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


說起矛盾先生大家應該都有了解,矛盾先生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是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學過矛盾先生的文集如《白楊禮讚》《林家鋪子》等等,矛盾先生被譽為 一代文學巨匠,為中國的文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中國文學的持續發展。

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

矛盾先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提出了“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這句名言一直到現在都流傳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如何求得生存,又該如何去發展,對於生存之道,發展之理展現出來。想想我們古往今來,哪一個人不是在奮鬥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甚至大到國家都一樣,無不在奮鬥努力讓國家的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使國家繁榮強盛。

映雪讀書的故事中孫康由於家境貧寒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而且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正是他這種苦學奮鬥的精神,促使他的謀求了生存,使學業得到了發展,最終成為飽學之士。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奮鬥的精神,後來使他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


歷史的典故和實際的生活都在不斷地告誡我們,唯有奮鬥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唯有奮鬥才能更好地發展。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奮鬥才能遇到機遇,唯有奮鬥才能在抓住的機遇中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