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生命,导致城市用工紧张

黄奇帆:中国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生命,导致城市用工紧张

CFIC导读:

黄奇帆:中国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生命,导致城市用工紧张

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黄奇帆

8月21日,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深圳举行。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发言中表示,不能为了智慧化谈智慧城市,如果城市基本的基础设施、基本的产业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种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不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要求的基本条件来进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过智慧化把不和谐的基础条件去缓和去平衡是空中楼阁。智慧城市是现代新型城镇化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乱糟糟的基础设施。

黄奇帆说,当前,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城镇化率刚过了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劳动力处于紧张,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的农民工没有真正地市民化。农民工一般到了45岁以上,城里的企业就不招聘了。农民工有效的工龄损失一半,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让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的生命,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工龄,所以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到60%,劳动力已经紧张了。全世界一般来说是城市化力到了70%以上有一次拐点出现,劳动力开始紧张。

以下为黄奇帆演讲速记,未经本人审阅。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城市、智慧感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三重意义,一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和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乡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从而缓解城市病。二是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穿戴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件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三是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施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新型城镇化的规律,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治理体系,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离开城市基本面来谈智慧城市,既希望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布局极不合理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智慧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精气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搞智慧城市,只能照猫画虎,低水平的重复。所以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在这里讲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能为了智慧化谈智慧城市,如果这个城市基本的基础设施、基本的产业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种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在这个情况下不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要求的基本条件来进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过智慧化把不和谐的基础条件去缓和去平衡,那是空中楼阁,智慧城市是现代新型城镇化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乱糟糟的基础设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两个互动,互相辩证的一个概念。

首先,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就业岗位等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若是依托城市群、城乡之间的格局来发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发展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特征: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带区域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化力一般在70%以上;在城市群中,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协调分布,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数在1:5左右,比如一个2000万的城市,旁边可能有一个五六百万或者三四百万的城市,不能这边一两千万,那边一群三五十万的城市,城市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啮合传动都会效力减半。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布局比较合理,西部往往会出现800万、1000万的城市,旁边一群四五十万的、二三十万的,缺少两三百万、三四百万的中城市、大城市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城市群有一个定位和布局。三、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四、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城市功能互补,要在城市群层面上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城市是建设城市群中的大城市还是中城市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而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其次,是人口供给的平衡。人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

当前,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过了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劳动力处于紧张,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的农民工没有真正地市民化。

一般来说,城镇化的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有40年的工龄,农民工因为有户籍问题,一般到了45岁以上,城里的企业就不招聘他了。这样达到60岁,差十四五六,农民工的工龄里少了15年。再加上20岁到45岁打工期间,每年总有两个月到元旦以后到春节要回家,一年有两个月,六分之一就在路上,就不上班了,这六分之一加上15年,差不多三分之一不能上班了,不再招他工了,六分之一加三分之一,加起来就等于二分之一。什么意思呢?农民工有效的工龄损失一半,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让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的生命,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工龄,所以我们还没有到60%,劳动力已经紧张了。全世界一般来说是城市化力到了70%以上有一次拐点出现,劳动力开始紧张。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农民工城镇化户口问题解决,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解决1亿的农民工问题。深圳实际上人口是2000万,其中四五百万左右是户籍人口,800多万农民工,还剩下600万左右是像我们这样的每天在这里来来回回进进出口,也不叫常住户口,而是闪动的户口。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常住人口一千几百万的超级大城市,如果800万农民工,有一天全国各地都欢迎自己的农民工回来,甚至突然少掉500万农民工,这个城市就不是国家超级大城市了,就是国家一般的大城市了,因为人口500万到1000万了。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说深圳要抢农民工,对农民工大量几十年就业,城市善待他本来也该落户;从深圳长期战略发展,作为国家一千万以上的超级大城市,稳定的发展,都应该优先地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智慧化城市怎么智慧,都缺少战斗力的。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增长,很重要一点就是管理资源,比如城市建城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一平方米,每一万人一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到5亿平方米是大体合理的。又比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两三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商铺商店百货店,每两万元的GDP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写字楼,不是计划经济,这是讲经济效益。如果只有两万元的增加值,去配了好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写字楼空旷,如果一个城市一共就只有30亿的商业零售额,如果去配了许多的商铺,最后也是赔本。所以这种配置都要按照市场需求、供求大体平衡,否则大手大脚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但是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又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极高。

