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十幾天,我終於想明白了上班的意義

宅家十幾天,我終於想明白了上班的意義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的春節假期史無前例的長,也讓職場人曾經夢寐以求的遠程辦公、居家辦公成為現實。然而不上班的日子才過了沒幾天,很多人就受夠了宅在家的日子,懷念起能每天上班的生活。

工作對於自我價值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我工作,故我在。




隨著自動化的普及,工作本身的性質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而這將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然而,這同樣也是一個機遇——讓人們開始認識到為什麼工作對於我們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工作究竟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讓工作與我們實現融合。


人們從工作中獲得認同感

2014年,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調查後發現,55%的美國工人和70%的大學畢業生認為他們能夠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認同感。

從歷史上來看,工作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僱傭關係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但是每星期數小時的“工作”概念卻是直到19世紀才發展起來的,從這一時期直到今日,工作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儘管在剛剛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發達國家的勞動者年平均工作時間在不斷下降——從1960年的2100小時降至2005年的1600小時,但工作在大部分白領階層中仍佔有主要地位,許多高技能人員每星期的工作時間甚至超過50小時,這些現象自1970年之後在美國、加拿大和一些歐洲國家中不斷顯現。


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感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永遠聯網狀態”成為現代人的另外一個標誌。正是由於人們隨時隨地都能通過網絡收發電子郵件、處理辦公事務,工作也逐漸滲透到人們在工作單位之外的生活之中。這一變化使得人們面對面的交流不斷減少,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負面影響。

儘管有一些負面效應,但工作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人們對於工作的心態是矛盾的。

2005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布萊恩·法拉格及其同事對“工作滿意度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調查,結果證明能夠在自己的工作中獲得幸福感的人更為健康,並且不易產生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

與此同時,對沒有工作的人來說,由於無業而遭受的精神折磨遠勝過貧窮所帶來的痛苦。2006年英國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認為任何一項有壓力的工作都比無業更有價值。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工作給現代人帶來了壓力和束縛,使其感到自己的自由被剝奪,但反過來,人們能夠從自己從事的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因而相比失業,人們更願意在工作中“掙扎”。

2014年,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針對“目的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調研,最終發現,具有更強目標性的人有著更強的壽命意願,也就是希望能活得更長。雖然這一現象的原因尚不明確,但是研究人員推測,為了要實現活得更長的目標,人們會自發地保護自己,並選擇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心目中,即便工作會給他們帶來壓力,但它同時也是人生中必須要面對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賦予人們生命的意義。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