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阳明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世界公认的,他的散文成就,也不容怀疑,而王诗,在诗坛上却受到了一些冷落。他一生写诗600多首,在贵州就写了100多首。这些诗作是他人生悲欢离合的艺术概括,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大彻大悟的闪光点。王诗应该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与王学分离,更不能舍之而不谈。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一、时代呼唤杰出诗人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明朝中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封建经济内部又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是,当时文坛上出现了“台阁体”,充满了歌功颂德和点缀升平的空气,因而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文风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文风掩盖了社会诸多矛盾与弊病,扼杀进步文人和进步文学,使文人少谈政治,谨小慎微,创造性思维遭到了扼杀。

“台阁体”是阻碍文学发展的镣铐。要打破这种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为粉饰太平和歌颂统治者功德的枷锁,很多文人都作了不懈的斗争,如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为反对“台阁体”而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他们重视摹拟,成为一个流派。但这种主张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创新意识。他们一味地强调复古,又不重视深入实际反映现实生活,就形成了致命的弱点,虽名躁一时,最后不得不走向衰落。此时,不为“台阁体”所用,而又能展现自己的创作特色的诗人惟有于谦。他对王阳明的影响极大。对待“台阁体”,王阳明旗帜鲜明地表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当时文坛新生力量弱,历史在呼唤改革的旗手,呼唤杰出的诗人。

王阳明从小就喜欢吟诗作赋,22岁时,“归余姚,结诗社龙泉寺诗作”,名声大振。而立之年,才华横溢,与“京中旧游俱以才名相驰”。“旧游”指李梦阳、何景明等提倡改革的第一流诗人。王阳明眼看一批文人倒下,历史的责任落在了自已身上。他当仁不让,自觉地举起了改革文风的大旗。王阳明同样受到“台阁体”排挤,他指出:“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已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塗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於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王阳明针对当时的弊病,不仅响亮地提出了“返朴还淳”的口号,而且身体力行地写出一批反映现实的优秀诗文,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王阳明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也就确立了他的超凡入圣的历史地位。王阳明为转变明朝的文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历史功绩应该称颂。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二“诗骨”是精髓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阳明的一生,是有“骨气”的一生。他经历了明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四朝,这正是明王朝由暂时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他虽为朝廷效力多年,但终因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遭受宦官势力的诬陷和打击,被贬到荒蛮之地,使他处于災难之中。他绝处逢生,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对他的思想感情因而发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诗,是他一生“游历、交友、谪居、军旅、教学”的客观记录。其中100多首《居夷诗》,是他生活和学术思想飞跃转化的忠实反映,也是他创作兴旺时期的代表作品。

童年时代的王阳明,就有侠骨。他入塾读书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弟耳。”王阳明反驳说:登第“未为第一等事”,“学圣贤”才是头等大事。王阳明15岁时出游居庸三关,就关注北方边境的安全。他观山河形胜,“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他那时就立下了“经略四方”、“安邦定国”之志,他曾赋诗曰:

卷甲归来马伏波,甲年兵法鬓自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阳明二十四岁开始游历南北,欣赏了祖国山川名胜、文物古迹,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和提出新诗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期他的作品,大多表现了宏大的抱负和昂扬的气概。但受到了刘谨的迫害而下狱后,他没有媚骨,却有傲骨。他深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却在绝境中反思人生,寻求新的光明。

龙场谪居时期,是王阳明诗歌走向成熟的时期,更是他“骨气”的充分展示时期。在受贬谪后期,他用诗歌记录下了他的生活、劳动、感情与矛盾的心理。他把诗的创作作为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他写道:“谪居莫道贫清骨,犹有新诗了旧逋。”意思是说,谪居龙场这个贫穷的地方,莫要说身体会消瘦如骨,只要有新写的诗来还了旧债,我也心满意足了。王阳明的思维方式变了,“清骨”语意双关,既含有洁身自好,刚强不屈之意,也暗示创作风格上的质朴与无华。他又是个写诗的高手。他到龙场来,不到三年,就写了100多首诗,除了劳动、讲学外,平均四、五天要写一首新诗,且都是精品。他以诗写景抒情,以诗言志,以诗呐喊,以诗怀旧,以诗会友。这都是“清骨”作了他的精神支柱。

王阳明这时期的诗,可以说是当时贵州喀斯特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的诗化。他个人遭遇的痛苦,在这里慢慢“诗骨”化了。他的创作原则与方法,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日趋成熟。他对写诗,有极其严谨的态度,他的诗曰:“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靠认真教”。这不愧为大家的风范。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人休”的态度。这些诗对明初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战斗是有力的。

