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曹参做宰相3年整日醉生梦死却被称为贤相?

小小嬴政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去世以后,他继任相国,人称“曹相国”。

有人说,在三年相国生涯里,曹参胡吃海喝,整日饮酒,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自己这样子不说,曹参还劝说皇帝和身边的人跟他一起饮乐吃喝。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被千古传诵,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曹参和刘邦、萧何一样都是沛县人。刘邦在沛县拉起队伍之后,曹参始终跟随在刘邦身边,南征北战、一路杀伐。在入关灭秦、楚汉之争的关键节点,我们都能看到曹参的身影。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曹参又为高祖出战,平定地方叛乱。太史公司马迁说曹参的功绩“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

刘邦称帝之后,论功行赏,曹参位列第二。随后,他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专门辅佐高祖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完全可以看出曹参在汉高祖心目中的地位。

而要说曹参胡吃海喝、无所事事,其实是他到了齐国以后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治理齐国,曹参四处访贤,请教治国之策。听说胶西盖公对黄老思想颇有研究,曹参便亲自登门请教。相国亲自登门拜访,盖公详细说出了自己对治国之道的理解。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推行无为之治。“君无为,民自化;君好静,民自正;君无事,民自富;君无欲,民自朴。”盖公这样一说,曹参心里很是舒爽。他觉得现在的齐地百姓正需要这种“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

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曹参按照黄老思想的基本套路,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因为这种策略充分照顾了齐地百姓的固有习俗,老百姓对曹参的治世之道大加赞扬。

公元前193年(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奉调回京,接任西汉相国。接任相国后,曹参整日饮酒,完全照搬萧何的那一套做法。按照《史记•曹相国世家》的说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按说,新官上任,曹参得推行新的治政策略。而他沿用老一套做法,引起了官员们的议论。久之,就有人上门规劝。结果没有说服曹参,还被他拉着一起喝酒。

这显然会让汉文帝刘恒生气。萧何离世前推荐相国人选,曹参是唯一的一个。按说现在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整日喝酒游乐,比同样喜欢黄老之术的萧何更离谱。

汉文帝质问曹参,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皇帝质问,曹参脱帽致歉,很是恭谦。然后就给刘恒讲开了道理。先帝高祖和萧何的任务是平定天下,制定明确的法令制度,完成治国的顶层设计。陛下您和我的任务是治理天下,让臣子们各安其职,遵循原有的路线政策,这您还想不明白吗?

萧何写经,曹参念经,原来各有各的路数。孝惠帝听后,恍然大悟,欣然接受了曹参的建议。

在推荐选拔官员上,曹参弃绝精明算计之人,而对憨厚老实人升官晋爵,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饮酒三年,而曹参的好名声一直被人传诵。

西汉立国之初,萧何、曹参二人谁来出任丞相,当时争论激烈。在刘邦平定四方的过程中,总是曹参在前线与敌人血拼,萧何坐镇后方。那是一个以军功论英雄的时代,曹参理应居首功,拜为相国。而为了缓和功臣群体与吕后的紧张关系,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把管理能力较强的萧何放在了头功的位置上。

文吏之“劳”也是功,刘邦的眼光还真的很远。

然而,失去相位的曹参思前想后迈不过这道坎,自己功绩不小,加上朝臣中不少人支持。怎么就把自己放到了老二的位置上呢。他和萧何发生了正面冲突,二人关系从此破裂。

现在,萧何走了,自己出任相国。曹参没有对前任的主张改弦易辙,而是延续他制定的各项政策外。萧规曹随,不翻前任旧账,这种行为无疑给曹参的形象加了分。

有人醉生梦死而弃世,曹参醉酒治天下。他主张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最小限度的干预老百姓,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政绩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曹参清静无为的政策让百姓安宁了,富足了。他去世后,同样被称为“贤相”,功绩也被后人不断传颂。


文踪旅迹


先说我的答案:曹参,是一个清醒的选择了“醉生梦死”的聪明人,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贤良。

不聪明,不贤良,汉高祖刘邦怎么可能把他列为萧何之后的接班人呢?要知道,连六出奇计的陈平,也没有资格写入刘邦钦点的丞相候选人名单。

人们往往会被一些简单的历史故事左右,认为萧规曹随,曹参属于自知无能的无脑跟随。

果真如此吗?非也!

