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dj小周


顺治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一位向往恋爱自由,追求纯粹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其第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是摄政王多尔衮还活着的时候,根据满蒙联姻的传统定下的,顺治生母的侄女。但孝庄太后的这位侄女成婚时尚年幼,政治上不成熟,貌美秀慧,但好奢华、性善妒。成婚两年后,一直得不到宠爱,顺治不顾群臣以及母亲的劝阻,下诏将其废掉,“

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孝庄出于保持娘家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在大清地位(此前努尔哈赤一后,皇太极一后四妃都出自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目的,为顺治皇帝选择了第二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博尔济吉特-阿拉坦琪琪格),这位是孝庄的侄孙女,不想还是不受顺治皇帝的宠爱。为避免出现再次废黜皇后的局面,孝庄只好做出妥协,让儿子选择自己的爱情。

顺治选择了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以其“性资敏慧,轨度端和”,立为贤妃,不久又晋封为皇贵妃。岳父鄂硕连升三级,封为三等伯,死后还追封为侯爵。一年后,董鄂氏诞下皇四子,使得顺治欣喜若狂,打定主意立其为太子。不想乐极生悲,三个月后皇四子病逝,顺治皇帝与董鄂妃都受到重大打击,这是1657年发生的事情。

如此至1661年顺治驾崩期间,虽然有皇后博尔济吉特-阿拉坦琪琪格,但并未生育,无嫡子。顺治皇帝的八个儿子都是庶出,不存在立嫡立长的问题。而皇长子牛钮以及皇四子病逝,其余皇子太小,皇位继承主要集中在皇次子福全、以及皇三子玄烨。之所以选择玄烨,主要原因有三:

1、玄烨生母佟佳氏。虽不受顺治皇帝宠爱,但婆媳关系良好,受到孝庄的喜欢。此外,便是佟佳氏背后八旗汉军身份,即是说还是一桩政治婚姻,从此,孝庄对佟佳氏很上心,早在其怀孕之时,孝庄便预言“异日生子,必膺大福”;

2、孝庄太后。玄烨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口齿清晰,举止庄重,深受祖母喜爱。不仅孝庄经常自己教诲,还派出亲信侍女苏麻喇姑加以悉心照料。虽然有母亲方面的原因,但玄烨自身的特质也不能忽略。其自述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从此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常常乐此不疲,这些孝庄都看在眼里;

3、汤若望。顺治皇帝亲政后,对于汤若望传播的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成了忘年交,并亲切地称其汤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当年郑成功北伐,打到南京城,顺治先是提出迁都盛京(沈阳),被太后及众大臣否决后,耍起小性子,竟然要御驾亲征,最后是汤若望出马,说服了顺治,避免了风波。可见汤若望在顺治心中的分量。

综上所述,如题主所说貌似庶子八选一,实则是庶子二选一。在继位问题上,有话语权的孝庄太后与汤若望都把票投给了玄烨。在孝庄看来,一则玄烨生母政治上可以拉拢八旗汉军,其本人与孝庄的婆媳关系也处得相当好;其次玄烨无论先天和后天都符合孝庄的“贤君期望”。而汤若望看来,玄烨出过天花,已经有抗体,不会在未来增加出天花的可能性。如此,在临终之前本打算立皇次子福全的顺治,改变了主意,立皇三子玄烨,是为康熙皇帝。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顺治选了这个庶子作皇帝也是无奈之举。看看他儿子的情况就知道了。


皇长子:只活了89天就夭折了。


二阿哥:福全,母亲为帝宁悫妃董鄂氏,关于这个儿子,顺治曾经问过他的意愿:他说:"愿为贤王。顺治帝异之,他在这个儿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幼年时的自己。不喜欢当皇帝,如果逼迫他继位,那不就是自己成了自己的母亲,他不想让儿子走他的老路,所以退而求其次就选了三阿哥玄烨。剩下的四阿哥和 五阿哥都早夭,那么其他的就更不用考虑了。要知道当时二阿哥还是个八岁的娃娃。