到深圳还要为深圳说话,当年深圳两万人的渔村,小平同志批准,形成一个2000平方公里的地方,现在深圳2000万人口了,GDP也2万亿了,还是2000平方公里是不够的,这2000公里扣掉绿化,扣掉道路,真正可以搞建筑的一千平方公里不到,只有800、900平方公里,所以深圳土地紧、房价高,跟资源配置有关,在我的感觉里,怎么样再增加1000多、2000多平方公里,真是资源优化配置。所以,我说个观点,公共设施各方面要平衡,否则智慧城市再智慧,巧夫难为无米之炊。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是空中楼阁,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供给基础设施平衡。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每平方公里八公里的长度,这不是我们国家主观规定,全世界城市都有这个规范,一个标配。再比如一个城市人每天要综合用水0.3吨,就是300公斤,用了水总会变污水,产生0.25吨的污水,每个人平均也会有一公斤垃圾,这样在一千万人的城市必须有一个一千吨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千万人要一万吨的垃圾处理系统。所以整个来说,基础设施和城市也是要有基本的比例平衡的。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产业集聚、人口才能集聚,政府才会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特别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一百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的需要就业。二是结构平衡,城市一二三产业之间要驳斥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有这样智慧城市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ABC,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就是要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结构平衡理念规范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复杂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力与活力。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也有五个观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推动失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70多亿人打破地域,实现人与人跨接互联,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首先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其次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再次是让物与人能够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说明;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化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职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与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建设只能自下而上,各个领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少成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各条线都可以分别地来推。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规模大方案,不做细工的现象。一套套说得云山雾罩,最后不见成效。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一定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加,比如物流领域,我们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万亿,占GDP1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比,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里面如果有2.5万亿是给企业,供方和需方,由实体企业分享,剩下1.5万亿搞智慧物流、智慧产业、金融业等各种服务业分享,这种事情就会好得多。

再比如停车问题,目前全国缺少2亿个停车位,但是现有停车位全国又有8000万停车位控制力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厂控制力降到10%,每个车位每年,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就会有六七百亿的收益。

所以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无利不起早,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领域看着效益,然后去建设,不能够烧钱,A轮B轮C轮统统烧钱,最后让股民投资者寒心,让社会各种资源配置出现浪费。这方面还是要重视,通过市场化导向,让企业来干,让有效益的系统发展起来,这样的话才会真正地使智慧城市建设避免仅靠政府力量强推,缺乏智慧烧钱低效,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记者: 21财经APP 辛继召

黄奇帆:一旦踏入金融行业 加班加点将成你的工作常态

黄奇帆:中国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生命,导致城市用工紧张

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

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出席“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毕业典礼”并演讲。

他表示金融本质上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需要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用劳动去赢得客户,用调查分析去规避风险,都必须沉心静气下真功夫、苦功夫。

他对在场的毕业生说,一旦踏入金融行业,加班加点将成为你的工作常态。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6小时,遇到特殊岗位、重大项目,基本上是“5+2”“白+黑”。

黄奇帆:老师们、同学们,受王江、张春同志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站在这个讲台上,看到同学们青春的面庞、清澈的眼眸,一股蓬勃朝气扑面而来,让人倍感欣慰,又心生感慨。在你们即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之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融的体悟和感受,希望能对大家的职业生涯有所助益。

同学们的专业都是金融学,我首先和大家分享一段28年前小平同志关于金融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应该成为每个金融从业者的“座右铭”,永记于心,终生回味。记得1991年2月18日,大年初四,小平同志到浦东视察。在听取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同志汇报时,老人家讲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这个要好多年以后,但是现在就要做起。”当时,我有幸在现场聆听,受到极大震撼。

小平同志这段精辟论述,以一名世纪伟人的思想伟力与远见卓识,道出了四层含义:一是说明了金融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指出了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法,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要抓好金融这个关键环节;三是提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未来的方向,中国人民币最终要走向自由兑换,深刻指出了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是货币自由兑换;四是指出上海应该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希望上海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作出贡献。这段话,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的金融战略,指明了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意义极为深远,犹如一粒思想的种子,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后来我学习金融知识、处理金融事务的思想指引和动力源泉。

按照小平同志的理论,中国的金融在世界真正有地位,就是中国的人民币能在世界上自由兑换的时候,这是金融强国实现的标志。大家要知道,1990年、1991年中国的货币根本连贸易项下都没有自由兑换,一切都是管制的。在那个时刻,小平老人家能够非常深邃地、高瞻远瞩地讲了今后货币要自由兑换,是多么的有睿智、有气魄!小平说了这个话以后五年,到1996年中国人民币在贸易项下实现了自由兑换。

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多年,中国人民币逐渐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的交易量越来越大,结算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国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也有一些国家把我们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2015年,人民币加入了SDR。再过二三十年,当有一天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也能够自由兑换的时候,当有一天人民币不仅成为贸易清算、结算货币,而且成为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货币,成为各个国家的储备货币,成为世界各国货币中的一种锚货币的时候,小平老人家的目标就实现了。老人家说,这件事要很长时间,我相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50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这个货币目标一定能实现。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但金融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变,国家对金融的高度重视始终未变。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明确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的四条重要原则,即: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特别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习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应当牢记于心、始终遵循。

