都是“半人半兽的”


后期的神仙体系中,哪里面的神仙都是曾经存在的人类的优秀分子,演绎成了神仙,和神话中的神比较起来,已经没有什么“神性”。这些神仙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道教和佛教竞争,根据佛系敷衍而成的神仙体系。


所以,中国的神话体系怎么统一不起来也就不奇怪了。


或者你可以理解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很早人就成了主角。


吴公子燎


怎么统一?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体系,中国的神话体系大致分为儒教体系,道教体系,佛教体系,民间体系,上古神话体系。

儒教体系除了元明清,基本都是国教体系,皇帝祭天,用的就是儒教体系,可以说是官方体系,儒教天地君亲师,天为昊天大帝,三界至尊,古时候皇帝称为真命天子便是自诩为为昊天大帝之子。

道教最高神为三清,道祖太上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道,就是太上老君,二为阴与阳,三为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佛为外来教派,最初是依附道教,搞的老君化胡为佛那一套,中国佛教最高为如来。

民间体系比较杂,大致上为玉皇大帝统领三界,是将儒教的昊天大帝与道教的玉皇大天尊合二为一,称为玉皇大帝。

上古神话体系就是女娲,伏羲那一票,几大系统都尊上古体系。

每个教派的教义不同,怎么能统一神话体系呢?



SMILE大少爷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确实,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我们祖先在远古时候所创作的神话故事是非常宏远博大的,但流传到今天,我们的上古神话却只剩下一些杂乱的篇章,多固然多,但却不成系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无法窥得全貌,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神话被历史化了

何为神话历史化?就是后世人把原本是先祖们所创造神话故事当成了历史传说,把神话当做史实来看待,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把天神附会成了人的祖神,这一现象不止在中国神话中,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都存在。


女娲补天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是许多思想家、史学家们或被动、或主动的进行的,我明知道,远古神话中有许多半人半兽、奇形怪状的生物,那么这些形象一旦被历史化,那肯定就会被删改、扭曲乃至完全抹杀。神话的历史化,主要包括“不予收录”和“篡改原本”两种形式。

  • 不予收录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提到: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意思就是他看到的许多文本、听到的许多传说,其文辞难登大雅之堂,于是就被排斥了。殊不知,这些“不雅驯”的文辞,正是上古传说的真面目,因为“不雅驯”的原因,而被史学家们所丢弃,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古本《列女传》中,记载了一则有二妃教舜帝服鸟工龙裳而从井里面逃脱的情节,但今本《列女传》对其进行了删除,不予收录。又比如最早的《淮南子》中记载了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的传说,今本也都看不到了。


嫦娥

  • 篡改原本

篡改原本,即对原始的神话进行歪曲解释,从而成为远古历史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本很系统的神话传说变得自相矛盾。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儒家掌握话语权以后,本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将许多上古光怪陆离的神话都进行了篡改。

据记载,上古时曾有黄帝有四张面孔的传说,子贡曾拿这事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黄帝取合几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这样一来,“黄帝四面”的神话传说就成了黄帝治理天下的史实。这种行为比比皆是,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近代仍然在持续,经过长年累月的篡改,先祖们所创作的最朴素的神话传说,早已面目全非。


黄帝

其次是神话被道教仙话了

所谓仙话,就是指通过自行修炼,或者仙人接引,成为长生不老的人或者仙人。许多仙话中的人物,原本就脱胎于神话传说,但为了利用这些神话人物达成传教目的,这些神话人物的故事、特点都被进行了加工改造。

比如西王母,原本是《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后来被被人引用到仙话之中,与原型大异其趣,又比如上古黄帝战胜蚩尤,后世的仙话传说中被归功于九天玄女,说是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了“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这与上古神话存在很大的出入。


山海经

神话被改造成仙话,不仅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其文化底蕴更是被严重削弱,上古神话中蕴含了先祖们的时代精神、审美品质,但是被改造成仙话之后,这些精神财富全都被大幅度削弱了。

结语

神话反应了先祖们认识世界时最朴素的态度和观点,蕴含了浓郁、真挚的情感因素,先祖们所创造的神话形象,最早通过口口相传,再以图画、文字的形式流传后世,不仅为后世人的文学创造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素材宝库,更能让人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汲取力量,体验那种打破桎梏、超越凡俗的浪漫精神。


刑天舞干戚

我国上古神话流传到现在虽然不成系统,但其仍然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国上古神话中处处体现着忧患意识、爱民意识以及反抗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比起系统化的希腊神话中除除弥漫的享乐主义而言,境界更高、眼界更广,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书籍: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第一时间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