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黃山改名為徽州的話,你會不會支持呢?你覺得哪個名字能代表皖南文化呢?

用戶3765188326


把歷史改為現實,把現實改為歷史。

如果不把徽州改為黃山,黃山也許不是現在的樣子,徽州、歷史古城,文化源遠流長,多少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詩篇,令人矚目,可是改為黃山就不大一樣了,黃山是座名片,可以發展旅遊,但城市建設也要加快速度,經濟也要提升,但是不盡人意,就是上不去,所以 當地領導要開闊思路,敢於迎接挑戰。改地名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山東有泰山,但市區叫泰安。


善人141


如果今天的黃山市改名徽州,汪郎是支持的,但心中還是有遺憾的。

為什麼呢?因為今天的黃山市並不等同於古徽州,她只是繼承了古徽州的主體,並把原來不屬於古徽州範圍的太平區(即除去湯口鎮外的黃山區)給包括了進來。

事實上,古徽州的地理範圍已經被一分為三了,即黃山市主體(不包括除去湯口鎮外的黃山區)、績溪縣(今屬宣城)、婺源縣(今屬江西),所以即使黃山市改名徽州,恐怕績溪和婺源都無法迴歸了。

沒有了績溪、婺源的徽州還是歷史上、史書中的那個地靈人傑的徽州嗎?殘破的徽州將更會是徽州後人心中的痛!

最美徽州是那個擁有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績溪、祁門、婺源的徽州,而不是今天的黃山市、或績溪、或婺源,少了任何一縣,都是不完美的!

但改名總比不改的好!


徽州文化自成一派,是可以用來代表皖南文化的,為什麼呢?

皖南地區包括今天的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區以及池州、宣城、黃山全域,總面積達3.12萬平方千米。

皖南文化除了徽州文化外,還有吳語文化(蕪湖、宣城、馬鞍山一帶)和池州文化,但是歷史上徽州文化影響巨大。

自宣和三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得益於徽商的崛起和反哺,徽州文化達到鼎盛。

尤其是明清兩朝,徽州府無論是教育、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寧國府(今宣城市)、太平府(今蕪湖、銅陵、馬鞍山)、池州府的聲音。

即使到了今天,徽州文化依舊以現象級的存在而成為研究對象,她和敦煌文化、藏文化成為三大地方文化。

所以如果用徽州文化來代表皖南文化,那還是具有一定實力的。

【我是江東汪郎,徽州人!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我祖籍是安徽壽縣,我總覺得那些地方父母官愛折騰,一任領導一個主意,一任領導一個創意,豈知道文化是靠歷史沉澱,是靠時間鑿刻,不是街頭流行的時尚元素。僅以我為例,我小從祖父母、外祖父母叨叨中就知道,我是安徽壽縣人,從小學始填表格就如此。後來老家來人了,說改成長豐縣了,再後來,聽說又變成淮南了。再後來,我對祖籍準確稱呼都糊塗了,感覺不停在變。去年旅遊路過安徽,專門去登了壽縣古城,我去過少地方,但沒見過如此雄偉、古樸的城樓。八公山就座落不遠的地方,那些公共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以及八公山豆腐等,信手拈來,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但是,我的祖籍仍在默默梳妝中。壽縣啊,擁淮河,傍淠河,歷史上四次為都,十次設郡,,僅以清朝帝師壽縣孫家鼐一首對聯,就夠壽縣人自豪地多喝半斤。安徽要想有發展,唯有堅持徽文化,別折騰,別內耗,沉下心來做“徽駱駝,”若干年後,定會傲視華夏。


一杯濁酒慰平生


作為一個曾經隸屬於徽州地區的人,徽州改名為黃山,我們早已看淡了。改開以來,徽州人偏於保守,墨守成規,除了房地產業,多年來以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並沒有做大做強。徽州作為一個地區的地名,早已成為歷史;徽文化仍在滋潤著我們,包括績溪,旌德,淳安,石臺,婺源,等等。殷切期望黃山市人民,不戀過往,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繼往開來,重鑄輝煌。

