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出现过哪些著名的诗僧?

羁文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所谓诗僧,是指带点文艺范,又会作诗的出家之人。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唐末五代诗僧齐己

齐己俗名胡得生,儿童时代家境贫寒,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作诗。

后同度寺的和尚为招揽人才,扩大寺庙的影响力,“忽悠”齐己出家为僧,并被当时著名佛教沩山宗开创者仰山慧寂收为徒弟。

成为和尚的齐己更加的喜爱写诗,成年后通过云游各地收集素材,不断的创作,自号为“衡岳沙弥”。

齐己后来碰到晚唐诗人郑谷,虚心向学的齐己没有放过向大师讨教的机会。

拿出自己所作的诗《早梅》向郑谷请教。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郑谷读罢此诗后,建议齐己把诗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己听后对郑谷顶礼膜拜。

齐己一生写下颇多的诗篇,在记录唐代诗人的著作《全唐诗》之中,齐己的诗歌数量排在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之后,为第五名。

清代纪晓岚在其《四库总目提要》之中评价齐己:

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

第二位:唐朝诗僧皎然

皎然,俗名为谢清昼,是东晋名士谢安十二世孙。

他喜欢饮茶,自称“三饮得道”,与茶圣陆羽有很深的往来。他的作品甚至被唐朝宫廷命高僧们编纂的文集之中收录了不少佳作,达十余卷。

宋朝《高僧传》评价其作品:

文章隽丽,当时号释门伟器。

诗人韦应物,写下一首诗送给皎然:

《寄皎然上人》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

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

最后来看看他的一首名诗:

《七绝·塞下曲》

寒塞无因见落梅,

胡人吹入笛声来。

劳劳亭上春应度,

夜夜城南战未回。

第三位:唐末五代诗僧贯休

贯休,俗姓为姜,出生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在七岁时出家为僧。

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家庭氛围的影响下,贯休颇具诗名。

他曾为五代时吴越王钱缪献诗: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但钱缪觉得自己所管辖的十四州太小了,想要在多一点,命贯休改为“四十州”,贯休不肯,留下“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孤鹤。何不可飞。”之后飘然而去。

以上三人被称作“唐三高僧”。


第四位:宋代九诗僧惠崇等

如果没记错的话,小学时代语文课本上有苏轼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而诗中的惠崇就是一代诗僧,此诗是大文豪苏轼据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写就。

北宋时期,惠崇与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等九名和尚都颇有诗名,他们九人的作品,合称为“九僧诗”。

九人之中,惠崇为首。惠崇诗画双绝,精五律,善白描,其画作《沙汀烟树图》,是我国国宝级的作品。

著名诗作有很多,其中以《访杨云卿淮上别墅》为五律诗中的代表之作: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馀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其实历史上著名的诗僧还有很多,如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的诗僧正淳,其著名诗篇有《咏苔》:“青如蚨血染颓垣,汉寝唐陵几断魂。莫笑贫家春寂寞,渐随积雨上青门。”

此外还有明秀源潭等。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南岭说史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僧人都有诗才,下面我就来介绍几个。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出生于商人之家,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他在1903年不满20岁时就落发出家了。



苏曼殊可谓多才多艺,除了汉语之外,还精通日语、英语、梵语等多种语言,不仅会写近体诗(古诗),也很擅长现代诗。比如《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首诗可谓相当有名,仔细品读,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充满了浪漫情怀的“情僧”正在云游他乡。苏曼殊才情横溢,既浪漫又忧郁,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奇才因病仅仅35岁就去世了。


仓央嘉措

近些年,网上流传有许多仓央嘉措的诗作,虽然其中大多数都是假的,比如那首《见与不见》,但仓央嘉措本人确实是一位著名的诗僧。



按照比较权威的整理和统计,于道泉教授在1930年翻译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共收录了62首仓央嘉措作品,如今传闻的数百首、上千首基本上都是伪作。但那首比较知名的《十诫诗》原文是有的: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当然了,这些诗都是藏语翻译过来的,由于语言差异,我们无法直观体会这些诗作的质量,但要论知名度,拜后人所赐,仓央嘉措完全算得上知名诗僧。


支道林

支道林(314-366),我沟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文学家,但他不仅精通佛法,还擅于清谈,精通玄学,与当时许多名士交好,比如谢安、王羲之等。



