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明朝中期,臨近朐山腳下海州古城門“朐陽門”以南方數十里,有一座山名曰:小伊山。

傳說山下壓著一個太陽,此山乃灌河口人士二郎神楊戩擔山於此地。

傳說當時后羿結廬而居於附近一座小山,此山亦稱:羿廬山(夏商時因伊尹歸隱於此改稱伊廬山)

后羿其在十日作惡時,他嫉惡如仇在“羿廬山”山頂開弓力射九日,毒日落於地面後繼續危害人間,造成此地生靈塗炭。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位於灌河口南岸老家的二郎神楊戩為民除害,奮力擔山趕太陽。

話說,灌河口人士二郎神楊戩是一個“力王”,從小力氣很大,能搬一座山,跑的也很快,遂被部落成員選為族長。

落地九個太陽繼續危害人間荼毒生靈,此地族人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作為族長的二郎神楊戩理當帶頭除日,此時氣炸了的二郎神楊戩決定籌劃,欲以一己之力消滅全部太陽。

他先是在大伊山上砍了一顆千年古松樹做扁擔,然後又做了兩個大框,遂後還搬了古蒼梧山中,位於五羊海峽附近的十座大山放入框中。

其中有一座山異常高大,那是留著給天上剩下那個最大的太陽,二郎神楊戩見族人受此磨難,非常難過痛惜,故暴跳如雷欲把太陽斬盡殺絕。

準備好後便追著太陽而去,每追上一個太陽就把太陽壓在一座大山底下,直至壓了九個太陽。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最終天上只剩下一個最大的太陽狼狽逃到東海邊上,二郎神楊戩經過艱難跋涉,奮力擔山已壓九日後,也著實再沒有力氣再追下去了,且前面已到東海邊,故就到此為止。

古海州東部海域古時叫東海,後來古黃河改道,把黃土高原上的泥沙衝進大海,攪黃了海水,於是乎人們才把古黃河入海口發黃的海域才叫做"黃海"。

只見二郎神楊戩站在海邊使出全身力氣,把框裡餘下最大的一座山,朝天上太陽方向砸去。

但因距離太過遙遠,故沒有砸中太陽,而讓天上這個太陽逃過一劫,但因太過仇恨於太陽。

二郎神楊戩沒有就此善罷甘休,又扔了扁擔、還有二個大框也砸向太陽,但也被驚慌失措的太陽僥倖躲過。

而框中最高的大山則落於海中,就此被遺落在近海里,後來當地人稱此山為“花果山”。

那個扁擔落下後插在“花果山”上,經過雨露浸潤髮芽後,被當地人稱之為“美人松”,現今還聳立於“花果山”中,只是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洗禮,古松樹“美人松”現已枯萎,但傲嬌挺拔之姿一如既往。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兩個大框則落在“花果山”東北部不遠的海里,幻化成了二座小山,靠北左側的小山被當地人稱為“虎山”,靠近南方右側的小山被當地人稱之為“龍山”。

右側“龍山”山頂有一塊天然巨石屹立於山頂處,遠看似如龍角惟妙惟肖。

兩山之間形成一條道口,被當地人稱之為“虎山道口”,道口北方邊上有一條河,當地人稱為“流沙河”,附近還一處小集市,故稱之為“沙集”。

此虎山道口地形地貌,乃是一處絕佳風水寶地,附近百姓人皆嚮往居住之,寓意左白虎右青龍以便遙鎮洪流。

二郎神楊戩扔山砸日處,經過無數歲月後來也形成了一處小集市,因是灌河口二郎神楊戩,“朝著太陽”扔二個框的地方,故後人以此紀念,此處集市被稱之為“朝陽”。

至今小伊山、罡山、亞廬山、玉山、大興山、小興山、張寶皋山、西陬山、東陬山這九座山頭下還壓著那九顆太陽,此小伊山即為九山壓日之一。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小伊山腳下北部有條河,名曰:小伊河。

河面南北寬三十丈,蜿蜒曲折、清風徐徐、水清粼粼,如絲綢般滑過小伊山腳下。

清澈的河水倒映著青山,倒映著藍天白雲,美極了。

幾條“小刀魚”與“肉狗魚”在水中追逐著。

不時旁邊還游來了幾條“小餐魚”,也在水中悠哉悠哉的遊著嬉戲著。

這邊一條“骯針魚”偶爾還會奮力地躍進出水面,蕩起一層層漣漪,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當地勞作一天的村民渴了掬一捧河水,一掬入口,頓時一股清澈甘甜、沁入肺腑,有種滌濯心靈、盪滌靈魂的徹悟感受,小伊河水甚是甘甜。

