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配音藝術家李梓

今天與大家分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為誠創作的《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向李梓老師致敬!

說到“好聲音”,2014年元月5日,上影譯製廠著名配音演員李梓去世了,多年前她的老搭檔邱嶽峰已先她而去,其他許多嗓音或清澈、或醇厚、或甘美、或渾重……音色鮮明的配音演員,也都一個個離開了大家,可以認為,李梓的去世,多少標誌著一個時代——配音偶像的時代,已經遠去而難以追回了。我不認識李梓,但我熟悉她的聲音,那真是好聲音,我非常懷念那從此消失了的好聲音!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語言靠聲音傳播,從思想交流工具演變為藝術,派生了像春晚那樣統而括之成“語言類”的種種表演形式。不過小品其實是戲劇;主持人、相聲一類,也關涉“說學逗唱”的綜合,已不是單純的聲音。完全不以人的形象僅以聲音來為人民服務的,算來就數電臺播音員和電影配音演員了。現在播音員已有了“金話筒”的褒獎,配音演員,卻由於譯製片原版加字幕的製作大趨勢,而逐漸式微,好像沒聽說有什麼全國性的專門獎項來激勵。然而,正是譯製片的配音演員,曾經陪伴過幾代人的成長,聽他們的聲音更是精神生活相對枯索歲月的莫大享受!


李梓是電影界、演藝界、文化界的人,但與當今那些知名的影視、歌唱明星相比,可能一些年輕人對此名字還相當陌生,即便中年以上的人,如果不愛看電影,尤其是不怎麼看譯製片的人,也不一定熟悉這名字,因為她從不拋頭露面,算不了公眾人物。不過她對於像我這樣,年輕時一直熱衷外國電影又基本上接觸不到原版片的影迷來說,卻是太熟悉太親切的“未見其面只聞其聲”的心儀偶像了,甚至可以說是人生跋涉前期,精神上的一個旅伴吧。


我近日匆匆瀏覽到網上的一些紀念李梓的文章或留言,除了蘇秀、曹雷等少數幾個她的同事外,其他大多是李梓粉絲的感言,訴說的是她如何影響著他們這一代人,這是很讓人欣慰的,我沒想到有那麼多人深深地記得她。不過那些文字像是很難說清到底懷念的是什麼,這也許是配音演員較少拋頭露面,少以形象示人,而只是用聲音參與他人形象塑造的特殊之處吧。


另外我發現多數悼念文字,像是貼來貼去,總是列舉李梓配音的幾部膾炙人口的譯製片,如《簡·愛》《葉塞尼婭》《音樂之聲》《巴黎聖母院》《英俊少年》……等,而這些影片大都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所以我估計文字也是相對年輕的60、70後所寫的吧。不過,在我記憶中,李梓50年代就出道了,她配音的精彩影片可決不只是這些。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大約是在1958到1959年,我開始鍾情於李梓的聲音,並牢記住她的名字(這得歸功於當時對配音演員創作勞動的尊重,片頭字幕上總有大大的名字顯示,現在無論製片方或觀眾注意力都已不在此了)。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部叫《基輔姑娘》的蘇聯片,很長,分上下集,寫的是從1917年十月革命一直到影片生產出來前的1957年左右,一位基輔工人家庭女兒迦麗亞的故事。影片頗有象徵意義地讓她1917年出生,可母親卻難產去世、父親又攻打冬宮犧牲,最後連唯一剩下的親人祖父也在戰亂中死去,成了一個孤兒。就是這樣一個可算一無所有的真正“無產階級”,一路在國家照顧下進入學校、跨入工廠,後來遇到心上人結婚生子,可是衛國戰爭爆發又奪去了丈夫的生命……,直到戰後的1957年,她40歲了,始終不渝地以堅強的意志和蓬勃朝氣,在時代風雨中搏擊,終於成長為那個時代的一個楷模。這是一部史詩性的又是充滿著理想主義色彩的影片,李梓的聲音,跟著迦麗亞從稚氣未脫變化到成熟獨立,而我則隨著李梓的甜美又熱情的聲音,在兩三個小時裡不斷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這放在今天的少數只熱衷娛樂一切卻不知是在消費生命的年輕人面前,也許是會闇然失笑的,邏輯當然是:今日蘇聯已垮,烏克蘭更已脫離它而獨立,社會主義理想早已不存,正在為要不要投入資本主義的歐洲一體化的懷抱而糾結。而這影片不是最老套地在塑造和美化一個虛假的英雄人物嗎?該基輔姑娘個人遭際的種種杯具,不都是這個國家造成、這場革命帶來的嗎?她卻執著地熱愛“加害者”,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太不合理了,因此太可笑。