支道林死后,留下了《支遁集》,收录了他在不同时间、各种场合留下的诗作共计38首。支道林是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并不多,但名声却很大。


卧闻海棠


“禅”是梵语ohyana一词音译的简称。唐代高僧陈玄奘译为”静虚”,也就是静静地沉思。它的内涵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干扰,意识集中,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

佛教与其它宗教有着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不单纯地依靠信仰,而更注意”智慧”,强调”慧解脱”,也就是说,佛教徒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心灵智慧去感知宇宙,认识人生,消除痛苦,获得解脱,从而达到”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而”弹宗”则更是追求心灵的慧悟。

禅诗即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又称禅理诗,它包括一般的佛理诗,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指传示佛法教义的诗,是以诗明禅),开司诗(指禅师以诗描述经过修行启悟的禅悦心态),颂古诗(指从多种角度用诗歌对古代的公案,机缘,话头加以歌颂阐释,一则古代案,一则机缘,一则话头,分别由多人共写)等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极具宗教色彩。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人,这类诗就应运而生。

不但许多僧人写禅诗,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禅诗,据粗略统计,其数量达三万多首,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僧是中国佛教僧侣队伍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诗人队伍中的特殊人物,是文学与宗教双重人格的具体体现。

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王梵志,寒山,拾得开始的。他们的初衷并非倾慕禅诗之独特空灵,而意在导俗人佛,教化世人,宣泄个人激愤。《全唐诗》共收录诗僧116人,再加上《全唐诗》缺刊,主要于敦煌石室见到其诗的王梵志,现在已知的唐代诗僧总数是117人。唐代诗僧中,初以王梵志声名最着,影响最大。据当代学者张锡厚先生整理的《王梵志诗校辑》一书统计,王梵志诗现存有348首,其中有关训世的诗作相当广泛,涉及伦理道德,世态炎凉,讽刺劝诫世人等内容。但内容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以佛教教义来训世的作品。

王梵志的诗句如白话,往往发端于日常小事,而归结出生活的真谛,具有禅偈式机趣。1982年3月,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序》首开先河,概括出王梵志诗的特点,即”早”,”多”,”俗”,”辣”。张锡厚《关于王梵志思想评价的几个问题》,认为王梵志的思想以佛为主,杂糅佛释道。王梵志十分强调信佛是达到修身目的的最好途径,并认为修身须早。王梵志在《世间日月明》诗中说:”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认为世人应趁年轻身强体壮之时多积功德,多行善事,才能给自己带来福报。

王梵志还洞悉到有人假言信佛假修身,王梵志在《人生一世里》说,有人”口道愿生天”,但又无具体措施,最终”不免地狱撮”。他们尽管在敬佛时用了最重的礼节,但由于心不诚,无实际礼佛的举动,入地狱是必然的。《虚沾一百年》(其一)中写道:”须臾得暂时,恰同霜下草。横遭狂风吹,总即连根倒。悠悠度今日,今夜谁能保?语你愚痴人,急修未来道。”劝诫世人,就算暂时得到平安,就像缚于霜下之草,总有被狂风连根拔倒的危险,就算白天可以安然度过,晚上也不一定能保全。告诫各位执迷不悟的众生,还是多为来生积德行善。又如在《虚沾一百年》(其二)中提出:”把拳入地狱,天堂无人到。打破五戒身,却入三恶道。一入恒沙劫,不须自懊恼。”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本诗意思指,如果世人做不到佛教的五戒律青,一旦进入恒河之沙般多的劫数中,就难以逃脱了,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王梵志认为”一身无本利,四大聚会同。直似风吹火,还如火逐风。火强风炽疾,风疾火愈烘。火风俱气尽,星散总成空。”

在王梵志看来生命是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依一时姻缘聚会形成的,其关系就像火与风互相依存,互相借助一样,一旦风停火尽,人生也就归之于虚空。因此人生如寄,虚幻不实。”世无百年人,拟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人生无可避免的归宿,就是死亡。无论尊卑贤愚,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就是城外一人一个的坟地。”运客慢悠悠,人生浪聒聒。死时天遣死,活时天遣活。一旦罢姻缘,千金须判隔饶君铁瓮子,走藏不得脱。”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佛教认为世人应该修行佛法,渡脱生死。王梵志舍去了对佛教的宣讲,直接就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直白而透析的揭示,让人因此感悟人生,弃恶从善。

