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在秦岭深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中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067基地。

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简称航天六院)的旧址——067基地。因067基地下属某重点单位名称为红光机械厂,凤县在该区域专门设置了人民公社级政府机构——红光公社,该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红光沟”。从此,“红光沟”在我国航天系统成了响当当的火箭发动机的代名词,甚至唱响整个国防科技领域。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整个基地建成了研、产、试、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现在,她的名字已进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让我们继续一起走进“红光沟”,感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飞向太平洋

来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的贺电

1977年,我国决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这是我国尖端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试验活动,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0年3月,067基地李伯勇同志等15人组成的发动机试验队到北京集中,前往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任务。

1980年5月18日,这是我国火箭史上一个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当天凌晨,大漠深处的发射场灯火辉煌。高大的发射塔,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火箭,耸立在广漠无垠的戈壁滩上。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指令,顿时一声轰鸣,像山崩,似海啸,震撼大地,由067人在凤县红光沟研制的发动机推举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腾空升起,尾部喷射着火焰,划破万里长空。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从全国各个测控站和南太平洋上的测量船不断传来“跟踪良好!”、“飞行正常!”的报告。

不久,传来了火箭回收舱准确落到太平洋预定海域的消息。“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喜讯传遍神州大地,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次试验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份量。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战略武器已经达到实用阶段,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我国远程火箭成功“飞向太平洋”的喜讯传到了秦岭深山的红光沟,人们欢呼跳跃,奔走相告。

1980年5月21日,067基地接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这是对067人最高奖励、最大的精神激励!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贺电全文如下:

贺 电

参与我国发射运载火箭的全体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和一切从事试验的同志们:

我们热烈祝贺你们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的巨大胜利。

这次试验,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为四化建设而忘我劳动的全国各族人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这次试验的成功,是参加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团结一致,大力协同,刻苦钻研,辛勤劳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结果。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加速发展我国尖端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一九八O年五月二十一日

1965年,由火箭专家、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组成的三线基地建设队伍,带着研制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神圣使命,在荒凉偏僻的凤县秦岭深处安营扎寨,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建设,创建了067基地。

巍巍秦岭的峻峭山峰,见证了红光沟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幽幽山谷的涓涓细流,寄托着067人为国铸剑的情怀,从1965年选址建设到1980年飞向太平洋取得圆满成功,在长达15年的基地建设和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使命和责任支撑着他们的意志,山水和苍松锻造了他们的气魄。

漫漫15年的意志,他们不言苦、不畏难,在“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红光沟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化作共和国的倚天长剑。同时也使067基地成为我国建设速度最快、投产最早、科研生产成果最显著的三线研制基地。

厕所试验室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傅永贵等人负责研制的弹头姿控发动机,在这次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可谁又能想到,这么精密的姿控发动机却是在简易的废弃的厕所中完成的研制试验。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1969年11月,秦岭深处的067基地还没有完全建成,许多试验室尚未完工。当时,山沟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发动机设计所的科研人员到外区试验,来回需耗费3个小时的时间。由于试验的设备和仪器都是临时凑起来的,环境差,干扰大,研制人员傅永贵等人经常加班到半夜12点才能做完试验。走回宿舍时,已是凌晨2点多了。处在摸索阶段的研制试验多数是一启动就“流汤”或“爆炸”,回来再改进,再做试验。一周下来,研制人员感到精疲力尽了。为了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进行大量试验,这样下去,何时才能试完?科研人员心急如焚!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经过多次试验后,科技人员想到,能否就近在设计室周围弄个简易试验台?这样可以随时试验,把试验和准备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以便集中主要精力和时间去研究问题和改进结构方案。科技人员研究并确定了简易试车台的方案。他们用研制试验件的铝贮箱壳体和减压阀作试验台的贮箱和减压阀,从北京搬来的废弃设备中找来稳压电源、二次仪表和6线照相示波器,找来导管接头、流量计和测温电耦,很快于1970年8月,建起了简易试验间。试验间建好后,研制试验工作如鱼得水,很快就完成了几个催化剂样品的考核试验。但好景不长,随着大发动机研制人员迁来“三线”,远程火箭大发动机的火工品研究试验也要开始了,临时改建的试验间必须腾出来。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傅永贵和王文秀商量,试验室的室外厕所在河沟边上,上厕所的人很少,能否“暂借”厕所作临时试验间。他们讨论了改装方案请示所领导,由于试验要求急,任务很迫切,所领导也没坚决反对。于是傅永贵和王文秀赶紧把便池里的大粪掏净,用河沟水冲洗干净后作污水池,用水泥堵上各蹲坑,女厕所作试验间,男厕所作试验控制操作间,兼作装配间。在男女厕所中间隔墙上打个洞,安上有机玻璃作防爆观察窗。在厕所旁边搭个临时棚作介质间,安装了电源线、电灯和取暖器。他们把原来的简易试验设备经过改装搬过来,“厕所试验室”就这样开始了试验。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要攻克的关键项目多,试验频率特别高,科研人员经常一连几周没白没黑不停地试验。那时试验防护条件极差,也没什么保健措施,整天在有毒推进剂环境中,人们熏得头晕脑胀,眼睛红肿,恶心,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尽管条件相当艰苦,但航天人的试验热情始终不减。

秋天,大家在“厕所试验室”旁的核桃树下休息时,常常捡些落下的核桃吃,算是一种特殊享受。科研人员边吃边聊,有人说:“发达国家怎能想到,先进的远程火箭姿控发动机,中国人竟能在这样简陋的'厕所试验室'搞出来!”有人还说:“不用说国外,再过几十年以后,就是我们国家的年轻一代,能相信吗?”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五)

这个“厕所试验室”从1970年末开始做试验,一试就是十多年。远程火箭姿控发动机所有单机攻关试验和预研性试验,都是在这个“厕所试验室”完成的,试过的试验件有200多台次,试验总启动次数达数十万次。“厕所试验室”不仅大大加快了姿控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也为姿控发动机试验室的建设争得了充足的人力和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