我是徽州人,但不是黃山人。就這樣。


雞毛撣子掃天下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地方都在改名。有好的,也有不妥的。黃山就屬於不妥的。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名稱,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黃山是旅遊景點。自打改名之後,黃山市的地名就亂七八糟,令人找不著北。建議恢復徽州的古稱。


老王頭兒


黃山只是一座山而已。當時為了響應鄧小平“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徽州”展現的是一種文化內涵,像徽菜,徽派建築等等的歷史傳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消除了。所以為了發揚光大傳承“徽文化”,我以為必須恢復“徽州”的稱號。再者“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的統稱,沒有了“徽州”,安徽也不叫安徽了。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自己把“徽州”的名稱改了,然而現劃給江西省的婺源縣卻在積極的打“徽州”牌,他們也在始終如一的要求返徽。所以說我們更要重拾徽州稱號。


盤龍臥虎892


徽州,文化魅力,歷史底蘊,十分濃厚的城市,古代有之,曾經的徽商在大清的江南省的版圖上,稱得上富甲一方的代名詞,他們勤勞誠實守信,把一個無多少資源的一隅,弄得風起雲湧,當時朝代國庫中的銀兩,有一多半來自他們的納貢,一幢幢青色灰瓦漂亮的徽色建築,更顯得他們富足的象徵。不知何年馬月,響噹噹的徽州一下從中國的地圖上,易名為不倫不類的黃山。黃山,中國的名山,理應有它挺抜的英姿,尊貴的殊榮,徽州,應繼續承啟它歷史的榮耀。這樣才能對待起歷史,對得起一方水土的人民。


水平688


去年10月份今年春節兩次去黃山,感受到了徽文化。去了才知道黃山市中心在屯溪,不在黃山,黟縣,歙縣,婺源,績溪等都是古徽州。黃山只是徽州的一座名山。黃山人還是以徽州自居,徽商,徽菜,徽派建築,四大徽班進京,徽硯都是黃山人的自豪,他們總說沒有了徽州安徽怎麼解釋,有安無徽。我也認為徽文化的影響遠比黃山大,徽文化可以包括黃山,但是黃山包涵不了徽文化。應該理解黃山人改名字的訴求,也應該允許婺源返徽的要求,保持一個完整的古徽州。


列甲陳兵


我是湖北人,也許,一個安徽地域的命名與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說實話,我對安徽的印象並不深。安徽本是一個新地名,江南行省也許更有歷史。在新興的安徽地界裡,到其實留下了許多的文化寶藏。如,徽州、廬州、壽州、安慶……,還有我書法國畫用的紙,叫宣紙,原來是原產地宣城產的紙………,這些都是安徽地界里老祖宗們留下的燦爛文化。

其中,給我一個湖北人、一個對安徽不太熟悉的人,我印象最深、也有最美好印象的,其實就是徽州文化、宣城宣紙這些。

歷史需要傳承,文化需要傳承,這些東西,不斷豐富、完善是可以的,但不應該輕率的變。這一代人把它給變了,可能後人就無法找到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了,這是歷史感、責任感。現在,炎黃子孫開枝散葉,分佈到了世界各地。華人裡,新加坡、臺灣、香港、澳門都是繁體字,1954年我們大陸改成了簡體字,七、八十年代,一度還想再次簡化。辛虧被有識之士諫言阻止;地名也是一樣,如果今天這樣叫、明天要改成那樣,今後誰能說得清。

再說了,徽州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知名度很高。而你卻把它改了、放棄了,這不但是沒文化和歷史責任感的表現,而且不也是傻帽嗎?!黃山,本就是徽州地界裡一名山,名山是名山,名城是名城,毫不相擾。“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還需要你做改個地名做宣傳嗎?!如果這裡的人們希望恢復“徽州”,我認為是一種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自然樂見其成!


老蕭在武漢


早就覺得黃山不倫不類了。都這麼改的話,泰安改成泰山市,鄭州改成嵩山市,石家莊改成太行山市,焦作改成雲臺山市,杭州改叫西湖市,蘇州改成太湖市,哈爾濱改成松花江市。。。。。天哪!北京是不是也要改成燕山市?!噁心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