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下联: 请赐教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江南地区多水,在雨水的酝酿中,江河湖泊的水气蒸腾为雾,伴随着丝丝细雨而升起,形成了独特的烟雨景观。在历代文人代代相传的赞美中,烟雨成为了江南的符号。细雨如丝,薄雾如烟。在青石板路的小巷深处,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岸边,在烟波浩渺的江湖,宛若一幅玲珑的水墨画卷,人在其中,自是别有一番意境。烟雨不同于盛夏里的雷雨,倾盆而下。它是细雨,细微到落在脸上都不易察觉。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南江乡二月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细雨,青山,渔舟,渔父,白鹭,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在这首送别诗中,我们似乎看见诗人与朋友正在席地畅聊,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方多寺宇,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唐〕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荷花塘外,传来阵阵轻雷。生命在春天气息中萌动,却又带着一丝凄迷黯淡的色调。东风细雨,荷花池唐,轻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词语都与爱情密切相关,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这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细雨湿流光”,虽则五字,却道尽了初春的无限风光。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随春雨而流逝的岁月是那样的冷涩恼人,冷寂独处的日子总希望快点度过,可是青春易逝人易老,又希望时间慢慢流逝。这真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宋〕高观国《少年游·草》: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宋〕黄庭坚《南歌子》: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宋〕辛弃疾《菩萨蛮::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宋〕欧阳修《采桑子》: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五代〕李煜《谢新恩》: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唐〕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唐〕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宋〕欧阳修《蝶恋花》: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宋〕苏轼《水调歌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宋〕苏轼《望江南》: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上联: 风雅江南烟雨。 诚邀下联妙对

师友们下联妙对请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