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师讲《孟子》上课实录


董老师讲《孟子》上课实录 | 知言养气,润心化性

同学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题目是:知言养气,润心化性——《孟子》与现代人生

我首先谈谈这个题目的背景。

第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加大。这说明国的社会在发展,因为竞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个新的问题:现代人如何把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第二,人们对知识、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了。

在当代中国,最大的焦点就是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年轻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在知识、技术方面有所提高,以便在未来社会中站得住脚,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理想一点也不坏,这也是我们在21世纪中向现代化迈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知识吗?知识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吗?我们如何对知识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第三,中国青少年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活信念。

人是要靠信仰生活的,信仰不是坏事,问题是你信仰什么、怎样信仰。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有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宗教信仰。

星期天去教堂听听圣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沉重的精神负担,乃至感情纠葛,在教堂那种安静的环境里,一切的不愉快好像都被一种心灵的动力洗刷干净了。这能不能搬到我们中国来呢?很难搬。

原因在于,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政权和宗教历来是分开的,政教合一在中国历史上很罕见。过去可能在中国局部地区,政教是合一的,但是中国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政教是分离的,即使在佛教盛行时期,佛教和政权也是分离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提倡用某种宗教作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信仰,来调节我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来协调和整理我们的理性活动,这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信念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不一定采取大家都通行的办法。

我们要多学一点、多读一点我们中国的以及全人类的文化结晶——文化经典。

通过文化经典的阅读,形成健康的生活信念。古人讲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很痛苦的事情,怎么去解决,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

“民”本思想

孟子讲实行“仁政”,要走两个阶段。

第一步就是“小康”。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都能穿暖衣服,此之谓“康”。

第二步是“大同”。经过几千年以后,我们又把古代儒家的思想继承过来,加上了新的内容。

现在我就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孟子》这部中国的文化经典入手,联系现实, 与各位同学交流一下意见,作一些探讨。

《孟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我们首先得了解孟子这个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第四代弟子,他是战国中期山东邹县人。孟子也跟孔子一样,到中原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有些王对他不错,但是他的理论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孟子后来回到故乡,写了对话体的《孟子》七篇。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我用白话文来给大家讲一讲《孟子》。当时战国七雄都想一统天下,王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王天下。孟子主张以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 “王”道。

他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很有意思。

齐宣王问: “要有怎样的道德就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就直接说,王想统一国家,最好用道义,使百姓生活安定,这是最稳妥、最可靠的方法。

接下来,孟子就讲道理给王听,他说:“王你信不信这样的事:有一个人,他的胳膊一举,能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但是他说,我连一根羽毛都举不起来。”

王当然说不信。孟子的意思是,王对牛尚且有不忍之心,那么对于百姓就更应该有仁慈之心。如果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那是王不施恩的缘故。

于是孟子提出了推广爱心的哲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首先是家庭中的亲情、爱,然后是不限于小的家庭,而把这种爱和亲情推广出去,推广到天下。光是推广爱心, 这样够了吗?不够。

孟子告诫王,动员军队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想通过这样的做法来统一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后果更严重。但是如果王施行仁政,结果就不一样了。齐宣王就请教孟子。

孟子又讲了,社会上有一种人,他没有固定不变的财产,但是有恒心的,就是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这种人只有“士”,就是读书人。

但是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就很难安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干得出来。因此,王如果要统一天下,必须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足以赡养父母、抚养妻儿。当时的百姓,主要就是农民。

孟子就讲:“你分给每家农民五亩地造房子,四周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有丝绵袄穿了。还可以饲养家畜。分给每家百亩的土地,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得饱饱的,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上肉了。”这样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开办启蒙学校,让少年儿童都读书。

孟子说,王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天下归服完全不成问题,所谓“仁者无敌”。这样,儒家的“仁政”学说就出来了,很完整,发展了孔子的观点。那么齐宣王会不会照他说的这样去做呢?不会的。他觉得孟子这个人太迂腐,在他看来读书人都太迂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观点就叫“民本主义”。“民”是最重要的,“社稷”,就是国家,是第二位的,第三位才是“君”。哎呀,这个名言一出来,我们历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都不太满意。

明代的朱元璋就曾对他的亲信讲,给我把《孟子》书里这些话全铲掉。他认为,民贵君轻那还了得,真正是大逆不道。但是孟子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文思想里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