对金融的重要性,同学们都很熟悉,学了多年金融,想必也会有这样的感触:金融产品种类繁多,操作手法眼花缭乱,似乎让人摸不透。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有这样的困惑不难理解。不过,我们看问题、想事情,要善于抓住本质、化繁为简,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说到金融的本质,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金融归根到底是中介服务,不管什么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只有从这个原点出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比如银行,一头揽储、一头放贷,赚取的是利差,分散的是风险,充当的是桥梁。再如保险,人在健康、安全时购买,遇到意外时救急,实际是构筑了一种财务平衡,保险公司则运用保险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又如证券,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广大股民购买股票博取收益,即使自负盈亏、没有刚性兑付,也是为资金供需双方搭建通道。

第二句话,信用、杠杆、风险。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机构本身要有信用,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企业也要有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信用是杠杆的基础,一旦有信用,就有透支,透支就是杠杆。银行存贷比、期货交易、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等,都是一种杠杆比。一切金融创新的本质都是放大杠杆比,但杠杆比过高就会产生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而防范金融风险、解决金融危机就要“去杠杆”。信用、杠杆、风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信用高的风险就低,杠杆比一般也不会太高;杠杆比高的信用就低,风险也会相应较高。金融的精髓就是把握好三者的“度”,设计一个信用可靠、风险较小、不容易坏账的杠杆比。

第三句话,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所有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母体”,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只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就会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异化为自弹自唱、空中楼阁,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讲这三句话,是希望同学们对金融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家即将步入职场,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进入金融行业,对未来都充满期待,有着很多美好的憧憬。现在,社会上对金融业的说法也很多,观点各不相同。有人认为金融业薪酬高,人人都能赚大钱,是发财致富的捷径;有人认为金融业“高大上”,穿名牌西装,住豪华酒店,往来“上流”社会;有人认为金融业工作清闲,喝喝酒、聊聊天,觥筹交错之间就能谈成大单,沉醉于岁月静好、月白风情;有人认为金融业是垄断行业,是市场中的“甲方”,上海话就是面孔朝南的一方,人人都围着你转;有人认为金融充满幕后操作,把金融业神秘化;更有人因为近年来金融业丑闻不少,认为搞金融的都是吸血鬼,把金融业妖魔化。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都是假象,都是虚幻的错觉、浮华的误解。

金融本质上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既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妖魔鬼怪,更没有那么神秘。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需要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用劳动去赢得客户,用调查分析去规避风险,都必须沉心静气下真功夫、苦功夫。一旦踏入金融行业,加班加点将成为你的工作常态。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6小时,遇到特殊岗位、重大项目,基本上是“5+2”“白+黑”。一旦踏入金融行业,你会经常“为钱发愁”。如果在商业银行工作,你要四处求人拉存款,绞尽脑汁寻找优质放贷对象,稍有疏忽就可能坏账;如果在投行工作,你会像项目承包商一样,全国各地找项目,求人给你IPO,要找法务财务梳理包装,要找分析师咨询,要找投资人询价,要找证监会审批,要组织路演,经常是多方求人、多头碰壁、四处受气。即便是进入企业财务部,也丝毫谈不上轻松,会经常为企业现金流而操心。一旦踏入金融行业,你还要与残酷竞争为伴。金融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考核压力,为了工资奖金,为了职务晋升,你可能尽心尽力,心疲力竭,但业绩平平,甚至掉队;你可能面临职场竞争,可能遭遇明枪暗箭,必须学会坚强。

金融业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面对各种或明或暗的陷阱,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甚至是危机。在商业银行,你可能遭遇呆账、坏账,让自己所有努力化为乌有;在保险公司,你可能遇到骗保而影响业绩;在证券公司,一次操作失误,就可能让个人甚至公司陷入资金周转困难;在投行,市场波动和潜在风险,可能让你血本无归;在一些网络金融企业,甚至可能因为单位的业务规程就是一个庞氏骗局,你作为具体工作人员,不识庐山真面目,愈是努力按主管要求办事,愈是把你拖入犯罪的深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每一个即将踏入金融行业的新兵,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看到光明,在风险中发现机遇,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之中:

希望同学们守住本心、不忘初心。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金融人的重大使命,坚守学习金融、投身金融的初心,坚守献身事业、回报社会的理想,为金融改革发展铺路架桥,为祖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希望同学们沉心静气、脚踏实地。保持良好心态,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具体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学习业务、积累知识,在破解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本领、沉淀经验,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扎实走好职业生涯每一步。

希望同学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负责的每一个项目做得周到细致,把手头的每一项任务干得出效出彩,以实干创造实绩,以实绩证明实力,一步一步赢得业内的口碑和事业的辉煌。

希望同学们警惕风险、坚持原则。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坚守底线,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有所不为,始终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维护好客户利益,保护好自身安全,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时光、挥洒青春才情、追逐青春梦想,今后回首往事时,可以骄傲地说,我把青春献给了最热爱的金融事业,实现了人生的升华与超越,不负交大的培养,不负青春的韶华!

最后,祝大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前程似锦、圆梦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