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凭什么获得汉武帝的信任,还成为托孤对象?

沧青不说话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有原因的事。霍光能成为汉武帝的心腹,当然是因为霍光做事踏实,对汉武帝忠心,值得汉武帝重用。

提起西汉霍家,霍去病、霍光这些大名人就绕不开。霍光作为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可以说是霍去病一手带进政界的。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在出击匈奴的路途中,收到河东太守的邀请,在平阳侯国的传舍歇脚。河东太守为了亲近霍去病,还专门把霍去病的生父霍仲孺带到传舍。见到这个生父,了解到父母的往事和生父现在的家庭,霍去病谈不上有多激动。但毕竟还是个情感丰沛的年轻人,霍去病还是为父亲置办了家产和奴仆,尽了自己的一份孝。

此次出征凯旋后,霍去病又主动去拜访了霍仲孺。也许是生父请托,也许是自己好心,霍去病把年仅十余岁的霍光也一并带回了长安。我们都知道霍去病是因为卫青的关系开始了为官之路,且深得汉武帝赏识。而霍光也是因为霍去病的推荐,才迈入宫廷。

从郎官做起,霍光又在多个曹官的位置上流动,后来因为业绩升任侍中。西汉的侍中,可以算得上是皇帝的亲信。侍中是隶属于少府的官员,而少府本就负责管理皇室私有财产和生活。侍中,更是少府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直接听皇帝命令的官员。这就意味着,霍光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在汉武帝身边工作。

元狩六年(117),霍去病去世。霍光非但没有失势,还反而被擢升为奉车督尉,兼任光禄大夫。顾名思义,奉车督尉就是掌管皇帝出行乘车的。这工作听起来简单,却对应着两千石的俸禄。当时西汉太守的俸禄也才两千石。而霍光兼任的光禄大夫,俸禄也仅在太守之下,为“比二千石”。这足以说明,这时候的霍光就已经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和信任。

我们其实很容易明白,如果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为自己做事,几十年来踏踏实实,没出过什么差错,那我们对这个人只会越来越信任。翻看有关霍光的记载,我们能看到很多关于霍光升官的记载,却很难找到霍光在汉武帝手下干活犯错的记录。据说,霍光每次去宫里上班的时候,每天在城门口走的脚印都在同一个位置。霍光做事有多小心,有多恪守本分,由此就可窥见。

虽然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工作几十年,并没有什么扬名天下的功绩,也没有什么万人唾弃的大过,但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特点——做事稳。“老实人”被信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同时,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待了几十年,汉武帝都没有看出他有任何谋反的迹象。不同于临危之际挡刀挡箭的交情,霍光陪伴在汉武帝左右的漫长岁月,让汉武帝看到了霍光的忠心。正如苏轼所评价,“霍光又有忘身一心,以辅幼主。”无论霍光当时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汉武帝看到的,就是一个忠臣霍光。

汉武帝给刘弗陵安排的辅政大臣不止霍光一位。但最得汉武帝信任的,还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等人已经能辅助刘弗陵处理好朝政。而霍光,则被汉武帝期望照顾好刘弗陵,保护好刘弗陵的帝位。在汉武帝看来,也只有自己信任的霍光能做好这件事。

虽然我们作为后世人,看到霍家在汉朝的气焰高涨,往往归咎于霍光。但不得不承认,霍光直到被汉武帝托孤,都还是一个忠臣。他的踏实、忠心,让他在当时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在后世被班固称赞为与周公齐名。


邓海春


霍光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大汉王朝在他手下延续盛世;另一方面又权倾朝野、擅行废立,家族又在他身后败亡。因此,史家对他历来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无可争议,他虽然权欲熏心,却未藏谋篡;而且废昏立明,说明他还是怕辜负了武帝刘彻的重托,坏了汉家的江山——仅从这一点来说,刘彻没有看错人。下面笔者就试着对他作一下简单解读。

一、根红苗正,是一个政治可靠的人。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而霍去病,一个震烁古今的名字,燕然勒石、封狼居胥,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总率万国的无敌将军,大汉王朝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带刀侍卫”。作为他的亲弟弟,霍光首先在出身上就占了优势。

二、从容稳健,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从十来岁被霍去病带到长安,到三十多岁被托孤,霍光像一个影子一样一直陪伴在刘彻左右。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刘彻这样的强势帝王更难伺候。有一个数字很说明问题,就是刘彻的丞相几乎没有善终。但是,霍光在他身边二十多年,愣是没出任何问题,这就不是一个稳健能解释的了。

可怕!

