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盆地的原野上


在盆地的原野上


在盆地的原野上

在盆地的田野上

八月十日,我和古道行的朋友們一起採風。車過白河,出城不遠,就到了牛郎莊和織女莊。

牛郎莊和織女莊相鄰。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一段美麗的傳說。那故事,帶著善良,帶著勤勞,帶著美好的願望,當然還有著悽美的結局,一直在咱老百姓中間流傳。牛郎織女,那是咱老百姓的化身,他們的勤勞和善良,就是咱老百姓與生俱來的天性。這故事倘若有原型,那原型當然就是牛郎莊和織女莊的小夥兒姑娘。今天,那兒還有神牛的墳冢,墳冢前面那風雨剝蝕的墓碑,還帶著清晰的文字;還有鵲橋的舊址。當然,人們也建廟祭祀,那裡香火不絕。

漢冢,的確有漢冢。漢光武帝劉秀的長公主起初就埋葬在這裡。儘管後來墓主人已經被遷往洛陽,那空墳冢還孤零零地保留著。附近的地名,走馬岡、水閣亭、焦鼓營,都告訴人們:漢光武帝劉秀,曾經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屯兵,在這裡養精蓄銳。這裡,是東漢王朝的革命老區,就像今天的韶山延安,是地地道道的帝鄉。

車到唐河縣城。唐河,古稱唐州,又是縣治,是南陽盆地的一顆明珠。唐河曾經是古代重要的水路,是荊楚大地通往中原最便利的水道。當年的唐河城,就像今天的武漢鄭州,那是中原大地的交通樞紐。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今天,在林立的高樓中間,泗洲塔巍然挺立。那泗洲塔,巍峨高大,氣勢雄渾,那塔,威嚴,壯觀,大氣,彷彿頂天立地。在高樓林立的今天,它依舊旁若無人,依舊雄赳赳,氣昂昂。塔身上,一個個小佛龕佛像端坐。塔頂上,圓球形的穹頂在陽光下熠熠耀眼,彷彿佛光照耀。這塔,建於北宋時期。那時候,建築技術遠沒有今天發達,建造這樣的佛塔,比今天建摩天大樓還要艱難!看著這佛塔,細細想來,當年塔下面的菩提寺該有多大規模,該有何等的實力和煊赫;當年的唐州唐縣,該是何等的繁榮,何等的燈紅酒綠,人來車往,車船過往,熱鬧非凡!

在唐河縣城,還有一座高塔,那就是文峰塔。文峰塔,坐落在文峰廣場中間,和泗洲塔一樣壯觀,一樣威嚴。這座文峰塔,還有一般奇特,是為了培植唐河文風,弘揚聖賢,激勵莘莘學子發奮上進,由當地的文人雅士建造的!唐河的教育,歷史上非常出色。坐落在唐河四高中院裡的文廟,至今完好。那裡面的狀元橋、大成殿、泮池還保留著。當年馮友蘭、馮沅君的父親馮臺異,就在這裡讀書,後來中了進士。當然,因為父親,馮氏兄妹也沾了這文廟的光。

出縣城往北,離唐河縣城不遠的源潭鎮,曾經是中原大地的明星。唐河流到這裡,水深河緩,是船舶停靠最理想的地方。今天,古代碼頭的石階還在,賬房還保留著。這裡,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經濟,曾經商賈雲集,商鋪客棧林立,曾經燈紅酒綠。在源潭鎮中學的院子裡,清朝雍正年間建造的山陝會館,大宮殿氣勢恢宏,雄偉壯觀。那殿堂,結構結實堅固,重檁復梁;雕鏤裝飾精細,一花一人一物一獸都精彩,都雅緻,都巧奪天工;當年的豪華氣派可見一斑。就憑這豪華的氣質,當年會館的繁榮昌盛,肯定非同小可,絕對驚世駭俗,名揚天下。

出源潭鎮往西南不遠,是寨茨岡文化遺址。這裡,土地肥沃,莊稼茂盛。在田埂上,土坎上,燒結土層清晰,獸骨隨處可見。源潭的朋友介紹,寨茨岡文化,屬於仰韶文化同期。這裡,曾經有石器出土。南陽盆地,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裡勞作,捕獵,繁衍生息。

剛出唐河縣境,進入社旗丁莊鄉,我們到了來佛寺。來佛寺,是隋唐古寺。由於戰火兵燹和文革,寺院的古建築已經全部毀滅。今天,這裡的青堂瓦舍,雖然樸實無華,卻依舊佛號悠揚洪亮。最值得稱奇的,海慶法師在這裡修行得道,一九九一年圓寂後肉身不腐,成為非常珍貴的肉身舍利。二O一三年,一百一十三歲的高僧海賢法師圓寂,一個看似平常的佛寺,接連有兩個高僧得道,舉世罕有,千古之奇!

返程路上,路邊是濃綠的晚秋莊稼,遠處閻閭撲地,依依煙靄。這就是咱盆地的原野,就是皇天后土,它肥沃,它厚重,承載著文明進步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