村民眼視青山秀水,一天的疲勞都被洗刷殆盡,世間的一切煩惱都會被盪滌乾淨,心靈深處一絲塵埃都會被沖掉。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河上本有一座古石便橋,是用產於小伊山上堅硬的石英岩條石,經過石匠使用鐵釺跟鐵錘,敲打成平面石條簡易搭建而成。

立於三十丈寬河上,便於河南北民眾通行,橋面第一塊石頭上寫著三個大字,字跡已然模糊,但依稀可以分辨出是:“仙人橋”。

這橋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這橋就修上了,修上後也沒有人給它起名字。

有一年夏天傍晚時分,附近村上的五個不諳世事的八九歲小男孩,結伴到北橋頭不遠處河裡游泳全部失蹤。

村民打著火把沿河畔邊尋找,尋了幾里路陸續發現小孩的殘肢斷臂,五人已全部斃命於河裡,死無全屍。

此時年紀大的村民已然斷定是河裡的“水鬼”所為......

據村裡老人講每間隔三十年,都會有人首蛇身的“水鬼”出來害人,專挑十歲以下小孩下手。

轉瞬間又是一個輪迴日,遇害家人撕心裂肺的悽慘悲催哭聲,不時環繞在河的兩岸,甚是悲涼!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隨著悽慘哭喊聲,隔著夜色火把的光芒,有村民發現石橋上,緩緩走來一位全身穿白衣服、長著白鬍子、白髮蒼蒼的老人。

白鬍子老人告訴村民,明日午時一刻之時,找來七七四十九把大鐵鍬,披上四十九件蓑衣,戴上四十九頂斗笠。

往石橋北部橋頭地上,依次插上定能殺死害人的妖怪,說完老人轉瞬間就消失在村民的眼前。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第二日午時一刻之時,村民按白鬍子老人的方法如法炮製,往地上插完最後一把大鐵鍬,穿上蓑衣戴上最後一頂斗笠時。

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風驟雨,村民一霎間都嚇跑了。

不一會只聽得轟隆隆的一聲巨響,大地微微顫抖,北橋頭地面突然裂出一條十丈寬有餘的大河。

河中頓時噴湧而出大量血紅的鮮血,此刻雨漸停、風漸止,天空撥開烏雲見晴天。

此時一些膽大的村民,慢慢靠近剛剛裂開滿是鮮血的這條大河。

只見血紅色的河水裡漂浮著,一位被雷電劈成上下兩半,看外形似如人首蛇身的妖怪,只見他青面獠牙、凶神惡煞,面貌極其兇惡猙獰,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水鬼。

被雷電擊中劈開兩半的水鬼,此時已面目全非,看似已奄奄一息!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村民們歡呼雀躍,高聲呼喊妖已除,仇已報,村上以後太平了。

後來為了答謝白鬍子老頭的功績,村民找來村裡教書先生,寫了“仙人橋”三個字,讓村裡最好的石匠,刻在北橋頭第一塊石條板上。

以便讓每位過橋的村民,都能知道這個傳說!

後來北橋頭裂開的大河,東岸邊不遠處還建起了一座廟,村民稱之為“龍廟”。

聽說廟下面埋葬著人面蛇身的水鬼,以撫慰他的靈魂,超度他不在興風作浪、危害人間!

現在那條裂開的大河還在,龍廟也還在!

只是仙人橋已隨著時間流逝坍塌於河中,但仙人橋傳說,還在村民一代接一代中,口口相傳下去,經久不衰、萬世流傳......

連雲港小伊河上仙人橋傳說

作者:午時一刻家居,序言:未完待續,預知下回,請持續關注頭條號:午時一刻家居,作者費時記錄整理古時海州地區傳說,把此地風土人情展示於當下,不渲染鬼故事嚇人,只想展示古海州的璀璨文化、源遠流長(此成語出自唐代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人傑地靈、群賢畢至的風采。讓作為古海州地區百姓倍感無限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