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的為什麼是大青蛇?

威史


古梁鏞解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的為什麼是大青蛇?很多人認為這是天下大亂的一種徵兆,其實事情遠不止如此簡單,因為這件事牽扯到白蟒和劉氏家族的數百年恩怨。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百年恩怨正式開啟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秦始皇是天上的真龍,身負天地氣運,而白帝之子白蛇、赤帝之子劉邦,他們未成真龍之前只不過是潛龍,潛龍下面是蛟龍,蛟龍下面是蟒,蟒下面是蛇。兩人為了成為真龍,下凡吸收人間氣運。

白帝之子先於赤帝之子下凡,故此發生了劉邦斬白蛇事件,可以說,赤帝之子要成真龍的雄心偉業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劉邦身負天子氣運,被真龍秦始皇察覺,因此秦始皇東遊,尋找這股龍氣,劉邦知道後,悄然隱藏了這股氣息。



王莽新政,漢室王朝攔腰斬斷

劉邦斬白蛇,白蛇陰魂不散,因為它是赤帝的兒子,因此雖然身死,但是魂魄無人敢收,劉邦斬的白蛇其實是白蟒,而劉邦是如何斬殺這隻白蟒的?有沒有幻化潛龍真身?這個我們不得而知。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此時的王家已經是權侵朝野的外戚第一豪族,王家先後有9人封侯,5人擔任大司馬,軍政官員無數,他們的生活非常奢侈,聲色犬馬,互相攀比,但是王莽不同,他非常簡樸,勤奮好學,注重民生,當官的俸祿大部分捐獻給了貧苦百姓,同時結交各色朋友,因此王莽的名聲從他小的時候就非常好,而他的官爵也一路青雲直上,最後大權獨攬。

公元5年,漢平帝病逝,年僅兩歲的皇太子孺子嬰繼位,王莽攝政,稱為“假皇帝”,臣民稱之為“攝皇帝”,自稱“予”。

公元6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里人趙明、霍鴻起兵反王莽,聲勢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等等民間言論四起,王莽積極利用這些流言,篡位之心浮現。

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

這就是“王莽篡漢”的經過,而王莽和劉秀之間的恩怨,其實也是赤帝之子白蟒(王莽)和白帝之子(劉秀)之間的恩怨糾葛。

最終,王莽新政被推翻,王莽的身體被亂軍肢解,只有頭顱被送至劉秀面前,劉秀收繳天下絕世冰刃,花重金建立“皇家武庫”,將王莽的頭顱裝在秘製銅盒(法器)內,盛放在皇家武庫中,意圖用天下冰刃之戾氣鎮壓王莽(赤帝之子)魂魄,同時將劉邦斬白蛇的寶劍,聖人孔子周遊列國所穿的一隻木屐放在王莽頭顱上面,以此三件承載氣運之物鎮壓王莽魂魄(正史有明確記載)。



青蛇盤踞龍椅環顧天下,定人間氣運,散劉邦白蟒之怨

《三國演義》中,青蛇的出場非常霸氣。

青蛇盤踞在龍椅上面,左右環顧,皇帝直接嚇癱了,小太監連忙扶皇帝下去救治,而滿朝文武百官也被這條從天而降(從房樑上面掉下來)的大青蛇嚇的四處逃避,之後發生了黃巾軍之亂。

那麼,這條青蛇是誰呢?毫無疑問,這條青蛇就是赤帝之子,也就是被劉秀鎮壓於皇家武庫的王莽魂魄脫困化身。

王莽是赤帝之子,而赤帝就是祝融氏,祝融和公共爭帝,公共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河之水流入人間。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夷陵之戰,東吳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劉備受重傷不治而亡,蜀漢進入衰敗期,漢室氣運正式消亡。




為什麼說赤帝之子魂魄脫困了呢?

