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不是权臣,和司马懿有区别吗?

一见如故199437879


首先要分析什么是权臣,周公 霍光 王莽 董卓 曹操等等,他们都可以算的上权臣,由于皇帝年龄小,或者还未亲政,他们的权利达到了人臣的巅峰,是再进一步,还是归权给皇帝,他们都做出来自己的选择,不过结局基本上不太好,是栋梁也是笀刺,身前名声显赫,身后事基本上兔死狗烹,没有那个皇帝可以接受不受控制的臣子,即使逃过一劫,可是政敌对于他的后代基本上也不会留什么好心思,最后凄凉收场。

诸葛亮和司马懿,说实话都可以算得上权臣,只不过两人的做法和方式截然不同,从出生来看,司马懿出身士族,豪门大户出来的,诸葛亮呢,虽说是出身琅琊望族,父母早亡,没有家族地位,古代的等级制度比较严格,所以说出仕的机会,司马懿相较于诸葛亮,估计甩了几条街。

在那个年代如果想出人头地,选好主公非常关键,一旦顺利搭上从龙之功,前程值日可待,诸葛亮本身出仕比较晚,曹操势力当时已经很庞大,大量的文臣武将,他们阶级明确,保皇党,曹族宗亲,门阀士族,东吴呢,门阀力量错综复杂,他作为荆襄士族一部分,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立足,刘备作为他的伯乐,三顾茅庐,可谓是给足了颜面,古代讲究视为知己者死,忠其一生,为蜀汉撑起了一片天地,虽说也是权臣,他可以和周公比拟,一心一意为国家,最后病逝五丈原,成为千古传唱的贤相。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自己的夙愿,最后真的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呢,士族出身,不说最后篡魏,他们阶级等级的不同,所以扩充自身阶级的最大利益方式理所应当也是不同的。诸葛亮只能说是寒门的代表,而司马懿代表的士族力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替中,阶级力量斗争,扩大自身阶级的话语权和入仕权,争斗过程鲜血淋漓,这也虽说他们都是权臣,最大的区别,我认为在这里,还请各位大佬指正。 (纯粹个人意见,如有不实之处,还清原谅)


昌延二


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肯定不是。


历史上貌似还没有哪个权臣把自己累死的。

他和司马懿的区别,最根本的是信任问题,或者说是诸葛亮是安全的,起码要保住性命不是难事。


司马懿则不然,曹操对他是有所怀疑的,魏国后期曹氏世家对他的怨恨也颇深,涉及到争宠和政治一方面。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太相同的。

先看看诸葛亮,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他的: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说明诸葛亮治国的能力是要强于谋略的,或者说他的治国才能是远远强于带兵打仗的。我们可以看看历代的开国君主的第一功臣都是著名的政治家而非带兵的将帅: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


这些人都是治国强于带兵的,或者从一开始带兵转化为治国的。是因为君主一个有能力且相对值得信任的人,这些人基本都算是从起义初期就跟着君主的,再加上手上没有兵权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是绝对安全的,那些篡权的文职高官都处于太平之中,而非乱世。


刘备识人能力还是很强的,从说马谡就可以看出来。再加上诸葛亮自己的目标也已匡扶汉室为己任,而且诸葛亮出仕时也是希望能辅助明主,而不是自己成就一番帝王之业。

司马懿相对诸葛亮命运要坎坷一些,由于魏国一直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是最大的,所以高层对统一之后的规划也是考虑最多的。蜀国和吴国就像是小作坊,离上市还远呢,而魏国则已经算是个企业,说不定哪天就给整上市了。


司马家也知道要保命要么远离权利的中心,要么占据权利的中心。这些问题是刻在司马家骨子里的,也是父子所传承的。


所以说司马懿是权臣可能也有不得不成为权臣的理由吧,再加上魏国皇帝都命短,而且能力一代比一代弱,创业骨干能有资历带兵的也死得差不多了,轮资历也该轮到司马懿了,谁叫人家能活呢?