曹参追随萧何的制度,是冷静分析之后的理性选择,是曹参,主动选择的接受萧规,而不是something else.

曹参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铁锤认为曹参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有眼力;第二有魄力;第三识大体;
第一,曹参是个有眼力的干部。

曹参跟着刘邦打天下,最早是以勇猛彪悍著称的。身上留下了七十多处伤疤,妥妥的一个拼命三郎,甚至被列为战功第一。可是你要是以为曹参喜欢逞勇斗狠那可就错了,久经沙场洗礼的曹参,在战龙卸甲之后,穿上了文官的长袍,而他选择的治国之术,不是秦朝的严刑峻法,而是黄老无为之术。

曹参最早是辅佐刘肥治理齐国的,齐国是儒学昌盛的地域,曹参敢于选择黄老之学作为治国之道,无疑是要有独到眼光的。据说当时曹参听说有一个盖老擅长道家学说,花重金请老人家讲课: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原则,与民生息,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等到担任大汉相国之后,曹参仍然按照这样的思路,按照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既定方针,认为汉惠帝只要垂拱而治,萧规曹随,遵而勿失,就能把国家治理妥当。

历史证明,曹参的选择是有眼力,符合汉初实际的。

第二,曹参是一个有魄力的干部。

有魄力不一定代表铁腕执政,不一定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能够坚定的遵循自己选定的治理方针,不折不扣的贯彻下去,也是有魄力的一个体现。在利用道家思想把齐国治理上路之后,在离开齐国之前,曹参还提醒自己的接班人,不要搞严刑峻法那一套,不要把大家逼到监狱里面去,要允许老百姓犯一点小错误。总而言之,宽大处理,慈悲为怀。这一套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非常符合汉朝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民心思安的社会现实的。

即使当了大汉相国之后,曹参还是沿袭了齐国的经验,萧规曹随,如果有人要来提建议,就一杯接一杯的灌酒,不是把对方灌醉,就是把自己灌醉,别特么的没事找事瞎折腾,萧何老师和刘邦他老人家制定的国策好着呢,改个毛啊改。直到小皇帝汉惠帝表示不满的时候,曹参才亮出自己的底牌:皇帝,你比高祖刘邦流弊么?你觉得我曹参比萧何老师流弊么?你能你上,不能就按照前人经验来!

这难道不是一种魄力么?没魄力,谁敢跟皇帝较真?

第三,曹参是个识大体的干部。

尽管后人都知道萧规曹随,曹参执行的是萧何制定下的路线,可是在萧何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的关系是不融洽的,甚至于说,两个人还有私人矛盾的。这种事情比较复杂,毕竟当初都是一起跟高祖打天下的,论资格大家差不多,难免有一个互相不服气的心理在里面。但是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曹参和萧何,在辅佐汉室这一条上,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

所以,尽管萧何曹参私交不好,可是在萧何临终的时候,唯一推荐的接班人就是曹参;而当曹参听说萧何病逝之后,马上通知手底下的小弟兄,收拾一下,我马上要去担任相国了!

这就是身为股肱之臣的觉悟和自信。明代大学者茅坤感慨的说:

何之公,参之明,两绝者也。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说曹参是个醉生梦死的人,那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身为西汉开国重要官员,曹参从来就不是一个糊涂虫,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冷静判断之后的结果。

如果说醉生梦死,那也是“装”出来的醉生梦死,曹参正是实行了清静无为的道家治国之术,才让饱经战火摧残的天下苍生,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铁锤文史


因为曹参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明白萧规曹随,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什么是萧规曹随呢?

