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三國演義》中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平常人們要是形容一個人沒有出息,就會說那人是“扶不起的阿斗”。

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蜀國後主劉禪。

從《三國演義》前期來看,對劉禪的介紹篇幅不是很多。

大概有趙雲單騎救主、趙雲截江奪阿斗、漢王正位續大統、劉先主遺詔託孤兒等。

讀者更深的瞭解劉禪,是通過他繼承蜀主之後的表現。

在白帝城的時候,劉備在與吳國交戰中大敗,蜀國國力遭受重創,自己身體也染重病。

他召集群臣交待後事,一方面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另一方面在遺詔中對劉禪說:“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

此舉,劉備既是斷了諸葛亮篡權的念想,又是讓劉禪處理好君臣關係。

《三國演義》中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白帝城託孤

劉備去世之後,丞相諸葛亮便是蜀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劉禪剛繼位時年滿十七歲,在政治上面比較青澀。在執政初期,他應對朝中大事必先詢問諸葛亮意見並言聽計從。

同時,作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對後主鞠躬盡瘁,一方面安排賢能人事在劉禪身邊輔佐;另一方面對朝中的大小實務親力親為。

從幾道《出師表》中咱們也深有體會。

在劉禪與諸葛亮共同治理蜀國時期,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的景象。

在劉禪執政後期,朝中賢良忠臣相繼離世。他開始沉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致使朝臣人心怠慢,無心於社稷

雖然外有姜維累欲征伐,卻徒勞無功。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全路險要處無兵把守,以二千兵盡取西川。

蜀國滅亡,後主劉禪封為長樂公。

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後主劉禪是一位昏君,無治國安邦之才。

先父劉備起身草莽,建立蜀國;相父諸葛亮六出祁山,為匡扶漢氏。

作為後主,劉禪最主要的任務是繼承父業,內勵精圖治,外厲兵秣馬;像東吳孫權一樣,保境安民。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在位貪圖享樂,信任宦官,致使人心向背,無心於社稷。

最終被魏軍輕易佔領成都,自己成了亡國之君。

《三國演義》中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後主劉禪的文章,其內容說咱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從表面現象出發,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有記載的是,劉禪早年的經歷特別坎坷。早期父親兵敗,劉禪在戰爭中走失,被人賣給一個土豪當書童。主人見劉禪談吐不凡,收他為義子。

在這段寄人籬下的日子裡,他特別會察言觀色。

在劉禪執政初期,丞相諸葛亮位極人臣;掌管蜀國內外實務。

作為蜀主劉禪不但沒有反抗,還和丞相和平相處;在諸葛亮、姜維伐魏之時,對前方統帥賞罰分明,恩威並施。

蜀國前方連年征戰,國內國泰民安,能看出劉禪並非是一個糊塗的人。

蜀國滅亡之後,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最終亡於晉泰始七年,享年64歲。

對於人們膾炙人口的成語:“樂不思蜀”;清代歷史學家周壽昌就認為劉禪表現出來的麻木不仁和懦弱,不過是他自保的手段。

對於《阿斗真的扶不起嗎》這個問題,咱們可以一分為二。一方面對於後主的身份來說,劉禪是失敗的;另一方面對於個人來說,劉禪是成功的。

對於歷史人物,咱們不是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更重要是瞭解人物在歷史環境中作出的反應;通過對別人人生的總結,獲取生活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