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王公貴族和家眷們都到哪裡去了?怎麼生活?

趙傑


清朝滅亡後,王公家眷的流向及生活現狀

前提

辛亥讓國前(當時的稱呼),隆裕太后將府邸、旗地賜為私有,王公世家對隨爵之財產(公產)有了處分權(成了私產),表面沒落,實際上是畸形地闊了起來。但很快,很多王公世家由闊綽走向了沒落。


1、留居京師,賣王公府第

民國十四年(1926年),清理旗產,第一步先沒收王公府和世家的隨爵旗地,給以極少的地價(當時一頃地,給大洋一元)。第二步,沒收王公府第。但因為在民國十四年,北京城內很多王公府第已經賣出,所剩沒有幾家。他們因此沒有實行。因為在民國十三年,馮玉祥逼宮勒令宣統皇帝移出皇宮(現在說驅逐溥儀出宮)。王公世家知道下一步將要對各府下手,所以紛紛將府邸、宅第出賣。



2.生活落魄,進行借貸

辛亥讓國前(當時的稱呼),隆裕太后將府邸、旗地賜為私有。王公世家因俸祿和俸米減少,入不敷出,坐吃山空。很過王公對於旗產有了處分權之後,沒有錢用,就拿旗地做抵押借債。當時的王公府第無不借外債,有的甚至借教會和教堂的外債。像大名鼎鼎的睿親王府借西什庫教堂傳教士包士傑的錢。到期還不了賬,利上加利,最終將王府拆給了包士傑。

睿親王的岳父蒙古那王,同樣學女婿借了包士傑的錢,結果不僅把府邸賠了進去,還有東墳和西墳兩地的牌樓和享殿建築。曾經在乾隆時期功業彪炳的文成公阿桂的公爵府邸被其後裔公爵裕興,因為欠羊肉鋪子的錢,將府邸拆給了羊肉鋪子。這樣的事情在京師王公府第屢見不鮮。


3.無府可住,移居圓寢

由於各府邸世家在破落之後將府第賣掉,只能和家眷一起移居祖先的墳地圓寢中居住。因為在封建社會,不論王公犯多大的罪,他們的先祖圓寢不會被抄,不沒收。清朝滅亡到民國籍沒旗產,賣掉府邸以後,王公世家在城中沒有立錐之地——家常全沒了,只能依居祖先圓寢。這些王公世家在圓寢中,最後又出現了兩種情況:其中絕大多數因為過度排場,奢侈不減,最終將圓寢中的房屋、土地、樹木繼續賣盡,又搬回了城裡,過著一般市民甚至是貧困市民的生活。另外少數家庭,索性在墳地落了戶,成了當地的農民。像清代吏部尚書錫珍的後人。

當時的王公後裔,能掙扎起來做個職員和教員,就很不容易了。多數成了工人,有的甚至淪為乞丐。末代克勤郡王宴森喜揮霍無度,王府敗落後,淪為了一名洋車伕,人稱“車王”。末代鄭親王昭煦的兒子最後落魄到盜自家祖墳被抓。


4.隱姓埋名,寄居京師或逃亡東北

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後,很多清朝王公隱姓埋名,寄居京師或逃亡東北。愛新覺羅氏就改為了金、肇、趙、愛新、新等可考查的姓。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改為了博、包、鮑等姓氏。如包文漢、鮑信等人。清初八大姓佟佳氏改為佟,瓜爾佳氏改為關,費莫氏改為馬,索綽羅氏改為索,齊佳氏改為齊,富察氏改為富,那木都魯氏改為南,鈕鈷祿氏改為郎,,北京旗人又傳有那姓即葉赫那拉氏。這八大姓在至今在北京還有後代。

5.轉移資產,流亡海外

有一些王公害怕時局變動,財產被沒收,提前向海外轉移資產。尤其在溥儀到了東北後,很多王公憑著溥儀與日本的關係。拖家帶口的移居到日本,當然還有極少數的王公攜財寶逃到美國和南洋等地。


歷史通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徹底走入了歷史的塵埃,而那些整天不用工作花天酒地的皇室宗親,他們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那麼在清朝滅亡之後,這些皇宮貴族們都到哪裡去了呢?想必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清朝的最後幾個王爺,他們的最終歸宿。

慶親王奕劻,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根據檔案記載,奕劻是有名的貪官,按常理來說,這樣的貪官應該是非常有錢的,生活過得應該很滋潤,但沒想到,他的後代卻過得貧困潦倒。原來他的三個兒子不學無術,成天就沉迷在美色和賭博裡,在他過世後不久,竟然一夜之間將他的王府直接輸掉,導致,最後淪落到撿垃圾為生。是要慶親王奕劻泉下有知,估計能被他這三個不肖子孫氣得從地下跳起來。

怡親王毓麒,他曾經當過溥儀的伴讀,是跟著溥儀一起長大的發小。這位王爺生性豪爽、不拘小節,經常喜歡呼朋喚友的出去吃飯,還特別喜歡買單,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唯一的愛好就是聽戲,而且是那種天天都必須要聽的"骨灰級"戲迷。王爺身份被奪後,選擇了自降身份到戲班去做工,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吃飯問題,又可以順道聽戲。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這位生性豁達沒有什麼野心的王爺就過世了。

慶親王浦緒,從小就精通各種音律,後來成為了極具才華的戲曲專家,世人對他的讚譽度非常高,有著"一日成一劇"的美名。曾經編寫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馬陵道》、《豫讓橋》等,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也曾經給各大報紙撰寫戲評賺取稿費。這位王爺應該是清朝王爺中最敬業的一位。

隨著王朝的更替,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宮貴族,一下子被打落塵埃。原本吃穿不愁的富貴生活,一下子需要面臨著柴米油鹽的溫飽困境。而原本並沒有多少生存技能的他們,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自食其力,哪怕是出賣勞動力,才能勉強換得一口溫飽,也只能是屈辱的低下頭,去做曾經都不可想象的行當。這果然印證了那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