汉惠帝二年的时候,丞相萧何去世,曹参接任了丞相的位置。

曹参当了丞相过后,喜欢成天饮酒,不大理朝政,更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出台什么新政。

汉惠帝觉得他混日子,怪他不理朝政,让曹参的儿子来劝谏曹参。

曹参当即痛骂了儿子一顿。

然后等到上朝的时候,脱下自己的帽子跟皇帝说:“陛下,你觉得自己跟高帝(刘邦)相比,你的能力怎么样啊?”

汉惠帝急忙说:“我哪里敢跟先帝比嘛!”

曹参接着说:“那我跟萧何相比,谁的能力更强啊?”

汉惠帝坦诚地说:“你可能比不上萧何哟!”

曹参说:“陛下所言极是,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还制定了良好的法令和政策,陛下你只需要垂拱而治,而我只需要遵照执行,把之前的政策执行好就行了,不是吗?”

汉惠帝一下明白了,急忙说:“我明白啦!”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故事反映出曹参的大智慧。因为曹参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知道既然自己制定不出比萧何更好的政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执行好前辈们的政策,不是为了新政而新政,无事生非!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好的政策是不乱政,不扰民!

所以说,曹参不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而且是一个贤相。


一丹流青


曹参,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同萧何等人跟随刘邦沛县起义,到楚汉相争再到西汉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其间可谓居功至伟。曹参和萧何都是刀笔吏出身,在反抗暴秦的过程中,曹参往往带兵打仗,萧何则身居营帐出谋划策,本来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到后面因为各种原因,两者的关系逐渐疏离。

刘邦像

西汉建国之后,在例行封赏之际,定萧何为首功,担任丞相一职,而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曹参被封为齐国相国,辅佐年幼的齐王刘肥。从这次分封来看,曹参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爵位册封,心中有所不快,所以从表面上看更是加剧了两者的嫌隙。

曹参像

历史的发展有时总是给我们惊讶,许多年之后萧何病危,在临死之前向汉惠帝举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远在齐国的曹参听闻萧何去世之后,便对自己的门客和谋士讲:“吾将入相”,意思就是我将要入朝为相。两者的如此的默契,竟让人不得不感叹!

萧何像

曹参担任丞相之后,朝中很多人认为曹参与萧何素来不和,所以在上任之后一定会大兴改革,废除萧何所制定的政策,这导致此前受到萧何恩泽的官员,一时间人人自危,无不忐忑。但是曹参执政一段时间后,朝臣发现并未和原来有所不同,反倒是曹参每天在家醉酒,对于汉惠帝派来的使者一概不管,但正是曹参的这种不作为,极大的保证了萧何所制定的政策得以延续,从而迎来西汉初年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岳麓书社,2008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贺清令


季我努学社


曹参是萧何之后的汉代宰相。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也是因为萧何的推荐,萧何在生前和曹参感情并不十分融洽,但是他却能在最后关头推荐曹参,说明萧何也是一个不徇私情的人。

曹参接任萧何的宰相位置后,对所有的事情什么都不改变。

他的策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在一些郡县或者封国当中,选择一些不会讲话,性情敦厚,像长辈一样的人,让他们去当官,凡是说话刻薄追求名声的官员全部免除。

而他自己呢,就整天游手好闲,不断的喝酒,他手下人看到他每天这样不务正业,都去劝说他,凡是劝说他的人都被曹参灌的说不出话来。

而且如果有人偶尔犯一点小错误,他一定会想尽办法给她去隐瞒。

这就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事情发生。

有一次他的儿子去劝解他,曹参听了大发雷霆,把他打了200藤条。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皇帝刘盈对曹参说,是我叫你的儿子去劝诫你的,你为什么要去打他?

曹参马上脱下帽子向皇帝请罪,但是心里并不十分服气,反而反问皇帝说,陛下您自认为你的能力比不比的上先帝呢。

刘盈当然说比不上,然后曹参又问皇帝,那我的能力比得上萧何吗?刘盈也说比不上,于是曹参就顺着话往下说,既然都比不上,那么只要遵循他们的规定,我们不出差错不就可以了吗?

