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1942年5月中國軍隊兵敗緬甸,只新三十八師輜重不失退入印度蘭姆伽,其餘大部進入野人山。在缺乏醫療食品補給的情況下,毒蟲、瘧疾及各種熱帶病菌肆虐的野人山宛如煉獄,數以萬計的士兵,永遠地留在那異國的土地上。最後的一支小部隊歷時大約一年,從察隅---察瓦隆一帶回國。

兩個月後,日本帝國陸軍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經歷了同樣的煉獄,只是人數較少。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瓜島之外,日本帝國與盟軍在另一島也有交戰,而且這交戰從1942年初開始,一直持續到1945年日本帝國投降,幾乎貫穿了美軍的整個二戰。

這就是新幾內亞,戰役雖然不如瓜島有名,但盟軍損失比整個瓜島戰役損失更多,而且比瓜島持續的時間很長,跟瓜島戰役也互有影響。基於其環境的殘酷性及時間上的持續,甚至有學者認為新幾內亞戰役是二戰中最為艱苦的戰役。

這裡就聊聊新幾內亞跟蒂汶島增援,因為在蒂汶島,盟軍也損失了一艘戰艦,雖然不大。

首先說說蒂汶島,關於它的陷落,可見 。

1942年2月陷落之後,麻雀支隊在蒂汶島上打游擊。食品可以跟島上中立的葡萄牙人買,但既然是打游擊,就需要彈藥,這是買不到的,所以就得靠澳洲增援。盟軍的計劃是派船送400名陸軍增援,回程的時候將葡萄牙人的婦女小孩帶走。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遠航號驅逐艦(HMAS Voyager (D31))是一戰時的1918年入役英國海軍,屬於W級驅逐艦。排水量只有1100噸,主炮也只是4門4寸/102mm的小炮,不過速度能達到34節/63公里/小時。

一戰之後的1933年,英國將幾艘小艦租給了澳洲,這遠航就是其中之一,澳洲將此艦配到預備役。1938年,大約是看到歐洲局勢逐漸緊張吧,遠航重新入役,主要是訓練任務之類的。

9月22日,遠航從達爾文港出發,23日傍晚到達蒂汶島南部的貝塔諾灣(Betano),停在岸邊不遠處開始用自帶的駁船卸人卸貨。期間,艦長大約是覺得這驅逐艦停的方位不妥,便決定起錨換一換位置。

結果相當意外,起錨之後一個大浪打過來,將遠航拍到了岸上-------擱淺了。

本來,擱淺而已,拖出來之後應該是問題不大還能用。但24日下午,動彈不得的遠航號被兩日偵察機發現,雖然打下來一架,但隨後蜂擁而來的日機對遠航轟炸掃射,直接將這驅逐艦打殘,沒了挽救的價值。

幸好,過程中沒有人員傷亡,25日晚,澳洲另派兩艘不足千噸的小船將人接走了。1943年3月,盟軍斷了反攻蒂汶島的念頭,麻雀支隊撤出。

蒂汶島補充完了,下面是新幾內亞戰役。跟瓜島一樣,日軍攻佔新幾內亞也是為了擴展自己的防禦圈,同時截斷美/澳航線。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攻擊拉包爾,當天拿下。這時,太平洋海戰開始不足一個月,相比日軍的鋒芒畢露,盟軍表現確實乏善可陳。

3月8日,日軍攻擊萊城,防守萊城等地的一小支澳軍不戰而退,不過,在撤退前基本摧毀了橋樑、機場之類的基礎設施。10日,約克城跟列克星頓號航母及莫爾茲比跟澳洲的陸航攻擊了日軍登陸部隊,擊沉8700噸的金剛丸、6800噸的Tenyo跟6000噸的Yokohama等三艘運輸船。

但盟軍的攻擊未能阻止日軍的登陸,13日,萊城等地被日軍佔領。此戰日軍陣亡百餘人,都是被淹死的,盟軍損失一架戰機,兩人。

5月,日軍試圖攻佔莫爾茲比,由此引發史上第一次航母對決,即珊瑚海海戰(過程見 )。海戰中日軍航母一沉一傷,日軍攻佔莫爾茲比的行動被迫延後。

那麼,日軍既然佔了萊城,為什麼不走陸路攻擊莫爾茲比,而是要通過海上用運輸艦登陸?原因很簡單:雖然萊城跟莫爾茲比直線距離僅300公里,但中間橫著斯坦利山脈(Owen Stanley range),而且這山不低,最高峰維多利亞峰海拔達到4038米。

此外,這最高峰距離莫爾茲比很近,直線距離約80公里。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新幾內亞本身就是一個未開發,原本只有食人部落的荒島,城市之外的道路基本為零,山裡只有蹤跡難尋的羊腸小道。地形崎嶇之外,滿山都是超過兩米高的茅草,而且這草葉闊而鋒利,割破皮膚是很輕鬆也很常見甚至不可避免的事。

