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親人彼此不再走動,咋回事?

新大風歌


父母在,兄弟姐妹還是兄弟姐妹,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變成了親戚。親兄弟姐妹的關係因為某種因素都會變得越來越淡,更別說親戚之間。

我奶奶的侄子、侄女與我爸是老表關係,在我奶奶在世時,她的這些侄子、侄女每到逢年過節就會來看望她,還會時不時給我爸打電話,瞭解情況。我奶奶去世後,她的侄子、侄女再也沒有和我們家走動過,雙方家庭甚至一個電話都沒有打過,基本上是斷交的狀態了。

親戚關係其實也農村社會關係的一部分,親戚關係的變化也是農村社會變化的反映。農村親戚的“斷交”受社會客觀因素影響,也與人的主觀因素分不開。

樹枝越長越長,樹枝與樹枝之間、樹枝與樹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客觀規律。人也要開枝散葉,後代之間距離越來越遠不可避免。“一輩親,二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其實也就客觀反映了這種關係疏遠的變化。我爸和我姑是親兄妹,他們之間關係是比較親關係,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成家之後還能經常來往,有事沒事還會打個電話聊聊天。

我和我姑的家孩子是老表,我們從小到大隻是每年逢年過節能在一起聚一聚,平時也沒什麼聯繫,現在都是各自忙各自的,連見面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可以預想,以後我的孩子和我老表的孩子可能都不會認識。而且隨著我奶奶的去世,我爸和我姑之間的聯繫也少了,他們之間缺少一個維繫他們感情的“中介”,這也就像一棵樹一樣,樹幹沒有了,樹枝會四分五裂,眾多樹枝缺少一個共同的依附。

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大,適當的距離產生美,過遠的距離可能產生“冷淡”。以前,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居住地離我家不會超過二十里,現在他們理我的距離超過200公里。以前都在家裡務農,或是做點小生意,後來隨著外出務工熱潮的興起,他們一家一家的都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不回來。

常年在外,基本上和老家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一開始還會時不時的電話聯繫,一個月一次,後來變成一年一次,再到後來變成幾年一次。我記得我奶奶去世時,我三表叔當時就沒有回來,其實也不是怪他,因為一開始我爸也不準備通知他,因為畢竟十幾年沒有回來過,後來覺得不通知也不對勁,索性就通知了他,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回來。

人以群分,人與人之間缺少共性,沒有交集,會使人之間變得冷漠、有警惕心。其實親戚之間“斷交”現象的出現,人是主觀因素。即使沒有以上兩種因素,親戚與親戚之間斷交也是很常見的。我的同事與他小孩姨夫下棋,一不小心下出了矛盾,兩家人不說話有二十年,而且再過二十年也不可能再說話。

親戚之所以能夠交往,一方面是因為血緣關係,另一方面則是正常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如果沒有交集,親戚之間見面沒有話說,日常生活也不需要來往,時間一長,必然要減少交往,最後就會不來往。

總之,農村親戚之間“斷交”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客觀性和主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