三國歸晉,司馬氏一統天下,在司馬氏正式建立晉朝沒幾天之後,由劉秀親手打造的皇家武庫忽然起了大火,武庫中最重要的三件物品-王莽的頭顱、劉邦斬白蛇的寶劍、孔子的木屐都不翼而飛,正史記載,這三件寶物被大火焚燒,但是也有另外一個版本,劉邦的寶劍沖天而起,不知所蹤。



毫無疑問,皇家武庫被毀,赤帝之子魂魄掙脫鎮壓,重返天庭,白帝之子和赤帝之子兩人之間的恩怨,自此結束,同時,人間不再有真龍,秦始皇是人間的最後一位真龍,劉邦、王莽並未成真龍。

所以說,《三國演義》以青蛇為始,其實是延續了劉邦和白蟒之間百年恩怨的再一世爭鬥,不過青蛇從天而降盤踞龍椅,皇帝嚇的癱軟,也從側面註定了這一次爭鬥,最終以赤帝勝出為結局。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天理循環的一個宿命論。

誰都知道,漢朝是由高祖劉邦斬白蛇以後創建的。

然而,最終漢朝滅亡的三國時代,開始就是: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跑避。

古代一種說法是,白蛇是天降神物,其實就是秦朝的象徵。

劉邦斬白蛇,預示著同秦朝勢不兩立,同時也是順應天意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有所謂的傳國玉璽,裡面刻著幾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必須獲得上天的認可才行。

劉邦之所以成功,是順應了天意。

而這條青蛇突然出現,還盤踞在皇位上,則預示著新的王朝又要誕生了。

大家注意,青蛇出現以後,皇帝是嚇跑了,根本沒有斬殺蛇的勇氣。

這也就是說明,漢朝氣數已盡,蛇精這個妖孽在王朝衰敗時候又出現了。

同時,這是上天不再支持漢朝皇帝。

隨後,出現了一系列不詳的事情,也就是預示了這點:大雷大雪,冰雹災害,徹夜不止。後來建寧四年二月,又發生洛陽地震,海水泛溢,沿海居民被捲入海中。


古代的人都很迷信,小說也有這方面的色彩,不稀奇。


薩沙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開頭所處的是東漢末期,即漢之尾,而在漢之頭,發生在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身上,則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斬白蛇起義”傳說。

《史記》中記載,流落在芒碭山的劉邦,路遇白蛇攔路,當即手起劍落,將白蛇斬為兩段。此後,有老嫗現身哭子,言明:“死去的白蛇乃是白帝之子,斬殺他的是赤帝之子。”這便是劉邦“斬白蛇起義”的來歷。

不過,在後來的民間傳說中,將這段“歷史”又有所演化。傳說當時劉邦欲斬白蛇之時,白蛇曾“警告”劉邦,說:“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結果,劉邦沒斬頭,也沒斬尾,而是從中斬斷。所以,大漢朝從中間被斬斷,而其罪魁禍首便是王莽。因莽與蟒同音,便被看成是當年白蛇(白蟒)的化身。

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的開頭,登場的是青蛇呢?

古代傳說中,有五方天帝一說,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赤已經代表了劉邦,白則被王莽所“佔”,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不太適合,所剩的只剩下了黑和青了。那為什麼會選擇青呢?這還要源於魏明帝時期的一件“小事”。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郟(讀音[jiá],即郟縣,位於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之摩坡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所以,在二月初六日,魏明帝便親往摩坡觀龍,並因此將年號由太和而改為青龍。

《三國演義》中的青蛇蟠於龍椅之上,便是指代曹魏代漢之意。

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三國演義》第一回

水一白聊歷史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開篇第一回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詭異的是第一個粉墨登場的不是我們熟悉的劉關張三兄弟,也不是興風作浪的張角。第一個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條大青蛇。

這段描寫可以說是諱莫如深,漢家的天下在建立之初就與蛇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初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開創了漢家四百年的江山,而到了漢靈帝時,漢室傾頹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此時青蛇出現,這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這條大青蛇便是白色大蟒的後代。想當年劉邦斬白蛇一統江山,看今朝青蛇盤龍椅天下大亂。一切皆為因果。

羅貫中利用“劉邦斬白蛇”這個典故作為暗線,編造出“青蛇盤龍椅”這段故事情節作為呼應,向讀者們交代了“漢室江山氣數將盡”這個歷史背景,用以引出“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後續情節。