而且不管是曹丕还是曹睿,司马懿的安全始终是无法保障的,相信其中也有这个原因吧。当然司马懿对于权势的觊觎也是有目共睹的,起码曹操是这么认为的。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赛V半仙


大家好。我先说说诸葛亮是不是权臣。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贤士的代表。然而,诸葛亮也是一位权力大臣。刘备死后,蜀国的一切军政事务都由诸葛亮决定。这说明,诸葛亮的地位其实和皇帝一样,超出了本来他的权力范围。诸葛亮也有权教导和监督刘禅。从刘禅选妃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权力不仅仅是军政大权,即使是刘禅的选妃也受到干涉。

刘禅喜欢美女,所以他想增加后宫的妃子数量。当刘禅告诉负责人董允时,董允说:“古代妃子的数量不超过12个,现在妃子已经够了12人,所以不适合再增加!”皇帝被拒绝。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惮之”。董允的官位是小小的黄门侍郎。作为皇帝,刘禅怎么会怕他呢?原来,董允的父亲和诸葛亮关系很好。因为这种关系,董允有勇气拒绝皇帝的命令。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不喜欢也不允许刘禅增加妃子的数量。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位忠臣,也是一位有权势的大臣。他掌握了蜀国的权力,国家政策完全由他控制。称权臣没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成为忠诚良相智慧的化身,司马懿成为臭名昭著的阴谋家?让我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1. 诸葛亮爱民,司马懿屠民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精心设计了木牛流马来解决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渭滨施行屯田制度,准备与司马长期作战。诸葛亮和司马懿一共作战时间长达4个月,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才慢慢撤退。在长达4个月的对峙中,渭滨人民个人的生活和劳作没有受到打仗的影响,北伐军和魏国人民一起耕地,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三国志》用记载了北伐军与魏国平民的和谐共处:“百姓平安,部队无私。”诸葛亮虽多次北伐,但蜀汉的人民生活也未受到影响。

与诸葛亮对待魏国人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对人非常残酷。辽东战争中,公孙渊向司马投降。但司马拒绝了公孙渊的投降,并强迫公孙渊自杀。公孙渊的自杀本来是为了保护辽东人民,没想到司马非常残忍。司马懿征服襄平后,15岁以上男子有七千多人全被杀了,还把将军毕盛等2000多人也残忍屠戮。

2.诸葛亮谋事,司马懿谋身。

诸葛亮出茅庐前,提出了三分天下,为刘备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当时屡战屡败得情况下,他还为刘备推荐了庞统、蒋宛、刘巴等人才。托孤之后,奉命协助刘禅。南平孟获之后,他多次北伐。他虽然没能征服曹魏,但并没有因为前几次北伐的失败而退却。诸葛亮虽然兵力和后勤远远落后于魏国,但仍能杀掉王双,取二郡,退曹真,败郭淮,打败司马。诸葛亮终于最后身体吃不消,死在了五丈原。可以称之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说司马懿这边,如果司马懿打败诸葛亮,那他离死也就不远了,曹魏那边他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每次对战诸葛都留有余地。这一点就说明了,司马懿只顾自己的生死完全不考虑国家大事。诸葛亮北伐,是因为没有忘记刘备当时说的汉贼不两立,这不代表诸葛亮只考虑国家利益不考虑自身安全吗?

3.诸葛亮以身殉国,司马懿窃取曹魏

诸葛亮全家一门忠烈,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也是为保护蜀汉而死。诸葛亮的徒弟姜维,直到蜀汉灭亡,仍然是“一计杀三贤”。被发现之后事情失败了,姜维自杀身亡。

再看看司马昭之心,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杀了同样是托孤大臣的曹爽,消灭夏侯和曹的势力,夏侯霸逃跑,夏侯玄被杀,灭三族,司马昭废掉曹芳,杀害曹髦。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自己篡位建晋国。

可见,诸葛亮教导子女和徒弟要忠君爱国,司马懿却教导子女如何篡位。这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区别。

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有不同见解可以讨论。


有李行天下


诸葛亮是一个权臣。诸葛亮早期是刘备的军师,颇得刘备信任。后期成为蜀汉丞相,掌管军政大权。诸葛亮足智多谋,在蜀汉阵营威望极高功劳极大,连关张兄弟都要敬他三分。

蜀汉早期诸葛亮掌握着财政大权,在蜀汉举足轻重,在军中也有一定地位,门交故友极多。刘备死后,诸葛亮则逐渐取得军政大权,尤其在北伐之后诸葛亮则完全成为蜀汉权力中心。综上诸葛亮是一位权臣。