三、类比周公,一个比肩上古先贤的人。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彻送给霍光一幅画,内容是周公背负着周成王朝见诸侯,并告诉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意思很明确:让霍光遵周公故事,辅佐刘弗陵,等刘弗陵长大成人,再还政于汉家天子。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那么霍光就被拔得太高了,作为孔子的第一偶像,周公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品行和能力,而是一个象征和一种精神。

刘彻的眼光没错,作为托孤和辅政大臣,霍光不仅称职,而且过分称职。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他是一名合格的政客。一是专权,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无论是辅政班子的上官桀(金日磾早亡),还是中央权力机构的桑弘羊和田千秋,都被他摁得死死的——这一点在皇权时代无可非议,如果分权,表面上看是民主了,但现实中什么事也做不成。二是先后两次粉碎叛乱阴谋。第一次是了刘长、刘旦和刘成三个不成器的皇室。第二次是刘旦、盖长公主和上官桀、桑弘羊皇室与朝臣的相互勾结。这两次行动保证了皇权的顺利过渡,维护了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为后来的“昭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不仅完美地度过了昭帝一朝,还经历了宣帝一朝。为政期间继续汉初的与民休息,奖励农耕,同时与匈奴和亲休战,遭受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害的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尤其是昭帝刘弗陵少年继位,二十三岁时就因病去世,所以后人称“昭帝之政即霍光之政”,也就是说,所谓的“昭宣之治”,刘弗陵的政绩其实都是霍光做出的。

第三,如果以上两条是说他称职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说他“过分称职”——他不仅专了朝廷中枢的权,还专了大汉王朝的权,昭、宣二帝在他的“辅助”期内别说权柄,政绩方面也几乎毫无作为,刘病已甚至还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芒在背”的成语。

但是,如果因此说他有谋篡之心的话,那也冤枉他了。这一点不管后人如何猜测甚至诋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废掉昌邑王刘贺后立刘病已为帝——虽然刘病已无根无凭,但毕竟已经成年且有贤名,如果他有不臣之心,完全可以立一个娃娃当摆设。他没有,说明他就是单纯地迷恋权力。不过遗憾的是,在权力的顶端待得时间过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霍光也不例外,他虽然最大限度地控制好了自己,但却没有控制好家族,尤其是他老婆霍显为了自己的女儿上位而鸩杀刘病已的结发妻子许皇后,就真正触到了皇权的底线,那个时候,霍光身后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彼岸历史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下汉武帝了。


汉武帝在位时,经过连年用兵,击败了匈奴 ,威加海内,在历史上树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可在晚年,他好大喜功,重用佞臣,办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还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弄的民怨沸腾,自己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这个时候的汉武帝多疑敏感,要想获取他的信任乃至托孤,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霍光凭什么做到了呢?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一,关系亲近。霍光是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的弟弟,算起来应该称汉武帝为姑父。既然是自己的亲戚,就会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所以用起来更放心!


二,风格低调。霍光虽然也算的上是皇亲国戚了,但一直行事谨慎,跟随汉武帝几十年,交办之事都是尽职尽责的完成,从不敢托大,这也给汉武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以上两点,再加上汉武帝晚年(经过巫蛊之禍后)确实没什么能值得信任的大臣了,重用霍光也就在所难免了!


神都布衣话历史


一、汉武帝是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朵杰出的浪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优秀的皇帝。他原名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是西汉王朝第7任皇帝(如果不算吕雉执政时期的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的话,则是第5任皇帝)。武帝,是他的谥号,以彰显其开疆拓土、武功赫赫。

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层出不穷,粗略统计就有422人,但其中能青史留名、老少皆知的,则少之又少。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沁园春·雪》中,提出他认为的五位杰出皇帝代表: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汉武帝刘彻位列其中,不可谓不优秀。


汉武帝的优秀,是全方位的。

政治上,一改西汉建国以来中央弱而地方诸侯强的局面,通过采用推恩令等方法,不断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使得地方无法与中央对抗。同时,鉴于日常朝政讨论中三公九卿人数众多,利益重重,效率低下的状况,大胆创新,设立内朝,专门讨论重大问题,外朝则只负责贯彻和执行,形同虚设。

经济上,对大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如食盐、铁矿石、酒等实行专营制度,通过国家垄断,保证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国家经济政策和国家用兵提供经济保障。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巧妙利用董仲舒的学说,强化皇帝的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必要。