高祖斬白蛇起義是大漢逐步建立並興起的一個標誌,而羅公所寫的青蛇則是漢朝衰敗的標誌。正所謂白蛇象徵著興盛,而青蛇正是象徵著衰敗。這兩條蛇相互照應,讓筆墨從興盛轉移到衰落,恰當地反應了故事背景。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羅貫中開篇用一首大氣磅礴的《臨江仙》,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分分合合”的大爭之世。隨後又以“桓帝昏庸無道、靈帝年幼無能”為歷史背景,交代了一個在亡國邊緣徘徊的大漢江山。

最後,洛陽皇宮的溫德殿中突然颳起一陣怪風,一條大青蛇飛入,肆無忌憚地盤在溫德殿的龍椅之上,宛如皇帝一般。這條奇異的蛇突然降臨,令漢靈帝和在朝文武百官都感到驚異,稱青蛇是妖孽,不敢治青蛇的罪,紛紛落荒而逃,場面混亂。緊接著便是雷聲大作、暴雨傾盆、洛陽地震、黃河決堤、雌雞變雄、泰山崩裂……

東漢末年是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明明有那麼多英雄豪傑,為什麼首先出場的卻是一條大青蛇呢?

而早在漢家崛起之初,皇室就與蛇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初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開創了漢家四百年的江山。而到了漢靈帝時,漢室傾頹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漢室因白蛇而興;因青蛇而亡,倒也有一個因果報應的關係。

史學家們以“文”為“針”,以“史”為“線”,一針一線之間,勾勒出漫漫無垠的歷史長河。

史學家與畫家、書法家的性質大同小異,例如畫家中有國畫派、華庭派等等,書法家有傳統派、現代派等等。史學家也分為“寫實派”、“文學派”與“傳奇派”。不同的派別,所勾勒出的“歷史畫卷”也所有不同。

比如“寫實派”的代表人物陳壽,陳壽的寫作手法是嚴謹、簡潔、一語中的,所以《三國志》被公認為是三國時代的正史。而作為史學家的司馬遷在中國歷史上雖然貢獻大、地位高,但卻不得不因為政治環境的禁錮,而去拍老劉家的馬屁。

司馬遷為了彰顯漢室皇族一統天下乃是順應天命之理,故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將原本是“老混混”的劉邦,描寫成為一個“斬殺白蛇,獲得真龍之氣”的大英雄、大豪傑。當然不是說劉邦不牛,一個年過五十的老混混兒,一介布衣,開創一代王朝,他覺得有他的厲害之處,但是這樣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更多的是手段、是計謀,是爾虞我詐中的成長。他若是那種一言九鼎,剛正不阿的大英雄大豪傑,那麼就該是項羽第二了。

但是沒辦法,誰叫人家是皇帝呢?皇帝的形象就得高大而且正面,甚至於萬人崇拜。在古代,想要塑造這種形象最好的辦法造神,用神蹟來收服天下人心。

比如秦始皇的隕石,劉秀的出生赤光,都是這麼個意思。

而劉邦的這個神蹟就是“漢高祖斬白蛇起義”。(當然,這個不是說司馬遷編造哈,這個傳說應該是劉邦當年起兵的時候弄得)

話說劉邦負責押送一批苦力到驪山給秦始皇修陵,劉邦見這些苦力可見,便偷偷地放走了他們。

劉邦自知已經犯了死罪,故在芒碭山灌醉了秦兵,準備“跑路”。劉邦在逃跑的途中偶遇一條白色大蟒,劉邦拔出寶劍,不由分說地將白蟒砍為兩段。劉邦斬了白蟒之後揭竿起義,成為大漢的開國君主。

這個故事被《史記》收錄之後,無疑是增添了一份權威性,而再度流傳到民間之後,便被民間戲曲、民間評書所吸納,從而成為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先生在創作《三國演義》時,將“劉邦扛把子砍白蛇”的故事作為一條暗線,加入了《三國演義》之中。

青蛇出現在漢靈帝面前,冥冥之中似乎又自有天意。蛇直接正落皇位,實則是在警示漢靈帝,變相地說明漢靈帝劉宏不是真龍天子,同時也警示著劉宏要把握機會化為真龍。又或者是在說漢靈帝劉宏是真龍天子,本應該高高在上,但國難當頭,他的龍位即將不保。

