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作者 | 妈小咪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几天,一个「熊孩子」的视频在网上曝光。

男孩乘坐电梯时,无故将电梯里的抽纸点燃,导致整个纸巾袋着火。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男孩用手去拍打烧着的抽纸,一些掉落在地上,他用脚踩了几下,并没熄灭。此时男孩所到的楼层到了,于是他急忙出了电梯,并没有理会电梯内还在燃烧的纸。

幸好,一个成年人进去后将火熄灭了,并没有造成电梯损伤和人员伤害。

男孩家长得知此事后,表示已经对孩子「批评教育」。

但网友们并不买帐:

这种事,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可能是伤人伤已、不可挽回的大事;

只是「批评教育」,显然不能让孩子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还有网友质疑:「这么大的孩子,为什么随身携带打火机」。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被「好奇心」驱使,做出出奇不异,甚至是潜藏危险的事。这时,若家长不能及时纠正、合理处罚,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极有可能偏离。

「熊孩子」似乎总喜欢在电梯里「搞事情」。

一个15岁的男孩,在疫情期间公然朝电梯门吐口水。当楼栋其它业主们得知此事后,强烈不满,甚至有人提出报警。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在全民抗击「冠状肺炎」的关键期,一个15岁的男孩,不可能不知道「一口口水」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即便没有现在的疫情,也不能随地吐口水啊,这是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事。而已经上中学的年纪,却如此任性为之,的确让人气愤。

后来,迫于业主们的压力,男孩的父母在群内发了道歉声明。只不过,有一段话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度不适:

「希望大家原谅他吧,他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何必为难他?你们实在气,就叫警察把我们抓了。」

父母爱子,当孩子面临伤害时,甘愿挺身而出,替他受过。

可是,「他还是个孩子」绝不是避错躲责的万能药水,这个理由,是对孩子无底线的纵容,更是潜藏的危险。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心理学研究指出,年幼的孩子正是建立边界感的时候,他会尝试性地犯错,如果父母不明确地制止,他会做更过分的事情。

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藏着父母的教育理念。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父母的不作为

一次,闺蜜小文带孩子在沙滩乐园玩,她不到4岁的女儿,正得意地堆着自己的「城堡」。

一个看上去5、6岁的小男孩走过去,无缘无故地将女儿的「城堡」一脚踩塌,女儿哭着站起来,拉扯着要对方「赔」她的「城堡」。

男孩却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有错,反而将女儿推倒在地。

小文看不过去,就过去问男孩:「你是不是想和妹妹一起玩?我们重新给妹妹再建一座城堡好不好?」

不成想,男孩居然趁小文不注意,一把将正蹲在地上的她也推倒了,同时,抓一把玩具沙往她们娘俩身上扔,扔完就跑。

小文气得追上去,拉着小男孩去找他妈妈理论,没想到,男孩的妈妈却说:「孩子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大人不要乱插手。」

一句话,将小文噎得哑口无言。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自带「熊」属性,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父母。

孩子犯错后,不要甩锅给「他只是个孩子」,也不要错解「育儿知识」,这样的父母伤害的是孩子的未来。

一家三口坐火车,孩子不停地用双脚踹着前方座椅。爸爸怕影响前面的乘客,便及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对于爸爸的这波操作,网友们一致称赞。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一位日本作家曾说过:「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

比起那些发人深省的大道理,父母的言行,就是教育孩子的「利器」。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往往来自父母的纵容、视而不见,亦或甩锅。这些看似无所谓的小事,都烙印在孩子心中,成了指导他们行为意识的指针。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孩子小错不管,等到大错就管不了

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他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于是:

孩子随手丢了一块垃圾,家长视而不见;

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家长听之任之;

孩子无故抢夺他人物品,家长一笑了之;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因小失大,小事不自控,大事难自拔。

没有一个孩子,是突然变坏的;也没有一个孩子,能够突然优秀。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当他们输入的是:正面的、积极的营养,收获的自然也是阳光向上的美好;

当他们输入的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滋生起来的,自然是无法无天、毫无敬畏。

小错不舍得管,大错管不了,也就是这个道理。

你舍不得管的孩子,社会自然会教育他。

为了验证孕妇摔倒会不会流产,居然真的把孕妇推倒,这已经不是「好奇心」的驱使,而是对生命的亵渎。

不让他玩游戏,就到小区车库边划花29辆私家车,车主们的索赔就是父母对孩子「小事不管」的警示。

只因嫌楼外施工声音太吵,妨碍自己看动画片,一气之下,在8楼的10岁小男孩,用小刀割断了楼外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

类似这些大事的发生,往往都有小事「滋养」而来,从来不给予规则教育的孩子,自然视规则如无物。

最终,得到的往往是生命的教训,后悔都来不及。

父母爱子是本能,但一味迁就、纵容、包庇不是爱,是得过且过的「偷懒式教育」。

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既没有耐心去追究背后的原因,也不愿意去学习育儿的技巧,只是简单的解读传承下来的「教子智慧」。

并不是每颗树长大了,都能参天笔直、直冲云霄。

看过一句话:教育孩子,不要想起来才教育,不要生气就教育。

教育,即是生活,应该渗透到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错误的及时纠正,对的积极勉励。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教育孩子的关键是,让他学会自省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后,要么惩罚,要么听之任之。

其实,这是错解了教育和惩罚的关系。

教育孩子的核心,就应该是自省和共同成长。

孩子行为不当,父母应该先自省自观,对教育和相处方式进行自我觉察,再针对性 给出调整方案,并与孩子一起去纠正。

同样是电梯里的「熊孩子」,有些父母的处理方式,就值得点赞和学习。

之前,有个孩子在电梯里撒尿,妈妈得知后,先和孩子一起,在业主群里道歉,之后,带着孩子一起,主动承包了电梯一个月的卫生。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因顽皮而做错了事,他们会自己感到后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强,当他善于控制自己时,便懂得选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为之负责。

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原来都是被“默许”的

有人把孩子比作植物,有人把孩子比作白纸,事实上,孩子更像一块神奇的土地。

父母播上思想的种子,孩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

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

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出高分学霸。

而是能让孩子懂得,自律是自由的基础,规则是自由的保障,只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才能实现想要的自由。


作者: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