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均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只要尽力而为,方可随缘自在。


万物均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只要尽力而为,方可随缘自在。

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去夺,扫除报复之心和嫉妒之念,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若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所有烦恼都来自太多的负面情绪,能力不强和修养不高是淤积负面情绪的泥潭。及时有效清除自己的“情绪垃圾”,你才会时常被开心快乐所围绕。

烦恼的根源是心态。引起烦恼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正确的对待和处理烦恼的根源,是才一个人能够快乐学习工作,幸福生活的关键。

无论内因主观上还是外因客观上,该拿的拿不起,该放下的舍不得。超过自身能力的愿望都是不断产生烦恼源泉,正视自身能力与目标,重排心理秩序才是走出烦恼的出口。

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同时又左右着你的心情,心情愉悦与否又掌控着你的情绪,进而又反射到你的外部表现上。

一切情绪变化,都是心态在变化,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你就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合理压制内心的欲望和不可企及的目标,是自我内在消除和调整的关键。超出自身能力的奢望只会让你更烦恼。

来自外在引起烦恼的根源比较多,常说的有羡慕,嫉妒,恨等等。提高自身修养,正确看待来自外在的诱因是消除烦恼的前提。不要愚蠢的被那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外因而搅乱了心态秩序。

烦恼都是自找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心态走向,不能及时调整和消除内心的“情绪垃圾”,久而久之,你的快乐空间将会不时的被烦恼所挤占,越烦恼越不快乐,越不快乐更烦恼,如此恶性循环。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自喜,失去时不抑郁,得失之间淡定从容。

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真理,叫做“邪不压正”,在任何时候,邪恶终会被正道所压制,即便是在一时之间邪恶占据了上风,但是从长久的一个角度来看,善良才能够永远的居于高位。

很多人在这一个浮躁的时代,逐渐的迷乱了心性,因为他们总是信奉着物质为上的道理,看着别人开豪车住高房,马上眼红的不得了。

为了达到自己内心的欲望,于是不择手段,采用了一些卑鄙的方式来获得利益,但是最后的结果也是给自己招致灾祸。

而相反,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之中,哪怕命运不堪,只要他内心遵守着正道,一切秉持善良光明正大,最终都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最终事业有成。

在《易经》的泰卦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说明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九二爻辞,凭借挖空的葫芦去渡河,不会沉下去。钱币丢失了,正在中途,就得到别人的援助。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的,就好像凭借着葫芦也可以过河,没有钱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

即便是中途的时候把钱丢失,也会立马有人来帮助你,但是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必须是自己遵循正道。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只要内心向善,遵循正道,用光明正大,来实行自己的言行,那么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

正所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顺天者生,逆天者亡”,顺应天道,自然有天帮助。

古代有一个人叫王荐,王荐的父亲曾经病得很严重,他就在夜里向天祷告,愿意减少自己的生命来增加父亲的生命。

果然,父亲咽气之后又苏醒过来,父亲醒了之后告诉其他人说:“刚才有个神仙穿着黄色衣服,恍恍惚惚中告诉我,你的儿子愿意用他的12年寿命换你的12年寿命。”

父亲醒来之后果然又活了12年,后来王荐的母亲得了口渴症,大冬天的想要吃瓜果。

这个时候正是寒冬,古代哪里有瓜果呢,他就求告相邻,谁家也没有,也买不到瓜果。

他走在路上,当时正好大雪纷飞,道路都被掩盖了无法前行,他躲在大树底下哭的不停,仰天长啸,想起来母亲遭受的病苦,悲从中来,他忽然看到树上有一个绿色的瓜秧垂下来,瓜秧上面有两只新鲜的瓜。

他当时惊呆了,于是摘下两只瓜,就回家孝敬自己的母亲。

这个故事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但是说明的道理正是内心向善,顺应天道才能得天助的最好例证。

正所谓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人之所以对于这一个概念有一些怀疑,就是认为自己做了善良的事情之后,并没有得到回报,所以对于这一个信念有一些丧气。

我们完全不必这么理解,只要你做了好事,在人生的某一天,终会因为自己的善良而结出善果。

所以老人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告诉我们,只管做好事,不要问以后的前程,如何做好事不计较回报,才是真正高尚的境界,前程自然不会差。