还有一个原因是玄烨是皇子中唯一一个出了天花活下来的人,清朝皇室不得不说是被天花害苦了。一方面是关外的气候因素接着迁移到关内,身体肯定是水土不服的,这是外因。内因就是近亲结婚,大多在八旗内选妃,不免都是宗亲。玄烨的母亲是汉人佟佳氏,却还是得了天花,那估计是顺治本身遗传的基因让他的子嗣都体弱。清朝皇帝里面属康熙这一时期龙子产量多存活久。看康熙后宫汉族妃子偏多,且他情商极高,控制自己的情感强,不专宠某个妃子而是雨露均沾。这也是康熙子嗣多,存活久的原因。



事实证明,康熙是个好皇帝,顺治虽然自己任性妄为没有做一个称职的皇帝,他专宠董鄂妃以至于置国家社稷于不顾。他在清朝史上被作为皇帝对待后宫态度的反面教材。康熙就是以他老爹的例子把持自己的情感,不能让任何一个妃子在后宫独大,因为外戚干政也是一个难治之症。顺治为大清选了一个好皇帝这是他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了。



尼采广寒宫中坐


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但他却选了一个并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探讨!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佳人的香消玉殒让顺治皇帝心灰意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对于顺治皇帝的结局,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选择出家为僧,放弃了自己的皇位。

另一种是他在顺治十八年感染天花病逝,他在生前颁布诏书,册封年幼的玄烨为新君,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

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

说起来康熙确实捡了一个大便宜,当时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康熙只有八岁,康熙的上面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皇兄福全,相比而言,康熙的优势并不是很大。

要知道康熙也就是一个庶出的皇子,他的母亲佟佳氏出身正蓝旗汉军,地位并不高,早年都无法亲自扶养康熙,这也让康熙成年之后感慨自己并没有承欢膝下,缺少父母的关爱。

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这就代表着在争夺皇位这件事上,康熙的母族并不能给他支持。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顺治帝认为玄烨的母族势力并不是很大,比较容易控制,不会发生外戚干政之事。

当然了,这也代表着康熙并不得宠,顺治最宠爱的皇子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这位皇子出生时,顺治皇帝兴奋异常,直呼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要知道他当时已经有了玄烨、福全等皇子,不过这个皇四子很快夭折了,要不然皇位肯定不会落到康熙的头上。

康熙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在幼年时感染了天花,当时这种疾病堪称绝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年幼的康熙难逃此劫,但他却侥幸活了下来,这也成了康熙争夺皇位时最大的优点。

因为康熙成功活了下来,也就获得了抗体,不会再次感染天花,当时京城地区经常爆发天花病毒,在顺治三年到顺治十八年期间,总共有二十多位皇亲国戚死于疾病。



或许也是为了保障皇位的顺利传承,防止皇位继承人死于天花,顺治才选择这个不受宠的庶子为新君。


东方大史


顺治一个儿子也不想传。

顺治登基的时候六岁,被多尔衮掌握大权,受尽他的欺压。每天还得提心吊胆的怕多尔衮篡位,小心翼翼不能得罪了那个骄横的多尔衮。他的皇帝生涯是非常苦的。

等到他病重的时候,他的儿子最大的不过九岁,算是庶子没有嫡子。他实在不想传位给儿子,让他再受一次自己小时候的苦。他想把皇位传给他一个堂哥,就是安亲王岳乐。

岳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比顺治年长13岁。阿巴泰是皇太极的哥哥,努尔哈赤第七子。岳乐执掌宗人府,是皇帝信任的兄长。顺治认为,只有他那样的有才干的成年人才能做得好这个皇帝。

结果不出意外的,这个意见遭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立岳乐,把太宗皇帝的子孙都丢一旁,那和当年立多尔衮有什么区别?

必须在几个小孩当中选一个!顺治身心俱疲。他表示,那就找钦天监问卜,叫上天决定吧。

结果当时的钦天监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他不会中国人求仙问卜那一套,天主教也没有这样的宗教仪式。但他对于病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他告诉顺治,要选就选三阿哥,他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得这个病。这样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至少下一任皇帝不会再是小孩子了。

病中的顺治本来就无力多考虑这事,于是就接受了汤若望的意见。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顺治帝是有八个儿子,但没一个是嫡子,他也只能从庶子之中找一个继承皇位。

顺治帝长子牛钮,是宫女巴氏之子,来到人世仅仅83天就夭折了,也有人说巴氏与其子离宫避难,但无论如何,长子牛钮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了。

次子福全,是宁悫妃董鄂氏之子,康熙朝有名的战将,于康熙六年封裕亲王、议政大臣。在平定准噶尔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顺治帝有意立其为储君,曾问其志,福全答:“愿为贤王。”



