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可以說日本這一時期的文化都是對唐朝文化的完全移植。當時的日本國內掀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日本皇室派了遣唐使到中國,而遣唐使們將興盛的大唐文化傳入了日本,而唐朝的茶飲風尚和陶瓷茶器也隨之進入到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從而催生了

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唐代飲茶風尚的傳入

在平安時代,日本與大唐交流十分頻繁。這時,唐代飲茶活動的興起和廣為流傳的時期,茶事成為“不可一日無”之事。而日本的最澄法師和空海法師就是在“茶煙嫋嫋籠禪榻”的情境中來到了中國。他們入鄉隨俗,耳濡目染,在寺院裡的茶水中,他們參禪悟道,他們領略了茶的奧妙,成為了嗜茶的茶僧。

他們回國後,作為十分了解大唐先進文化的僧人,受到了日本皇室的高度禮遇,他們常與皇室貴族接觸,介紹大唐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在傳播禮教的同時,也在大力傳播唐朝的茶文化。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遣唐使船隻

隨著最澄、空海等遣唐僧回國後對飲茶之風的傳播,飲茶活動在平安時代的上層貴族和僧侶間傳播開來。唐朝茶詩中的意境已經開始出現在當時日本漢詩中,比如“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松林水濱,搗茶吟詩,調琴品茗,這完全是唐朝茶詩意境的再現。

日本平安時代的漢詩《安祥寺伽藍緣起並流記資財帳》中“深岩石髓不勝此,煎罷餘香處處薰”的“煎”字,與《凌雲集》裡的《謁海上人》中“石泉洗缽童,爐炭煎茶孺”的“煎茶”一詞相互映照。這些都說明了在日本平安時期貴族僧侶間流行的是唐朝的煎茶法。而從詩中的“盆浮沸浪花”可以得知,由於日本茶風初開,還沒有配套的專用茶器,只好用盆來代替茶壺。

隨著上層貴族飲茶風尚的不斷推廣,對專用茶器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安祥寺伽藍緣起並流記資財帳》中記載了“大唐瓷瓶十四口”、“茶碗六十一口”,可以得知,隨著遣唐使的往來和遣唐僧的活動,飲茶的專用茶器通過各種方式在大唐帶回日本。但使節和僧侶們帶回的專用茶器只有少量,遠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因此,在日本本土進行專用陶瓷茶器的生產就勢在必行了。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唐津燒土平窯的陶瓷茶杯

日本製陶技術的發展和奈良三彩的出現

日本是一個製陶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但製陶技術水平一直較為低下。隨著日本與中國大陸文化的接觸增多,從中國引進了還原焰的燒製陶瓷技術,日本的製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日本奈良時代後期,中國大唐文化傳入日本,貴族們嚮往唐風、喜愛唐物的風氣日益增加,尤其是大唐的唐三彩。

唐三彩的華麗色彩令日本貴族們極為愛慕,這種外來物品的刺激和內在的需求促使日本陶工開始仿製“唐三彩”,融合了本民族的審美意識,燒製出了由綠、褐、白色形成的“奈良三彩”。奈良三彩及殘片在日本西至福岡、東至東北福島縣的廣闊地區都有出土,尤其是關東地區出土的奈良三彩頗為精美,但奈良三彩中最精美也最著名的是現存於奈良正倉院的“正倉院三彩”三彩釉陶器。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唐三彩 三花馬

奈良三彩雖然是仿製唐三彩燒製的,但在胎質、釉色和造型等方面都有差異,這與中日兩個民族之間審美觀的差異所導致的。絢爛豔麗的唐三彩流露出不加掩飾的熱烈奔放的大唐氣度,而奈良三彩在追求高貴華美的同時,卻又顯得含蓄內斂,從而形成濃郁的日本風格,表現出日本陶工在模仿過程中的自主創造。在公元794年,也就是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之後,奈良三彩從此銷聲匿跡。但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和日本古代製陶技術的總結,奈良三彩開闢了日本有釉陶器的新時代,為日本國產陶瓷茶器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國產專用陶瓷茶器的出現