王阳明的“清骨”是“诗骨”的母体。由“清骨”孕育出了“诗骨”说,这是诗论史上的飞跃。谪居时期他的成就远不止于写了100多首诗,主要是提出了写诗的方向和原则。他在《试诸生有作》一诗中破天荒的提出了“绝怜诗骨逼人清”的写作命题,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绝怜诗骨逼人清”,绝:极;怜爱。诗骨:诗的骨髓。逼:迫近。清:清新、朴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他极爱描写具有人性的清新的诗风。王阳明的“心学”,是塑造人的灵魂学。他的诗振撼人的心灵。描写人的思想行为及所处的环境,也就成了王诗的出发点。他提倡的“诗骨”,就是要用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骨气,创造出格调劲健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诗作来影响人、教育人,以实现“致良知”的目的。可见“诗骨”是他诗的精髓。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三、“返朴还淳”是创作标准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明阳针对当时“虚文相诳”的形式主义诗风提出了挑战。他在《寄邹谦之三》中写道:“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技,亦且迷弱其间,不自知觉。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流毒扇祸,生民之乱,尚未知抵极。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王阳明对当时的文风进行揭露,指出弄虚作假的文风,已经具有很大欺骗性,现已“流积成风”,令“流毒扇祸”,造成社会的灾难。如果造成“生民之乱”,那就会发生人民的反抗。总之,这种风气危害之大,会祸国殃民。要治这种病症,“惟有”用“返朴还淳”这剂药。“惟有”点明别无他法。“返朴还淳”,就是要用质朴无华、敦厚有情的作品来免除“后世大患”的主张,有针对性的思想倾向性。王阳明在这里不是论写作方法,而是把文风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文风提到了如此高度,是前无古人的,可算是一种独创。他主张“知行合一”,还制定“返朴还淳”的标准,并用它来指导写作,这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按照“返朴还淳”标准,他写出了一些精品,如:

西园

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

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蹢。

芜草稍焚薙,清雨夜来歇。

濯濯新叶敷,荧荧夜光发。

放锄息重阴,旧书温披阅。

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

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

这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诗人写出谪居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心理感受。诗人对事物与劳动充满了爱,他已走出了被贬谪后留下的痛苦阴影。这首诗具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情趣,显示了明丽、清新、俊逸、隽永的新风格。由此,可以这样说,“返朴还淳”是一种新文风。

王诗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质朴无华的实质。它描绘的图景是那样的和谐优美,让人感到真实。诗如其人。他的思想、个性、精神气质在诗里得到了充分的流露。他的思想与血液在质朴的风格中流淌,对张扬他的个性与人品,有着积极的意义。

洁净、明晰和质朴是王诗的主要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推陈出新,是他个人生活道路、思想倾向、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精神特点的总和。他所描写的一切生活现象都是他经过感受、体验、思考、选择、改造和评价而得来的。总之,他的“返朴还淳”的独创标准是一个综合体,不是一个单一的口号。

贵州少数民族胸怀坦荡,憨厚直率的性格,直接影响王诗风格的形成。在王诗里,少数民族与作者和谐相处,有诗为证。如:

“群獠正聚讯,语庞意颇质。”

“夷居住何陋,恬淡意方在。”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蛮乡虽瘴毒,逐客犹安居。”

“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

“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

王阳明贬谪龙场与少数民族的群体一起生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那样纯净、质朴。他逐渐发现那淳朴与粗扩中,是人性的真诚,是“人皆可以为圣贤”的体验。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条件,特殊的心理性格,特殊的民族感情,特殊的审美情趣,犹如阳光雨露一样天天滋养着他。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逐步形成“返朴还淳”的基本风格。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四、“秀逸有致”是评价体系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明朝中期,诗坛派系林立,“台阁体”和摹古派成了时代的主流,王阳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与他们唱起了对台戏。当然凭王阳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形势的。加上他官声受挫,其作品必然要受冷落和排挤。王阳明只好孤芳自赏了,等待后人发现。当时的主流派“台阁体”,不可能将王诗装入他们的评价框架内,复古派的评估俗套,王诗也不可能落入。当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与诗风,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用一把旧尺子来量,绝对得不出王诗是好诗、王阳明是杰出诗人的结论来。王诗之所受到冷遇,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文坛评价文学的标准是错误的。为此他失去了改革旗手的历史地位。他这轮龙冈山上刚升起的明月,却被层层乌云掩盖了。后来随着王阳明的学术地位提高和人们的推崇,他的诗作也受到了重视。

清朝纪昀在编《四库全书王文成公全书总目提要》时,对王阳明的诗文有这样的评价:“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和自足传世也。”“秀逸有致”不仅总结了王诗创作经验,发现创作规律,还揭其诗作的真善美。

王阳明的诗“秀逸有致”,这个历史的评价和定位是客观公正的。它拂去了夜明珠上的灰尘,让王诗灿烂发光。“秀逸有致”,秀者,美也。逸者,隐遁、超凡,安闲、逸乐。致者,意志、情趣。“秀逸有致”用一保话来说,王诗是超凡、隐逸而有情趣的艺术精品。秀、逸、致这三个字少而精,它确是一套完整的评价诗歌体系,是一把合时的标准尺子,至今都有指导意义。