皇三子是康熙帝,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生康熙帝时为庶妃,康熙帝继位后为圣母皇太后,康熙二年去世,追封为孝康章皇后,所以康熙帝也是庶子。

皇四子是孝献皇后董鄂氏之子,生下数月即夭折,连名字都没来及起,后追封为荣亲王。

皇五子常宁,是庶妃陈氏之子,康熙十年晋封为和硕恭亲王,亦跟随康熙帝出征准噶尔。

皇六子奇绶,是庶妃唐氏之子,康熙四年因病早夭,年仅七岁。



皇七子隆禧,是庶妃钮祜禄氏之子,康熙十八年去世,年仅二十岁。

皇八子永干,是庶妃穆克涂氏之子,早夭,年仅八岁。

由此可见,顺治帝的八位皇子都是庶子,而长子、四子和八子早夭,五子常宁、六子奇绶和七子隆禧年龄又太小,可能真正有机会继位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

而福全本人无意于皇位,顺治帝知其志,故不再勉强。三子玄烨天资聪颖,加之他出过天花而未死,此后不会再得天花,大大减少了病亡早夭的可能性,有助于朝政稳定。



事实上,三子玄烨的继位可能并非完全是顺治帝的想法,而是满洲贵族出于整体利益的综合考量,尤其是孝庄太皇太后的想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达摩说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6岁即位,13岁亲政,23岁去世。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处在改朝换代的风口,留在人间一生虽然短暂,但从成长、施政再到感情生活都充满着艰辛、惊险,清宫四大疑案中的两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的继承人爱心觉罗.玄烨(康熙)能走上历史舞台,在位61年,开创康乾盛世,既有偶然性也是极大的必然。

康熙以非嫡非长身份即位,在清朝帝位的传继中属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在殷朝以前是没有嫡庶之分的,嫡子庶子的差异在魏晋时代达到顶峰,唐朝时嫡子庶子在家产的分割上已经平等,只在承爵和继位时才有差别;到了明朝连庶母的地位都得到提升,清朝沿袭了明朝制度,嫡庶之分已不再明显。而清朝由于皇后无子、嫡子早夭或其他原因,只有道光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顺治颇为坎坷的感情经历也是他中宫无子的重要原因。他冲龄继位,外有强悍的叔父摄政王把持朝政,内有聪明智慧、强势的母后孝庄,婚姻上哪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母后的侄女,性子娇、脾气大,生活奢靡,3年后,被他顶住压力贬为静妃,无子;第二任皇后还是博尔济吉特氏,这次是母后的侄孙女,她个性乖巧,虽然得不到顺治的喜欢,但能聪明地讨好皇太后,后来顺治虽再起了废后之意,但没能成功实行。顺治反抗不了婚姻在政治上的需要,就对两任皇后极其冷落,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占领了后宫,但没有子嗣来继续染指大清江山。第二任皇后与康熙感情颇深,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77岁才去世。

顺治后来为自己创造过生养嫡子的机会。他遇到董鄂妃,仿佛打开了感情的五彩盒,给了她绝无仅有的晋位速度,超出常规的颁诏册封大典。她所生的第四子被顺治欣喜地称为“第一子也”,俨然未来的继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顺治会不顾阻拦再次废后,并传位于他。可惜,他俩的情深意切是福更是祸,不满4个月的儿子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就夭折,董鄂妃的健康也在心力交瘁地维护后宫关系时消耗殆尽,韶华之际就香消玉损。顺治以皇后之礼下葬,追封她为皇后,只是她的荣耀也至于此。后世的祭奠不享有皇后的规制,谥号也未再被追加。

当父、母的关系不再对继承产生影响时,康熙的个人因素就占据了优势。顺治13岁时长子出生,十年间共生有8子6女;在确立后嗣时,备选人基本就是9岁的二子福全和8岁三子的玄烨。年少的福全曾表示要做贤王,而玄烨曾说要像父皇一样,面对不相上下的两个少年,犹豫的孝庄太后为此征询顺治的“玛法”汤若望的意见,他以玄烨曾出过天花可获终生免疫的理由,成就了未来的康熙大帝。毕竟健康才是基业繁盛、稳定的基础。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极其正确,三子玄烨不仅以卓越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而且在兄弟当中最为长寿;福全后来先被封为裕亲王参与议政,后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讨伐噶尔丹获胜,50岁时病故。