只可惜,當事人未解這青蛇出現的意義。漢靈帝沒有把握住機會,賣官鬻爵,縱容宦官結黨營私,士人遭遇黨錮之禁,又有黃巾造反,西北涼州更是羌胡叛亂,最終天下大亂。

天道有輪迴,命數將以。你祖輩斬我“白帝之子”奠定王朝,那我必定要你血債血償。三國的卷首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青蛇的出現,正如這般是天理之循。

這便是“大青蛇”作為《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人……“動物”的原因。

藉助奇異的現象來解釋一些樸素的道理,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慣用的手段。人們總是很重視那些奇奇怪怪的事物,講究風水。以青蛇先出場,不僅給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更有書中所說的“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的含義,讓讀者才潛移默化之中被吸引,被影響。所以這應該就是古代寫小說的慣用套路了。


海哥電影


三國原文: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 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 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 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 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營造一種詭異奇特的氛圍,這一點在明代的許多小說中都有表現,像《水滸傳》中第一章開始關於天罡地煞的傳說就是這個情況。

第二點就是古代人認為凡有亂世必定會天降異象,實際上這也是預示著三國亂世的到來為後文的展開做了一個準備。

第三點便是天理循環說,這個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也是明代小說的一個特點,我們看“三言兩拍”就會發現裡面的宿命論觀點非常多,史書上記載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所以這裡就是寫青蛇以結尾。清代的毛宗崗在點評時是這樣說的:“白蛇斬而漢興,青蛇見而漢危。青蛇、白蛇,遙遙相對。○“惟虺惟蛇,女子之祥。”寺人正與女子一類也,故有此兆。”由此可見宿命論的觀點是一個普遍的而且歷史比較久遠的觀點。

第四點就是吸引當時的閱讀者,小說的接受對象主要是市民階層,這樣寫可以吸引他們。


文化陳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作者羅貫中在簡單闡述了秦漢—西漢—光武中興—東漢末年的一系列事件之後,便用大青蛇為開端引出的各種靈異事件為引子,打開了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故事。

  歷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天災也有人禍,這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避免的命運,秦漢之前的分封制王朝,商周分別都有大概八百年的國運。秦王朝統一之後便成為了君主集權制的政府機制,秦二世而亡,亡於不得人心嚴法苛稅,農民起義軍和復國的貴族席捲了整個秦帝國。天下再次進入紛爭的狀態,楚漢紛爭十數載,

  漢朝重新統一了天下,國祚四百年,經歷了東西兩漢的二十四位皇帝,是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國運最長的一個封建王朝。

  對於東漢末年的動亂,羅貫中先生的論斷是,是從桓帝和靈帝開始的,桓帝崇信宦官,對於忠臣是採取的封閉態度,靈帝在位之時,由於忠良打算誅滅宦官的計劃洩露,被宦官集團反殺,宦官勢力從此無人可以再可以與之抗衡了。就在這個時候,皇宮之中出現了靈異的事件,也就是開頭說的大青蛇出現,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詳,非止一端。”

  原文當中出現的種種異象的表達,是對於一個王朝即將滅亡的前兆,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作者就是用青蛇的出現來預示漢朝的滅亡。但是為什麼非要用大青蛇,而不是用其他的動物來預示呢?下邊筆者就對於這個青蛇做扼要分析。

  第一、文中所提到的大青蛇,在現在看來可以理解成大黑蛇。

  青在古代的顏色中是屬於黑色,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青是綠色一種,怎麼可能是黑色的呢?別急,古人把黑色說成青色是有根據的,李白在一首詩中曾經寫到:“朝如青絲暮成雪。”意思就是說早上還是黑色的頭髮到晚上就變成白色了,既然雪是白的,那青就是黑色的。

  大黑蛇出現在皇帝的宮殿,和當年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形成先後呼應。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是個開始,征戰十數載建立的大漢王朝,成就四百年基業到了要結束的時候,就用這個大黑蛇為結尾,體現了古人對因果循環的人生信仰,一白一黑來體現了漢王朝的一生,從白色開始到黑色結束,算是給漢王朝畫上了句號。