地形使得補給難繼,而與茅草相配合的,是瘧疾、瘴氣、登革熱、痢疾這類熱帶常見的疾病。想想看,蟲咬蚊叮本身就足以傳染各種疾病,再加上被茅草割破的傷口,後果就不用說了。

這環境、條件,跟中國軍隊在緬甸野人山的環境極其相似:缺乏補給,疾病流行。不同的是,中國軍隊是複雜情況下被迫上的野人山,日軍是主動出擊:珊瑚海折戟跟中途島大敗之後,海軍難以支持陸軍在圖拉吉、瓜島跟莫爾茲比同時行動,所以海路不行,只能在半島另一側、萊城東南約250公里的小鎮布納(Buna)登陸,然後翻越斯坦利山脈攻擊莫爾茲比。

7月21日,日軍在布納登陸,主要是兵力是144跟41團,另有海軍陸戰隊等其他單位,人數共計13000餘人,總指揮是少將堀井富太郎(Tomitaro Horii)。計劃是到達山谷中海拔450米的小鎮可可達(Kokoda)後,翻越山脊俯攻莫爾茲比。從布納到山脊的絕對海拔只上升2000多米,但因山路起伏,需要爬升的總高度達5000米。

大部隊登陸的同時,日軍以第五陸戰隊(5th Sasebo Special Naval Landing Force)為先鋒進行武裝偵察,8500名陸軍尾隨其後。途中,日先鋒不時遇到盟軍小支特種部隊的騷擾,但均被擊退。28日晚,日軍接近可可達。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完全出乎日軍意料之外,他們在此遇上了澳大利亞守軍。

因為,麥克阿瑟認為日軍佔領莫爾茲比後,下一目標就是澳洲。所以麥克阿瑟決定死守莫爾茲比,將日軍拒於澳洲之外,此時莫城,有盟軍三萬重兵把守。

接下來就是在山脊與可可達鎮之間的反覆爭奪,大小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期間盟軍補給極其困難,有時飯都吃不上,而相應地,日軍補給可想而知:盟軍背靠的是莫爾茲比大本營,日軍背靠的只是布納小鎮這灘頭陣地。

9月17日,日軍終於攻上山脊,俯視32公里之外的莫爾茲比。但就在這時,堀井富太郎收到了撤退的命令:14日軍在爭奪瓜島機場時受到重挫,權衡之下,日軍決定保瓜島。撤退途中,堀井富太郎掉入河裡被淹死。

這是盟軍在太平洋上首次擊退日本帝國陸軍的進攻。

日軍撤退後,盟軍打掃戰場時發現無數日軍士兵的屍體完整,判斷死因為營養不良與疾病。同時,也發現盟軍遺體殘缺-------被飢餓的日軍吃了。

此戰盟軍陣亡625人,日軍陣亡約6500人,大部分是非戰死亡。

11月16日,盟軍開始從可可達向布納發起攻擊,次年1月22日結束。攻防轉換之下,雖然幾乎將布納日軍全殲-------消滅日軍6000餘人,只數百殘兵向北逃脫-------但盟軍陣亡高達2300人。

同樣,盟軍在打掃戰場時發現飢餓的日軍有吃人行為。

個人看法,麥克阿瑟的這次攻擊相當魯莽,盟軍士兵的犧牲幾乎毫無價值:固守莫城等待海軍實力壯大後,兩棲登陸布納才是正道,跟日軍一樣翻山攻擊是愚蠢的做法。甚至無需攻擊,讓日軍自行餓死即可。

太平洋海戰之74:南洋煉獄


在這戰役期間的8月25日,日軍也對半島尖角處的米爾尼灣(Milne Bay)發起了兩棲登陸,一戰之下日軍被擊退,盟軍陣亡167人,日軍陣亡625人。

這登陸中發生一件意外,日本帝國海軍間接因此損失了彌生號驅逐艦。

25日當天的登陸中,一艘裝載250餘人的駁船被盟軍陸航擊傷,只好靠上了滿足島(Goodenough Island)。9月11日,日三艘驅逐艦前來救援,其中彌生號被陸航B17擊中沉沒,71人陣亡餘者游泳到了另一個島,之後84名生還者被救回。至於困在滿足島的250餘人,後續情況未知。

8月29日中午,盟軍運輸艦Malaita在澳大利亞驅逐艦HMAS Arunta的護航下離開莫爾茲比前往澳洲。時間1210,Malaita在莫城外海被日潛艇Ro-33的魚雷擊中右舷,重傷,不過船上人員只一人輕傷,相當僥倖。船長一度棄艦,但後來發現這運輸艦應該不會沉,又回去了,最後是被拖回莫城。

但Ro-33就沒這麼僥倖,驅逐艦HMAS Arunta追上去扔了4顆深水炸彈,看到油汙浮起來之後就走了。日潛艇在距莫城10餘公里處沉沒,艇上官兵70人無一生還。

最後, “日本帝國”一詞反覆出現,為的是跟當前的“日本”區分開來,因為1945年後的日本已經完全不同。回顧的目的在於以史為鏡,並非挑起仇恨。年輕一代對當前日本的仇恨,其來源並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