日本平安時代,正值唐朝“茶道大行”的時期,越州窯青瓷因為茶器製作興盛而極,被茶聖陸羽奉為各窯之首。越州窯地處東橫河附近,與當時的明州港相距不遠,而明州港是日本遣唐使登陸和出發港,歷來是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越窯青瓷”隨著遣唐使的船隻,搭乘著東漸的茶風,凌波踏浪,遠渡日本。

尤其是在9世紀後半葉開始,越窯青瓷對日本的輸出量與日俱增,佔據了大唐外銷到日本的瓷器一大部分。

越窯青瓷的輸入對日本陶瓷業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加上平安時代的貴族和僧侶間飲茶風尚的興起,人們對青瓷茶器的需求,模仿大唐越窯青瓷的平安綠釉陶瓷就應運而生了。在當時日本現有的製陶技術中,只有奈良三彩的綠釉色澤與越窯青瓷比較接近,所以陶工們將奈良三彩的製作方式進行創新,以越窯青瓷為仿造對象,開始進行綠釉瓷器的生產。雖然日本可以自主生產飲茶專用的茶器,但所生產的綠釉茶器被人們視為上品,其使用階層只是侷限於上層貴族和僧侶,普通人難以企及,日本國產茶器沒有普遍流傳。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在11世紀之後,越窯青瓷的輸入的數量迅速減少,這與中國越窯青瓷的衰落時間有關,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唐朝的煮茶法被“點茶法”所取代,飲茶方式的變化導致了對於茶器需求的變化,對陶瓷製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這種變化必然會波及到人們審美取向的轉型,從而影響到以唐風文化為範的日本,所以在平安時代後期,綠釉茶器的生產也逐漸停滯而至消失了。

日本獨樹一幟的陶瓷文化

日本陶瓷文化是由於唐朝飲茶風尚與陶瓷茶器的傳入而產生的,不可避免地會帶著中國文化深刻烙印,但唐風思潮不能完全取代日本民族的價值觀念,本土思想仍然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的陶藝家們在汲取中國陶瓷文化的同時,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格調和藝術品味,進行借鑑、融合、轉化和創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陶瓷文化體系。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 崇尚自然的禪宗意境

日本文化藝術的核心是禪宗。在禪宗美學理念的影響下,日本陶瓷更具有自然天成、簡約粗獷的美感。看似粗糙、歪扭的茶具,拙樸至極,看似信手拈來,卻凝固了禪宗的空寂與淡泊。如果說日本的彩瓷是受中國的影響而發展的,那麼這種崇尚自然的質樸之風,則是日本禪宗文化的產物。日本的陶藝家們將自己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嵌入泥土之中,坯胎之韻味、肌理之唯美、煙火之強弱,都在陶瓷上產生偶然又必然的妙趣,千百年後,觀賞者依然能從一罐一碟中感受到“靜、虛、空靈”的禪宗境界

  • 悠然淡泊的茶道思想

茶道對日本陶瓷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隨著唐朝飲茶風尚的傳入,日本在日常品茶中衍生出了茶道思想。在日本陶瓷茶器中,茶碗是茶道精神的核心載

體,具備著簡練恬靜、高雅莊重的崇高品格,擔當著陶冶性情、潔淨靈魂的崇高使命。日本最為著名的樂燒茶具,柔和溫馨,略帶悠然淡泊之美,每一件茶具都是作者心緒的反映。

  • 實用與審美的和諧統一

中國的陶瓷文化只是為了滿足封建統治階級對完美無瑕藝術品的需求,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官窯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當中國的陶瓷文化傳到日本之後,日本陶藝家將日常生活融入了陶瓷藝術,日本的陶瓷文化追求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高度和諧統一,並非是單純追求藝術品,而是實踐一種實用陶瓷的藝術化,藝術陶瓷的實用化,功能與美感融為一體的製陶理念。因此,日本陶瓷文化呈現出一種親切柔和,頗具人間煙火的藝術氣息。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九穀燒 本金牡丹茶杯

總之,日本飲茶之風的興起和陶瓷茶器文化的開創,都是建立在中國唐朝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發展的基礎,還形成了自身獨樹一幟的陶瓷茶器文化。日本在文化建設上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納,用“引入”與“仿造”再加以“創新”,來縮短自身發展的時間,這也是日本這個國家能從一個島國發展興盛的緣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