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雲南新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達成項目共識,共同引領特色產業鄉村振興促農民增收致富!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麥場村委會位於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富民縣大營街道,這裡四面環山,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距離昆明市區31km,富民縣城12km,昆明出發有高速和縣道兩種方案,路況良好交通方便,是真正離塵不離城的休閒生活佳境。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麥場村平均海拔在1900米,年平均氣溫15.70℃,年降水量848.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1108.50畝,其中人均耕地1.20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74戶,有鄉村人口945人,其中勞動力650人。這裡保留了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古法耕作天然灌溉幾百年耕種經驗,不求數量,只求健康!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水稻種植面積共計420餘畝,採用魚米共生的種養方式,杜絕了農藥和化肥的滲入,水稻品種優良,環境優美無汙染,大米口感軟糯香甜有彈性,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不論自用和送禮都是優質的選擇!麥場村生態環境優美、無工業汙染,水資源豐富,土壤肥力高,自然地理條件較好,農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生。自1996年,村裡開始在稻田養殖穀花魚,起步之初,農戶各自為營,谷花魚養殖品質參差不齊,農民經濟收入不高。

近年來在麥場村“兩委”的帶領和支持下,谷花魚養殖規模不斷髮展壯大,逐步走上正軌。村委會多次組織村幹部及養殖戶多方考察,不斷摸索發展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方法。不斷在谷花魚養殖及水稻種植上下功夫,與富民縣人才協會合作,引進優質生態大米種植,動員村民在稻田裡開挖溝渠,指導村民插秧要稀植,以便魚苗在田裡有充足的活動空間,方便飼餵。最終,找到了既能做到因地制宜,又能通過改變養殖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渠道,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初步實現了產業興旺、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今年3月,正植春耕來臨之際,專業從事“物聯網+認養農業”的雲南新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麥場村委會達成共識,推出“魚米共生稻田認養”活動,以體驗式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讓消費者直接連接生產者,弘揚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旅遊,引領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魚米共生稻田認養活動是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加入共享經濟的元素,將稻田劃分為10平米一個單元,消費者可以通過“小滿認養”微信公眾平臺下單進行認養,帶家人和朋友來感受農耕樂趣,帶小孩來認知稻穀的生長過程,參與體驗種植、摸魚、收割、碾米的農耕樂趣,每塊地的收成有保障,專屬的地塊標識,專屬管家管理,還可以參與摸魚節、拔河比賽、扎稻草人、運糧爭奪戰、手工編織、篝火晚會、稻田音樂節等活動,在獲得安全放心的大米和谷花魚的同時,非常具有紀念意義和成就感。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過去,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合作社、經紀人,然後進入批發市場,最後才能進入城市裡的菜市場或者大型超市。但是“認養農業”則是城市的消費者和農民直接取得聯繫,整條產業鏈由過去的“產供銷”變成了“銷供產”,農產品滯銷的風險被大大降低。同時,消滅了中間環節,農民收穫的利潤也顯著提升,雲南新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用戶們建立一個社區交流的平臺——小滿認養,讓用戶們可以在這裡進行農業上認養的分享或者感受的交流等。

物聯網技術主要是運用手機端軟件,認養者可以通過手機對自己田地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田間地頭的狀況,收穫時節將認養者所認養的農產品送到餐桌,同時認養者也可以將自己種植的農產品轉贈給親朋好友。


昆明市富民縣麥場村委會引進 “物聯網+認養農業”項目

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轉型離不開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這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雲南新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出認養預售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線索、思路和希望:認養農業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完全可以讓綠水青山所孕育的特色農林產品更加優質,讓農民通過增收脫貧收穫金山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