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桌文化,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饭?

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详细记录所观察的中华文化——包括大量的饮食文化,不管是利玛窦所在的明代或现在,中国人不仅最会吃爱吃,亦有数不清的“餐桌礼数”。

《论语》有句大家比较熟悉话——食不言,寝不语,“食”这里指咀嚼东西,则在吃东西的时候忌说话,为何要“食不言”?试试边吃东西边说话,再看看对方脸上——满脸食物残渣,何止是尴尬,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中国有丰富的餐桌文化,不仅“食不言”,幼年学会拿筷子自己吃饭开始,长辈们就开始教导我们“吃饭的规矩”,碗里的饭粒要吃干净;不可以随意翻动盘中菜品,即夹即吃……

直至现在依然铭记于心。

中国人似乎不管人生何阶段,免不了“饭局”,毕业散伙饭、部门聚餐、公司年会等,没完没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餐桌上的人形形色色,侃侃而谈者;沉默寡言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年,餐桌上低头刷手机也是越来越普遍。

小时候我们都爱看动画片,80/90年代不像现在信息网络发达,喜欢的视频随时看,所以那时候需要守着不大的电视机准时收看。“天公不作美”,往往喜欢的节目播放时间在饭点,父母并不阻止我们看动画片,但需要先吃完饭(对,小编家有“严格”的吃饭规矩),从小父母就教导不管吃饭看电视做事,都需要专一,逐一逐条。

后来啊,我们也为人父为人母了,不过我们的孩子无需守着电视机,而是玩手机,得益于父母言传身教,对于自己孩子也重视“这一套”,对于边吃饭边玩手机一定严令禁止,并非担心孩子无心吃饭,这是一种教养——即使中国酒桌文化如劝酒等有不被认可的地方。

人是群居动物,从出生到老去,一辈子需要和形形色色很多人打交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与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莫不相关,假如聚餐,本是交流了解的方式,却各自玩手机,这样的“吃饭”有何意义?更甚,体现个人素养,也使对方心生忽视之感,不利于情感维系。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教养要从小养成,扬名立万、富甲一方不容易,但与家人吃饭;与同事朋友聚餐,放下手机不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