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陽明在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世界公認的,他的散文成就,也不容懷疑,而王詩,在詩壇上卻受到了一些冷落。他一生寫詩600多首,在貴州就寫了100多首。這些詩作是他人生悲歡離合的藝術概括,是他智慧的結晶,也是大徹大悟的閃光點。王詩應該是王陽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與王學分離,更不能捨之而不談。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一、時代呼喚傑出詩人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明朝中期,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封建經濟內部又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是,當時文壇上出現了“臺閣體”,充滿了歌功頌德和點綴昇平的空氣,因而復古主義、形式主義的文風佔據了統治地位。這種文風掩蓋了社會諸多矛盾與弊病,扼殺進步文人和進步文學,使文人少談政治,謹小慎微,創造性思維遭到了扼殺。

“臺閣體”是阻礙文學發展的鐐銬。要打破這種形式典雅工麗、內容多為粉飾太平和歌頌統治者功德的枷鎖,很多文人都作了不懈的鬥爭,如明弘治、正德年間以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為反對“臺閣體”而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他們重視摹擬,成為一個流派。但這種主張沒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創新意識。他們一味地強調復古,又不重視深入實際反映現實生活,就形成了致命的弱點,雖名躁一時,最後不得不走向衰落。此時,不為“臺閣體”所用,而又能展現自己的創作特色的詩人惟有于謙。他對王陽明的影響極大。對待“臺閣體”,王陽明旗幟鮮明地表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當時文壇新生力量弱,歷史在呼喚改革的旗手,呼喚傑出的詩人。

王陽明從小就喜歡吟詩作賦,22歲時,“歸餘姚,結詩社龍泉寺詩作”,名聲大振。而立之年,才華橫溢,與“京中舊遊俱以才名相馳”。“舊遊”指李夢陽、何景明等提倡改革的第一流詩人。王陽明眼看一批文人倒下,歷史的責任落在了自已身上。他當仁不讓,自覺地舉起了改革文風的大旗。王陽明同樣受到“臺閣體”排擠,他指出:“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已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塗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於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王陽明針對當時的弊病,不僅響亮地提出了“返樸還淳”的口號,而且身體力行地寫出一批反映現實的優秀詩文,豐富了中國文學寶庫。王陽明擔負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也就確立了他的超凡入聖的歷史地位。王陽明為轉變明朝的文風,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歷史功績應該稱頌。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二“詩骨”是精髓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陽明的一生,是有“骨氣”的一生。他經歷了明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四朝,這正是明王朝由暫時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他雖為朝廷效力多年,但終因在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中遭受宦官勢力的誣陷和打擊,被貶到荒蠻之地,使他處於災難之中。他絕處逢生,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自食其力,對他的思想感情因而發生了深遠影響。他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詩,是他一生“遊歷、交友、謫居、軍旅、教學”的客觀記錄。其中100多首《居夷詩》,是他生活和學術思想飛躍轉化的忠實反映,也是他創作興旺時期的代表作品。

童年時代的王陽明,就有俠骨。他入塾讀書時,曾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說:“惟讀書登弟耳。”王陽明反駁說:登第“未為第一等事”,“學聖賢”才是頭等大事。王陽明15歲時出遊居庸三關,就關注北方邊境的安全。他觀山河形勝,“詢諸夷種落,悉聞備禦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他那時就立下了“經略四方”、“安邦定國”之志,他曾賦詩曰:

卷甲歸來馬伏波,甲年兵法鬢自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王陽明二十四歲開始遊歷南北,欣賞了祖國山川名勝、文物古蹟,拓寬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這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和提出新詩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時期他的作品,大多表現了宏大的抱負和昂揚的氣概。但受到了劉謹的迫害而下獄後,他沒有媚骨,卻有傲骨。他深知“幽室魍魎生,不寐知夜永”,卻在絕境中反思人生,尋求新的光明。

龍場謫居時期,是王陽明詩歌走向成熟的時期,更是他“骨氣”的充分展示時期。在受貶謫後期,他用詩歌記錄下了他的生活、勞動、感情與矛盾的心理。他把詩的創作作為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他寫道:“謫居莫道貧清骨,猶有新詩了舊逋。”意思是說,謫居龍場這個貧窮的地方,莫要說身體會消瘦如骨,只要有新寫的詩來還了舊債,我也心滿意足了。王陽明的思維方式變了,“清骨”語意雙關,既含有潔身自好,剛強不屈之意,也暗示創作風格上的質樸與無華。他又是個寫詩的高手。他到龍場來,不到三年,就寫了100多首詩,除了勞動、講學外,平均四、五天要寫一首新詩,且都是精品。他以詩寫景抒情,以詩言志,以詩吶喊,以詩懷舊,以詩會友。這都是“清骨”作了他的精神支柱。