军事上,因为小时候目睹其姐姐被迫和亲的局面而倍感屈辱,继位后果断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一改以往的防御战略,主动大规模向骚扰汉民族多年的匈奴进攻,打的其丢盔弃甲,再不敢骚扰我边境,从而树立了汉民族强大的自信,“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这句霸气十足的话,就是从汉武帝时候传出来的。

二、 汉武帝晚年是什么样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利必有弊。大规模的对匈奴用兵,极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与此同时,常年用兵,也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许多青壮年劳动力战死沙场,历经几世几代的国家积蓄消耗殆尽,从而导致经济萧条、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乞丐到处都是。整个大汉王朝,犹如回到西汉初期,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连汉武帝本人,也为此下了《罪己诏》,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此,汉武帝在选接班人时,除传统的几个考虑因素,如政治忠诚、有能力外,还必须增加进去一条:保守谨慎,确保不会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最终,霍光被选中,从此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


三、为什么是霍光?

之所以选中霍光,有这样几个原因:

1.政治忠诚。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卫青是其舅舅。对汉武帝来讲,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是其爱将,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汉武帝、对汉王朝的忠诚,因此也爱屋及乌信任霍光。而霍光自从政以来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忠诚,值得信任。

2.有能力。霍光自被霍去病带到长安后,在汉武帝跟前学习,耳濡目染,能力大增。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且很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汉武帝私下观察,长期看在眼里,内心对其十分认可。


3.保守谨慎。这点非常重要。霍光为人为官谨慎,趋于保守,和他的哥哥霍去病形成鲜明对比。对汉武帝来讲,在晚年百业凋敝,亟待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还是用一个保守的人比较好。

综上所述,霍光得到信任并成为托孤大臣,是武帝晚年客观形势和霍光本人的特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执着的放牛娃


汉武帝是信任霍光的,可是并非十分信任。如果非常信任霍光,就不用让几个大臣一起辅政,直接让霍光做就好了,汉武帝这样做也是为了相互制衡。作为一个皇帝,很难做到非常信任一个大臣,因为人心会变。


汉武帝知道霍光能掌控大局,因为信任,所以安排他做托孤大臣。历史上也曾出现托孤大臣篡位的事件,可是霍光是不可能篡位的。1.霍光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他的手下也没有亲信和死党。2.霍光出身低微,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的青睐,是其兄弟霍去病的提携,如果没有霍去病的帮助,他可能还是小官的儿子。3霍光性格谨小慎微,他追随汉武帝时没有犯过错,所以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霍光在成为辅政大臣前并没有什么功劳,他只是个得到信任的勤务长。虽然他并没有功劳,可是能得到皇帝的提拔,担任重要职位,他肯定会感恩戴德,尽心尽力辅政。汉武帝想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其实,几位辅政大臣的出身都不高。


爱丽说史


个人觉得有三点很重要:一因为裙带关系,霍光是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西汉有贵族大臣举荐子弟进入朝廷和政府机构当差的制度,霍光由哥哥举荐在汉武帝身边当了一个“郎官”,由此步入朝堂,起点看起来可不低。二是霍光的为人性格,霍光自幼沉默寡言,当郎官没几年霍去病英年早逝,大靠山没有了,霍光更加谨小慎微,连汉武帝都留意到霍光每次进入大殿时走的是同一条路线没有偏差,从门口到要站的位置走了多少步都是一样的。霍光没有多少存在感,恪尽职守一晃20余年没有过错,晚年猜忌心特别重的汉武帝对霍光非常信任。三是汉武帝晚年意识到了开疆拓土锐意进取带来的把国家打穷百姓苦不堪言的恶果,希望身后的继任者能够是保守的人,要传位的汉昭帝年幼,选托孤大臣辅政,一向谨慎低调的霍光是最佳的人选。汉武帝去世前让画师画了一幅画送给霍光,一个人背着着娃娃接受众人的朝拜,效仿的是“周公辅成王”的典故。霍光成为辅佐汉昭帝的5位托孤大臣之首


立志成虫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便将对霍去病的喜爱转嫁到了霍光身上,霍光为人端正,办事机灵,如此自然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天命蜉蝣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霍光辅政,一方面是因为霍光是霍去病之子,根红苗正。另一方面因为霍光有能力,政治忠诚,能够把握时局,把控朝中大事走向,对汉朝的绵延和发展有很大的历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