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手機用戶67211189808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東漢時開始傳入中國。 佛經主要用當時通行天竺(古印度)的 梵文所寫,隨著佛教的傳入,佛教經 典也由後來的一些僧人如達摩老祖翻譯成漢語,所以當時同時存在著漢語和梵文佛經。玄奘從小出家當和尚,在寺廟裡就開始接觸梵文。後來隨著學習的深入,玄奘發現前人翻譯的佛經有很多問題,這促使他下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去查看梵文原本。


唐太宗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先經蘭州、瓜州,過玉門關,再渡過莫賀延沙磧,到達今新疆哈密、高昌、焉耆、庫車、阿克蘇等地,又經今天的塔什干等地到達北印度。他在那裡且行且學,歷時四年,到達了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並在那裡刻苦學習印度佛經達五年之久,被當地人推崇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以後又繼續到南、東、西印度參學達四年,再回到那爛陀寺用梵語為寺裡面的僧人講佛經,還用梵語與當地高僧辯論,名震天竺。算下來,玄奘共在西域學習生活十七年,徒步行走五萬多里,足跡遍及中亞和南亞110個國家和地區,蒐集到了657部梵文佛經。十七年後玄奘回到當時的都城長安,受到唐太宗的親自召見。唐太宗對玄奘的在外經歷和成就大為讚賞,傳下旨意讓他在弘福寺專心翻譯取回的梵文佛經,後又專門為他建造慈恩寺及翻經院。玄奘歷時近二十年,翻譯出《瑜加師地論》《大般若經》等75部經、論,共1335卷,豐富了我國的宗教文化,保存了珍貴的古印度佛教典籍。


通過簡單瞭解玄奘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玄奘能夠精通百國語,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他從小就對佛經感興趣,很早就接觸了梵文;他是帶著問題去西天學習梵文佛經的,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他歷時十七年,遊歷110個國家和地區,有最真實的語言環境和交流需要;最重要的是他的刻苦和努力,他為了能夠準確翻譯佛經,查看了大量的梵文佛經,核對了大量資料,請教了無數人士,潛心鑽研,才達到通百國語的水平。


尚武菌


玄奘法師對於中國人來講都不陌生,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讓這位唐代高僧家喻戶曉。

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夜。

人們習慣上也稱呼他唐三藏,這個“三藏”並不是他的專有名字。通俗的說,佛教經典教材分為經、律、論三部分,合稱三藏。其中“經”是根本教義,“律”是戒規威儀,“論”是闡明經義。全部通曉經律論的僧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他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的創立者,又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從印度帶回來的大量梵文經書,朝廷特意修建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用作翻譯經書和收藏經書的地方。以至於後來印度梵文經書失傳,再從中國所藏去反譯。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旅行大咖”!「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仍採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這部書是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的。可惜後來辯機與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私通,被舉報,而斬首。

玄奘法師圓寂後,最初朝廷將其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上。五年後,唐高宗為之改葬今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的少陵原,修舍利塔和寺院。數十年後,唐肅宗又為法師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寺院也被稱為“興教寺”。唐穆宗時,曇景法師主持興教寺歷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時再次修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