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他的獨創學說自誕生起就遭人質疑,

但他不為所動,堅持研究50年,

用半個世紀的鑽研展現決心。

74歲高齡,他仍深入喜馬拉雅山脈考察。

他就是植物學家——張宏達。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張宏達


用科學家的辦法捍衛我國領土完整


1947年4月,中國政府為紀念接收西沙、南沙群島,派員乘"中基號"登陸艦到西沙群島調查。當時正在編纂《西沙群島志》的廣東省政府也組織專家參與了這次科學考察,張宏達就是考察隊伍的一員。


耗時兩個月,張宏達在西沙群島採集了60多種高等植物標本和幾十份海藻標本,並在中山大學植物學研究所創辦的學術刊物Sunyatsenia(《中山專刊》)第7卷1-2期)上發表了The Vegetation of Paracel Islands(《西沙群島的植被》)一文。


這是我國首次對西沙群島植被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文中不但介紹了西沙群島的植物區系,而且從植物的生態特性、群落及生長動態方面進行了研究。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1962年的張宏達


1974年,由於南越在西沙群島挑釁,中越之間爆發"西沙之戰"。這是一場維護祖國領土和領海完整的正義之戰,激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在這種情況下,張宏達決定"用科學家的方式愛國"。他將1948年發表於Sunyatsenia的《西沙群島的植被》一文再做充實,當年9月,用中文發表於《植物學報》第16卷第3期。


他在文章開篇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寫道:"在浩瀚的南海中,散佈著許多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礁灘,按其分佈情況,大體上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統稱為南海諸島。這些島群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字句中充溢著愛國之情。


文中分析了西沙群島植被的形成原因:"西沙群島的珊瑚島地質年代較短,因此島上的植物科類比較簡單貧乏。據初步調查不超過50種,同時缺乏原產的特有種類。島上的植物都是附近大陸及海島的成分,主要是通過漁民的活動、海鳥的傳播、海流及風力的流動帶進來的。其中通過人類的活動特別是漁民的活動傳播進來的最多,佔現有植物區系成分的60%至70%。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尤其是海南島及廣東沿海漁民,2000多年來在海島上從事漁業生產的同時引種進來的。"


他用考察證據、研究數據做鐵證,證明了西沙群島屬於我國,捍衛了我國的領土完整。


"我是鄉下人,對生物比較熟悉、感興趣"


1914年,張宏達出生於廣東省揭西縣。1935年,張宏達考入國立中山大學生物學系。


張宏達選擇生物學,是因為"我是鄉下人,對生物比較熟悉、感興趣"。


童年在山野中嬉戲的快樂時光,讓他喜歡野外與大自然。高二時著名鳥類學家任國榮開設的《進化論》課程引發了他對生物學的興趣。


自此,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張宏達開始慢慢走向植物學,並終生為之奮鬥。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1936年中山大學生物學會全體會員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宏達)


被反對質疑50年 他依舊在"較真"


有一樣東西,讓張宏達堅持了一生。那就是他提出的"華夏植物區系理論"。


1958年,張宏達完成的《廣東植物區系的特點》一文,是他研究華夏植物區系的開端。


他在"華夏植物區系理論"中,創造性地指出被子植物起源於侏羅紀甚至三疊紀的華夏古陸,否定了被子植物起源於白堊紀,起源中心在熱帶的傳統學說。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20世紀50年代張宏達與同事在華南植物研究所舊址(後排右一為張宏達)


1972年,有個別老師不滿張宏達為同學們講授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問題,認為"在當時正在反對綜合大學理論脫離實際的風頭下,竟然敢講授華夏植物區系起源的理論,豈非有意對抗",但這並沒有打消張宏達的熱情和堅持。


在華夏植物區系學說完稿公開發表前,張宏達曾在不同場合作過報告,均未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1975年5月,張宏達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植物誌》編委會擴大會議期間,將華夏植物區系學說的文稿分發給與會代表,曾引起小小的轟動。與會代表只接受被子植物出現於白堊紀的傳統觀點,張宏達的報告引起與會代表的反對。


1978年在昆明召開的中國植物學會45週年年會上,張宏達宣讀了《華夏植物區系的特點》,引起較廣泛的反響和爭議,大部分與會專家持不同的看法。


1979年,《植物分類學報》曾同意接受《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與發展》論文,但根據審稿人的意見,認為被子植物起源於侏羅紀的提法不適合,只有改為白堊紀之後,才同意刊出,當編輯部把文稿退回來要求改為白堊紀時,張宏達沒有接受編輯部的意見,而是改在《中山大學學報》刊出。


1980年,《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與發展》一文正式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上,這標誌著華夏植物區系學說正式問世。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為完善華夏植物區系學研究,張宏達以74歲高齡深入喜馬拉雅山脈考察

從1950年代到21世紀初,他對華夏植物區系學說的研究持續了50年,歷經了無數專家的質疑和反對,張宏達仍堅持對華夏植物區系學說進行深入研究,他對傳統權威學說的質疑,使整個學術界為之震動。


他曾經為自己五十年來的科研歷程,寫過一首詩:

《工作五十年自嘲》

半世紛紜歷坎坷,披荊斬棘苦中樂。

循規蹈矩非吾願,疑古諷今責難多。

真理哪怕經顛撲,忤逆何妨鬥謬訛。

十年一劍功猶薄,磨礪以須莫蹉跎。


踏遍山水,他為中國植物編寫"戶口冊"


張宏達最卓越的學術成就是在植物分類學領域,而其中《中國植物誌》的編研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中國植物誌》就像一部中國植物的"戶口冊",編寫它是所有中國植物學家的夙願。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1981年,《中國植物誌》編委會合影(前排左三為張宏達)

1959年10月,《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正式成立,張宏達從1961年開始參加這項工作。他主持了4個分冊,包括《海桐花科,金縷梅科,杜仲科,懸鈴木科》《使君子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杜英科,椴樹科》《山茶亞科》。


他與無數科學家一起走進山水森林,寫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記載植物種類最多的植物誌。


西沙群島被侵犯,他用科學家的方式來捍衛

張宏達在野外


2009年,"《中國植物誌》的編研"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張宏達是10位獲獎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來自高等院校的獲獎者。


花草植株是他的畢生摯愛,為此他還曾寫過一首詩:


《無題》

踏遍青山志不撓,豈為升斗枉折腰。

文章千古論興替,獨我情懷寄樹草。


2016年1月20日,張宏達在廣州逝世,享年102歲。


張宏達

(1914.10-2016.1)

植物學家


參考文獻:

1.《植物學家張宏達:獨我情懷寄樹草》,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