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不只海瑞!這位縣令歷時4載、耗銀6萬兩主持修建的古城“雲壓太行東”,臨走前還勉勵繼任者恪盡職守

明朝清官不只海瑞!這位縣令歷時4載、耗銀6萬兩主持修建的古城“雲壓太行東”,臨走前還勉勵繼任者恪盡職守

明朝時的真定縣(今石家莊正定)地當河朔又是冀中府城,本該是衣冠整齊、百姓富庶的所在。可在明朝晚期,這裡災害頻發,民生苦痛。會稽(今浙江紹興)籍進士周應中,在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調任真定知縣。他恪盡職守、一心為民,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和稱讚。

上任伊始面臨三個問題

周應中到任後,總結了困擾真定民生的三個問題

一是城南的滹沱河水患。這條河流一到夏秋雨季,河水暴漲,常常沖垮沿岸河堤,沒法應對。

據不完全統計,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到明神宗萬曆初年,滹沱河在真定縣境內爆發大小洪水17次①。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的洪水更是沖垮城牆,使整個城區陷入一片汪洋,軍民死傷無數。在民間被稱為“小黃河”的滹沱河,成了真定一帶名副其實的“害河”。

二是真定縣北部的滋河(也作磁河)

風沙。因為河床常年乾涸,一遇大風天氣就會揚沙遍地。細沙不光汙染環境、影響百姓正常生活,還會覆蓋農田造成糧食減產。到了夏季,暴雨來襲,因為缺乏防護措施,河水又會沖垮農田、淹毀房屋。

三是真定城地處南北交通要道,官員來往頻繁,驛信傳遞很多。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事情所需人力、畜力以及額外開支,都會攤派到老百姓頭上。城邑內人物輻輳、熙熙攘攘,看似繁華,背後卻是民眾疾苦。

明朝清官不只海瑞!這位縣令歷時4載、耗銀6萬兩主持修建的古城“雲壓太行東”,臨走前還勉勵繼任者恪盡職守

正定古城護城河

應對有方獲得百姓感念

針對滹沱河水患、滋河沙害,周應中召集專家、士紳、百姓商量對策,並和知府溝通解決方案。最終,他提出了在滹沱河上游分流以削減其水勢,對滋河平整沙丘、在河床植樹造林的科學方法。

不過,侷限於官小、財力單薄等因素,周知縣的願望沒有完全得到實現。但是,他在任期間依然竭盡所能,用修補堤壩、疏導河流的辦法,相應減輕了災害影響。

針對本縣差役繁重的問題,周應中考慮到,真定地處交通要道,要想完全減免並不現實。他根據實際情況,減少那些毫無必要的差役任務。而對驛站工作人員和臨時服役的百姓,他則儘量給予較高待遇。

為了確保政策能長期執行,周應中專門把這些內容以文字條款的形式上報。由此,正定的差役負擔有所緩解。

儘管沒有在任內根治“兩河”危害,但周應中

竭盡所能,將縣內一些小的泉源、河流連通起來,收到了極佳效果

當時真定城西一帶小河、泉眼眾多,不過這些水源年久淤塞沒能發揮功用。周應中組織當地居民開掘泉源、疏浚河道,形成了密集水網,使從前蚊蟲滋生、泥濘不堪的沼澤地變成了荷香撲鼻的清水河渠。在此基礎上,百姓種植稻穀,增加了100多頃的稻田。大家感念周縣令的功德,將其中一段河道取名“周河”。

明朝清官不只海瑞!這位縣令歷時4載、耗銀6萬兩主持修建的古城“雲壓太行東”,臨走前還勉勵繼任者恪盡職守

如今的正定古城牆

修建磚城牆並修撰縣誌

除了上述惠政,周應中在任期間還組織修撰了正定史上第一部縣誌。此外,正定城今存的古城牆也主要是在他任期內完工的。

正定古城牆早在北朝時就初見規模,後經唐、宋、元等數個朝代修整,到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時任都御史陸矩會等在原有城垣基礎上將城牆擴建為了周長24華里、高三丈多、上寬兩丈多的夯土牆。

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時任真定知縣顧綬奏請將原土城牆包以磚石,得到上司允許。不到兩年,周應中接任知縣之職,在已有工程基礎上,歷時四年、耗資白銀6萬兩才完工

周應中主持修撰的縣誌,開正定縣誌之先河,也為保存史籍資料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他主持修建的24華里長的磚城牆,也奠定了今天正定古城的基礎。

調任時特意撰文述心願

明神宗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主政真定5年的周應中調任湖北。

臨別之際,周應中特意撰寫了《告政記》,表示自己深知“兩河”危害和差役繁重困擾百姓,他位卑官小,沒能完全革除弊症。他希望繼任官員和“康濟大才者”,能讓政策日臻完善,最終利於國計民生

十多年後,周應中調任邯鄲曲周縣知縣,僅在任三個月。臨別之際,百姓垂泣送別,為他建生祠紀念。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他以從四品光祿寺少卿致仕。

周應中回到老家後,和學者劉宗周、朱錦知交流學術問題。周應中學識淵博,見識非凡,讓比他年幼30多歲的劉宗周傾慕不已。

劉宗周為人耿直不羈,48歲時因為彈劾魏忠賢被革職為民。他乾脆回老家講學,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城北蕺山的“解吟軒”開課授徒,開創了晚明重要的“蕺山學派”。

周應中和劉宗周關於哲學、理學的討論,讓後者眼界大開。劉宗周曾專門撰文評價周應中的學術成就:終不依附當世,獨完大道於渾樸之天,可謂蓋世典型。

周應中去世後,劉宗周還撰寫了長篇文章,談及周對他思想的影響。

1918年,一心為民、學識淵博的周應中和沈煉、韓邦問等紹興名士一道,被收入《越中三不朽圖贊》,這也是對他宦海生涯的一種褒獎。

周應中“惠政”的影響

周公遠去,但他留給正定的“遺產”還在發揮著功用。清朝中期,官府在周應中疏浚河道的基礎上,將其與西南護城河連通,“周河”成了今天周漢河的上游。

正定城牆也被修整一新,重新煥發了“雲壓太行東”的風采。2013年,正定古城牆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在滋河故道植樹造林,昔日風沙肆虐的景象得到了治理;昔日荒廢的周漢河也在新時期成為荷香撲鼻、風光秀麗的景觀河流,吸引著無數遊人駐足流連。

正定人民自然不會忘記這位愛民如子的知縣——明朝至今的歷代方誌修撰中,編者都會把周應中的事蹟列入其中。

水患解除,風沙不再,周公生前未盡的願望得以最終實現。遊人如織,百姓和樂,今天的正定城早已是一片太平景象。

注①:統計數據來自《正定史源》一書。

本文相關參考及引用資料:《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正定史源》《正定縣誌·光緒版》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郭會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