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是诸佛教。

这也是阐述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大多数的寺庙墙上都写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个道理。

万物均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而行,只要尽力而为,方可随缘自在。小故事大智慧:心量大,福报才大。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吴子恬,他的太太姓孙。吴子恬的母亲过世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非常偏心,对吴子恬的弟弟比较好,对他不好。他心里就慢慢地开始不平,有怨气。后来他娶妻了,继母对他太太也不是很好。他就更不平,想要去找继母理论,都被太太劝下来。 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留下了地和银两,结果继母把最差的田地给他,自己跟弟弟留好的田地,还把很多的钱都私吞了。吴子恬真的受不了了,他要去找继母,又被他的太太拦下来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知道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会吃亏,不只是跟别人学会吃亏,就是对你最亲的人你也要学会吃亏。你们在外面还假装吃亏,回到家里真的不肯吃亏。 人要了解,该是我们的,跑也跑不掉,哪能是争来的呢?越争福报越少。没有哪一个家庭为了争遗产或者争财产闹上法院,最后家族会越来越兴旺的。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上讲,“伦常乖舛”,就是伦理、常理冲突了,“立见消亡”,很快这个家族就开始败坏了。 这个太太很有修养、很善良。 中国古时候讲“妻贤夫祸少”,就是妻子很贤惠,丈夫的祸就会少很多,妻子贤德,帮丈夫会转掉很多的劫难。

我们故事继续。结果,很快地,他继母生的那个儿子染上了赌博,把她的钱全部花光,这时候母子两个人几乎沦为乞丐。如果你是吴子恬,可能你会高兴地说:“苍天有眼,你们母子也有今天!”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太太非常懂人情世故,赶紧劝先生把母亲和弟弟接回来。做得到做不到?要尽弃前嫌,否则怎么会消除烦恼和矛盾?

不要把对方过去的过失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借题发挥,可能就永远不能跟家庭很好地相处。接回来之后,还帮弟弟戒赌,感动了继母和他的弟弟,这个家非常和睦。而他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都考进了进士,这是他们家的福报,怎么会跑得掉呢? 你们知道,在古时候一个家族里出一个进士就不得了,她生三个孩子,三个都是进士,你看她的福报!所以人量大福大。怎么可以跟自己的至亲去计较呢!三个儿子从小看到母亲的道德行为和母亲的忍辱,哪有不成才的道理啊!

所以不要跟别人计较,要学会吃亏,人欠你的,天会还给你。我们做人要懂得福往者福来,你没有给别人造福,你得不到福气的回报。芸芸众生,我们很多人的失意和烦恼,都是在欲求得到时产生的。 因为你有欲望了,你才会产生烦恼。要做一个慈悲众生、赐人与福的人,在你的精神里面充满着爱,而最终的爱心和福气又会回到你的身边。这就是善有善报的天理。

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与痛苦,都不是鬼神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而是由因产生的果,这叫因果。

我们所做一件事,所说一句话,甚至所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果在后面,迟早总要受报。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无浪得。

正如经文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世事无常,因果不昧。人这一辈子,作死作活,全在自己。

只有深信因果,自觉的止恶行善,不种恶因,广种善因,才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罪业,培植现在和将来的福德,真正造福于自己,造福于子孙,造福于人类。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烦心的事情,而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多疑猜忌,对于俗世奔波的人,他们才明白岁月静好,是多么难得的幸福。

正所谓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岁月静好。守持一份平淡的日子,没有多余的问题和疑虑,这便是人生最好的方式。

其实对于人生来说,大部分的灾祸和问题,要么是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之中,要么是因自己的思想而起,比如说不懂得知足,就是引起灾祸最大的一个原因。

《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灾祸都是因为不知足而起的,因为内心有太多的妄念,内心的欲望太高,但能力跟不上欲望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易经》的“履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讲述的就是懂得知足的道理。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九二爻辞,行道之人心怀坦荡,长期隐居的人吉祥如意。《象传》之中说:“长期隐居的人吉祥如意,就是因为他们秉性中正,不被世俗所惑。”

