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以創新為魂 高質量打造中關村科學城

海淀:以創新為魂 高質量打造中關村科學城

西山是脊樑,長河做襟帶。海淀,曾經的一片淺湖水澱,在1949年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

而在1952年,北京市海淀區的土地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原來的北京第十三區正式定名海淀區,另一件是北京大學遷入今天的校址。

之後一年,海淀區被確立為北京的科教文化區、學院區。1988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中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海淀成立。200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揭開了中關村發展的新篇章。2011年《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發佈,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面提速。

在海淀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

敢為人先,先行先試。一代代海淀人和海淀管理者們接力點燃創新創業的火種,成為讓海淀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創新基因,始終保持“雙螺旋”式上升。創新已經成為海淀的底色。

海淀:以创新为魂 高质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

創新始於此 科教資源密集

1952年,北京大學由北沙灘整體搬遷至燕京大學校園。

同樣在1952年,按照北京市發展規劃,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今海淀學院路地區)建設“學院區”,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學府,“八大學院”之名就此產生。這八所大學今天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如今,海淀區境內共有41所高校,其中北京8所985高校全部在海淀區。高校,成為海淀區的一張“金名片”。再加上中科院等院所100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佔全國的 1/8;截至2018年4月,工作或生活在海淀區的兩院院士有 605 人,佔全國兩院院士的36.27%……海淀已成為中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

以中科院為代表的重大科研、教育基礎設施在海淀落子,為這裡打下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基因。創新的星星之火也由此點燃。

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12月23日,在美國硅谷傳奇的鼓舞下,在被懷疑和嘲笑中,熱血澎湃的中科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中關村一個倉庫的一角創辦了國內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陳春先點燃了科技人員“下海”的火種,由此而帶來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由此而生。這也拉開了海淀中關村創新創業大潮的序幕。這股創新創業潮至今已經整整持續了41年,而且一浪高過一浪……

中關村科技企業創辦之初,在社會上對這一新生事物爭議不斷、國家政策不明的情況下,當時的海淀區委、區政府頂住巨大壓力,採取一事一議、不做會議記錄等形式,支持早期中關村科技企業的發展,精心呵護著科技人員自發形成的創新火種。

在科技企業高速發展卻受到地域限制無處落腳之時,海淀區委、區政府又毅然決然騰退搬遷,讓出黃金位置建設中關村西區,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41年的探索,41年的創新。昨天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點燃的創新創業星星之火,蔓延到今天的中關村科學城。

2018年,海淀全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達329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30倍。這裡平均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獨角獸企業達40家,僅次於美國硅谷地區。

截至2019年6月,海淀區存量上市企業共計906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34家,境外上市公司7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52家,佔北京市的42%,佔全國的5.6%。

海淀誕生了中國科技創新史上多個第一,始終佔據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源頭的領先地位。

海淀:以创新为魂 高质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

創新盛於此 打造雙創“生態雨林”

2013年,海淀圖書城進行全面轉型升級改造。

2014年,這條只有220米長的步行街——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式開街,並迅速成為我國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從書香到咖啡香,從海淀圖書城到中關村創業大街,從手裡一本書,到手中一杯咖啡,不變的是求知求索欲,變的是想法和未來。

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5年來,累計孵化3451家創業團隊,其中外籍和海歸團隊409家;累計獲得融資團隊1181家,總融資731億元,融資比例34.2%;對接合作領軍企業130家;合作法律、知識產權、財稅等專業服務機構100多家以及各類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銀行等超過2000家;打造了具有國際範、年輕化、開放的創新空間,擁有20-300人的活動場地25個,創新團隊辦公室50個,孵化工位1000個。

“中關村創業大街從創新創業要素集聚1.0時代,到形成創新創業生態2.0時代,如今邁入形成全球產業創新生態3.0時代。”中關村創業大街總經理聶麗霞表示,中關村創業大街3.0全球產業創新生態是融合了創業團隊、領軍企業、孵化機構、專業服務機構、投資機構、國際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相互聯繫、相互合作的生態。

