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懿會中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懿會中空城計?

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馬謖等失守街亭、列柳城之後,諸葛亮跌足長嘆:“大事去矣”;隨後調兵遣將,以備歸路。諸葛亮分撥已定,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及2500名老弱殘兵。

司馬懿帶領15萬大軍兵臨城下;此時城門大開,諸葛亮引二童攜琴一張,“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認為是計謀而退兵;事後聽人說城中情況,才知道自己中計。

咱們要是仔細想想,司馬懿也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先派一支隊伍去試探一下或者把諸葛亮的那座城池給包圍起來,他便可消滅諸葛亮,解除魏國邊睡的威脅;不是認為是計謀而領兵撤退,導致錯失良機。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懿會中空城計?

後來文史作家王宇淸有一篇文章,解決咱們內心的疑問。

司馬懿領兵撤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

諸葛亮未出兵伐魏之前,因顧忌司馬懿深有謀略,又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便聽從參軍馬謖計謀;散佈流言說司馬懿要造反。本來司馬懿在魏朝多受曹氏貴族排擠,同時也遭到魏帝曹睿的提防。最終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

後來諸葛亮兵出祁山,累獲全勝,一直威脅魏國邊陲。曹睿先後派夏侯懋、曹真出兵禦敵都是數敗於蜀。國難當頭之際,曹睿聽從鍾繇建議,重新啟用驃騎將軍司馬懿並加為平西都督。

自此司馬懿一直手握重兵,開始了與諸葛亮的正式較量。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懿會中空城計?

回到空城計發生的時候,面對眼前大軍兵臨城下。若司馬懿進兵攻城,諸葛亮將會被擒或者戰死。一旦諸葛亮戰敗,蜀國將不再對魏國構成威脅。曹睿眼看威脅已經消除,必將司馬懿視為最大威脅。

在魏帝曹睿心裡,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司馬懿將會面臨“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處境。

再若司馬懿棄城退兵,此時諸葛亮引兵撤退;魏蜀兩國處於對峙狀態,諸葛亮仍是曹睿心頭之患。司馬懿將會得到朝中重用,繼續領兵禦敵;司馬家族將會一直處在曹魏政權的核心圈內。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懿會中空城計?

《空城計》不光是考慮戰場的實力,還是主帥的戰術體現。

從整本《三國演義》來看,司馬懿最大的能力,並不是像諸葛亮在戰場上面的計謀,而是對整個戰時的分析與對戰局的把握。他的政治目的不是像諸葛亮匡扶漢氏,而是像曹操一樣權傾朝野。他的策略是以守為攻,把握時機;政治手段是韜光養晦,排除異己。在與諸葛亮的對峙期間,司馬家族逐漸掌握了兵權。後期曹魏政權更替,司馬家族位極人臣並廢魏立晉。

《空城計》是作者羅貫中杜撰,但是在整個事情脈絡中仍然有讀者思考的餘地,這也是作者成功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