文史今安在


顺治皇帝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其中他最为中意的继位人就是他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即荣亲王。

在遇到董鄂妃之前,顺治皇帝的婚姻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

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来自于科尔沁蒙古,吴克善的女儿,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这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并且主婚人还是当时的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两人可以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感情而言。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出于对多尔衮的愤恨,便亲自废黜了皇后,贬为侧妃。

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来自于科尔沁蒙古,由于满蒙联姻是清朝初年的国策,自己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就是来自于科尔沁部落,自然又一次被安排迎娶了科尔沁蒙古的人作为了皇后。但是两个人的感情依旧不好,迫于孝庄太后的劝阻,顺治才没有再一次将皇后废黜。

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董鄂妃,随即便进入了其长达四年的独宠董鄂妃的时期。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将其视为“此乃朕第一子”,并有意立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变夭折了,令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伤心不已。顺治皇帝马上下令追封其为荣亲王,并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寝,足可见对其的重视。

董鄂妃自入宫开始就备受顺治宠爱,入宫仅一个月就被册封为皇贵妃,死后还被追封为孝献皇后,而在顺治生前册封、追封的三位皇后中,只有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子,只不过早殇了,而这也是顺治真正意义上唯一的嫡子。


顺治皇帝册立皇三子为皇位继承人,更多的是遵循了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意见。

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除了早殇的皇四子荣亲王之外,剩下的七个儿子里,活到顺治去世的有:皇次子福全,时年8岁;皇三子玄烨,时年7岁;皇五子常宁,时年4岁;皇六子奇绶,时年2岁;皇七子隆禧,时年1岁;皇八子永干,时年1岁。

顺治的孩子年龄都实在是太小了,顺治想到了自己幼年登基,大权被多尔衮夺取,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训,顺治想要从自己的堂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而他的选择便是安亲王岳乐。

安亲王岳乐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生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顺治的堂兄,时年36岁,是顺治皇帝非常倚重的宗室贵族。

起初,顺治皇帝非常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长岳乐,但是遭到了孝庄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一致反对。此时的汤若望已经成为了顺治的老师、任职钦天监监正,并且先后治好了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颇具威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也只能放弃了将皇位传给自己堂兄的想法,继续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继位者。

最终,由汤若望建议确立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在所有的儿子中,顺治更倾向于更为年长的皇次子福全,于是顺治皇帝再一次向汤若望咨询了意见。汤若望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福全没有得过天花,皇位的存续便存在风险,应该从得过天花的皇子中选择。

汤若望这样建议有着非常坚实的理由,当时得了天花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能听天由命,而且天花的杀伤力非常的强,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是得天花死的,顺治皇帝本人也是因为被传染了天花去世的,所以用这个理由更加具有说服力,毕竟当时顺治的孩子都太小了,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先保证皇位的存续和稳定,在寻他法了。

而顺治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得过天花,因而这辈子不会再为天花所困扰,就这样,玄烨最终登上了皇位,而他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雍亲王府


顺治是满族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提倡满汉一家亲努力缓和名族矛盾;如果不是死的太早他必定是一代圣君。

历史小说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普遍将顺治的结局送到了五台山出家为僧。

无论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他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庶出的儿子玄烨成为很多人的疑问。

一,传统世袭制及个人志向的选择。

顺治在生病时由于他的孩子都还很小,于是想将皇位传给他自己的兄弟;可是这样一来孝庄的地位将会非常尴尬,所以她坚决反对;要求皇位必须由顺治的儿子中挑选。

玄烨排行老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大哥很早就夭折了。

玄烨6岁时和二哥福全一起去给父亲请安,顺治问他们长大以后想做怎么样的人。福全说“愿意做一个贤王”,而玄烨说“我长大以后要向父王一样”。

或许顺治在福全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于是没有将皇位传给他而是选择有远大志向的玄烨。

二,孝庄太后的宠爱。

玄烨的还没出生时,他的母亲佟佳氏去给太后请安。孝庄看到佟佳氏的肚子时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怀福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佟妃异日生子,必大福”

玄烨出生后孝庄更是对这个孙子特别关注,不到五岁孝庄就安排苏麻喇姑教他学习满文;8岁登基后更是悉心教导。

顺治能在6岁做上皇位就是孝庄的功劳,孝庄在当时的的朝廷拥有很高的威望,有了她的支持玄烨才能顺利登基。

三,玄烨是众多皇子中唯一一位得过天花而活下来的。

历史记载顺治由于董鄂妃的去世寻死觅活,先是自杀后来又说要出家,最后由于天花入侵在1661年病逝。

为了避免皇子继位以后再出现顺治这种染上天花的情况,所以传位给玄烨是最安全的。毕竟天花这种病毒只要小时候熬过一次就会产生抗体不会在出现了!