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棋逢对手惺惺相惜,他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

其一所处环境,诸葛亮所处的蜀汉除他以外无一能臣,除了短暂出现的庞统。而司马懿所处的曹魏却是名臣遍布如郭嘉、荀彧等。

其二目标不同,诸葛亮是忠臣,一片忠心维护汉朝统治。司马懿则有帝王之志,顺天而为。

最后视野不同,诸葛亮只看到他生前,不注重培养人才。以至于刘蝉问到"亚父不在了我当如何"诸葛亮无言以对。司马懿注重笼络名士,在以司马昭为首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司马集团,所以天下才终归司马氏。


历史的诗歌


在三国历史中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跳不过去、必然要提起的二个重要人

物。诸葛亮VS司马懿,诸葛亮是输家而司马懿是赢家,此二个都是权臣也是

忠臣,但结局却完全不同,诸葛亮成为忠臣的代表,而司马懿的历史形象犹如

一个小丑。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鞠躬尽库、死而后

已 .然而,诸葛亮同样也是一名权臣,刘备死后蜀国政事不论大大,全部由

诸葛亮决定,这说明诸墓亮的地位实际上就是如同皇帝,而且超过一般丞相职

权,诸葛亮还有教导监督刘禅的权力。在后主刘掸选妇一事上可以看出,诸葛

亮不权是政军大权在握,而且连刘掸后言之事也要插手。

刘禅喜欢美女,所以想要增加后宫妃子人数,当他把想法告诉此事负责人董允

之时,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 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为由

上书拒绝了。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惮之” , 董允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黄门

侍郎,刘禅作为一个皇帝怎会怕他呢?原来董允的老爸董和与诸葛亮关系非常

好,正因为董允有这样的关系在,才有胆量拒绝皇帝的命令。从这一点侧面反

应出,诸葛亮是不喜欢也不允许刘禅增加妃子人数。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忠臣,但同时也是权臣。权臣指有权势之臣,多指专横的

掌权大臣,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是满足条件的,在他掌握蜀国大权之时,国家

方针完全由他掌控。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权臣的印象反而浅许多。

司马懿真正掌握魏国军政大权,是在'高平陵政变’ 之后才开始的。 在此之

后,司马懿最多只做为辅政大臣,虽然也有权势,但相比曹氏宗亲一直处于弱

势。高平陵政变是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而司马都是公元251年八月去世,

所以司马多真正作为权臣的生涯时间很短,权臣的烙印非常浅,司马懿诸葛亮都是权臣,这个好理解,但此二人都能称忠臣吗?诸葛亮当然没

问题,关键在于司马懿。司马懿其实称得上是忠臣,因为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

忠臣的标准。司马懿从出士到去世,从来没有说过要篡夺曹魏大权的话,在史

书上也没有记载,也没有说过类似曹操如有运气当周文王足矣!"的话。 再

者,司马懿在政治上劝谏魏帝不要大兴宫殿,在军事上平孟达拒西蜀,在经济

上搞军屯、修水利、推广民屯,这些都是在稳定发展魏国,对曹氏政权是有极

大的好处。从司马懿的言语和行为上看,司马懿不仅是能忠,而且也是忠臣。

如果司马懿有算夺曹魏政权之心,他就不会劝课魏帝真华生活、兴修言殿.同

时他也没必要与曹真、曹爽等曹氏宗氏互斗。因为曹氏宗亲行为越霸道,生活

越奢华,才会更容易失去权力。司马懿为了魏国民政的发展,不惜得罪曹氏贵

族,这完全是大忠臣的表现。因为长期以来,司马乾根本不是曹氏宗亲的对

手,所以才有曹洪对司马懿说如杀了你,皇帝会不会处罚我二十军根呢的

狂妄之语。

诸葛亮对于蜀国有功也有过,功是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平定南中、北伐曹魏;

