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与儒教

泰山与儒学结缘,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山,留下了“孔子登临处”“望吴圣迹”和孔子庙等遗址。

泰山与儒教

春秋初期,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他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

古代《泰山志》记载:“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这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得到了发扬光大。

孔子游泰山,观览名胜,开阔眼界,以增强他的道德文化素养。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其中,有瞻鲁台、虎山等。瞻鲁台在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

孔子既没,千古之下,攘邪怪之说,夷奇险之行,夹辅我圣人之道者多矣。而孟子为之首,故其功巨。

孙明复的弟子石介,把孟子抬得更高。石介倡导“道统”,把孟子看作是自孔子之后“道”的承继者。他认为,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之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孔子之后,“道”的发展出现断裂,至孟子,始又发扬光大。

泰山学派与理学的形成也很有关系。理学是宋学的主流,其形成是儒学复兴的标志。人们在追溯理学思想渊源时,无不肯定胡瑗、孙复、石介“泰山三先生”的开山作用。

孙复、石介等人创建的泰山书院,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胡瑗、孙复、石介等崛起于泰山,他们努力探索弘扬光大儒学的途径,认为要理解经旨,必须从探求义理入手,不拘前人之学,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强调探求儒家经典的宏旨大义,即人们常说的“理”或“理达”。泰山学派躬身力行的实践和探索,实际上是开“义理之学”的先河。

明清儒学进入没落期,但是,明末学者宋焘在泰山青岩居讲学,后来泰安人将其与孙复、石介、胡瑗以及清代康熙年间的泰山学者赵国麟一同祭祀,称为“泰山五贤”,后来泰山仍有“五贤祠”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