  第二、大青蛇的出現以後發生的一些奇異現象,用來暗示一個王朝覆滅的前兆。

  其實在很多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典籍當中,經常能看到一些某個王朝要覆滅了,或者是天下大亂了,都伴隨著一些奇異的地理變化現象,古人可能是認為這和國家的命運有關係的,其實並不是全部的迷信導致。東漢末年是出於了一個微冰川時期,氣候是比較寒冷的,在曹丕和東吳打仗的時候,淮河的水都結冰了,導致了曹魏的水軍無法使用,曹丕只好取消了對東吳的軍事行動。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證明了東漢末年的動亂除了有人禍之外,也有天災的原因。

  在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的第一回就提到過了岐山發生地震的事情,當時的大夫趙叔就勸諫當時的周幽王要引起重視,因為伊洛河干枯的時候夏朝滅亡了,黃河干枯的時候商朝滅亡了,岐山發生的地震導致了涇河、洛河、黃河的堵塞,三條河都乾枯了預示了國家的衰亡,後來發生的烽火戲諸侯,周平王遷都洛陽就開啟了東周時代。而在這裡發生的洛陽地震,河水氾濫導致沿岸的居民被河水捲走,還有一個叫五原的地方發生了山體崩裂,這兩個事件和東周時期的岐山發生地震,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都是用來暗示一個王朝覆滅的前兆。

  第三、在古代的認知當中蛇也是龍,代表統治者的象徵。

  書中說到大青蛇盤坐在龍椅之上,寓意就是用大青蛇的出現,來代表漢王朝要被新王朝取代的了。這樣的一個景象的發生在全書的開頭,和後邊的三家歸晉形成了先後呼應,開頭的異象在最後的結局得到了印證。這也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開頭的一個提示,中間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故事,那麼多豐富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個結果而發生的。其實回想起來,魏蜀吳三家在統一的戰爭當中此消彼長的那麼多年,最後也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司馬家族的崛起,統一了百年的紛爭,同時也印證了開頭的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綜上所述:在《三國演義》這部歷史文學作品當中,整部作品是由歷史說人物,因為歷史事件而帶出了這麼多一系列的人物。開頭先出現的大青蛇寓意著王朝的更迭權利的變換,在古代王朝國祚氣數將盡之時,總是藉助奇異的現象來解釋,而大青蛇的出現就給了東漢末年動亂百年的最好解釋了。


建設者築跡


傳說漢朝興於白蛇,敗於青蛇。

此青蛇乃《奇門遁甲》中的八神之一:騰蛇


  • 在研究“騰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一下漢朝的歷史,秦朝末期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 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闢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
  •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公元191年董卓遷都長安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 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是大漢逐步建立並興起的一個標誌。秦末,劉邦在芒碭山時,有一天夜裡喝醉了酒,前行者回報,前面有一條大蛇阻擋了去路,劉邦正在酒意朦朧之中,似乎什麼也不怕,揮劍將擋路的大白蛇斬為兩段。有一老婦人在蛇被殺死的地方哭,有人問哭的原因,老婦人說,有人將我兒子殺死了,有人又問,何以見得你兒子被殺?老婦人說,我的兒子,就是化成為蛇的白帝子,因擋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斬。過去說漢朝崇尚火紅色,以此神化劉邦斬蛇的故事,稱劉邦為"赤帝子"。"白帝子"指的則是秦統治者。赤帝子斬殺白帝子,表明漢當滅秦。
  • 而“青蛇”的出現則是在《三國演義》中:建寧二年(168年),洛陽皇宮的溫德殿中突然颳起一陣怪風,一條大青蛇隨風飛下,正好落在了漢靈帝的龍椅上。青蛇盤坐在龍椅之上,宛如皇帝一般。這條奇異的蛇突然降臨,令漢靈帝和在朝文武百官都感到驚異,稱青蛇是妖孽,不敢治青蛇的罪,紛紛落荒而逃,場面混亂。青蛇落在皇位上,冥冥之中暗示皇位不保,國難臨頭。
  • 這裡我們應該很清楚了,大漢的建立因“斬白蛇”而起,漢朝的滅亡也因“青蛇降臨”而亡。這都是一種暗示,一種被神化的暗示。
  • 為什麼這些神話要用蛇來暗示呢?這就是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奇門遁甲》中的“騰蛇”。“騰蛇”為《奇門遁甲》中八神之一,稟南方火,為虛詐之神。性柔而口毒,司驚恐怪異之事。出騰蛇之方主精神恍惚,惡夢驚悸。“騰蛇”代表驚恐,虛偽,奸詐狡猾,迫害等一系列不好的因素。我們還能從《黃帝陰符經》中尋得一層解釋。書中提到“地發殺機,龍蛇起陸”,青蛇出現,卻沒傷害任何人就消失了,寓意著大地上殺氣越來越重,整個大地將要開始混亂。作者把它當作東漢災禍的開端,由此再引出大雷大雪,冰雹災害,徹夜不止。