他的过是北伐曹魏。诸葛亮的功当然非常重大,但他的过也相当重,主要是表

现在不顾蜀国弱小,屡次北伐,造成蜀国内部消耗严重,百姓生活艰苦。反观

司马懿,好象只有功没有过,特别是对魏国民众而言。

在军事上,司马懿平定孟达、智抵西蜀,对魏国的稳定有重大的贡献:平定辽

东也是大功一件。特别是抵抗诸葛亮-事上,司马懿的表现非常值得肯定。司

马懿是一一个文官,军事才能与征战沙场多年的曹真等人无法相比,所以面对诸

葛亮的进攻;司马懿遵守了魏国对蜀国的一贯方针 ,就是据危而守、拖死蜀

国。

在经济上,司马懿的贡献也相当大,兴修水利,推广电田,重视民生。诸葛亮

北伐的结局其实是早已注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国强大而蜀国弱小。从人

口、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蜀国都无法与魏国相比,诸葛亮知道,而司马懿

也知道,所以诸葛亮才要放手一博.凭他绝世聪明希望能逆转局势。而司马懿

也知道阵前对仗,他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以拖为主 ,直至拖死诸葛亮。

司马懿生前对魏国有大贡献,而死后又要求简葬,以平常衣服殓葬,不树不

坟,不设明器。司马懿虽然最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但他的名望还是很高的。司

马懿死后,田丘俭、文钦讨伐把持朝政的司马师,檄文中对司马懿依然很尊

重,称其'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按道理而言,诸葛亮能流芳千古,司马懿就算不能和诸葛亮一样,但他的形象

也不至于成为-个小丑啊?原因何在。司马懿的小丑形象主要是表现在'空城

计、火熄上方谷'等典故之中。

其实司马懿的名望,最开始并不差,他的形象之所以崩塌,完全因为他的后

人,跟司马懿本身关系并不大。司马懿的后人第一是算了曹魏的政权,第二是

在永嘉之祸后开始了五胡乱华时代,由此司马懿的名气就开始被毁败。司马懿

是晋朝的奠基者,所以不得不为后人背锅,而五胡乱华对汉人而言太过沉重,

是一段不愿意提起的历史。由此司马懿的形象也就越来越负面。

所以,尽管都是忠臣权臣,诸葛亮成为流芳千古的资相 ,而司马都因为后人的

关系被描写成为了个小丑,这也是他的悲衰!




影视侠客手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从出山起,就一直活在聚光灯下,尽心尽力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且,刘备对他毫无猜疑,上来就拜为军师,掌握大权。

权臣一般都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算计,最后掌握大权的大臣。

对诸葛亮来说,这些根本就不需要,所以算不上权臣。

反观司马懿,因为有野心,有才华,有谋略,所以在曹操眼里既是一颗可以扎死敌人的钉子,又是一根随时会扎伤自己的针。

所以曹操、曹丕和曹爽三代君王都不会司马懿委以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只好隐藏自己的实力,来保住命。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制约自己的东西都渐渐松垮了。曹操病逝,军中无能人,这些都给了司马懿更进一步的机会和条件。

所以司马懿开始在对抗诸葛亮北伐时慢慢地不漏声色的培育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由于司马懿初期一点权力也没有,做到大都督,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算计才当上的,所以司马懿可以称之为权臣。


古今中外多少事


诸葛亮自然是权臣,不过与司马懿有很大区别,司马懿在魏国朝廷上有很多对手,如曹真,曹休,但是司马懿一个一个击败了他们,并且在曹睿驾崩之前,前几任皇帝不可能让司马懿牵着鼻子走,司马懿在曹睿死后,打败其他权臣,一下夺过政权,这时候才能称之为权臣,内有心腹照料,司马懿自己就能领兵打仗了。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自刘备去世,几乎对内政没有插手,主管外交军事,而刘禅虽看似无能,却在国内稳操全局,至少没有出现吴魏两国的混乱局势,可见刘禅的内政功夫,而诸葛亮领兵打仗,虽看似控制全兵,全由诸葛亮说了算,但所有将领还是效忠于刘禅,就是诸葛亮发生兵变,刘禅一锁国门,外边将领一起乱子,诸葛亮不可能成功,当然诸葛亮非常忠心,不可能背叛。