孟子讲实行“仁政”,要走两个阶段。

第一步就是“小康”。

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都能穿 暖衣服,此之谓“康”。

第二步是“大同”。

经过几千年以后,我们又把古代儒家的思想继承过来,加上了新的内容。

不过,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我们近代、现代所讲的民主思想有所不同,区别就在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要靠王的恩赐。王爱老百姓,分给老百姓田地,减轻赋役,等等。这种“仁政”要靠王自己觉悟,认识到施行仁政的意义,而不是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推行的民主政治。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哪怕是民本思想,也包含着一种恩赐的观点。这是历史造成的。

“诚”的境界

孟子讲,人道要向天道学习,追求“诚”,“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后人再发挥,就说人要讲究诚信,讲理论实际的统一,讲言论与行动的一致,讲表里合一,讲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奋斗。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与孟子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呢?我要作一些论述。

《周易》提得很清楚,君子归根到底要学两门学问。

一门是“天文”。

就是用观察来了解天道的运行。在古代,天文是很特殊的学问。如果不了解天道的运行、时序的变化,不掌握春夏秋冬的变迁规律等等,农业生产就搞不好。

另一门是“人文”。

就是学习社会的道理、社会制度和观念以及人自身的道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既要把自然科学学好,又要把人文社会科学学好。

古代原创性的文化之一的道家,像老子、庄子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人道要向天道学,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说得很清楚,天道运行是“自然而然”。天道既然是自然,人道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所以要“无为”,就是不要用很多人为的东西强制地把人生紧紧束缚住。你看,太阳普照大地,人们都讲太阳把光明给了我们。

但是老子不这样讲,他说,太阳普照大地,把光和热给大家,它应该如此,这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那么国家的统治管理者也应该为人们服务,“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也是自然而然。应该这样才对。老子讲“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超越自然允许的范围,成天搞那些繁琐的 东西,使老百姓骚扰不堪。

儒家又是什么观点呢?儒家认为天道高高在上,天道是人道的放大。你只有了解人性,才能了解天性是什么。

比如孟子讲: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这是与道家不同的。但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最后都是希望把天性与人性统一起来。能不能用一个名词,或者一个范畴,把上面所讲的都联系起来呢?

这个名词,孟子找到了,就是“诚心诚意”的“诚”。在孟子之前,战国中期孟子的老师子思在《中庸》里就讲: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你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到什么时间就有什么样的气候变化,周而复始地按规律运行着。有没有哪一天停止了呢?

正像英国诗人雪莱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天迟早会来的。这就是“诚”,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永不停息地在运行,而且这种运行不需要任何虚伪的外衣,表里是合一的。

那么人道呢?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讲,人道要向天道学习,追求“诚”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后人再发挥,就说人要讲究诚信,讲理论实际的统一,讲言论与行动的一致,讲表里合一,讲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奋斗。

《孟子》书里没有“境界”这个词,但是书里有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它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德境界。

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在最困难的时期,马先生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个“浩然之气”就是境界。这个境界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个就是“夜气”,就是夜间的气。

夜深人静,人经过休息,排除了日间的烦恼,神志非常清醒,心气非常平和,能够用理智判断分析一切。所以孟子就把这种心境称为“夜气”。

白日之气不行,太浮躁,诸事纷扰,人安静不下来,非常容易冲动,心理不平衡,甚至使人四肢麻木、浮华虚伪,甚至使人心灰意懒。

孟子讲“夜气存而勿失”,就是说要把夜气保存起来,不要让它失去。这是他自己的经历,就是要在平和的心境中,而不要在浮躁的时候去处理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一切。这是人生很重要的经验,在座的各位可以借鉴。

第二个是从精神意义上讲的,就是“正气”。

孟子解释“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是用正义培养起来的,把许多道德集中起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没有力量可以克服它,它是最强大的,而且充满上下四方,无处不在。

“浩然之气”的第三个意思是“大勇之气”,就是指真正的勇敢。

孟子讲,古代有一个人北宫黝,他培养勇气,他的皮肤被矛刺,眼睛被扎破了,再痛也不为所动。而且这位北宫黝先生不畏强权,国君骂他也一定回击。孟子还举了一个人,叫孟施舍,他培养勇气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孟施舍也很勇敢,他面对不可战胜的敌人,仍然保持冷静的精神状态。这样讲,在北宫黝和孟施舍身上一定体现了“浩然之气”吗?孟子讲“非也”。这都是匹夫之勇,是意气用事,和我所讲的“浩然之气”还比不上。真正的勇敢应该建立在正义信念的基础上。