刘盈一想还真是这么一个道理。也就随他去了。

曹参的这一行为,是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一个典型代表。

当然也是他明则保身的一个大智慧的处事原则。

更多的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毕竟他和萧何一样,都是出身于平民百姓,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的基础,他不像萧何那样好学。所以萧何后代都有很多知识储备,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而曹参却没有,他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他能登上宰相的位置,无非是他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他很明白他做这个宰相其实是就是一个摆设和一个象征,当然他也不会去做超出摆设和象征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也是他后来被称为贤相的原因。


历史麻辣锅


曹参,字敬伯,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秦时,曹参为沛县的狱掾。曹参在沛县任职期间,交好刘邦、萧何等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义,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戎马生涯中,曹参灭两国,取一百二十二县,身上伤疤七十多处。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灭掉了项羽,得了帝位。刘邦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不下,一时难分,谁为首功。最后,刘邦以萧何为首功,曹参功居第二。曹参心中不服,认为自己应居首功。自此曹参和萧何存在间隙。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临终前,惠帝前来探望萧何,询问道:“继萧丞相后,谁可为相乎?”萧何答道:“知臣莫若君,陛下应知臣荐谁。”此时,惠帝思索片刻问道;“萧丞相认为曹参如何?”萧何泪如泉涌答道:“陛下已经找到合适丞相的人了,老臣可无憾而去矣。”人们都认为萧何不会举荐曹参为相,萧何为国家举荐人才,并不以自己喜恶而决定,而是任人唯贤。萧何肯定了曹参是一个有治国之才的能人。

惠帝二年(前193),曹参得知萧何去世的消息,曹参安排门客准备行装,说道:“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不久,朝廷果然派遣使者来召曹参入宫为丞相。原来,萧何和曹参是惺惺相惜,英雄识英雄。

在曹参为相国时,曹参对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做任何改变,一切按照萧何制定的汉法去执行。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萧规曹随”。曹参挑选全国淳厚不善于文辞的贤人来当自己的属官,并且曹参还调走喜好对文辞苛求细节的官吏。在相府中,曹参发现别人的细小过失,一律宽容。相府的人不用敬小慎微的办公,不用害怕因小失误而被责罚,一心一意处理政务,也提高了办公效率。

可就在曹参为相期间,他又开始整日痛饮美酒,不理政事。下属好友见曹参沉迷美酒,便想规劝曹参恪尽职守,然而规劝的人,统统被曹参看穿心思。这些人一来,曹参便请他们喝酒,待酒醉离去,始终没有机会开口劝谏。

曹参的相府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们也和曹参一样喜欢饮酒高歌,然而曹参的属官就不乐意了,非常厌烦此事。相府官员便带曹参一起去后园游玩,让曹参看见官吏们的饮酒作乐,引吭高歌。相府官员希望曹参见此进行制止。结果曹参叫人取酒设座,和醉酒的官吏一起纵酒高歌。曹参此举拉近了和官吏们的距离,至此上下都知曹相国和官吏们“相处融洽”。

汉惠帝得知曹参整日饮酒,不理政务,便派曹参之子曹窋前去规劝,结果曹窋被曹参大骂一顿。第二天早朝后,汉惠帝留下了曹参。君臣进行了一席对话,曹参表示:如今的天下更适合休养生息,采用黄老之治,沿用先前的法令治理天下即可。汉惠帝也是将信将疑的接受他的意见。

在曹参任相三年期间,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发展,人口增长,百姓生活相对安逸。司马迁评价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曹参之所以整日饮酒,不理政务,是因为采用了“无为而治”,汉朝经历了秦朝的苛政,楚汉争霸,天下生灵涂炭。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政策清明,轻徭薄赋,给人民喘息的机会。萧何制定的法规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所以不做改变,汉王朝也可以在渐进中走向强盛。曹参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被世人称为贤相。


