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孔子經歷的那些生死告別,面對命運,儒家教會我們什麼?

每當遇到生命中的重大問題和挑戰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向國學經典請教,從中獲得古人的啟發。

現在是2020年開春,新型冠狀肺炎肆虐。

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大量痛苦和死亡的威脅。

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也感同身受,這就是儒家強調的人與人的適當關係。

不論它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要一起面對這個大的挑戰。

這時心裡面想到的,不只是想了解這是怎麼回事,以及要如何面對災難,同時也要思考一下:

我們學習的儒家思想,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1 《論語》中生死告別

《論語》中與疾病相關的記載有幾處,我們可以看看孔子的態度。

在《論語》裡面,孔子有個學生叫做冉伯牛,他的德行非常好,但他生病了。

冉伯牛在《論語》裡只出現這一次,我們唸到的是:

伯牛生了重病,可能是傳染病,所以孔子去看他的時候,從窗外握著他的手,然後說:

“我們要失去這位同學了,這是命呀!這麼好的人居然患了這麼嚴重的病!”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yǒu)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篇》)

人有生老病死,這一切孔子也只能歸之於命。

對於命,只能夠設法接受,調整自己的心態;

知道人生短暫,這一生有一個價值要去實現,就是完成生命向善的要求。

孔子說顏淵“不幸短命死矣”,也是歸之於命。

顏淵過世,孔子非常傷心,他甚至說:“天喪我也!”(天喪予!)

這是老天要斷絕我的路啊!

他哭得非常傷心(子哭之慟),以至於同學們都說:

老師,您是不是哭得過度傷心了?

孔子還解釋,他確實有這麼深厚的悲傷之情。

所以,人遇到這些無可奈何的命運的時候,只有接受它,再進一步思考:

到底人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這是我們面對疾病與死亡,該有的態度。

疾病與死亡是客觀的事實,而痛苦是個人的體會。

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交往、不同的情分,所以對於別人的遭遇,我們內心的痛苦感受也不一樣。

但不要忘記:最後每一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命運。


傅佩榮:孔子經歷的那些生死告別,面對命運,儒家教會我們什麼?

2 孔子的命運觀

以孔子來說,他自己生病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反應?

有一次,他生病了,魯國的執政大夫送給他特別的藥。

孔子說了一句話,他說:“我對這個藥的藥性不瞭解,不敢輕易嘗試。”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論語·鄉黨篇》)

現在遇到流行的肺炎,到底有什麼藥可以解決呢?

這確實要靠很多科學家、醫學家的研究,我們一般人只能夠等待適當的藥品出來。

另一次,孔子生病的時候,子路來說,要請老師一起禱告。

孔子聽了之後就知道,子路是想向天上、地上的神明祈禱。

孔子聽了之後就說:“我的祈禱長期都在進行呀。”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曰:“有之。《讄(lěi)》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論語·述而篇》)

這就是儒家面對人生、面對命運的立場:

我始終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上天給我一個人性,人性是向善的,所以我這一生努力學習,分辨什麼是善,也儘量去擇善固執,這就是配合上天的要求,是最好的禱告。

孔子還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得罪天的話,能向誰去禱告呢?”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篇》)

從這裡可以看出,儒家面對生死的時候,他的理解是什麼樣的。

後來,孔子另一個學生曾參就說:

“一個人一生都要努力行仁,把仁當作自己該盡的責任,然後死而後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篇》)

因此,儒家基本上是瞭解個人的生命有它內在的價值要求,然後一生裡面就“知其不可而為之”,盡力而為。

心願能不能實現,那是上天的安排。


傅佩榮:孔子經歷的那些生死告別,面對命運,儒家教會我們什麼?

3 儒家的啟示

遇到大的命運來臨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地保護自己,同時也儘量去關懷別人。

儒家強調道德修行,講道德修行的話,不能脫離人間,要跟別人好好地互動,注意到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

像這一次這麼大的災難,我們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親情、友情、愛情。

人是有情感的,怎麼可能無情呢?

對於任何觸動我們心靈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都要好好記下來。等災難過去以後,要加倍地珍惜。

過去的不能再挽回,將來的還是在我們的手上,還是要好好地把握。

總之,儒家希望你重視德行的培育,跟別人保持適當的關係,盡其在我,設法做到問心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