王陽明這時期的詩,可以說是當時貴州喀斯特地貌、氣候環境和經濟狀況的詩化。他個人遭遇的痛苦,在這裡慢慢“詩骨”化了。他的創作原則與方法,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日趨成熟。他對寫詩,有極其嚴謹的態度,他的詩曰:“坐起詠歌俱實學,毫釐須靠認真教”。這不愧為大家的風範。有杜甫“語不驚人死人休”的態度。這些詩對明初以來的形式主義傾向的戰鬥是有力的。

王陽明的“清骨”是“詩骨”的母體。由“清骨”孕育出了“詩骨”說,這是詩論史上的飛躍。謫居時期他的成就遠不止於寫了100多首詩,主要是提出了寫詩的方向和原則。他在《試諸生有作》一詩中破天荒的提出了“絕憐詩骨逼人清”的寫作命題,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絕憐詩骨逼人清”,絕:極;憐愛。詩骨:詩的骨髓。逼:迫近。清:清新、樸實。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他極愛描寫具有人性的清新的詩風。王陽明的“心學”,是塑造人的靈魂學。他的詩振撼人的心靈。描寫人的思想行為及所處的環境,也就成了王詩的出發點。他提倡的“詩骨”,就是要用端直的言辭,結合駿爽的骨氣,創造出格調勁健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詩作來影響人、教育人,以實現“致良知”的目的。可見“詩骨”是他詩的精髓。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三、“返樸還淳”是創作標準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明陽針對當時“虛文相誑”的形式主義詩風提出了挑戰。他在《寄鄒謙之三》中寫道:“後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虛文相誑,略不知有誠心實意,流積成風,雖有忠信之技,亦且迷弱其間,不自知覺。是故以之為子,則非孝,以之為臣,則非忠。流毒扇禍,生民之亂,尚未知抵極。今欲救之,惟有返樸還淳是對症之劑。”王陽明對當時的文風進行揭露,指出弄虛作假的文風,已經具有很大欺騙性,現已“流積成風”,令“流毒扇禍”,造成社會的災難。如果造成“生民之亂”,那就會發生人民的反抗。總之,這種風氣危害之大,會禍國殃民。要治這種病症,“惟有”用“返樸還淳”這劑藥。“惟有”點明別無他法。“返樸還淳”,就是要用質樸無華、敦厚有情的作品來免除“後世大患”的主張,有針對性的思想傾向性。王陽明在這裡不是論寫作方法,而是把文風與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繫起來。把文風提到了如此高度,是前無古人的,可算是一種獨創。他主張“知行合一”,還制定“返樸還淳”的標準,並用它來指導寫作,這是“知行合一”的實踐。按照“返樸還淳”標準,他寫出了一些精品,如:

西園

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

分溪免甕灌,補籬防豕蹢。

蕪草稍焚薙,清雨夜來歇。

濯濯新葉敷,熒熒夜光發。

放鋤息重陰,舊書溫披閱。

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間月。

起來步閒謠,晚酌簷下設。

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

這是一首優美的田園詩。詩人寫出謫居生活的環境和個人的心理感受。詩人對事物與勞動充滿了愛,他已走出了被貶謫後留下的痛苦陰影。這首詩具有獨特的格調、氣派和情趣,顯示了明麗、清新、俊逸、雋永的新風格。由此,可以這樣說,“返樸還淳”是一種新文風。

王詩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質樸無華的實質。它描繪的圖景是那樣的和諧優美,讓人感到真實。詩如其人。他的思想、個性、精神氣質在詩裡得到了充分的流露。他的思想與血液在質樸的風格中流淌,對張揚他的個性與人品,有著積極的意義。

潔淨、明晰和質樸是王詩的主要藝術特色。這種特色的推陳出新,是他個人生活道路、思想傾向、心理素質、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等精神特點的總和。他所描寫的一切生活現象都是他經過感受、體驗、思考、選擇、改造和評價而得來的。總之,他的“返樸還淳”的獨創標準是一個綜合體,不是一個單一的口號。

貴州少數民族胸懷坦蕩,憨厚直率的性格,直接影響王詩風格的形成。在王詩裡,少數民族與作者和諧相處,有詩為證。如:

“群獠正聚訊,語龐意頗質。”

“夷居住何陋,恬淡意方在。”

“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

“蠻鄉雖瘴毒,逐客猶安居。”

“地無醫藥憑書卷,身處蠻夷亦故山。”

“田翁開野教新犢,溪女分流浴種蠶。”

王陽明貶謫龍場與少數民族的群體一起生活。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那樣純淨、質樸。他逐漸發現那淳樸與粗擴中,是人性的真誠,是“人皆可以為聖賢”的體驗。少數民族特殊的生活條件,特殊的心理性格,特殊的民族感情,特殊的審美情趣,猶如陽光雨露一樣天天滋養著他。使王陽明的思想昇華,逐步形成“返樸還淳”的基本風格。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四、“秀逸有致”是評價體系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明朝中期,詩壇派系林立,“臺閣體”和摹古派成了時代的主流,王陽明不願與之同流合汙,而另闢蹊徑,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與他們唱起了對臺戲。當然憑王陽明一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形勢的。加上他官聲受挫,其作品必然要受冷落和排擠。王陽明只好孤芳自賞了,等待後人發現。當時的主流派“臺閣體”,不可能將王詩裝入他們的評價框架內,復古派的評估俗套,王詩也不可能落入。當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內容與詩風,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用一把舊尺子來量,絕對得不出王詩是好詩、王陽明是傑出詩人的結論來。王詩之所受到冷遇,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文壇評價文學的標準是錯誤的。為此他失去了改革旗手的歷史地位。他這輪龍岡山上剛升起的明月,卻被層層烏雲掩蓋了。後來隨著王陽明的學術地位提高和人們的推崇,他的詩作也受到了重視。

清朝紀昀在編《四庫全書王文成公全書總目提要》時,對王陽明的詩文有這樣的評價:“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和自足傳世也。”“秀逸有致”不僅總結了王詩創作經驗,發現創作規律,還揭其詩作的真善美。

王陽明的詩“秀逸有致”,這個歷史的評價和定位是客觀公正的。它拂去了夜明珠上的灰塵,讓王詩燦爛發光。“秀逸有致”,秀者,美也。逸者,隱遁、超凡,安閒、逸樂。致者,意志、情趣。“秀逸有致”用一保話來說,王詩是超凡、隱逸而有情趣的藝術精品。秀、逸、致這三個字少而精,它確是一套完整的評價詩歌體系,是一把合時的標準尺子,至今都有指導意義。

鸚鵡和胡韻

鸚鵡生隴西,群飛姿鳴遊。

主人有隱寇,竊發聞其謀。

何意虞羅及,充貢來中州。

感君惠養德,一語思所酬。

金絛縻華層,雲泉謝林丘。

懼君不見察,殺身反為尤。

能言實階禍,吞聲亦何求。

這首詩很美,他的隱蔽性很強。借物詠歎是該詩的主要表現手法。

詩言志,詩都飽含著思想,表現出了一定的傾向。這首詩的思想傾向不是通過作者本人或借人物之口直接說出來的,而是通過客觀的具體的鸚鵡描寫和敘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這是王詩“逸”的一個基本特點。從藝術形象上看,詩裡鸚鵡生活的畫面既是獨特的生動的,又是深刻的,有很高的典型性。再從作品的思想上看,全詩是客觀的具體的描寫和敘述,人們看到的是一幅鸚鵡的遭遇圖。詩人並沒有直接站出來,譴責朝延對他的迫害。但是譴責了宦官專權給國家帶來的是言路不開。如果硬要直諫,將帶來殺身之禍。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傾向,都從客觀的描繪、敘述中,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

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洞天西園

古洞悶荒僻,虛設疑相待。

披萊歷風磴,移居快幽塏。

營飲就巖竇,放榻依石壘。

穹窒旋薰塞,夷坎仍灑掃。

卷帙漫堆列,樽壺動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談意方在。

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

如果用“秀、逸、致”三字來品評價這首詩。這首詩既美、含蓄又富有情趣,它真是一首作者豁達胸懷的寫照。情趣是詩歌的感情紐帶。一首優美的好詩,富有情趣描寫,往往會抓住讀者的心,讀者會受到感染與作者分享快樂。該詩寫的環境明明是艱苦的,卻寫得美好安逸。好像專為作者留的。作者有一塊幽靜乾燥的巖洞就很滿足高興。那怕廚靠山岩,床靠山岩,還要堵死鼠洞,書沒有地方放,吃喝的器具都要擦亮才行。如果沒有樂觀的情趣,這些是難以忍受的,可作者寫出來的真讓人喜歡。

