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01

蘇聯人給出的答案是,那就每週四吃魚肉吧。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這不是給漁夫定的節日,來紀念他們的辛勤勞動;也不是休閒的節日,規定所有人要拿著釣竿出去釣魚放鬆。這是一個用來吃魚的日子——喝魚湯、吃魚餅、魚肉沙拉、魚肉罐頭、醃鹹魚……

總之,週四這一天,全國的所有食堂,三餐只供應魚肉,想吃點別的?等週五再說吧。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蘇聯剛剛建立之初,糧食供應很成問題,麵粉、蕎麥、肉、香腸等等,如果有一樣供應不上了,就至少要找個替代品來應急。

阿納斯塔斯·米高揚,當時是全蘇物資供應部的人民委員。他的初衷還是挺好的,就是用魚肉來代替其他肉類的短缺。在全國的國有食堂裡,週四只供應魚肉,這樣可以保障主要絕大部分工人的吃肉問題。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米高揚來自亞美尼亞,高加索地區的美食傳統深刻的影響了這位政治家,在後世的評價中,他是政治局當中“美食品味”非常不錯的一位。所以,由他來主導食物的問題,全國人民都是放心的。

米高揚對蘇聯飲食的貢獻還在於,他根據俄國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制定了幾套經典的蘇聯菜單——紅菜湯、羅宋湯、魚湯(頭盤);吉列或者土豆配燉肉、沙拉(第二道);果汁或者果凍(甜點)。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米高揚也直接參與了蘇聯版“三文治”Butterbrot 的標準制定。就是把煎蛋和煎香腸夾在煎麵包片裡面,不能稱得上好吃,但絕對是還不錯的食物。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此外,大規模生產的罐裝食品,以及蔬菜和肉類混合的香腸,都是米高揚牽頭搞出來的。只不過,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絕跡了。如果有誰寫一本關於蘇聯食物歷史的話,這些被“發明”出來的供應大眾餐桌的食物,絕對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所以1932年的時候,米高揚想出了這個主意,用魚肉來替代其他肉。除了替代的作用,米高揚的這個提議,還有另外的考量,那就是發展魚肉罐頭工業,促進漁業及其附屬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讓人民多吃點海鮮河鮮,改善飲食健康結構,順便補補碘(這跟中國之前曾經推行加碘鹽的策略有相通的之處)。

而正是由於當時對於漁業和魚肉罐頭業的發展,後來的蘇聯才會大規模在內陸河流、遠東太平洋和北部北冰洋附近捕撈魚類,也才有各種各樣好吃的魚類可以食用——甚至鯨肉罐頭都有。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不過,週四吃魚的提議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被太當回事兒,它一直處於被雪藏的狀態。

正式的“全國吃魚日”,是1976年以國家規定的形式下發和執行的,從提出這個點子到正式施行,用了42年。那個時候,供給餐桌已經不是實行政策的主要初衷了,發展捕魚業和與此相關的加工業,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03

吃魚的原因說通了,那麼為什麼是週四呢?

關於這個神奇的決定,說法有好幾個版本: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說法一:大部分去公家食堂吃飯的人,都是工農子弟兵。在單位幹活的人都明白,週一到週三是一週最累的時候,肯定要多吃點肉。週五馬上就要回家放假了,不用食堂太仔細做東西。於是週四就成了一週介於勞累和輕鬆之間的一天,這天用魚肉來代替下,不輕不重,承上啟下,合情合理。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說法二:蘇聯人在這個決定上其實經過了精確的統計計算。根據計劃經濟的數據,公家食堂每週四的肉類消耗量是最少的,所以就週四吧。這個說法並沒有太大的可信度。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說法三:這麼做是因為週三週五是東正教的“齋戒日”,夾在中間的週四正好可以吃點魚代替一下。這個說法也解釋得不到位,蘇聯是無神論國家,齋戒又是宗教規定,這兩者放在一起挺矛盾的。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說法四:週末是蘇聯的全國“迷失日”——所有人肯定喝得酩酊大醉,然後頭昏腦漲地週一來上班,如果這時候給供應魚肉,肯定要把食堂的頂給掀了。根據所謂的心理學家和統計學家的計算,週四是大家相對“溫和”的一天,對改變菜單沒有特別大的牴觸。所以這天正好。

在蘇聯糧食短缺,物資緊張的時期,大家想吃肉怎麼辦?

吃魚的來由確實還有些存疑,不過,這一天,所有人都被建議、提醒、規定著去吃魚,是千真萬確的。

這個規定一直推行到戈爾巴喬夫開始改革的時候,就被廢止了。再往後,當市場經濟決定餐桌到來時,想吃什麼,看看錢包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