隐居之人之所以会有吉祥如意的卦象,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清静,心怀坦荡,没有太多的妄念,追求的是一份平淡而又悠闲的生活。

对于欲望没有太多的追求,只是温饱解决就足够了,这样就不会有妄为的念头,就能有效的避免灾祸的产生。

所以《易经》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想要避免开灾祸,减少欲望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开过分的追求,拥有平安幸福的人生。

古人云: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亦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天地运行从不停歇,日月也有阴晴圆缺,更何况居于人世间,怎么能事事圆满而时时安乐呢?只要能够忙里偷闲,遇到缺憾的时候知足常乐,便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不要与自然较劲,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就可以了。

“知足常乐”就是智慧的核心,比如说庄子就曾说:“知足者,不以利之累也。”

这句话对于今天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难以摆脱欲望的束缚,由欲望的支配,才做出不可理喻的愚蠢之事。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也并不会觉得顺心,而是让欲望无休止的膨胀。

当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内心就会失衡,所以“知足”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也能够免除更多的祸患。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不知足,而造成了众多矛盾。

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平淡的,但是有一些人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不知足,就好像有一些女人总是在抱怨着自己的爱人不够努力,没有给她买大房子等等。

有一些女人天生爱追逐名利,喜欢把眼光投向于丈夫无休止的努力之中,期望丈夫比别人更有钱,更优秀。

也因为这一个心态,而破坏了家庭的幸福,所以说应该改变一个心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丈夫。

没有什么比不知足而去打击男人,更让他伤心灰心的事情了,真正的知足才能有你想要的生活。

涵养,使人严肃而不孤僻,使人活泼而不放浪,使人稳重而不呆板,使人热情而不轻狂,使人沉着而不寡言,使人和气而不盲从。
每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 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厚道心,才能谋人。

有细节心,才能察人;有信任心,才能用人;有责任心,才能育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不虚伪、不做作、直率、干脆,这是真。

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恻隐之心爱人,这是善;沟通心灵和仪表,融合人类与自然,这是美。以真善美的品味做人,其乐无穷。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事和人,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该到的会到,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调整好自己内心。

佛教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觉悟和智慧。从一朵花中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从一片叶子中可以领悟真谛,使内心豁然开朗。凡夫俗子无法做到高深佛法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也没办法做到水哥王昱珩在《最强大脑》中,在一杯水中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微观世界。

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这个世界就隐藏在书中,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就是我们的“菩提”。

小的时候,我不懂读书。因为我看到的是故事本身,而无法看懂书中的精神内核。

长大后,我依旧不懂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就像看剧一样,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事情。从未深挖这本书想表达的深层次思想。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是这些书籍就像看过的无数电视剧一样,只是在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工具。所以书,从未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向我呈现了无数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中只是一个过客,匆匆离开。书中淡淡的墨香中所掩藏的,在我心中未曾留下分毫。

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人应该在年少之时,好好发展一门兴趣,用以打发长大之后百无聊赖,空虚寂寞的生活。那些没事找事的人,皆是大把的时间不知如何度过的人。相比较于那些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的兴趣爱好,读书却是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我就是那个没事找事的人。后来在人生之路上,我遇到了很多指引我前进的人。他们教会我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本书都是媒介,作者借此来表达某种思想。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小说,都是通过故事展现人性的,这是需要我们深挖的东西。”

小说,我读过很多。但是我从未想过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的,一直以来,吸引我的永远是故事情节。其实,不管是什么种类的书籍,作者都是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一个世界。

而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世界或许与作者想向我们展示的世界,有所不同。但是正如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本书对于不同的读者,所展示的世界也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是那个能真正触动我们内心的世界。

杨澜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需要你花费很多钱和时间,不用长途跋涉,就可以走遍万水千山,看遍世间繁华。

这个世界很小,但是却包容万象,字里行间足以触动心灵。

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科举制度之下,读书科举是人生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金榜题名之时才能获得财富、名望、金玉良缘。

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对我的触动是,给了所有人一个关于生活的希望。通过书中的故事看到生活的美好,通过他人的经历警醒我们的人生,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