邓海春


萧规曹随——曹参的治国之道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了,正在担任齐丞相的曹参就吩咐手下说:“赶快收拾行李,我要入朝做相国了。”过了不多久,朝廷的使者果然到了。

萧何和曹参本来是好朋友,等到两人做了将相,却有了矛盾,互相瞧不顺眼。但萧何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推举曹参接替自己做相国。

曹参新官上任,却连一把火也没烧。朝廷上的大小制度,一切遵从萧何所定的规矩;选用官员时,他挑选的总是一些老实厚道、不善言辞的人。做好这些后,曹参就每天饮酒。朝中大臣和宾客们见他不理政事,就去他家中劝谏。但这些人一到,曹参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等了一会儿,他们想要说话,曹参就又劝他们喝酒,直到把这些人灌醉。

慢慢地,惠帝也觉得曹参这样不像话,就对曹参的儿子担任中大夫的曹窋说:“你回家去,私下问问你父亲,他身为相国,却整天喝酒,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但你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曹窋回家后,就按照这番话问了自己的父亲,曹参大怒,打了曹窋二百皮鞭,说:“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

后来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曹参说:“您为什么要责打曹窋呢,是我让他劝您的。”曹参一边谢罪一边说:“陛下觉得和高皇帝相比,谁更英明神武?”惠帝说:“我怎么能和先帝相比呢?”曹参接着说:“那么陛下觉得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拱手而治,臣下遵守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改变,不就是可以了吗?”惠帝说:“你说的对。”

曹参一共为相三年,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不改变,以清静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百姓生活安宁,都一致歌颂他。

汉朝初年,经历秦朝的酷政和多年的战乱,社会生活极度凋敝。汉朝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曹参的治国之道,后人称之为“萧规曹随”,就是道家思想在治国中的体现。


万卷纵横眼欲枯


其实这事很简单!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成语、八个字儿——自知之明、深明大义;

一、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萧何病重之际将自己最信任最看重的老弟推荐给了自个儿老大,so曹参这人能力绝对差不了,但在接过宰相这份工作后却一反常态,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小日子,完全不把工作当回事,整日就是喝喝小酒、听听小曲儿、打打游戏;

直到这事儿惊动了汉惠帝,实在看不去了“看把你厉害的,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过的比老子还滋润,你最好给我加把劲儿,别让老子生气”

曹参不紧不慢回道:皇上,你认为你和自个儿老子谁更厉害?汉惠帝哪敢有不敬言语:当然是我爸;“那皇上觉得我和萧何谁更厉害些?”“这个说实话,你不如人家”

曹参正了正色回复汉惠帝:“正是如此啊,皇上!先帝和萧何已经把最好的治理天下政策制定好了,我等只需将政策执行落地,让天下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了”

诸位,从初汉国家繁荣发展的迹象不难看出曹参此举也的确是充满智慧的,“无为而治”被曹参运用的恰到好处;

二、深明大义;

这点主要是说曹参对天下现状对百姓处境十分清楚,先是天下各路诸侯对“苦天下久矣”大秦帝国的讨伐,后是初汉争霸,国家已经是满目疮痍,百姓也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曹参直到自己当务之急不是颁布各种法令以展现自己能力而是让天下休养生息,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安身立命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

but,历史上的确记载曹参比较爱喝酒,不光自己喝,属下来做客喝,同僚商量国事也喝。但这事儿背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从曹参决定要施行这种“放羊式”管理后,他家就门庭若市,一个个都表示很懵圈;

老曹啊你得干事儿啊,不能辜负先帝和当今圣上洪恩,曹参咋解释也行不通,就想一法不管是谁只要你是来劝我的,不不等你开口,先和老哥喝一杯,直至把你灌醉为止;

so,曹参在任三年,无奈这样“干了”三年;去世后天下人将他与萧何类比,美称“萧规曹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