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手机用户67211189808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 佛经主要用当时通行天竺(古印度)的 梵文所写,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经 典也由后来的一些僧人如达摩老祖翻译成汉语,所以当时同时存在着汉语和梵文佛经。玄奘从小出家当和尚,在寺庙里就开始接触梵文。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玄奘发现前人翻译的佛经有很多问题,这促使他下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查看梵文原本。


唐太宗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先经兰州、瓜州,过玉门关,再渡过莫贺延沙碛,到达今新疆哈密、高昌、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又经今天的塔什干等地到达北印度。他在那里且行且学,历时四年,到达了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并在那里刻苦学习印度佛经达五年之久,被当地人推崇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以后又继续到南、东、西印度参学达四年,再回到那烂陀寺用梵语为寺里面的僧人讲佛经,还用梵语与当地高僧辩论,名震天竺。算下来,玄奘共在西域学习生活十七年,徒步行走五万多里,足迹遍及中亚和南亚110个国家和地区,搜集到了657部梵文佛经。十七年后玄奘回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受到唐太宗的亲自召见。唐太宗对玄奘的在外经历和成就大为赞赏,传下旨意让他在弘福寺专心翻译取回的梵文佛经,后又专门为他建造慈恩寺及翻经院。玄奘历时近二十年,翻译出《瑜加师地论》《大般若经》等75部经、论,共1335卷,丰富了我国的宗教文化,保存了珍贵的古印度佛教典籍。


通过简单了解玄奘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玄奘能够精通百国语,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他从小就对佛经感兴趣,很早就接触了梵文;他是带着问题去西天学习梵文佛经的,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历时十七年,游历110个国家和地区,有最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流需要;最重要的是他的刻苦和努力,他为了能够准确翻译佛经,查看了大量的梵文佛经,核对了大量资料,请教了无数人士,潜心钻研,才达到通百国语的水平。


尚武菌


玄奘法师对于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让这位唐代高僧家喻户晓。

玄奘法师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夜。

人们习惯上也称呼他唐三藏,这个“三藏”并不是他的专有名字。通俗的说,佛教经典教材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其中“经”是根本教义,“律”是戒规威仪,“论”是阐明经义。全部通晓经律论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他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的创立者,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梵文经书,朝廷特意修建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用作翻译经书和收藏经书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印度梵文经书失传,再从中国所藏去反译。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旅行大咖”!「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这部书是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可惜后来辩机与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被举报,而斩首。

玄奘法师圆寂后,最初朝廷将其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五年后,唐高宗为之改葬今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修舍利塔和寺院。数十年后,唐肃宗又为法师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寺院也被称为“兴教寺”。唐穆宗时,昙景法师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时再次修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