羅貫中通過青蛇作引,讓出現的天災人禍都變得“理所當然”。


無成有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講述了自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到三國歸晉再次統一的歷史變遷,結構佈局巧妙,文思泉湧,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彷彿將那個時代的英雄事蹟、時代更替,生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羅公經過一生的潛心研究,日雕月琢,才讓這不鴻篇鉅製問世。真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拜讀三國,讓你不由得想起羅公徹夜不眠的寫作。他耗盡畢生心血,就是為了我們這些讀者。

space

三國開篇,羅公先是講述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週末紛爭,為秦所統一,後又並於漢。經過光武中興至獻帝,隨引出漢亡的原因,起於桓、靈二帝。而在接下來的情節上,羅公引出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致使靈皇帝驚倒,百官俱奔,更是引出下文各種災禍。很多人便產生疑惑,為何《三國演義》的開篇不是張角,也不是關張,而是一條大青蛇?個人認為,羅公這樣安排,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跑避。

space

首先羅公這樣寫,正是為了與上文照應,並恰當引出下文。上文寫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講述朝代的更替、歷史變遷,又說到漢朝的興起,始於高祖斬白蛇起義,漢代的繁盛經歷四百多年。高祖斬白蛇起義是大漢逐步建立並興起一個標誌,而羅公所寫的青蛇也是漢朝衰敗的標誌,正所謂白蛇象徵著興盛,而青蛇正是象徵著衰敗。這兩條蛇相互照應,讓筆墨從興盛轉移到衰落,惟妙惟肖。

space

大青蛇除了與上文照應,還有引出下文的功效。它是漢朝災禍的開端,由此作者再引出大雷大雪,冰雹災害,徹夜不止。後來建寧四年二月,又發生洛陽地震,海水泛溢,沿海居民被捲入海中。而後又說起雌雞化雄性,這些都是不祥之兆,羅公正是以大青蛇引出下文,闡述當時禍不單行。毛宗崗也曾這樣批註:

白蛇斬而漢興,青蛇現而漢危。青蛇白蛇,遙遙相對。惟虺惟蛇,女子之祥。寺人正女子一類也,故有此照。

space

其次以大青蛇開篇,這正如書中所說“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三國演義》不缺乏神來之筆,有欲揚先抑,也有欲抑先揚。而羅公最為精妙之處,就是將要有後文的時候,會先有一段閒文作為引導。比如在寫火燒赤壁之前,會先寫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這樣不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更有前後互為犄角之感。再如欲寫諸葛亮六出祁山,先寫了七擒孟獲,這樣不但寫出諸葛亮北伐決心,也有數字上的照應。

而文中以大青蛇為引子,正是為了寫接下來的***紛爭,引出一個群雄逐鹿,天下大亂的時代。其用心良苦,值得我們去推敲。羅公不但文前必有先聲,文後也會有餘勢,比如黃巾之亂後有董卓,後來又有餘黨李喙汜,這樣的安排讓人覺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吸引讀者接二連三的往下讀。由此可見,羅公安排大青蛇開篇,也是神來之筆。




津豫家庭生活


第一、文中所提到的大青蛇,在現在看來可以理解成大黑蛇。

青在古代的顏色中是屬於黑色,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青是綠色一種,怎麼可能是黑色的呢?別急,古人把黑色說成青色是有根據的,李白在一首詩中曾經寫到:“朝如青絲暮成雪。”意思就是說早上還是黑色的頭髮到晚上就變成白色了,既然雪是白的,那青就是黑色的。

