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縣大棚蘆筍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

全州縣大棚蘆筍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

蘆筍是多年生植物,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得當,壽命高達 10 年以上,可謂“一年種植,十年受益”。 並且蘆筍適應性極強, 對土壤要求不嚴, 管理方便,是一種投入產出快、 高產值的蔬菜, 蘆筍生長進入第二、 三年畝產可達 1 500~2 000 kg , 到第四年畝產 3 000 kg 以上。 根據近三年的蘆筍市場銷售價格調查為每千克在 10~16 元, 每畝收入可達 15 000~32 000 元,畝純收入高達 11 000~28 000 元,比傳統的蔬菜品種種植增收 4~6 倍,效益十分可觀。 但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全州縣位於廣西東北部,地形地貌屬山地丘陵,氣候存在春寒時間長、陰雨多、氣溫回升慢等特點。 由於種植蘆筍受陰雨天氣多,易發生莖枯病且為害嚴重,種植戶沒有標準化的種植技術指導,導致了大部分種植戶引種失敗, 遭受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影響了蘆筍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而推廣蘆筍大棚標準化栽培是全州縣種植蘆筍獲得優質高產的必要措施, 是實現高產穩產和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 現將全州縣大棚蘆筍優質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品種選擇

蘆筍要選擇嫩莖深綠、成莖分枝部位高、筍頭鱗片抱合緊密、畸形少、優質高產和抗病性強的品種。經引進國內外多個蘆筍品種試驗示範, 目前綜合性狀以金冠和翡翠明珠為最優, 其產量在 2 000 kg/ 畝以上。

2 育苗

2.1 備好苗床

每畝苗床施 3~5 m 2 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 500 kg商品有機肥混合 50 kg 過磷酸鈣,撒施地表,用 99%惡黴靈水溶液 1 500 倍液地表均勻噴霧後,淺耕 20 cm深,開長 15 m 、寬 1.2 m 的苗床。 並撒施敵百·克百威或辛硫磷適量備播。

2.2 種子質量與用種數量

每畝大田用種數量:蘆筍為 50~75 g 。 種子質量:外觀飽滿,淨度 ≥99% 、純度 ≥96% 、發芽率 ≥85% 、水分 ≤7% 。

2.3 種子處理

2.3.1 漂洗浸種 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搓洗 2 min ,除去漂浮的空粃種子,在保溫壺內,用 50℃~55℃ 的熱水中浸種 15 min 或用 1 000 倍除菌淨或 300 倍多菌靈液浸種 10 h ,再用 30℃ 的水浸種 48 h ,每天用 30℃~35℃ 的溫水淘洗 1~2 次並換水一次。

2.3.2 催芽 選用潔淨棉襪或棉褲筒或溼毛巾將種子包好放在 25℃~28℃ 的條件下(冬天用電熱毯並用溫度計監測好溫度)催芽,每天用 25℃~30℃ 溫水搓洗用毛巾包好的種子 1~2 次。 3~5 d 後有 10% 的種子露白時播種。

2.3.3 播種 全州縣在 2 月底或 3 月初( 2~8 月均可)播種。先灌足底水,按行株距 10 cm 畫線(在 1.2 m 的木條上間隔 10 cm 釘鐵釘橫直劃線),單籽點播在中央,播種深度 1.0~1.5 cm 。 上面用過篩細土或腐熟的有機肥蓋平後,苗床內蓋膜保溼(低溫用白膜,高溫用黑膜),並建造中心高 40~60 cm 的弓棚,約 10% 的苗出土後轍去地膜。

2.4 苗床管理

2.4.1 調理溼度與溫度 以白天 20℃~25℃ 、 夜間15℃~18℃ 為適合,超越 30℃ 時最好覆蓋遮陽網,低於11℃ 時雙膜覆蓋,苗床見幹澆透水,堅持土表溼潤。

2.4.2 施肥防病 齊苗後 20 d 左右追施 0.3% 的尿素,以後每隔 20 d 左右追施一次,選用 10% 的人糞尿或 0.3% 的尿素進行潑澆。 每隔 10~15 d ,每桶水用生根壯苗的葉面肥 + 磷酸二氫鉀 30 g+ 惡黴靈噴灑幼苗2~3 次。

3 定植

3.1 定植田準備

每畝用氮磷鉀含量相同的複合肥 50~60 kg 、農家肥 5~10 m 3 或商品有機肥(或生物菌有機肥) 400 kg以上撒於地表, 然後用挖機或鏈軌拖拉機或旋耕機深翻 50 cm 以上並碎土,使生土、熟土、有機肥、化肥充分混勻。 由於蘆筍 85% 的根系生長在地平面以下15~45 cm 土層內,因此,經過深翻方法種植的蘆筍,根系生長快,紮根深,加之土壤疏鬆且營養豐富,會使地上莖生長茂盛,同時鱗莖盤也迅速擴大。 可以實現一年內快速豐產,產量最高可達 2 000 kg 以上。

