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長子豪格為何沒能即位?

核宇


這個問題提得有點奇怪,按此邏輯可能還要問: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為何沒能繼位,而是第八子皇太極繼位;順治帝皇次子福全為何沒能繼位,而是由皇三子玄燁繼位;康熙帝皇長子胤禔為何沒能繼位,而是由皇四子胤禛繼位等等。這裡面有一個觀點問題需要澄清,雖然古代封建王朝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願則,但並不意味著每一位皇位繼承人都能完全符合這個要求,而且這個嫡長繼承製實際上存在諸多弊端,而滿族建立的清王朝並沒有沿用嫡長繼承製的原則,而是擇賢而立,不得不說,這是清朝相比前朝進步的表現之一。

再來說說皇太極的繼承人問題,眾所周知,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在盛京登基即位,將國號由金改為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州。皇太極是清初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重用漢臣,效仿明朝制度,設立國家機構,儼然與明王朝分庭抗禮。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死前並未指定繼承人,因而一場皇位爭奪大戰由此開始。

按之前女真舊俗,汗王之位應由眾人推舉賢能之人擔任,那麼當時有資格競爭皇位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肅親王豪格。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當時已經61歲高齡,對皇位之爭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子,血緣關係的疏遠導致他並不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睿親王多爾袞年富力強,功勳卓著,他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背後有兄長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弟弟豫郡王多鐸的支持,獲得了八旗中的正白、鑲白兩旗支持。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背後有正黃、鑲黃兩旗支持,還有一批忠於皇太極的臣子擁戴。兩人都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在皇太極駕崩五天之後的八月十四日,在禮親王代善的主持下,召集眾人在崇政殿舉行會議,決定皇位歸屬問題。

會議一開始便進入白熱化狀態,兩黃旗的大臣在大清門前請願,要求擁立肅親王豪格為皇位繼承人,領頭人鰲拜和索尼甚至帶劍入宮,向諸王公大臣請命:“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大怒,斥責他們不懂規矩,即刻退下。這時,大家都看著禮親王代善,代善提出由豪格來繼承皇位,說他是“先帝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聽後十分得意,自以為大局已定,皇位已是囊中之物,便故意謙讓一番,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說完,他竟然起身離去,想來個三辭三請,以示自己名正言順,眾望所歸。

豪格走後,大殿之中火藥味十足,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心生一計:既然兩黃旗的人要求由先帝皇子繼位,那並不一定非要豪格繼位。於是他提出,擁立皇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到福臨成年後,再讓他親政。這個決定出乎眾人意料,濟爾哈朗白揀個便宜,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兩黃旗大臣被弄得啞口無言。代善見形勢已定,也隨聲附和。就這樣,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豪格的皇帝夢就此破滅。

多爾袞在這場皇位爭奪大戰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水平,顧全大局,以退為進,從中獲得了輔政的名義,為日後監國攝政奠定了基礎。而豪格的表現明顯與多爾袞相差甚遠,這次事件也成為他日後被謀害致死的重要原因。多爾袞以隱瞞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豪格下入大牢,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僅40歲。豪格死後,多爾袞為了解恨又將他的福晉納為側妃,以此羞辱豪格,實在過於出格。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順治能登上帝位,有偶然因素,但也是清朝內部各方勢力激烈鬥爭後互相達成妥協的結果。這個鬥爭過程一波三折,驚心動魄。

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這次權力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政治能力遠遠遜色於其叔多爾袞。這也為他後來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崇德八年8月,皇太極駕崩,和努爾哈赤一樣,他臨死前也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就使清朝內部又陷入了一次空前的危機中。

皇太極猝死,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都虎視眈眈。這是當時最有實力的幾方勢力。

咱們來逐個分析各方面的情況:

1.鄭親王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侄子,他是最不可能繼位的。

2.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戰功赫赫,野心勃勃,他的勢力很大。

3.睿親王多爾袞和豫郡王多鐸是皇太極的兄弟輩,他們倆掌握著相當強大的實力,是奪取皇位的有力爭奪者。

4.禮親王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在皇太極時代就遭到很大的削弱,代善本人也年過花甲,久疏朝政。他的兒子中比較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也都死了,剩下個碩託也是個冒失鬼,不為代善所喜,碩託也是支持豪格的。滿達海實力薄弱,孫輩的阿達禮和旗主羅洛渾有野心而無才幹,也屢遭皇太極壓制。

5.武英郡王阿濟格善戰卻不精於理政,在朝堂中總是處於邊緣,很少有自己的主見。他不可能獲得皇位。

那麼,實際上,競爭皇位的主要兩個對手就是多爾袞與豪格。

從各方擁有的實力對比:

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持。

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持。

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

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

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果僅僅是多爾袞與豪格相爭,豪格略佔上風。但代善與濟爾哈郎的態度非常關鍵,他們倒向哪邊,哪邊就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於是,雙方鬥爭就開始了。



《清史稿·索尼傳》記載了這次鬥爭的過程:

【太宗崩後五日,睿親王多爾袞旨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

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是夕,巴牙喇章京圖賴旨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黎明,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率以旨崇政殿。諸王大臣列坐東西廡,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

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曰:“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曰:“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

禮親王曰:“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乃定議奉世祖即位。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盟於三官廟,誓輔幼主,六人如一體。】

說一下當時的過程:

多爾袞召來索尼,要看他的意見,索尼明確表示:要立皇太極的兒子,“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這是明確反對多爾袞的野心)

圖賴夜裡去見索尼,達成一致意見。

第二天集會,索尼和鰲拜帶兵進入,以武力威脅,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

多爾袞認為這不合規矩,命他們退下。

剩下的人商議未果,多鐸跳出來了“你們不當皇帝,要不,我來當吧?”。這就很不要臉了。但他也有一定理由,說當初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遺下的名單有他名字,多爾袞反駁:“名單裡也有豪格呢!”。

多爾袞又讓代善來繼位,代善才不會坐這個火爐子,就說我老了,幹不了這。

後來大家商議,那誰也別當了。選了六歲的福臨繼位。



在中國的史書中是這樣的過程,但在朝鮮方面的史書中,這個過程卻頗有些不同。

朝鮮史書《沈館錄》中記載了這個過程。

【十四日,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

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

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

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誓天而罷雲。】

這個描述與國內的很不相同,雙方鬥爭相當激烈。

代善首先支持豪格,但豪格卻推辭說自己德薄福淺,不堪重任,說完就轉身離去。

而皇太極以前的部將們“佩劍而前”,以武力威脅,表示如果不能立皇太極的兒子,堅決不答應。代善表態,自己不願意繼位,也不想討論這件事,也轉身離開,阿濟格也隨之離開。

這時多爾袞發話了:“即然豪格說不願即位,代善也不願意,眾位大臣又只同意立先皇的兒子,那麼就立皇太極另一個兒子――福臨吧。”

於是,事情得到解決,六歲的順治撿了個皇位。



當時的情形是,一方堅決反對多爾袞和多鐸染指皇位,另一方堅決反對豪格繼承大統。原則:必須是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

多爾袞解決的辦法:選六歲的福臨當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

這一建議,大出眾人所料。但卻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既然黃、白二旗是主要競爭對手,福臨即位就代表了兩黃和正藍旗的利益,多爾袞輔政也代表兩白旗的利益。但多爾袞一人輔政,大家肯定要反對,那就再讓代表鑲藍旗利益的濟爾哈朗也來輔政。

豪格無法反駁,因為是你自己說德薄福淺的。

濟爾哈朗很高興,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

代善本無爭位之念,不表示異議。

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晚年最重用的兩個人,許多政務都由他們二人帶頭處理,所以他們二人攝政也理所當然。

就這樣,多爾袞巧妙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朝局得到穩定,自己也權勢大漲。一石三鳥——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

在隨後的歲月中,多爾袞逐步穩固了自己的勢力,開始對那些反對派展開了沉重的打擊。艾度禮、碩託、阿達禮、豪格、鰲拜等人就都倒了黴。

【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王自立,王發其謀,誅阿達禮、碩託。尋與濟爾哈朗議罷諸王貝勒管六部事。】――《睿忠親王多爾袞傳》

【固山額真何洛會等訐肅親王豪格怨望,集議,削爵,大臣揚善等以諂附,坐死。】――《睿忠親王多爾袞傳》

【四川平。五年二月,師還,上御太和殿宴勞。睿親王多爾袞與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隱部將冒功及擢用罪人揚善弟吉賽,系豪格於獄。三月,薨。】――《肅武親王豪格傳》

【五年,坐事,奪世職。又以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論死,詔宥之,罰鍰自贖。】――《鰲拜傳》

順治登上皇位,猶如天助神佑,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中,兩條邊各有不同方向的分力,鬥爭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合力。



而年幼的福臨,則幸運地成了這場權力鬥爭中的“對角線”。

這場激烈的政鬥終於落下帷幕,而得益最大的四個人是:福臨、孝莊、多爾袞和濟爾哈朗。


饞嘴肥貓鏟史官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假如按照漢族的繼位方式,皇太極死後,豪格繼承皇位沒有任何疑問。但是清初沒有漢族“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規矩,不過,漢族這種繼位方式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多爾袞