中關村創業大街僅僅是海淀打造創新創業生態雨林的一個縮影。

2018年年初,海淀區委、區政府提出“創新合夥人”概念,充分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組織優勢,把政府掌握的、能影響和撬動的創新資源整合起來,構建以創新合夥人為支撐的創新生態雨林,為科技成果產生、轉化、產業化提供全鏈條的創新資源供給和配置服務。

對於初創企業,海淀區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創業會客廳”,除了提供工商登記、變更和註銷、政策諮詢與申報等政府服務外,還增加了知識產權、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技術諮詢、技術孵化、推廣營銷等板塊的近百項第三方服務。

對於需要上市的企業,2018年海淀區發佈了《北京市海淀區關於支持企業上市的若干措施》,建立“培育一批、輔導一批、送審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體系,通過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提供精準服務,積極搭建多方平臺,構建起體系完備、全面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如何助力企業發展壯大?海淀建立了以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為主體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如早在2010年12月,就成立了國有控股、市場化運作的股份制企業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集債權、股權、資管、輔助四大金融服務平臺於一體。今年,全國首個小微企業續貸中心落戶海淀,通過組織銀行保險機構派駐人員在統一場所集中辦公,為小微企業現場提供續貸受理審批及其他投融資服務,通過改造流程,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續貸難的問題。

如今,海淀的雙創服務已延伸到“概念驗證”階段。去年10月,海淀區發佈了“概念驗證支持計劃”,首批支持高校院所設立5家概念驗證中心,每年徵集支持20個項目,邀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等組建概念驗證項目專家顧問團隊為入選項目提供輔導。對通過概念驗證並進行落地轉化的項目,納入海淀區孵化培育體系,在投資、落地空間和人才落戶、公租房等方面提供綜合支持。

概念驗證是彌補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研發成果與市場化產業化成果之間空白的關鍵環節,助力創新主體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海淀:以创新为魂 高质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

產業聚於此 高精尖產業穩步增長

2019年10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OCP Regional Summit 2019大會上,百度與浪潮聯合發佈了全球首款基於OCP OAI標準(開放加速器基礎設施)和液冷的AI計算新品X-MAN 4.0。由百度主導的OAI標準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AI新硬件技術全球範圍內的創新與進步。這代表了百度將自身在AI領域的最佳實踐共享至國際AI社區的初心。

同樣在10月,曠視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算法平臺Brain++,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榮獲“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算法從研發到部署是一套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業界普遍把深度學習框架作為算法開發工具,但是學習和使用成本高,難以規模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2014年我們開始研發Brain++,它是一套端到端的AI算法平臺,目標是讓研發人員獲得從數據到算法產業化的一攬子技術能力。” 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在當天的大會上表示。

10月29日,地平線宣佈推出新一代AIoT智能應用加速引擎——旭日二代邊緣AI芯片及一站式全場景芯片解決方案。算力利用率超過90%,可對多類目標進行實施檢測和精準識別。

地平線聯合創始人、技術副總裁黃暢表示:“地平線對重要應用場景中的關鍵算法發展趨勢進行預判,前瞻性地將其計算特點融入到芯片架構的設計當中。因此,與其他典型的AI芯片相比,地平線的AI芯片隨著算法的演進趨勢,始終能夠保持相當高的有效利用率,從而讓客戶真正地受益於算法創新帶來的優勢。”

與此同時,海淀園企業立足國家重大活動和項目應用,加快產品推廣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如利亞德持續推動研發創新和應用場景落地,其LED顯示屏技術助力70週年國慶大典活動,為觀眾打造視覺盛宴;科興生物為數萬名國慶大典受閱人員和保障人員提供甲肝滅活疫苗和流感疫苗。

高精尖企業已經成為海淀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海淀園擁有高精尖企業1537家(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市高精尖企業名錄》確定,佔海淀園企業總數的42.2%,這些高精尖企業呈現出收入平穩、創新活躍、引領力足的發展特點。其中,高精尖企業的研發經費、專利申請、專利授權等主要創新指標占海淀園的比重近七成,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海淀園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的近3倍。