研一池淡墨,捧一泓悠然时光,用馨香做笔,展岁月为笺,用无声的文字,呢喃着缠绵的心语,把文字煮成茶,把墨落成诗,相知相遇在字里行间,感受心底流淌的真情,让婉约温妙于指尖,把所有的诗情画意,一一收进文字里,独自清欢。

闲捧诗书与墨欢,字字馨香结墨缘。文字,是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像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花,开在心的旷野;它似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在心间轻舞飞扬,闪烁着生生不息的光芒;它似一个个纯洁可爱的小精灵,伴随你度过无数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它用墨迹封尘,让墨香蔓延,打开是画,折叠成诗,一笺心语,一场邂逅,一笔凝华,一份素简;它似梵音一曲温婉的心音,凝成季节里最动人的乐符,在我们青春的年华里,演绎着生命的花红柳绿,在我们缱绻的时光中,从容地走过人生的烟火流年。

喜欢与文字进行对白,因为它干净、真实,从不隐瞒从不撒谎;喜欢与文字交心,因为它忠诚、善良,能时刻伴随左右,温暖灵魂;喜欢在文字里行走,因为它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更深刻、更有智慧。光阴似水,静水流深。行走红尘陌上,我们谁也无法避开车马喧嚣择静而居,但我们至少可以留一处纯美清宁的角落给自己,在心的一隅让风烟俱净。独处淡淡的光阴,邀清风明月入窗,与细雨润竹为伴,在一卷墨香书韵里修篱种菊,于一曲袅袅清音里听云水禅心,任光阴匆然而我自清心。

“在水一湄,尚悟莲心之幽静,云深松老,方之鹤梦之悠闲。”尘世纷扰,有多少人向往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归园生活,但终归是现实难寻,也许唯有清心静美的文字,才能让浮躁的心得以沉淀,在文字的底蕴里沉淀自己,在文字的世界里慢慢修行,将一路尘心陶濯得清浅而温润,让饱尝世味烟熏的尘心不染烟尘,在淡淡的光阴里,濡染着书香深度的心温润而细腻,宛若那写满斑驳的老屋缀开着几朵寂寥的花儿,葱茏依旧却花开无声。

微语心澜,执笔铺笺,书一份恬淡与静美,于心灵深处蕴藏沉香,为了获取一份生命的厚重,收获一份心灵的云淡风轻,文字的世界便是一份苦行僧的修行,它需要经过春风的引导,经历夏雨的浇灌,需要秋光的照射,要经历风雪的寒彻骨,淡淡的光阴里总是波澜不惊,却又是一路上的点滴香暖,也许是光阴里的浅浅感悟,才会有了笔下的淡淡墨香,总觉得一纸素笺承载不了太深太重的语言,几多缠绵,几多经年的时光,都被文字编织成了心中永恒的记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以致远。在书卷里墨度光阴,在墨香里低吟浅唱,抬头间望云卷云舒,低眉间执素笔书香,在无声的世界里拨开尘世的烟尘,把往事编织成梦幻,在浅墨留痕的平仄里晕染墨香,文兴大起,执笔静画流年。

一书一墨醉经年,一字一词品墨轩,把文字揉进岁月的情怀,用万千风月做序,研半盏清墨衬景,捻几许文字遥祭过往,携一份晴暖的心情掩卷沧桑,待到饱阅人间百花时,方知万紫千红不及一抹纯白清心,尘世繁华不及云溪水月幽趣,静守文字最香暖,淡淡光阴最隽永。

一茶一书一人。远离生活的琐碎,避开尘世的喧嚣,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挽成花,缀于岁月的枝头。

一树的素淡袅娜着岁月的深情。阅古城旧事,品人生况味。这样的一种清静何尝不有“园蔬胜珍馐”之感呢?