然而,歷史是複雜的,國家像一本書,只能一頁一頁翻過去看才知前因後果,跳躍著抽取來看脈絡就接續不上。不必取笑老一輩的理想主義,歷史發展中價值觀改變了,理想,每一代人都不相同,說不定自己的下一代也會因為別的什麼理想而等在將來取笑你呢。


在《基輔姑娘》以前,我其實已經注意到李梓的聲音,不過當時上譯廠有一大批優秀男女配音演員,都很有特色,我都同時感興趣,《基輔姑娘》後,對李梓才特別關注起來。當時的譯製片數量龐大,來源國也很多,看譯製片,常會被那些雖然長著外國面孔卻彷彿張嘴就是會說中文的角色著迷,那些聲音與人物的身份、職業、性格、年齡、音容笑貌太契合了,以至沒覺得是配音演員在替代說話,後來偶爾看到幾部譯製片的原版片,甚至還會一時不適應,覺得演員自己親口說出的聲音還不如配音來得精彩傳神!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李梓《簡·愛》解說詞手稿


這聽來是很荒唐的事,但當然不能說是配音演員扭曲了原聲,誤導了觀眾,只是他們以中國人更熟悉的聲音,更鮮明地演繹了人物。懂外語或喜歡聽原聲的人,不懷抱成見的話,也應該承認其中是有藝術再創作的付出的。記得有一年阿蘭德龍來上海,看了他被配音後的電影《佐羅》,與譯配演員童自榮見面,非常驚異地感嘆,怎麼說中國話的佐羅,會比他自己演的還更活龍活現,儘管他一句也沒聽懂!


不過我注意到,譯製片也在無意間“倡導”了一種特有的“外國腔”,彷彿只有配音演員那樣的腔調和語法結構才是外國的。喜歡的人會說,這是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色彩,但如果排斥,也會覺得是摻雜了一種不純粹。然而我倒是情有獨鍾的,因為無法割捨對李梓們聲音的迷戀!不由得聯想到當今風靡的網絡語言,突破傳統的純粹也同樣有積極或消極的評價,但我覺得二者並不一樣,網絡語言太多玩兒不當正經的遊戲色彩,一時瘋玩過,也就厭了,開始也許是寵兒,最後也可能成棄兒。當然嚴謹地理論其是非曲直,還是留給語言學家來研究吧。


我承認,今天我也愛看未加配音而打字幕的原版片,即所謂原汁原味是也;對稍懂些外語的人,原版還兼帶有學習和提高語言能力的功能,當然更會樂在其中。可是,外語電影即使在上世紀5、60年代,也已經不只是英語了,包括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還有日語、印地語、朝鮮語、阿拉伯語……,如果都是原版,懂那麼多語言的人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姑且不論欣賞聲音的藝術,只將配音看作為一種文字和語言的雙重翻譯媒介,也是功莫大焉的。


不過說聲音可以是藝術,我想絕大多數人總是會點頭的。一副好嗓子,是天賦,但無論歌唱或者配音語言,卻都是帶表情的對嗓音的再塑造。配音演員嗓子只是基礎,光有嗓子,亮一下也許會驚豔,反覆再三,僅此一手,也難免蒼白。記得有過一篇誇讚童自榮的文章,最後附加了一句意思如下的話:但願不要天下小生(現在該叫帥哥了)都姓童!那多少表示出對配音有可能磨去人物個性的擔憂。不過李梓的魅力,就不僅在於聲音長著人物的翅膀在飛翔,從語氣到口型,都絲絲入扣,而且還能夠以她多變的聲音,更深刻地演繹人物,助人物飛得更恣肆、更高遠。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李梓老師和葉塞尼婭扮演者傑奎琳女士合影