在貶謫時,王陽明的思想感情是複雜的,他一會兒想入道,一會兒想歸農,一會兒又想回朝建功立業;他懷才不遇,他思念親人,他生活艱難,他有病纏身等等。這些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都“隱藏”於詩的字裡行間。他內心世界的秘密,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動態變化中。所以,他的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露。這是生活的真實,文學的真實。他的思想的複雜性、多變性,是時代、環境所造成的,無可指責,不能苛求。可貴的是,他能毫無顧忌地袒露他的真情實感和思索,是為了讓後人認識一個真正有“良知”的人。由此可見,王陽明的詩不是用虛假的題材做出來,而是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白。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五、人性是靈魂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陽明說:“夫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如果說,人性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的話,那麼,王詩是人性的一個載體。王詩是優秀作品,是因為它用藝術形式集中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願望等。如:

《祈雨辭》

嗚呼!十日不雨兮,田且無禾;一月不雨兮,川且無波;一月不雨兮,民已無痾;再月不雨兮,民將奈何?小民無罪兮,天無咎民!撫巡失職兮,罪在予臣。嗚呼!盜賊兮為民大屯,天或罪此兮赫成降嗔;民則何罪兮,玉石俱焚?嗚呼!民則何罪兮,天何遽怒?油然興雲兮,雨茲下土。彼罪過逋兮,衰此窮苦!

這是一首騷體,它具有句式的參差美、抒情的流宕美和聲韻的抑揚頓挫美。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性。詩人為民呼喊,祈求老天下雨,感情十分熾烈。詩人對人民萬分同情。對“撫巡失職”作了揭露,對天旱盜賊的興起,格外擔心。王陽明不愧為語言大師,在詩裡,他吸收了民間語言,增強了表現力。這首詩,是念給老百姓聽的,很純樸、精練、形象。在句法上有變化,幾個排比句,把不下雨的後果,層層推進。在聲韻結構上又具有濃厚的人性色彩。又如:

回軍九連山道中短述

百里妖氛一戰清,萬峰雷雨洗回兵。

未能千羽苗頑格,深愧壺漿父老迎。

莫倚謀攻為上策,還須內治是先聲。

功微不願封候賞,但乞蠲輸絕橫徵。

這是王陽明的一首軍旅詩。是以軍事為題材,以將士、徵人、百姓和邊塞風光為描寫對象的。該詩氣吞山河卻又悲壯。取得戰爭的勝利,人民高興和平的到來,“壺漿父老迎”。詩人總結了戰爭勝利的經驗,不求“封候賞”,“但乞蠲輸絕橫徵”。“橫徵”是當時國貧民困的原因之一。王陽明曾發現“寧賊宸濠,志窮荒度,肆意併吞”,強佔“民田土地”,擅自增加稅額,“利歸一已,害及百家”。當時王室與權貴“橫徵”土地和稅收,殘害了百姓,王陽明持反對態度,希望“絕橫徵”。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多次上書乞求減免賦稅,救民於水火,醫治傷病士兵,以防再次變亂。這些都是他“政在親民”思想的表現。

王陽明的詩:風骨清奇,秀逸有致

人性猶如一條紅線,將王詩全部穿起來了。人的感情和理性,無詩不有,無時不在。在“鄉土詩”、“季節詩”、“衣食詩”、“風物詩”、“山水田園詩”、“情思詩”、“軍旅詩”、“贈別詩”和“懷古詩”以及“哲理詩”中均能尋找到人性的軌跡。為了表現人性,王詩繼承了傳統,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他的“四言典雅”、“騷體豐美”、“五言紛陳”,“律詩嚴整”和“近體和諧”。在表現手法上,又用了人民喜聞樂見的比喻、象徵、誇張、擬人、反覆、重疊、排比、對比等,藝術地再現了人的豐富多彩的生活。

王陽明對古代為人民吶喊的詩人十分崇敬,在王詩中都能找到蹤跡:屈原的憂憤、陶淵明的渾樸、王維的玲瓏、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陸游的感概,都深深融入了王陽明的心靈。他集眾家之長,開拓了詩歌創作新路,並給詩注入了人性的靈魂。總之,人性像一道陽光把王詩照得分外耀眼。

此為艾庭專欄“能飲一杯無”第11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