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粤农号


病毒引起的,不光是农产品,餐饮,工厂各行各业都受影响。大部分人都没上班,没经济收入,不让出门怎么消费


乡村小史


每当看见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心都会很痛,因为我也是农民出身,能感受到他们的心酸和无奈。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有很多,从收获到消费者手中会产生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农产品滞销,加之农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更容易导致农产品滞销,出现滞销的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主要有:

一、种植面积过大引起的滞销。市场上某一农作物种植赚钱后,就会有大批跟风者,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产量过高,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会出现,就会导致农产量滞销和销售价格低迷,一旦销售价格低迷,经销商无利可图就更不愿意拓展销售渠道,销售出路基本堵死,滞销就会再说难免。

二、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引起的滞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蔬菜滞销,但到超市买菜后价格却高的离谱,这方面说明渠道产生了问题。由于很多农户没有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不知道怎么将好的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加之环节过多,导致大量农产品积压滞销。

三、农产品本身具有的特点引起的滞销。很多叶菜类蔬菜很难储藏和储运,往往同时大面积采收,这必然要求农产品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完,在种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或许短时间内可以销售完,但当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下,产量增加滞销就会容易产生。

四、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引起的滞销。如交通不便、不良天气气条件和不可抗拒因素引起的滞销。如连续阴雨天气、疫情影响运输等都会引起部分农产品滞销。

作为农户在种植某一农作物时一定不可跟风种植,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要拓展销售渠道比如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和商超对接等多种销售方式努力让蔬菜滞销变畅销。


农作物栽培知识讲解


你好,我结合我知道的信息认为农产品滞销并不是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1、按以往的经验,节后农产品会有个小高潮,特别是玉米会有个小高峰,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收粮的二道贩子进不去村,农民也不能拉粮出来卖,导致现在粮食滞销。随着疫情的控制,粮价会有个小高潮。

2、据农业农村部报道, 为切实解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点地区重点品种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3月6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会议指出,前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受疫情影响造成的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未来一段时间,部分地区个别“菜篮子”产品仍存在销售困难和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把农产品产销对接作为当前的大事要事急事,多措并举,抓紧抓好抓实。要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抓好生产、流通、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平稳。要畅通流通,鼓励就近消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复工复产。要与辖区内重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定点联系机制,想方设法有针对性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主动与交通、商务、财政等部门协调,争取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要用好媒体以及益农信息社体系,做好产销信息引导和对接。

3、从上面的报道我们能看出,国家应对农产品销售是做足了工作的。为了使农民不受损失,正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解决粮食滞销问题。

所以说,现在粮食滞销并不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小闹钟的快乐生活


对于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我觉得可能会是因为以下几点,仅为个人意见。

一、交通运输不发达

云南地区多为崎岖的山路,弯大坡陡,很多的农产品种植都在偏远的地方,道路交通极为不发达,通常都要用传统的牲畜,比如马,骡子等将农产品驮到稍微宽敞的路边,在用小货车拉到公路边倒货进行二次装车,一来二去在第一个环节的成本就要增加很多,就造成后续的成本的累计增加。

二、市场行情的感知度不足

对于大部分的农户来说,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主要为当地的批发市场以及客商的地头采购,没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来源,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滞销。

三、种植跟风

一般情况下的农产品种植都会出现上一年某个品种畅销,然后第二年很多农户跟风种植,在产品上市时期,市场需求量减少时,就会造成大量的农产品滞销,更甚者只能销毁。

以下图片是今年2月底到河口考察香水菠萝时遇到的







怎点水果


农村的水果滞销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里面牵扯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就是质量的问题,这个也是目前中国农业的通病,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的农业技术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模式,这样的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技术很难提升上去,所以说中国目前的很多农产品都是量很大,但是质量确实跟不上,所以导致农产品的高端市场现在很多都是靠进口的。就说我们这边的橘子吧,一些卖相难看的两三毛一斤都没人要。但是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水果肯定也是一样的,质量差的肯定也是有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农民的技术,让质量差的尽量的少一些。这个也是农产品滞销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春城沃宝


一、核心的原因是盲目扩大规模,一窝蜂地上产品,而不知道市场容积量到底有多大。

二、农产品生产下来,农民说了不算,大都卖到中间商,下乡的中间商再卖到城市农贸市场的中间商。

三、农产品销售彻底交给市场,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加上中间人趁机压价,滞销恐慌加重供大于求。

四、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没有计划的盲目生产势必造成产品过剩,造成滞销。

以上分析,我觉得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有片面性。如何科学合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看,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波动十分常见,但如何合理规避农产品运行的市场风险却值得市场和管理者深思。

实际上,滞销对于中国农产品来说并不陌生。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产品市场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类如自然灾害、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甚至是交通便利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农产品销售的情况。

一些农户在选择种植农产品时不按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市场需求作为种植的依据。“这种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种植方式,必然导致相应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


爱在当下5886


看了这个问题,回想了下,年年都有很多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出现,那么农产品滞销,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很多农民跟风种植,不考虑市场行情以及自身情况,盲目跟风种植前面价格好的物种,导致供大于求,竞争大;

其次,市场饱和,市场的大小程度,造就了这个城市每天能消耗多少农产品,城市小的就消耗的少,而面对突然多起来的农产品供应,导致市场饱和,饱和之后势必有一些农产品滞销;

再次,销售链路的问题,传统的销售链都是弄收时节,由中间商到地里面收购农产品,在经过各种渠道最终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单链,市场饱和势必带来中间商优先处理手上的货,而不是去收购农民地里的农产品,而农民呢?没人来收购,自己能处理的量很少,势必造成滞销;

该怎么解决?