大黑蛇出現在皇帝的宮殿,和當年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形成先後呼應。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是個開始,征戰十數載建立的大漢王朝,成就四百年基業到了要結束的時候,就用這個大黑蛇為結尾,體現了古人對因果循環的人生信仰,一白一黑來體現了漢王朝的一生,從白色開始到黑色結束,算是給漢王朝畫上了句號。

第二、大青蛇的出現以後發生的一些奇異現象,用來暗示一個王朝覆滅的前兆。

其實在很多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典籍當中,經常能看到一些某個王朝要覆滅了,或者是天下大亂了,都伴隨著一些奇異的地理變化現象,古人可能是認為這和國家的命運有關係的,其實並不是全部的迷信導致。東漢末年是出於了一個微冰川時期,氣候是比較寒冷的,在曹丕和東吳打仗的時候,淮河的水都結冰了,導致了曹魏的水軍無法使用,曹丕只好取消了對東吳的軍事行動。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證明了東漢末年的動亂除了有人禍之外,也有天災的原因。

在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的第一回就提到過了岐山發生地震的事情,當時的大夫趙叔就勸諫當時的周幽王要引起重視,因為伊洛河干枯的時候夏朝滅亡了,黃河干枯的時候商朝滅亡了,岐山發生的地震導致了涇河、洛河、黃河的堵塞,三條河都乾枯了預示了國家的衰亡,後來發生的烽火戲諸侯,周平王遷都洛陽就開啟了東周時代。而在這裡發生的洛陽地震,河水氾濫導致沿岸的居民被河水捲走,還有一個叫五原的地方發生了山體崩裂,這兩個事件和東周時期的岐山發生地震,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都是用來暗示一個王朝覆滅的前兆。

第三、在古代的認知當中蛇也是龍,代表統治者的象徵。

書中說到大青蛇盤坐在龍椅之上,寓意就是用大青蛇的出現,來代表漢王朝要被新王朝取代的了。這樣的一個景象的發生在全書的開頭,和後邊的三家歸晉形成了先後呼應,開頭的異象在最後的結局得到了印證。這也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開頭的一個提示,中間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故事,那麼多豐富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個結果而發生的。其實回想起來,魏蜀吳三家在統一的戰爭當中此消彼長的那麼多年,最後也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司馬家族的崛起,統一了百年的紛爭,同時也印證了開頭的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綜上所述:在《三國演義》這部歷史文學作品當中,整部作品是由歷史說人物,因為歷史事件而帶出了這麼多一系列的人物。開頭先出現的大青蛇寓意著王朝的更迭權利的變換,在古代王朝國祚氣數將盡之時,總是藉助奇異的現象來解釋,而大青蛇的出現就給了東漢末年動亂百年的最好解釋了。






剪視機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羅貫中開篇用一首大氣磅礴的《臨江仙》,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分分合合”的大爭之世。隨後又以“桓帝昏庸無道、靈帝年幼無能”為歷史背景,交代了一個在亡國邊緣徘徊的大漢江山。

最後,洛陽皇宮的溫德殿中突然颳起一陣怪風,一條大青蛇飛入,肆無忌憚地盤在溫德殿的龍椅之上,宛如皇帝一般。這條奇異的蛇突然降臨,令漢靈帝和在朝文武百官都感到驚異,稱青蛇是妖孽,不敢治青蛇的罪,紛紛落荒而逃,場面混亂。緊接著便是雷聲大作、暴雨傾盆、洛陽地震、黃河決堤、雌雞變雄、泰山崩裂……

東漢末年是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明明有那麼多英雄豪傑,為什麼首先出場的卻是一條大青蛇呢?

而早在漢家崛起之初,皇室就與蛇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初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開創了漢家四百年的江山。而到了漢靈帝時,漢室傾頹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漢室因白蛇而興;因青蛇而亡,倒也有一個因果報應的關係。

史學家們以“文”為“針”,以“史”為“線”,一針一線之間,勾勒出漫漫無垠的歷史長河。

史學家與畫家、書法家的性質大同小異,例如畫家中有國畫派、華庭派等等,書法家有傳統派、現代派等等。史學家也分為“寫實派”、“文學派”與“傳奇派”。不同的派別,所勾勒出的“歷史畫卷”也所有不同。

