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作者/慧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援助武汉的医疗物资上,一些箱子上随赠的诗句,收获了很多朋友的好感。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我们这边,各地红横幅上的“硬核”防疫宣传语层出不穷,两相对比,这些诗词中饱含的审美和意境,的确让人感到一种“遗失的美好”。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可有人瞧不上日本人的诗歌鼓励,想必你今天在朋友圈也看到了,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批判。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坦白讲,对日本有天然仇视的普通网友贬损讥讽两句,或可以理解,毕竟,个人言论属于私德范畴,超超犯不上生气。


但这样一篇文章发表在《长江日报》上,《长江日报》不仅仅是一家媒体,还是武汉市委的机关报,这样一家媒体发表这么一篇评论文章,至少在我看来,几乎是一种以怨报德的做派了。


多说一句,阿多诺那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遭到如此引用和误读,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这次疫情爆发以来,日本是这次疫情中援助响应最为迅速的国家,人家捐钱又捐物,政界高层宣布“以举国之力援助中国对抗疫情”。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多个日本城市第一时间组织物资驰援中国,日本民间也出现了非常多自发组织的援助和慈善汇演等。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在大阪最热商圈道顿崛,街上挂了“武汉挺住”的道旗。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奈良春日大社每天早晚两次祈祷,举行“恶疫退散”的特别祈愿。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中国游客拍到了几名日本中学生挂着“武汉加油”的捐款箱,向路人鞠躬筹款的视频。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总而言之,面对此次疫情,日本从官方到民间,都出力不少,而这些捐赠的物资,绝大多数当然送往疫情的重灾区武汉。


作为地方官媒,你不感谢人家倒也罢了,又是搬出“抗日战争”又是搬出“14亿颗心灵碰撞”的,绕这么大一个圈子,阴阳怪气地骂人家无视中国苦难,瞎拽文乱抒情。


夸张的是,连奥斯维辛都搬出来了,真不知道这么一篇文章如果让捐款捐物的日本友人看到了,该作何感想。


依日本人的性格,大概率会感到十分惭愧抱歉吧,说不定还要给咱们鞠上一躬:“我们只是真心想帮忙,没别的意思!”


当下的武汉虽然不幸,但显然不是奥斯维辛,日本友人援助的应急物资上写上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绝没有嘲讽轻薄之意。


因为历史原因,和一直以来的“仇恨教育”,很多国人对日本人怀有天然的恨意,这比较容易理解。


中日之间有永远无法消除的战争伤疤,超超从不装外宾,我非常了解中国民间对日本人的仇恨有多深,毕竟因为写那篇“反日游行”中手持U型锁打砸同胞的“爱国青年”的文章,我可没少挨喷子们的辱骂。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很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而言,还应该明白,铭记历史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勿忘国耻下的“反日”,是为了反对侵略、杀戮和罪恶,而不是非黑即白地仇视所有日本人。


我知道有人会说,日本也不都是对中国保持友好的人——这其实是一句屁话,前面的国家就是换成中国也可以成立。


日本当然不全是好人,就像我也不认为“武汉加油”这个口号就一定是粗鄙的。


但换位思考,中国有那么多网民成天辱骂日本——你真觉得人家不知道?咱们有难了,人家街头挂的是“武汉挺住”,你别忘了,日本地震的时候,咱们这边满街写的都是些什么口号: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其实这很代表一些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非黑即白。


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是真的,是美的,就一定要证明你是错的,是假的,是丑恶的。


这就是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


非黑即白就是枉顾事实,就是逻辑混乱,差不多就是把文革斗争那一套又搬了出来。


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一个人眼里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话,那这个人要么是狂热的,要么是愚蠢的,总而言之是思维混乱的一枚蠢人。


《长江日报》这篇评论文章,真是充斥着狭隘、嫉妒、误解和没来由的自卑。


文化人狭隘起来,实在让人脸红。


写到这里,不免又想起近日来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封信: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看着这封日本学校发给家长的告知书,再联想到咱们自己这边,近日来对武汉乃至整个湖北人各种各样的歧视和排斥……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我反正觉得有点惭愧。


枉我们向来自诩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有时候犯起狭隘和歧视的毛病来,可真是令一个弹丸岛国望尘莫及。


恰好最近在看布罗茨基,他写过这么一段话: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诗歌都是最高的人类语言形式。若是不阅读或不聆听诗歌,整个社会的语言能力便注定会下降,便会使用政治家、商人和骗子的语言。换句话说,社会便会丧失其进化潜能。人们对诗歌常常发出种种抱怨,比如说诗过于难懂、晦涩、深奥等等,这些抱怨所指的并非诗歌的状态,坦白地说,它实际表明了某个社会在进化阶梯上所处的位置。


奥斯维辛之后,非黑即白才是残忍的


如果一个写作者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温暖、同情和支持都能颠倒黑白,那超超至少可以明确一点:


我看到了这位作者和贵报在文明阶梯上所处的位置。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