首先、从自身角度出发,而不是跟风种植,种植自己觉得适合的,避免出现无人收购的情况;

其次,开拓营销链路,避免出现中间商不收购农产品情况出现,有多条营销线路,总有人会收购的,而且是面对不同的受众,有可能你前面面对的中间商只是在一个镇有渠道,而其他人可能在更多的城市有渠道,人群的增加会很大程度稀释根带来的风险;

再次、开拓线上营销,跳过中间商,跳过菜市场,直接面对网上观众,网上观众的带货能力不比中间商差,已不会由于中间商原因造成局部饱和带来的影响;

所以,农产品滞销,是销售链路上出现了问题,市场饱和直接导致自己的货没地方出,这是现在传统销售带来的弊端,毕竟中间商不可能说是我亏本去收购,又转不了手;


猪猪壹号


产品没有特色

为什么说众筹环节出了错呢?因为根据现在的市场消费情况来看,品质好的农产品永远不够卖,但是你却还在滞销,主要就是因为你的产品没有特色,你现在在种植的时候已经需要追求品质了。所以首先你的种植环节就有问题。

跟风扩种供大于求

近期来农业上跟风扩种的现象极其严重,,以柑橘为例,前几年的时候感觉盈利很多,然后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跟风扩种现象,造成了第二年的柑橘滞销卖不上价的现象。所以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的跟风扩种。

该出手时不出手

农产品在上市的时候,时间会很集中,一股脑的这类农产品全部都上市了。你就想着你再等等,等果子少了,价格会不会就会提高了?所以在收果商大量收够的时候,而你不愿意售卖。而最后因为供大于需,和品质等的一些问题,你的果子卖不出去了。

产品的滞销可能会有很多的原因,不仅仅只是这几点。但这几点是比较重要的,希望农民在种植的时候能够理性思考。









羌山小强


农产品销售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能够从田间到农超的农产品只是众多农产品的中的少数,大多数农产品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商,由收购商寻找新的收货渠道,如批发商、菜市场、大中小型农超等,而进入农超的农产品在所有的农产品渠道中占比还不到1/4。

由于复杂的中间环节、高额的运输成本,到达农超的农产品售价一般都会比其他地方的价格高,消费者在购买时只看到了日益上涨的产品价格,不了解背后的环节成本,就会抱怨菜价越来越高。如果我国农超真的借鉴了英国农超的这种销售模式,一开始,消费者会抱着好奇的心理旁观,很少人会花比平时高近一倍的价格购买。当好奇心退却,创意的设计却得不到消费者购买力上的认同,还会有农超这样做吗?

因此,我国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并不在销售创意上,而是在销售环节中,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存在断层,一些品质较好的农产品也无法带给农民应有的利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农产品销售市场最应关注的。


沿海小孩


滞销问题有多种因素,主要如下:

一、运输问题。有句俗话说:蔬菜盘成肉价。或许就是一句较为体贴的比喻。有的农产品就是属于“远香近臭”的性质。当地销不掉或者市场饱和,只能对外销售,而运费占有相当的比例。农户和消费者都觉得不划算。

二、品相问题。一是品种品相,老式的品种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部分已经种植的农户基于投入成本等因素,形同鸡肋,左右为难、难以更换。从而失去了国内市场竞争力,更毋提国际竞争了。二是部分农产品属于应季鲜货,长途运输颇为棘手。例如草莓、蓝莓、桑葚等。

三、蜂窝问题。所谓蜂窝,就是某类品种种养殖面积拥有量大,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例如去年的小龙虾、今年广西的沙糖桔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就在于各个种养殖户无法统计和驾驭种养植市场,在媒体或市场的蛊惑下,一拥而上,最终导致价格的自相残杀和产品的滞销。

四、价格问题。部分农户考虑成本和收入对称因素,要不宁可将产品当作废物处理,要不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己制定出一成不变的价格,无法达到销售预期。还有部分农户,对自己的产品深加工并包装,图方便打包整卖,不愿意零售,价格较零售的要高得多,失去了机动灵活的变通优势。从而使产品大量积压。

五、渠道问题。现在的渠道较往昔相比,明显增加拓宽,平抑了价格地区差。从而使得所谓的“投机倒把”基本灭绝,经销商明显增多。因此,出现了销售商从中牟利,一压一抬。农户赚不到钱,消费者吃不起。其余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虽然众多,但是费用不菲且互为拼价,难度也大。例如网红带货就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