比如“寫實派”的代表人物陳壽,陳壽的寫作手法是嚴謹、簡潔、一語中的,所以《三國志》被公認為是三國時代的正史。而作為史學家的司馬遷在中國歷史上雖然貢獻大、地位高,但卻不得不因為政治環境的禁錮,而去拍老劉家的馬屁。

司馬遷為了彰顯漢室皇族一統天下乃是順應天命之理,故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將原本是“老混混”的劉邦,描寫成為一個“斬殺白蛇,獲得真龍之氣”的大英雄、大豪傑。當然不是說劉邦不牛,一個年過五十的老混混兒,一介布衣,開創一代王朝,他覺得有他的厲害之處,但是這樣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更多的是手段、是計謀,是爾虞我詐中的成長。他若是那種一言九鼎,剛正不阿的大英雄大豪傑,那麼就該是項羽第二了。

但是沒辦法,誰叫人家是皇帝呢?皇帝的形象就得高大而且正面,甚至於萬人崇拜。在古代,想要塑造這種形象最好的辦法造神,用神蹟來收服天下人心。

比如秦始皇的隕石,劉秀的出生赤光,都是這麼個意思。

而劉邦的這個神蹟就是“漢高祖斬白蛇起義”。(當然,這個不是說司馬遷編造哈,這個傳說應該是劉邦當年起兵的時候弄得)

話說劉邦負責押送一批苦力到驪山給秦始皇修陵,劉邦見這些苦力可見,便偷偷地放走了他們。

劉邦自知已經犯了死罪,故在芒碭山灌醉了秦兵,準備“跑路”。劉邦在逃跑的途中偶遇一條白色大蟒,劉邦拔出寶劍,不由分說地將白蟒砍為兩段。劉邦斬了白蟒之後揭竿起義,成為大漢的開國君主。

這個故事被《史記》收錄之後,無疑是增添了一份權威性,而再度流傳到民間之後,便被民間戲曲、民間評書所吸納,從而成為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先生在創作《三國演義》時,將“劉邦扛把子砍白蛇”的故事作為一條暗線,加入了《三國演義》之中。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這條大青蛇便是白色大蟒的後代。想當年劉邦斬白蛇一統江山,看今朝青蛇盤龍椅天下大亂。一切皆為因果。

羅貫中利用“劉邦斬白蛇”這個典故作為暗線,編造出“青蛇盤龍椅”這段故事情節作為呼應,向讀者們交代了“漢室江山氣數將盡”這個歷史背景,用以引出“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後續情節。

高祖斬白蛇起義是大漢逐步建立並興起的一個標誌,而羅公所寫的青蛇則是漢朝衰敗的標誌。正所謂白蛇象徵著興盛,而青蛇正是象徵著衰敗。這兩條蛇相互照應,讓筆墨從興盛轉移到衰落,恰當地反應了故事背景。

青蛇出現在漢靈帝面前,冥冥之中似乎又自有天意。蛇直接正落皇位,實則是在警示漢靈帝,變相地說明漢靈帝劉宏不是真龍天子,同時也警示著劉宏要把握機會化為真龍。又或者是在說漢靈帝劉宏是真龍天子,本應該高高在上,但國難當頭,他的龍位即將不保。

只可惜,當事人未解這青蛇出現的意義。漢靈帝沒有把握住機會,賣官鬻爵,縱容宦官結黨營私,士人遭遇黨錮之禁,又有黃巾造反,西北涼州更是羌胡叛亂,最終天下大亂。

天道有輪迴,命數將以。你祖輩斬我“白帝之子”奠定王朝,那我必定要你血債血償。三國的卷首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青蛇的出現,正如這般是天理之循。

這便是“大青蛇”作為《三國演義》第一個登場人……“動物”的原因。

其實如果熟悉四大名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除了《西遊記》本身就是神魔小說以外,其他三部世俗小說多多少少也會添加一些神話因素。《三國演義》是大青蛇,《水滸傳》是開頭洪太尉誤打誤撞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紅樓夢》裡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藉助奇異的現象來解釋一些樸素的道理,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慣用的手段。人們總是很重視那些奇奇怪怪的事物,講究風水。以青蛇先出場,不僅給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更有書中所說的“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的含義,讓讀者才潛移默化之中被吸引,被影響。所以這應該就是古代寫小說的慣用套路了。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