3.2 土壤處理

廂面均勻噴施惡黴靈或除菌淨水溶液 3~5 桶消毒,並撒施敵百·克百威或辛硫磷清除地下害蟲。

3.3 定植密度

栽植株距 0.3 m , 行距 1.4~1.7 m , 每畝定植1 600~2 000 株較為適宜。 為便於進行病蟲害防治,每個定植廂面上宜採用單行栽培。

3.4 定植方法

剔除不宜定植及影響產量的苗, 同時將大苗與小苗分地種植。 按蘆筍幼苗地上莖萌生的生長髮展方向進行定向定植。 若按南北溝向定植,將最先抽出的地上莖(較短細的一條莖)放置在北面,不可放在溝的兩側;若按東西溝向定植,第一次抽出的地上莖應放在溝的東面或西面,做到與定植行方向一致,定植時沿直線按株距 0.3m 、 深 0.15m 的定植穴或溝隨挖隨栽植。 穴徑的大小以能放進幼苗為標準,栽後覆土 4~5 cm 並按實, 溝內施腐熟的農家肥 2~3 m 3 、磷酸二銨 25~30 kg 或磷肥 50 kg ,然後澆水,隨著筍苗的生長,逐漸取土將定植穴(溝)填平,最終使苗的根部與地面距離保持在 13 cm 左右。

4 定植後管理

4.1 蓋膜

在行間覆蓋黑地膜(露出蘆筍種植行),用來保水保肥、防病和除草。

4.2 補苗

定植後 1 個月內及時進行查苗補苗。 補苗時要澆足底水,確保成活,補栽的幼苗仍然要定向栽植。

4.3 肥水管理

定植 20 d 後, 畝施尿素 30 kg 或碳酸氫氨 50 kg 。施肥時離蘆筍植株 10~15 cm 處順壟開溝, 溝深以10 cm 為宜,將肥施入溝內及時覆土耙平,定植 40~50 d 時應追施第 2 次秋髮肥, 這次追肥以高氮低磷高鉀複合肥為主,每畝可追複合肥 50 kg ,以保證蘆筍停長之前對肥料的需要。 每次追肥後 3 d 內澆水。

夏季定植的蘆筍,有這 2 遍肥加上定植溝內的底肥,基本能滿足生長需求;但如果是春天定植的蘆筍,除這 2 遍肥外, 還應在 7~8 月每畝再追施高氮高鉀複合肥 50~60 kg 。 每次施肥後 3 d 內澆水。 並葉面噴施促進植物生長和以鈣鐵硼為主的含中微量元素的葉面肥 2~3 次,同時視蘆筍長勢結合中耕進行賠土,促進根系生長和防倒伏, 培土至根部離地面 13 cm ,操作行寬 50~60 cm 、深 30~40 cm 。 雨季來臨之前,要及時開好排水溝,做到雨後無積水。

5 清園、培土、施基肥

5.1 清園

清園是減少和消除來年病蟲害的重要環節,須高度重視, 全州縣每年 7 月下旬蘆筍老化時和元月中下旬莖稈全部枯黃後,需拔除或割除老苗,清除殘枝落葉,帶離田間或銷燬,並噴施除菌淨或多菌靈進行全土壤消毒(以噴蘆筍根部為主),立冬前後要澆防凍水,並適當培土,對防止冬旱、保護筍芽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5.2 施肥與培壟

清園後,在蘆筍嫩莖長出地面前 7 d 左右,結合劃鋤鬆土,重施基肥,在離蘆筍根部 20 cm (第二年30 cm 、第三年 40 cm 如此循環反覆)左右開深 10 cm的溝, 每畝施氮磷鉀等量的複合肥 50~60 kg 和腐熟有機肥 3~5 m 3 ,採筍期間,每個月施高氮高鉀複合肥25~30 kg , 10 月底停止採筍後, 還應追施尿素 15~25 kg 以延緩母莖衰老。

6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鏽病等。 莖枯病可用 50% 苯菌靈或 50% 異菌脲 1 500 倍液、 50%猛龍 500 倍液等每隔 5~7 d 交替噴霧防治;褐斑病可用 78% 波·錳鋅 600 倍液或 80% 必得勝 500 倍液或50% 多菌靈磺酸鹽 600 倍液防治;根腐病可用 45% 施納寧 1 000~1 800 倍液灌根; 鏽病可用 25% 丙環唑2 000 倍液或石硫合劑或 0.4 波美度液防治。 蟲害有夜蛾、小地老虎、蚜蟲、薊馬、蝸牛等,可用菊酯類、銳勁特、樂斯本、吡蟲啉等高效、低毒農藥防治。

7 蘆筍的採收

7.1 採筍期

一年可採收 2 茬,第一次在 3~7 月,第二次在 9~10 月,但以春夏茬為主,秋茬採收宜輕。 當地溫穩定在 10℃ 以上時,培土到採筍為 15~20 d 開始採筍。 採筍持續日期,依植株年齡、長勢、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條件而異。

全州縣大棚蘆筍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

7.2 母莖留養

蘆筍地未發生莖枯病時, 直徑 0.8 cm 以下和1.2 cm 以上可剃光頭採收, 如已發生莖枯病的蘆筍地,應在雨季來臨之前,選用直徑在 0.8 cm 以上無畸形、無病蟲害的嫩筍作母莖,並清除不合格的母莖,母莖留養初期應有 5 d 以上的晴天。 春母莖留莖數量:二年生蘆筍留 3~4 條,三年生以上留 5~6 條,株高 1.0~1.2 m 時打頂,或打樁拉線搭架; 7 月下旬清園後,秋母莖留 9 條,留足母莖後,新筍無論大小粗細一律割除。

7.3 採筍的時間及操作方法

一般以晴天每天上午 9:00~11:00 、 陰冷天以 16:00後採收較好。 工具主要是採筍刀和採筍箱。 採收方法是用採筍刀將長 25~33 cm 的嫩莖沿地面割下,具體長度根據廠家或經銷商要求,基部不要留茬,以免側芽發生,成為病蟲害的溫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