從企業經營情況來看,高精尖企業收入穩步增長。2019年1-8月,海淀園高精尖企業實現總收入3713.72億元,同比增長6.2%,佔海淀園總收入的25.0%。從技術領域來看,電子信息是推動高精尖領域收入增長的主力,實現收入3363.55億元,佔海淀園高精尖企業總收入的90.6%。

海淀園企業和產業聯盟創制的國際標準在中關村首屈一指。近日,中關村管委會組織發佈了《中關村標準化白皮書(2019)》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關村示範區內企業和產業聯盟創制的國際標準(含國外先進標準)累計達到380項,較2017年年底增長15%。海淀園企業和產業聯盟創制國際標準數量達到332項,佔中關村示範區國際標準總量的87.4%。截至2018年年底,中關村示範區內企業和產業聯盟共發佈5415項國家標準。海淀園企業和產業聯盟創制國家標準數量最多達到2601項,佔示範區國家標準總量的48.03%。

海淀:以创新为魂 高质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

未來興於此 高質量發展中關村科學城

2011年,《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發佈,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面提速。2017年,北京出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關村科學城將被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

打開中關村科學城規劃圖,“一軸、一廊、一帶、一極、四組團、多節點”的空間結構在海淀全域鋪開。“一軸”縱貫南北,指中關村大街高端創新功能集聚發展軸;“一廊”橫穿東西,指北清路前沿科技創新走廊;“一帶”與“一軸”平行,將以“三山五園”等為基礎打造綠色生態與歷史文化發展帶。

海淀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中關村科學城南部,有“中知學”原始創新發展極,將充分利用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上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功能溢出,形成前沿技術集聚。而散佈海淀全域,還有永豐、翠湖、生命科學園、上地軟件園功能組團,清河、西三旗、四季青、北下關、玉淵潭等節點,軟件信息服務業、醫藥健康產業、新材料、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星羅棋佈,如今總數已突破1萬家,約佔全國的1/5。

在中關村科學城,高精尖產業研發機構和平臺比比皆是。

四通橋西南角,一個臨街的小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剛剛進駐不久,這是北京首個人工智能新型研發平臺。人工智能領域的尖端人才齊聚這裡,將在人工智能數據基礎、知識學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信息檢索與挖掘、智能架構與芯片五大方向共同發力,打造全國頂尖的人工智能“智庫”。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人工智能,中關村科學城在電子信息、軌道交通、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不斷提升自主創新,突破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初步構建了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此外,中關村科學城也協助科研機構或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區域的產業鏈深度影響力和高端價值掌控力。比如,中科院理化所研發首臺萬瓦級氫氦低溫製冷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並順利產業化;百分點集團自主研發BD-OS大數據操作系統,與華為、阿里等企業產品通過國家大數據系統標準測試。

“創新發展十六條”“人工智能十五條”“智能網聯汽車十五條”……中關村科學城還出臺了一攬子政策和“組合拳”。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關村科學城是全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源頭和戰略高地。數據顯示,海淀區聚集了全國近20%的人工智能企業,也是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海淀區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率先起跑,在主要細分領域已經擁有了一批代表性企業,並開始著手建設中關村自動駕駛示範區,建成了全國首個封閉測試場地。這些新政的出臺,為的就是全面升級中關村科學城的創新生態雨林,繼續夯實中關村科學城的基礎前沿研究能力、前沿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建設和創新要素供給。

如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關村科學城已經拓展至海淀區全域及昌平部分區域,這座城已經不僅僅是一座科技之城,還是一座高品質生活之城,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人們,可以感受5G社區、自動駕駛汽車、“城市大腦”等帶來的便利……

至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與功能定位相適應,人文、生態、科技融合發展的創新型城市形態。

至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學城,在更高標準上推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令人嚮往的科學智慧之城、創新引領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態優美之城、和諧宜居之城,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關村科學城藍圖已繪就,未來更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