鹦鹉和胡韵

鹦鹉生陇西,群飞姿鸣游。

主人有隐寇,窃发闻其谋。

何意虞罗及,充贡来中州。

感君惠养德,一语思所酬。

金绦縻华层,云泉谢林丘。

惧君不见察,杀身反为尤。

能言实阶祸,吞声亦何求。

这首诗很美,他的隐蔽性很强。借物咏叹是该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诗言志,诗都饱含着思想,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这首诗的思想倾向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客观的具体的鹦鹉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是王诗“逸”的一个基本特点。从艺术形象上看,诗里鹦鹉生活的画面既是独特的生动的,又是深刻的,有很高的典型性。再从作品的思想上看,全诗是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和叙述,人们看到的是一幅鹦鹉的遭遇图。诗人并没有直接站出来,谴责朝延对他的迫害。但是谴责了宦官专权给国家带来的是言路不开。如果硬要直谏,将带来杀身之祸。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都从客观的描绘、叙述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洞天西园

古洞悶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

营饮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洒扫。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谈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如果用“秀、逸、致”三字来品评价这首诗。这首诗既美、含蓄又富有情趣,它真是一首作者豁达胸怀的写照。情趣是诗歌的感情纽带。一首优美的好诗,富有情趣描写,往往会抓住读者的心,读者会受到感染与作者分享快乐。该诗写的环境明明是艰苦的,却写得美好安逸。好像专为作者留的。作者有一块幽静干燥的岩洞就很满足高兴。那怕厨靠山岩,床靠山岩,还要堵死鼠洞,书没有地方放,吃喝的器具都要擦亮才行。如果没有乐观的情趣,这些是难以忍受的,可作者写出来的真让人喜欢。

在贬谪时,王阳明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他一会儿想入道,一会儿想归农,一会儿又想回朝建功立业;他怀才不遇,他思念亲人,他生活艰难,他有病缠身等等。这些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都“隐藏”于诗的字里行间。他内心世界的秘密,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他的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露。这是生活的真实,文学的真实。他的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是时代、环境所造成的,无可指责,不能苛求。可贵的是,他能毫无顾忌地袒露他的真情实感和思索,是为了让后人认识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诗不是用虚假的题材做出来,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五、人性是灵魂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王阳明说:“夫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如果说,人性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的话,那么,王诗是人性的一个载体。王诗是优秀作品,是因为它用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等。如:

《祈雨辞》

呜呼!十日不雨兮,田且无禾;一月不雨兮,川且无波;一月不雨兮,民已无疴;再月不雨兮,民将奈何?小民无罪兮,天无咎民!抚巡失职兮,罪在予臣。呜呼!盗贼兮为民大屯,天或罪此兮赫成降嗔;民则何罪兮,玉石俱焚?呜呼!民则何罪兮,天何遽怒?油然兴云兮,雨兹下土。彼罪過逋兮,衰此穷苦!

这是一首骚体,它具有句式的参差美、抒情的流宕美和声韵的抑扬顿挫美。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性。诗人为民呼喊,祈求老天下雨,感情十分炽烈。诗人对人民万分同情。对“抚巡失职”作了揭露,对天旱盗贼的兴起,格外担心。王阳明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诗里,他吸收了民间语言,增强了表现力。这首诗,是念给老百姓听的,很纯朴、精练、形象。在句法上有变化,几个排比句,把不下雨的后果,层层推进。在声韵结构上又具有浓厚的人性色彩。又如:

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

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

未能千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

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

功微不願封候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这是王阳明的一首军旅诗。是以军事为题材,以将士、征人、百姓和边塞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该诗气吞山河却又悲壮。取得战争的胜利,人民高兴和平的到来,“壶浆父老迎”。诗人总结了战争胜利的经验,不求“封候赏”,“但乞蠲输绝横征”。“横征”是当时国贫民困的原因之一。王阳明曾发现“宁贼宸濠,志穷荒度,肆意并吞”,强占“民田土地”,擅自增加税额,“利归一已,害及百家”。当时王室与权贵“横征”土地和税收,残害了百姓,王阳明持反对态度,希望“绝横征”。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多次上书乞求减免赋税,救民于水火,医治伤病士兵,以防再次变乱。这些都是他“政在亲民”思想的表现。

王阳明的诗:风骨清奇,秀逸有致

人性犹如一条红线,将王诗全部穿起来了。人的感情和理性,无诗不有,无时不在。在“乡土诗”、“季节诗”、“衣食诗”、“风物诗”、“山水田园诗”、“情思诗”、“军旅诗”、“赠别诗”和“怀古诗”以及“哲理诗”中均能寻找到人性的轨迹。为了表现人性,王诗继承了传统,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四言典雅”、“骚体丰美”、“五言纷陈”,“律诗严整”和“近体和谐”。在表现手法上,又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比喻、象征、夸张、拟人、反复、重叠、排比、对比等,艺术地再现了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王阳明对古代为人民呐喊的诗人十分崇敬,在王诗中都能找到踪迹:屈原的忧愤、陶渊明的浑朴、王维的玲珑、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陆游的感概,都深深融入了王阳明的心灵。他集众家之长,开拓了诗歌创作新路,并给诗注入了人性的灵魂。总之,人性像一道阳光把王诗照得分外耀眼。

此为艾庭专栏“能饮一杯无”第11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