所以诸葛亮这个权臣,可比司马懿的权小多了。


禾呈言似川十甫下有寸


诸葛亮在三国中确实是公认的有识之士,但自尊心强,熟读兵书,精通地理,天文,政治,军事,派兵布阵,在小说和一些传记轶闻中说的神乎其神,当然,诸葛亮确实鬼计多端,可察言观色,对刘备赤胆忠心,赢得人们尊敬,

诸葛亮可以说是权臣但很忠诚,手握兵权但从来无外心,诸葛亮总是独做奇事让人刮目相看,按今天话说爰面子,

司马懿就不同了,诚府太深,心机甚至超过了诸葛亮,内心计划着如何实现自己的夙愿,外表装做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关心的样子,这让曹氏放松了警惕,

司马懿办什么事总考虑前后左右一定万无一失,他对司马昭经常说,成大业者,忍,看,学三字经要牢记,而司马懿本身己诠释了这三字,他最大的心思,等,

等机会,机会到全盘才嬴,司马懿是为了得朝,诸葛亮是为了保朝,所以有区别。


铁成林


在中国的历史上,说到诸葛亮,可能是被人说好话最多的一个。什么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啥的,反正是什么好听,你就说他什么,保证没啥毛病。  阿元不知道这些人拼命夸诸葛亮,都快把诸葛亮夸秃露(白字)皮了,是咋想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人要不就是看《三国演义》看的,要不就是没有用心研究三国的历史。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三国研究上几遍,你会发现,诸葛亮压根就没有那么伟大,甚至可以说他是个权臣。也就是光想着咋揽权了,没咋真正为刘禅,为蜀国去着想。  说诸葛亮是权臣的第一个理由当然是,诸葛亮的手伸得贼老长,太能揽权了。  这一点刘备一死,诸葛亮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托孤的时候,还委托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严。《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了:“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这种情况就跟清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委托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辅政差不多,只不过有个主次的关系。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但诸葛亮是咋整的呢,刘备刚刚咽气,他就把李严给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了,“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也就是说,把个原来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尚书令)、辅政副大臣,安了个中央军事总监(中都护)的名义,就给撂在永安这么个小地方了。而且一搁就是好几年,再没有进入过中央政府。对于这种做法,除了说诸葛亮是有意排挤李严,想大权独揽之外,阿元找不着任何理由。  在历史上,人们说到权臣的时候,都可能会想到清初的鳌拜。而诸葛亮把其它的辅政大臣赶出中央,整得是啥权都没有,是不是和鳌拜没啥区别呢?这样的人不是权臣又是啥呢?  而且咋说诸葛亮还不如人家鳌拜呢。鳌拜开始的时候,还是和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工作了好几年呢。后来因为野心太大,才经过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把那三个一一除掉的。你诸葛亮呢,刘备的尸体还有热乎气呢,蜀国的权力已经完全掌握,这不是权臣又是个啥呢?  而诸葛亮揽权的另一个表现是,事无大小,啥啥都要插上一脚。对于这种做法,你当然可以说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权独揽的表现。对别人不放心人啊,把权力交给别人更不放心,咋整呢?自个儿干吧。当时有个主任秘书叫杨颙的,劝过诸葛亮:“国家有制度,官员谁干啥是有分工的,你咋能越级指挥呢?就象一个家庭,这主子又教奴仆种地,又管女佣人做饭,还要教公鸡早晨咋叫,狗咋去咬小偷,牛咋拉车啥的,你说你累不累啊!而且你也干不过来啊?老人不是说过吗?‘坐在那里探讨国家大事,称为三公;站起来执行三公的决策,称为士大夫。’象丙吉见看着大街上有死人,连问都不问;象陈平当宰相的时候,不知道全国粮食的数目和价格,而说:‘因为有人管这事。’他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个人建的,活也不是人个人能干的。而象你这样,应该负责国家大事,却啥啥都亲自过问,你这不是找死吗?“诸葛亮表示感谢。但人家诸葛亮表示感谢,却不表示人家就接受了。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司马懿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诸葛亮都干点啥啊?使者说:“我们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寝,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分,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食少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资治通鉴》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种对于分权不放心的心态,不仅给给诸葛亮捞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名,还拖垮了他的身体。就象司马懿说得那样,“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还真的就活不长。  说诸葛亮是个权臣的另一个理由是,你读《三国志》里边的《诸葛亮传》和《后主传》的时候,你会有个奇怪的感觉,这能是中国古代发生的事吗?啥事都是诸葛亮在整,刘禅啥啥都没干。这咋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咋这么象呢?咱说这君主立宪制是民主进步的象征,但如果发生在三国时代,你不会觉得奇怪吗?它不说明诸葛亮是大权独揽,啥事都说了算吗?这样的人不是个权臣,又是啥呢?  而诸葛亮控制刘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先帝刘备。自个的孩子小啊,也看不出有多大出息,只能是把孩子委托给诸葛亮和李严了。就这么个事,诸葛亮是见天地挂在嘴皮上,动不动就把刘备这顶大帽子拿出来吓人。在诸葛亮的大作《出师表》里,一共用了十三个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些是给自个脸上贴金的。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借着刘备的嘴来教训刘禅的。  你说刘禅面对着手握大权,整天把先帝挂在嘴巴上的诸葛亮,除了点头说同意之外,还能咋整呢?  而且诸葛亮也没把刘禅放在眼里,要去打魏国了,这么大的事,他既不请示,也不汇报,自个就定了。临着要走了,才想起来要告诉刘禅一声,才整出个《出师表》。在《三国志》里,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没有找到一个字,说了诸葛亮要去打魏国的时候,和事前和刘禅打过招呼的。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找到了这么一段:“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疏曰。”(这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他曰的就是《出师表》。这《出师表》大家伙儿基本上都看过,没看过的可以找来看看,里边没有一个字说到是请示工作的,通篇都是对刘禅的教训和往自个儿脸上贴金。最后的一段是这么说的:“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看着没有,今当远离,也就说我要走了。这咋也不能算是个请示报告吧,最多算是个通知。