玄烨得了天花没死,因祸得福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在孝庄的悉心调教下成为了一代明君。


蚁史为谏


清朝顺治帝出生于1638年,去世于1661年,享年24岁。顺治虽然去世的早,却是子嗣众多,共育有八子、六女,计十四名子女。顺治去世之后,排行老三,且并不得宠的庶子玄烨,继承了大统,即清朝有名的康熙帝。

古代继承素来遵循嫡长制,清朝入关之后,承袭了明朝的这一制度,却为什么会选择了玄烨继承大统呢?

顺治皇帝在世时所立的两任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皆为孝庄皇太后所选,一个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一个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这两位皇后,顺治都不喜欢,也均未生育。

顺治皇帝生前并无嫡子,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庶子中选。

所有庶子中,顺治最宠爱的皇子是出生于1657年的皇四子,为董鄂妃所生。顺治因为宠爱董鄂妃,就打算立皇四子为皇太子。只可惜呀,皇四子天生薄命,出生仅三个多月就夭折而亡。自此之后,顺治再也没有册立过太子。

那么,按照嫡长制,顺治的继承人就应该是庶子中,年龄最大的了。

再看庶皇长子牛钮,出生于1651年,庶妃巴氏所生,但是不足三个月即夭折,也早早退出了竞争皇位的行列。

在顺治去世之时,他还有六名皇子在世。

皇次子福全9岁,宁悫妃董鄂氏(不是我们常说的董鄂妃)所生;皇三子玄烨8岁,庶妃佟氏所生;皇五子常颖5岁,庶妃陈氏生;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皆为2岁,分别是唐福晋和牛福晋所生;而皇八子永干才刚刚出生不足1个月,为庶妃穆克图氏所生。

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已经9岁的皇次子福全继承皇位。只可惜,福全有一只眼睛残疾,影响了他的前途。而且,福全相比玄烨而言,没有出过天花,也成了最大的劣势。

天花,虽然现在已经被消灭,可是在古代可是烈性传染病,致死率非常高。虽然唐代药王孙思邈很早就发明了人痘接种的方法,而且在明朝时期逐渐流行起来。但是,人痘接种还是有非常高的感染几率,并不安全。一直到乾隆末期,一名英国医生发明了不会感染人的牛痘接种法,天花才开始得到了有效控制。

清朝前期,满族人对天花病毒的免疫能力很低,所以,还建立了专门的避痘所。一旦天花流行,除了隔离天花病患以外,皇室成员就会进入避痘所躲避。顺治也曾多次出北京城避痘。

虽然很多野史中,说顺治是为董鄂妃之死,出家当了和尚;或者说顺治是因为董鄂妃之死,自杀而亡。而实际上,正史所载的顺治死于天花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董鄂妃的去世,顺治悲痛欲绝,数月沮丧,身体免疫力快速下降。因此,顺治感染天花,并且因为没有很强的求生意志,很快去世还是比较可信的。

正因为顺治死于天花,玄烨因祸得福。

在玄烨刚出生时,正好赶上了天花流行。不得已之下,玄烨由乳母带着暂居西华门外的一所宅邸避痘,错过了得到父母宠爱的最佳时机。后来,玄烨还是不幸染上了天花。幸得乳母曹玺之妻孙氏,以及孝庄皇太后的陪嫁婢女苏麻喇姑的悉心照顾,他才得以痊愈。这也是康熙后来对曹家,以及苏麻喇姑非常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为天花的缘故,顺治驾崩之后,孝庄皇太后才接受了罗马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立了曾经出过天花的康熙为帝。