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有标准。孟子讲“反身而诚”,这种 “诚”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勇敢。“诚”的境界有没有具体化呢?有的,就是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同学们,当你在人生道路上因为遇到一些挫折、不如意而感到失望的时候,我想孟子的这种思想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很好的精神境界的范本。

这种精神境界是理性的,而且它有美感,是把知识、理性、信仰集于一身的一种精神境界。

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两千年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多少体验到了这种境界、乐趣,我们说《孟子》这部书和我们当代人生还是有联系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去运用。

尽心“正命”

正确地对待命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心里要想得很清楚,有明确的目标、信念,有很高的自觉性。把自觉性提得很高的,在中国古代,孟子是第一个。

我接下来讲的第三个问题,与我们也直接相关的,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古人怎样认识、排遣不如意的事情呢?

他们称之为“命定”,所谓“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很多事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因此我遭遇多少困难、多少痛苦,都是命中的安排。《孟子》书里对此没有直接的反映,但是也谈到“正命”,就是把命摆正,正确地认识命运的左右。东汉哲学家王充,不断观察东汉社会,发现当时做官的没有几个好的,德行都不行。什么原因呢?

王充就讲了,一个是“命定”,命中注定;另一个是“偶遇”,遇到有人提拔他,他就升迁了。孟子在他之前,但不是这样讲的,他主张要正确地认识命运的左右。就是“正命”。

孟子举例子:虽然死生由命,你也不要站在一堵危墙下,等着那墙倒下来把自己砸死;明知犯法是要被判刑的,还要去犯法,那就叫“不知命”。实际上,这是对命运持否定态度的。

正确地对待命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心里要想得很清楚,有明确的目标、信念,有很高的自觉性。把自觉性提得很高的,在中国古代,孟子是第一个。

董老师讲《孟子》上课实录 | 知言养气,润心化性

怎样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呢?

第一,孟子提到,首先你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是人性”是一个大的讨论话题。

孟子的回答是: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不大,就是那么一点点,就是人有理性,而其他动物没有理性。

理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孟子明确回答,有四种:

第一种是“恻隐之心”。

孟子举例子,通俗易懂,说有一个小孩子正在快跑,就要掉到井里去了,生命就要发生危险了。作为人,天生就有人性,就一定赶紧上去把小孩子救下来。阿猫阿狗有没有这种“恻隐之心”呢?没有。

第二种是“羞恶之心”。

就是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是有羞耻心。

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和他的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人,先天地决定他不是好人呢?

学生说:“老师,有。”

王阳明说:“那你举个例子。”

学生说:“小偷。”

王阳明当时没有说话,没有表示否定。刚好书院抓了一个小偷,王阳明把学生叫过来,并对小偷说:“把你的衣服脱了。”

小偷说:“不脱!不脱!”

王阳明说:“你看,他不脱,体现他有羞恶之心。他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为一个好人。”

问学生同意不同意,学生连声说:“同意,我同意老师的看法。”

这个故事很好,很体现人性。

第三种是 “辞让之心”。就是要懂得退让、恭敬。

还有一种是 “是非之心”。

人慢慢长大以后,要懂得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这“四心”,孟子认为是四个起点: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把这“四心”作为四个开端,然后充分地发挥出来,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充实,就能充分体现人性之所在,就能养成四种道德——仁、义、理、智,达到人性的完满。

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所说的“人性论”,历史上叫做“性善论”,讲得是很有道理的。他鼓励人向上追求,不要沉迷下去。

若干年前,一些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把“人性”变成一个很不好的词,一谈人性,就要谈阶级性,人性变成一个很空洞的阶级概念,好像所有资产阶级的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无产阶级的人性也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是很不同的。我觉得我们现代人,第一要做有人性的人,第二要做有宏大志愿的人。

前面讲的“四心”只是一个基础,还要把这四种本能、四种品质都发挥出来。

孟子给它一个词,叫“尽心”,就是把人性善良的方面尽量发挥出来。《孟子》书里专门有一篇就叫做《尽心》。这发挥还不一般,是要经历生活的种种痛苦、磨难,而且磨难越深刻越好,越能 把人性善良的方面发挥出来。

所以孟子有这样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命运对你一次又一次考验,你不断地遭受失败,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你的内心因此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你从此更加成熟。

董老师讲《孟子》上课实录 | 知言养气,润心化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