小伙子30


公元223年,刘备在死之前,最担心的是什么,他在托孤的时候就说,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我的儿子你能辅佐就辅佐,辅佐不了,你就当汉中王吧!刘备说这样的话,内心是怎么想的吗?意思非常明了,想我戎马生涯几十年占有这么个一席之地,到后来都是你诸葛亮的,苦呀!

诸葛亮是一个明白人,听后汗流浃背磕头如捣蒜。请问刘备死后,谁能撼动诸葛亮的位子,刘禅虽然是第一领导人,诸葛亮让他下去,是分分钟钟的事。南征北伐牢牢地掌管着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有他刘家的份。

刘备说马谡不可用,他便要用,魏延是刘备的人,他便不重用此人。刘禅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来平衡诸葛亮的势力。而诸葛亮培养的人都是他一手提拔的,朝中不臣不站在他一边的他都打压。整个蜀汉政权他说得算,权倾朝野。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止。如果刘备在世会让他一次次北伐吗?休养生息是立国之本,就像我们现在的国家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最后才繁荣富强,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年年战争不断,使他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战争只能拖垮一个国家,这个道理难道诸葛亮不明白。其一,诸葛亮不愿意丢下手中的权力,其二,诸葛亮想滾固自己的势力。当然诸葛亮不会让刘禅禅位给他,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不就留下刘备临死所说的话吗?这样傻事诸葛不会做的,如果蜀国政权比较长,诸葛亮的后人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司马懿没有诸葛亮运气好,同样是托孤大臣,曹丕用了平衡术,国家权力分散,权势相互制衡,到了后来,司马家族一家独大。那也是司马家族常年征战的原因,最后牢牢地掌控军权。其形式都一样谁掌握军权,谁就能取代帝王之家。诸葛亮没有私心,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后人没有私心,司马懿没有私心,司马懿的后人不还是取魏代晋。

人的心态都是一样的,没有那个人看到一桌子美食,没有嘴馋的时候,蜀汉政权太短,才没有形成格局变化,蜀汉后期刘禅不重用姜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诸葛后人已经在朝中形成势力,刘禅需要一个有势力的人来平衡诸葛家族的势力,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提拔上来的,如果诸葛家族的人和姜维联合,刘家江山提前易手不是不可能的。最后刘禅不战就投降,因为他知道蜀汉政权已经架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