当然,史料中为了说明康熙的奇异之处,以及帝位得来的名正言顺,还加了一个六岁诏对的故事。说是康熙六岁时,跟二哥福全一起去向顺治问安。顺治就问他们长大了以后想做什么。福全答道:“原(通愿)为贤王!”而康熙则说:“原效法父皇。”顺治因此非常看重玄烨,所以,才有了“世祖崩,帝即位,年八岁,改元康熙”之事。

但实际上,康熙之所以能够继承大统,首要考虑的还是嫡长制。只是顺治无嫡子,而在世最年长的皇子福全又身患残疾,这才让孝庄皇太后产生犹豫。汤若望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为帝位稳定很重要,那么继承者的寿命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他才建议立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为帝。

康熙也由此在孝庄皇太后,以及索尼等四位辅政大臣的辅佐下,顺利登基继位,在位61年,创造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


奕天读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这辈子活的那叫个憋屈。

虽然贵为皇帝,一国之君,但没几件事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

就题主说的,立最不得宠的庶子为帝,这事他也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顺治之后不就是康熙吗?他咋就不得宠了?孝庄那是捧到手心里怕掉了,含到嘴巴里怕化了,你这劲说些没鼻子没眼的事!”

瞧您说的!您自己都说了孝庄最宠康熙,这当中间就没有顺治的事不是。

这么着吧,咱今天把这事给揉开了说道说道。

顺治的憋屈

话说帝位这事,按理说就没有顺治啥事。无奈的是皇太极这甩手掌柜,做的太麻利了,连个皇位继承人都没来得急立,就到下边着急忙慌的去找他的海兰珠去了。

结果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为这皇位都掐吧到一块了。

最后迫于各方的压力,俩人各退一步,就把蹲在一边的吃瓜群众顺治给推了出来。

之所以能把顺治推出来,那是孝庄在背后推给多尔衮的。

所以顺治做皇帝这事,是孝庄搭的桥。

那么打这里开始,顺治就没有过过几天舒心日子。脑袋上一直蹲着个多尔衮,挂名皇父摄政王,瞅着这名字,顺治有俩便宜老爹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顺治年龄虽然小,那能不知道多尔衮就等着机会摸他的皇位。

但又能咋样?权利这东西压根就不在他手里,憋着也得憋着。

孝庄时不时的派人给顺治疏导,装也得装着。

顺治的嫡子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顺治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皇后——孟古青。

皇后的事这必须说,毕竟只有皇后生的娃才是嫡子,其他的才叫庶子不是。

孟古青这是来自于科尔沁,这人还是孝庄的侄女。所以这桩婚姻得到了孝庄的首肯,算是对这事有个助推的作用。

而多尔衮出自政治上的考量,毕竟蒙古人是需要拉拢的,科尔沁是清朝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多尔衮力排众议,这事就这么定了。

所以在顺治的眼里,这孟古青是多尔衮塞给他的,而作为母亲的孝庄对这事还没有反对。

顺治的心里没憋屈,这都没道理。

结果这孟古青娶到家里,顺治傻眼了,这人漂亮是漂亮,聪明她也聪明,就是爱使唤点小性子,生活方面还特别的奢侈,嫉妒心还强。

咋说呢?顺治这人脾气不好,一辈子的憋屈,能有个好性格才怪呢?

而打开始顺治对着孟古青就没啥好印象,再加上这性格特点,顺治瞅着更加的来气。

顺治恨多尔衮,而这孟古青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多尔衮塞给他的,他不能拿多尔衮咋样,所以他的气就撒到了孟古青的头上。

而孟古青又不是个安于吃素的,俩人算是针尖对麦芒的怼上了。

所以这俩人要有娃,才见鬼了,就算是有,顺治也会极力反对的。

这不多尔衮一死,顺治没憋俩月就把多尔衮的墓给刨了,而且还鞭尸外加剁脑壳,您瞅瞅这得多大的恨,才能这么干。

当然这孟古青也落不得好,被顺治废成了静妃,这基本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了。

因为有这么一段孽缘,野史当中关于静妃最后的去处有多种猜测。其中一种是死了之后,被康熙又塞到了顺治的地宫里陪葬了。

你说这事气人不气人,顺治都能跳起来了。

第二位皇后是孝惠章皇后,你说巧不巧,这位也是来自于科尔沁的,是孝庄的侄孙女。

而且更加巧的是,顺治前脚把个孟古青废了,后脚孝庄就把这位给娶了回来,做了顺治的妃子,当年就做了顺治的皇后。

好吧,咱都知道顺治这人脾气不好,这孝惠章皇后算是孝庄塞给他的。

您觉得,顺治的心能顺了吗?