李梓的聲音天然甜美,但尤為可貴的是她不只是甜美(後來的丁建華,我感到與她很有幾分像,而且更甜,如她配的茜茜公主,也堪稱經典,但李梓的可塑性似乎更強些)。她塑造英俊少年海因切時,應該已過50歲,可是卻能發出男孩的蓬勃爽朗之聲,同時,最困難的需要與大量原唱的歌聲相銜接,她也做到了嚴絲合縫。

據說《音樂之聲》裡,她還親自唱了幾句,完全沒讓人感到隔色。尤其曾看過一部美國片《惡夢》,李梓在其中配一個女獄警頭,竟可以發出粗啞、兇狠之聲,讓人不寒而慄,沒看演員字幕表,已很難認出那是李梓的聲音。


李梓和邱嶽峰分飾主人翁譯配的《簡愛》,現在已被公認為經典的頂級配音佳作了,確實,不看畫面只聽錄音都是一種享受。然而,他們更早就有過珠聯璧合的合作,那就是蘇聯電影《白夜》,我2011年訪俄時寫下的一篇《圓夢之旅(八)——涅瓦河與阿爾巴特大街》的博文中,就提到過,之所以時隔50餘年仍印象深刻,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和電影本身的魅力,給男女主角配上中國話的他們倆,是絕對功不可沒的。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葉塞尼婭》臺詞本


在商業化運作的機制下,如今的“配音”很多已經不是藝術,而是電影工業流水線操作的一個環節了,讓人物對付著說中國話就算完成了任務,翻譯就不可能像過去的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那樣,為湊一句話的時長、對口型,在臺本上和演員一字一句地摳臺詞;導演也不會敬業到像《巴黎聖母院》的時漢威那樣,親自來配難度特高的卡西莫多,還配得那麼傳神;演員浮躁,稍稍心不在焉或心有旁騖,若干情緒、腔調就會出現偏差,觀眾聽著就彆扭了。更還有完全對不上口型,人物還在張嘴,話卻已說完了的,整個就將人帶出了戲。也有些“大片”配音,看似很鄭重其事的請來一大批大牌演員、名嘴,可那不過只是想靠名人廣告效應,好多賣些票房的生意經。匆匆客串的名人,有些連玩票都談不上,即便全心全意的,奈何功夫不是朝夕可練就的,也就全無配音藝術可言了。


懷念李梓,遠去的好聲音

上海譯製片廠的老演員們

楊成純 嚴崇德 喬榛 富潤生 楊文元 尚華 程玉珠 陸英華 畢克
蓋文源 於鼎 周瀚 丁建華 蘇秀 伍經緯 童自榮 胡慶漢 孫渝烽
戴學廬 程曉樺 劉廣寧 孫麗華 李梓 趙慎之 曹雷 王建新 楊曉


其實別看配音演員只出聲音不出人影,恰是這單純的語言的藝術,由於“十八般兵器”,他們只有聲音這一件,而且創作條件又十分寒磣,就完全得靠爐火純青的語音真功夫了。我80年代因為設計需要,曾參觀過與上海美影廠共一門的上海譯製片廠錄音棚,切身聆聽過配音的過程,深知他們的辛苦。要登堂入室,創造李梓以及一些她同時代配音演員那樣的輝煌,能獲得觀眾的一致喜愛和讚賞,真是特別難能可貴的。


我知道他們都是一些特別執著於所獻身事業的人,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會遇到無數的名利誘惑,他們卻是甘於寂寞的人,寧坐冷板凳也不為浮名所動。所以,我不僅佩服他們的技藝還佩服他們的人品。


李梓,斯人已去,84歲,用聲音奉獻了60年,她走得寧靜而從容,只留下美好的聲音。我看到昨日電視新聞,上千人自發集結,出席了她的追悼會,送她最後一程,這對於她一定是最大的安慰吧!她的好聲音將和她塑造的那些電影人物一起,長留在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