皇太極由於沒來得及立太子就突然死了,大臣們只好依照努爾哈赤的“八大貝勒”共舉新汗的辦法進行選舉。當時爭奪皇位呼聲最高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最後豪格沒有繼位,這都是多爾袞忽悠了侄子,小家雀到底鬥不過老鷹,多爾袞老謀深算,豪格不是他的對手。↓ ↓

1643年八月十四日,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多爾袞和豪格正面交鋒到來了,因為這一天要選出新的皇帝。諸王大臣早早到了會場,多爾袞想事先想探探口風,於是找到兩黃旗大臣索尼,徵求一下他的意見。索尼早就看出多爾袞有意當皇帝,他故意高聲說:皇帝必須在先帝諸子中選立一人”

會議開始之前,索尼為了佔有先機,出動軍隊把會場——崇政殿團團包圍了起來。



▲多爾袞和孝莊皇后

會議開始了,火藥味很濃。這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毫不示弱,他慷慨激昂一通發言,評功擺好說哥哥多爾袞繼位最合適,多爾袞的另一個弟弟阿濟格也隨聲附和,當時多爾袞害怕激化矛盾,默不作聲,沒有任何表示。

多鐸見多爾袞不敢應允,便將事情挑明,“你如不同意繼位,我就是最佳人選,太祖遺詔也有我的名字。”

多爾袞自然不肯放手,況且他覺得立多鐸難以服眾,所以他對弟弟的自薦予以否認。多鐸並不甘心,他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兩黃旗的人繼位,他緊接著提議,立禮親王代善為皇帝,也就是皇太極的哥哥。

代善其實從來沒想過自己當皇帝,他覺得自己老了,幾個兒子又不爭氣,他沒有這個野心。

他見多鐸提議自己,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睿親王如果應允,自然是我大清的福氣。然而,我看肅親王豪格是先帝長子。立為皇帝也是情理中事。我年歲大了,實難勝任。果然是老油子,代善誰也不得罪,把球踢開了。



▲豪格

豪格見代善提到了自己,心中很高興,但看到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一言不發,臉沉似水。其他諸王態度冷淡,便頓時很無趣。他口中帶怨氣的說:“我德淺才薄,不能擔此大任,”說罷離席而去。

這就是豪格沒有頭腦的表現,他的離去失去了主動權,決定權到了多爾袞手中,當然他不敢稱帝,因為兩黃旗大臣們還在,兩黃旗見事情鬧到這個地步,紛紛抗議說:“若不立先帝之子,我們今天就死在這裡”!

會議開不下去了,後臺甚至有人準備動手了。代善一看形勢不妙,馬上要失控。他也揚長而去了。八王阿濟格見狀也提前出局。朝中重臣只剩下多爾袞、多鐸、濟爾哈郎。兩黃旗的大臣仍在一旁等待最後結果。

多爾袞見豪格等人離去,他馬上調整戰術,他想到如果自己稱帝,勢必引起火拼,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他沒有絕對把握戰勝豪格。但是大清發現到今天不容易,如果和豪格死磕,大清有可能就這樣被毀滅。這是多爾袞不想看到的局面。

多爾袞是個有眼光的戰略家,他不同於豪格只有勇猛剛強的一面。他處事想的周到。但是多爾袞又想擁有權利,怎麼辦?

經過思考後,他決定立幼子的辦法以退為進,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砝碼。他站起來說出了想法:既然肅親王豪格謙讓退出,不願繼位,那麼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吧。不過福臨年紀尚小,無法親政,不妨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暫為輔政,等福臨成年後,歸政於他。



▲6歲的福臨(順治帝)

當時皇太極為什麼非要立第九子福臨為帝呢?因為福臨的生母是孝莊文皇后,野史說多爾袞和孝莊有一腿,清朝有“太后下嫁”之說。

多爾袞走了一步險棋,果然是政治家的風範。兩黃旗大臣見多爾袞做了退步,兩皇旗作為皇帝之旗一事沒有變動,保駕皇子的目標也達到了,所以也就此罷休。

在這場角逐中,豪格輸的最慘,他對多爾袞擁立福臨憤怒不已,但誰讓他當初故作高姿態呢!事已至此,,他也沒有辦法了。多爾袞相對豪格來說,收穫頗豐,他雖然沒有繼承皇位,但終究佔領了先機,為他以後登上“皇父攝政王”打下了基礎。(福臨就是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