而且作为马后炮的咱们也都知道顺治和这孝惠章皇后也的确是感情不好。

顺治也在想法子要废了孝惠章皇后,但一直就没有得逞。毕竟来自宗室,朝堂以及孝庄给予的压力那是巨大的。

你已经废了一个,还想再废一个,这压力山大啊!

所以顺治和这位也没娃,后来孝惠章皇后领养了一个养女陪自己唠嗑。

顺治的庶子

第三位皇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事先声明她这皇后是死后追封的。(她活着的时候生的儿子也是庶子)

董鄂妃和孝惠章皇后同一年进宫的,只是时间稍晚一些而已。

董鄂妃属于小家碧玉,顺治打瞅第一眼,这就算是瞅对眼了。皇后是不可能了,就一个月的时间把董鄂妃升成了皇贵妃,就这升迁速度,都快赶上坐火箭了,离着皇后这位置就差半步了。

所以顺治一旦第二次废后成功,那董鄂妃绝对是不二人选。

说这话,似乎董鄂妃和这孝惠章皇后似乎矛盾不小。您可真真的看错了,人家董鄂妃和顺治这帮子老婆相处极其融洽。

尤其是这孝惠章皇后生病了,是人家董鄂妃五天五夜没合眼伺候着。后来董鄂妃死了之后,顺治所有的老婆念的都是董鄂妃的好。

有一次顺治逮住机会真要废了孝惠章皇后,那是董鄂妃跪求顺治不可废后。这事就说道这里,一扯就扯远了,咱接着说事。

后来董鄂妃生了皇四子。

你都不知道,这皇四子一出生,把个顺治高兴的说:“这就是朕第一子!”

好么,就这架势顺治前边俩,福全和康熙这就不是了(皇长子早夭)。

顺治为这第一子,大赦天下,那模样妥妥的这就是皇位继承人啊!

咋说呢?纵观清朝,为儿子大赦天下的就俩,一个是皇太极的皇八子(皇太极最爱海兰珠的儿子),另一个就是这位第一子。

结果这孩子福薄,受不住,没几个月这就走了。

把个顺治痛的自不必说,而董鄂妃抗了三年就走了。

董鄂妃一走,顺治也不愿待在皇宫里边了。

后来不就有了立储的想法。

那么离谁呢?

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安王,毕竟他的娃都小,他深受年龄小的这种憋屈,但这事没成。

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孝庄,毕竟自己的孙子都在,而且为了这帝位,孝庄熬了多少年,凭啥给别人?

那么只能从他的儿子堆里挑了。

顺治的想法其实一直没变,要挑也得挑一个年龄大一点的,这就把目光瞅到了皇次子福全的身上(皇长子夭折)

但这事最终还是被孝庄给否决了,她推上来的就是康熙。

那么康熙为嘛就入了孝庄的法眼呢?

有人说是汤若望的极力推荐,因为康熙出过天花,自身不会在得这病。

说这话的人,牙太大了。皇位继承人是一个老外能够左右的了的?洋大人在清朝初期就有这么大地位?高看了吧!

汤若望他只能提供一条参考的建议而已。

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康熙的生母是佟妃。佟家人在当时朝堂上有很多人在做官,那会形容他们家族,那叫佟半朝。

顺治所有的儿子,这年龄都不大,所以急需外力支援。

说道这里估计有要说了:“急需外力支援?您这意思是不怕外戚坐大?”

那到不是,这说道底,问题还在佟妃本人身上,这就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主,没啥政治野心,至于弄权也没有。

孝庄的那眼睛可不是白给,选她的娃,就没有外戚坐大的事,至于后宫专权,孝庄玩了一辈子花花肠子,她还真掰不过去。

而佟妃她在顺治的老婆堆里的位分是倒数第二,可以说没名分,而且还是汉军旗的。

所以种种的一切佟妃是可以压制的存在。

那么在继承人的事上,孝庄是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这些条件,再加上出过天花(这就属于锦上添花了)。

康熙就顺顺利利的做了新君,而佟妃借着儿子的名分成为了皇后,而皇后的位分也是死后追封的。

好了,条件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