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01

人活着一定要适应人性与事态本然,你可以让自己的善良散发光芒,并且感受人间善良的温暖,但是同时,也要有心理准备,提防人性之邪恶。

因为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情你没有意识到不代表不存在,比如说对于善良的人来说,邪恶是存在的,不并不会因为你忽略了邪恶,而邪恶会从这个世上消失。

又如同对于人生沉浮来说,当你不断的向人生高处去追求的时候,你也要想到人生也会有低谷,当你面临得意的时候,你也要想到人生会有失意。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会有些许沉浮,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真正的高手是能够宠辱不惊,以平常心牢牢驾驭人生这一匹烈马,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

而世俗之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局者迷”,身在当下环境中,意识不到环境之外的变化和影响。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比如说人走上坡路或者处于得意之时,往往会忽略了潜藏的失意,当有一天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时候,自己又手足无措,深受痛苦折磨。

宠辱是交替的,人生是喜怒掺杂的。

好像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之中,有的人在台上的时候,很多人都去巴结他,门前车水马龙,但是一下台的时候门可罗,却无无人理睬。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人们在苦心追求的时候,因为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悦而觉得乐趣无穷。人们在得意的时候,因为面临着顶峰过后的低谷,往往潜藏着失意的悲哀。

对于这种世间百态,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反抗的心思去面对,更不需要生出懊恼之心,需要的是以坦然的心态去认知和适应这个事态本然。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而且最重要的是,人生宠辱有的时候只是一种表象,而在我们主观所能看到的表象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有的时候,人生的“失”未必是一种“失”,“得”也未必是一种“得”,但是世俗之人受表象之迷惑,在得到一些名利的时候就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在遇到一些低谷的时候就过度沮丧,甚至影响身心健康,这都是让人生变得更嘈杂的情绪。

我们因自己主观的情绪所迷惑,对于世间表象过于执着,当自己过度执着的时候,自己又出现过激的情绪,比如得意时忘形,比如失落时沮丧等等,这一系列主观情绪对人生又产生了二次伤害,这才是让人生糟糕的根源。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02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肩吾向孙叔敖问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却没有显出荣耀,三次被罢官也没有忧愁之色,起初我不敢相信,如今看你容颜舒缓悠长,不知道你心里究竟怎么想的呢?”

孙叔敖就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以为令尹的官职到来不必推却,它们离去也不必阻止,我认为得与失不是出自于自我自身,所以没有忧愁神色,我并没有过人之处,况且我不知这荣华是落在他人身上还是落在我的身上。如果落在别人身上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与他人无关,我悠然自得,高视八方,哪有闲暇去顾及人的尊卑与贵贱。”

这一篇章讲述的就是孙叔敖出任令尹三起三落,三次上任三次罢官,但是丝毫没有喜与忧的故事。

在庄子的眼里,孙叔敖是一个得道者,因为对于古人来说,理想就是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但是孙叔敖却能将这一切看得如此淡漠,可见其境界之深。

反观世俗之人来说,世俗之人将一切宠辱得失看得过重,正是因为陷入了“当局者迷”的境况之中,只有跳出这一种思维,以“旁观者清”的眼界来看清这一切事态的本源,才能逃脱世俗执念的束缚。

庄子:抛开“当局者迷”的执着,才是圣人之境界

宠辱不惊,对外界毁誉起伏,都以平常心对待,这便是圣人之境界。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