秉燭讀春秋


1643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駕崩,沒有留下皇位候選人,另外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製度很模糊,當年皇太極是在八王議會中被推舉出來的皇帝,太祖努爾哈赤曾制定了親王共治國的約定,所以皇太極死了後,皇位繼承人除了皇太極的兒子,還有皇太極的兄弟,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兒子都有資格。

皇太極畫像。

皇位候選人,有7個皇太極的兒子,6個皇太極的兄弟。但是要想即位必須具備政治實力,皇太極的7個兒子中只有皇長子豪格最有實力,不但有赫赫戰功,還有三個旗的支持,無論是血脈,實力,都是最具有競爭力的,豪格在好一段時間也覺得皇位非自己莫屬。

豪格畫像。

此外皇太極的幾個兄弟都是親王,也是戰功赫赫,禮親王代善資歷最老,也是正紅旗主,但太老了不想爭位;鄭親王因為是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雖然也掌握鑲藍旗,但血脈不突出;睿親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是一個母親,兄弟三人肯定只能選一個,其中多爾袞最優秀,所以在皇兄裡多爾袞是實力最雄厚的競爭者。

圖為多爾袞畫像。

所以皇位候選人其實只有兩人,一個是皇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叔多爾袞。兩方陣營為爭奪皇位也到了加拔駑張的地步,豪格的護軍都披掛甲冑,嚴密守衛,而多爾袞上朝時也手膚腰劍,雙方都意識到,如果誰當皇上另一方必反。

順治畫像。

但是朝中達成統一意見是先帝有皇子,就必立其一!如果這樣多爾袞看到自己皇位無望,也不能讓豪格當皇上,於是想著立6歲的九皇子登位,自己和幾位王爺來輔政,九皇子是側福晉所生,不是太祖嫡系,無力爭權,於是形成了最佳的方案,說白了豪格沒有多爾袞勢力大,而為了平衡各方利益達成一個妥協的結果。


圖文繪歷史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當然想即位,可不是他想即位就能即位的。

豪格相貌不凡,,英勇豪駿,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如按漢族“立長”的傳統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滿清並沒有“立長”的傳統。


論實力,豪格擁有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的支持,還有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支持豪格繼位,加上自己的正藍旗的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就連當時威望最高的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具備繼位資格。

有了這麼多重臣的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豪格)


可偏偏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他的叔父多爾袞也覬覦這把椅子很久了。

努爾哈赤當年可能立過多爾袞為儲君,可那時他羽翼未滿,翅膀不硬,被皇太極捷足先登搶了大位,無奈多爾袞只能俯首稱臣,他16歲跟隨皇太極披掛上陣,馳騁疆場,參與了皇太極指揮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他多次建言皇太極伺機入主中原,奪取大明政權,嶄露出政治家軍事家的才幹。(多爾袞)


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就此拉開,雙方一直互不想讓,宮廷內火藥味甚濃,稍有不慎就會擦槍走火,一連爭論了好幾天,個個都心煩氣躁,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備繼位資格並要求他即位的關鍵時候,豪格未能果斷行事,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表示自己不行,也可能是氣話吧,結果被多爾袞順水推舟從而未能入承大統;豪格就這樣煮熟的鴨子飛了,一手好牌被他自己打爛了。

他發自肺腑的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真是生不逢時啊,他的命苦哦。


後來鄭親王濟爾哈朗通過新方案,由皇太極的九子6歲的福臨來繼位,再由勢力相當的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做攝政王,這一方案得到了所有王公大臣的贊同,兩雄相爭,讓福臨笑到肚子痛。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退而求其次當個攝政王也不錯,豪格也絕非等閒之輩,和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的勝算,也只能屈從了。
多爾袞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成了實際的最大贏家,豪格慘敗,他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實際掌權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豪格,徹底剷除了心腹大患。

遺產君


皇太極死後其長子豪格戰功卓著,又是長子本應繼承皇位。可惜有勇無謀,終究還是敗於皇權之爭死於其叔睿親王多爾袞之手,被削爵下獄慘死獄中。可悲一代沙場猛將,大清皇子敗於皇權鬥爭,死於骨肉相殘。


小龍女5505


後金建立之初,並沒有制定繼位人的方法。八𣄃𣄃主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繼位者的人選。皇太極突然離世,給剛剛建立的滿清政權影響太大了。朝廷中形成以𥈠親王多爾滾和肅親王豪格兩大勢力。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禮親王代善以"先帝之子繼位"堵住了豪格的嘴,又以"幼主年少"由多爾滾出任"攝政王"。保住了多爾滾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