王梵志认为钱财,女色,名位都是身外之物,最终都非你所有。从他的很多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待这些问题的看法。《吾富有钱时》日:”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生动描绘有钱与无钱时,”妇儿”对我截然不同的态度,世态炎凉尽显其中。同时,本诗还表达了因果相报的佛教观点。”不羡荣华好,不羞贫贱恶。随缘适世间,自得恣情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表现出方外之人的闲适,自得其乐。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费衮《梁奚谷漫志》卷十)本诗用第一人称写,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是多么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章法也很独到。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如”我有一方便”一首,作劝人忍让看便浅,作弱者的处世哲学之解剖看则鞭辟入里。“他人骑大马”一首,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像看,则维妙维肖。

诗人没有作概念化的枯燥说教,而采用了“象教”一一即将理予以形象的显现。而他所取的又并非凭空结想的概念化形象,而是直接从平素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累中撷取来的。它本身不惟真实,而且典型。当诗人只满足于把形象表现出来而不加评论,这些形象对于思想(诗人的)也就具有了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当读者从全新的,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它们时,就会发现许多包含在形象中然而不一定为作者所意识到的深刻的意蕴。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术上更高一筹。

张锡厚先生曾经指出,唐代诗人王维,皎然,顾况,自居易,罗隐等多少都受到以王梵志为代表的通俗诗派的影响。而寒山,拾得,丰干等诗僧是王梵志的忠实信徒。王梵志的诗作通俗晓白,用语浅近,但意味深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黄扯点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和尚又是著名的诗人呢?虽然和尚会作诗的多得是,但是非常出名的却又少之又少。

相传唐朝有三大侍僧:齐己,皎然和贯休。其中,贯休是最有名的,有人这样评价:“贯休能诗,时著节高,宇内皆知”。可我们今天不聊这三人,来聊一下苏轼的好友——道潜。

道潜是北宋著名的诗僧,擅长写文章,尤其喜欢写诗。有一次道潜要去拜访苏轼,而苏轼得知好友要来的很开心,立即设下酒宴来招待道歉。

在酒宴上一个年轻貌美的歌女对道潜倾心不已,苏轼瞬间玩心大起,怂恿歌女向道歉表白。面对歌女的表白,道潜却是面不改色,淡定的吟出一首诗。而这首首诗也成了千古名作。此诗名为《口占绝句》,全文如下: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在这首诗里道潜先以“窈窕”二字,道出歌女的身份,又将幽梦比作她,指出她在烦自己,一个“恼”又突出了自己的不耐烦。原本是襄王纠缠神女,他却反其道而行,既道出歌女的纠缠,又表明自己的无意,一语双关也算是巧妙。

而后两句就是表明,自己一心向佛的坚定决心,他自己潜心修佛,心无旁骛,就像那沾了泥的柳絮,不可能随着春风的吹拂而上下飞舞。

柳絮因风起,在古人的眼中,柳絮虽美,但有时也是轻浮的代名词,代表男女情爱,而道潜这里说的又不是一般的柳絮,而是沾了泥的柳絮,这样的泥絮无法随风飘转。就像道潜,不会因为歌女的表白而动凡心。

春风飘絮本是常见的现象,诗人却以此来表现自己禅心之坚定,也算是匠心独运了。整首诗写得很是委婉风趣,尤其是最后两句,连苏轼读后也赞不绝口。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道潜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僧人更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而在某种意义上,苏轼和我们都是一样的,是个会起哄会和朋友玩闹的普通人,而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傲娇诗人。

天下的诗人千千万万,会写诗的僧人最可爱。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善文、以诗知名的侍僧,如除唐代三大侍僧之外的寒山、贾岛、清代的仓央嘉措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诗僧。


北风未归


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擅长写诗的僧人。这些出家人才华横溢,他们的诗作为后人所推崇。

唐朝诗僧中,若论起写诗,寒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作颇具国际影响力。自1905起,有关寒山的诗集在日本大为畅销。其实寒山的诗作早早在元代就传入了朝鲜、日本。寒山的诗通俗易懂,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为此也受到了不少美国人的追捧,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嬉皮士运动中,寒山一度成为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下面是一首寒山的诗作供大家学习:

拾遗二首新添

[唐] 寒山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在宋朝,也有一位很出名的诗僧,他叫饶节。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诗人陆游对其赞誉有加,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饶节善诗,尤工佛诗。下面是一首饶节的诗作供大家学习:

眠石

[宋] 饶节

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

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

天隐圆至是元代著名的“诗禅三隐”之一,也是“三隐”中最当得起“隐”之名者。他的诗歌多写行旅胜迹、山川景物和酬答赠别,较少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婉可味。《晓过西湖》便是其代表作:

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

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

明代诗僧读彻五岁时就出家了,他聪明伶俐,博学多闻,会画画,更擅长写诗。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称其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下面是一首读彻的诗作:

毕竟输赢下不完

[明]读彻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八指头陀即寄禅法师,是清末著名的诗僧。他天生爱花,自出家后,独爱梅花,他以善写梅花著称,晚年有“白梅和尚”的雅号。《流水》一诗为其代表作,原诗如下:

流水不流花影去,花残花自落东流。落花流水初无意,惹动人间尔许愁。

说到民国诗僧,最著名的莫过于释弘一。他是民国女作家张爱玲最为佩服的人物。《题梦仙花卉横幅》是他写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上述为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诗僧,其实在国外,也有一些著名的诗僧。

一休宗纯为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他擅长写诗,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

新罗国诗僧释慧超擅长写汉诗,特别是五言汉诗,他的诗歌作品有《月夜南天路》、《故里灯无主》等。

高丽国诗僧释义天于宋元封八年入宋游学求法,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宋朝诗僧,他自己为此也创作了不少汉诗。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小司马讲史


南宋的志南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

而他所作的一首绝句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宋人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历史研究课


我是逐梦,我来解答。

一看到诗僧,脑海中就会想起几个。但是我一看百度百科中关于诗僧的定义:

通晓文艺,善于诗作之僧。又称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诗僧。所谓江左,即江苏、浙江一带

既有广泛的定义,也有特指的意思。我就按照我所了解的做下介绍。

1、仓央嘉措

在高中,处于对爱情向往的时期,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种自身渴望的爱情。情诗就成了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柳永,他代表作《雨霖铃》;也喜欢辛弃疾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喜欢李清照的诗词。同样的仓央嘉措的诗也成为了记忆中表达爱情的诗句。等到了大学时期,有幸读到一本关于仓央嘉措和纳兰若容的书,书中让我更深层次了解仓央嘉措的生平和作品。

仓央嘉措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曾经是藏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一生做了很多首诗,后人根据其作出的六十六首诗编撰成《仓央嘉措情诗》。他的诗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如: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洁白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2、佛印

这位诗僧来源于中学时期学的一篇文言文《核舟记》,《核舟记》是描写了明代奇人将苏轼、黄庭坚、佛印这些人物雕刻在核桃上,直观体现出佛印和他们之间关系亲密。

据史书记载,佛印此人自幼就通读儒家经典,五岁就能背诵古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他的佛家道号就是宋神宗所赐“佛印禅师”。他的代表作:《酒色财气》

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若是谁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3、惠能

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其代表作:《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李叔同

李叔同后来出家为僧,又名弘一法师。代表作:《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带志逐梦


潜和尚,他是北宋的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是好友

元佑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诗集》。

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唐,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

贯休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他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各地。唐天复(唐昭宗年号,公元901年四月~公元904年闰四月)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并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著节高,宇内皆知。


流云看天下


我是咸鱼 我要答

唐朝晚期诗僧,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得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著有《白莲集》,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

过西塞山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

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

边鸿渡汉囗,楚树吴出头。

终曰高云里,身依片石林。

贯休,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

闻李频员外卒

苍苍难可问,问答亦难闻。

落叶平津岸,愁人李使君。

文章应力竭,茅土始天分。

又逐东方去,迢迢隔岭云。

寒山。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宦官之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

拾遗二手新添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道潜 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廖,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等人交好。

绝句

高岩有鸟不知名,钦语春风入户庭。

白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苏曼殊 原名戬,字子谷,法名博经,法号曼殊。光绪十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广东茶商,母亲日本人。他通晓汉文,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有成就。

为玉鸾女弟绘扇

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浦。

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


咸鱼3230号


一、皎然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后世将他推为诗僧之冠。同时他也是茶文化的开创者,于陆羽并称。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

二、拾得

拾得,生卒年不详,本为赤城孤儿

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

若能悟理性,那由锦绣包。

真珠入席袋,佛性止蓬茅。

一群取相汉,用意总无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