一茶“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春暮景美,茶易解风情,袅袅绕绕。陌上飞花,实则,美景倚心而居。喝茶,品的是一份心境。人在草木间曰“茶”,与茶同行,取的便是那份天地间的释然,那份纯净。

其实,无论何时,有茶的时光终还是美的。只需将那一枚枚小小的茶朵放入壶中,捡拾一丝丝的记忆,酌量加入适温的水,细听那茶朵伸展的声音。听着她将你的记忆慢慢打开,让一抹暖阳照进来。

那幽幽的茶香啊,便也是寻了千里万里。终于可以停靠于你的鼻息,说不清是茶寻了你,还是你寻了茶,那份妥帖是恰到好处。纤巧的杯盏,清淡的茶色,看着亦是赏心悦目。都说,茶里乾坤大,杯盏人生。这一季的茶,何尝不是一季生命,浅淡浓墨,或繁华、或落寞,美好,亦或是酸涩,无论是什么,只此一生……

一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沿着岁月的长河跋涉,或是风光旖旎,或是姹紫嫣红,万千风景皆在书中。

沐唐风,淋宋雨,心与远古毗邻,亦可与同行者细数风烟无数。

可以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千里共婵娟。亦可以有“只如初见”的温暖,沧海桑田,任世间偷天换地,守一阙游云散淡,只向巫山。行走世上,看惯职场倾轧,众生百态。不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求远离尘世喧嚣,于心灵深处守一份净土,让灵魂有一隅洁净的栖息场所。

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有内心的澄澈,才能将目光放远,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拥一份平和的心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万事不困于心,不乱于情。

与一滴雨露低诉,与一棵小草谈心。把心沉下来。将一份平淡放于字中,都市霓虹的绚烂,或是乡村田园的风情,丝丝缕缕皆若云烟。在每一颗文字的棱角都能触摸到那份真实。灵魂与文字共舞,逐可称人生一大乐事了。

一知己“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茶可有,书可有,茫茫人海,知己却是难寻。

早在春秋时,伯牙与子期成就了高山流水觅知心的佳话。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人生得一知己”为多少人所向往之。只是,知己,可求不可遇。那是一种灵魂的相遇,一种心灵的相惜。

很多时候,人在天涯,可以心若咫尺,千里万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气息。他(她)懂你的欲言又止,懂你的心无所依,懂你的一阕诗心,懂你的一纸桑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若能遇上,便是上苍的眷顾了。

当年,蔡锷引小凤仙为知己,得以从袁世凯的眼皮底下逃脱出来。龙归沧海之后,在云南毅然举起反对袁世凯的义旗。猎猎战旗下,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烟花柳巷中的小凤仙,也因有了蔡锷这个知己,使其多舛的命运,得到了一个质的升华。赏心不必奢求二、三朵,能遇一人,便是一生无憾了。彼此相知,情深意切,真正的知己之情,有时无关风月,唯心相惜。很多人,穷其一生,未必能寻到。

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一位艺术家说:
“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爱默生说: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这些话虽然简单便却经典、精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这是勿庸置疑的。就像做生意,你投入的本钱越大,将来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心态决定人生,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他的心态。

生气不如争气,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

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

有自信才能赢,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难于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不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心动更要行动,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也不会因为你知道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

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否滋润你成功的食物和泉水。

平常心不可少,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开心,也有失落。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么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坦然,永远都没有欢笑。

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暂时得不到并不会阻碍日常生活的幸福,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润滑液剂。

适时放弃才会有收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也许在你殚精竭虑时,你会得到曾经想要得到而又没得到的东西,会在此时有意外的收获。

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调整,成为一个快乐明智的人。

盲目的坚持不如理智的放弃。苦苦地挽留夕阳的人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的人是蠢人。什么也舍不得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加珍贵的东西。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

宽容是一种美德,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得到尊重。

宽容是一种良药,它能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宽容就像一盏明灯,能在黑暗中放射着万丈光芒,照亮每一个心灵。

学会给心灵松绑,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激励与抚慰。
常常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心灵快乐无比。

学会给心灵松绑,就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别把挫折当失败,一个人的一生,难免都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所不同的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失败,从而使每次都能够深深打击他取胜的勇气;成功者则是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

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避免烦恼成心病,在现实生活中,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太多的不幸,而是根源于烦恼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当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给心灵松绑,从心理上调适自己,避免烦恼变成心病。

快乐其实很简单,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次倾心的交谈,就是一种快乐无比的事情。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