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導讀:明朝末年,內外交困,大明王朝影響力正一點點萎縮,但依舊有人在做困獸之鬥,他們依靠個體的力量試圖通過海上貿易壯大自己,去對抗那些以國家作為後盾的征服者。

隨著西方國家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國家陸續開啟了海上貿易和海上霸權的爭奪,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近,而西方海上強國荷蘭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海上勢力,在東方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貿易圈,而當時的熱蘭遮河就是荷蘭人侵佔臺灣後建立的對外貿易總樞紐。而貿易資源的主要來源就是西邊的福建沿海地區,大明王朝是他當時的主要貿易國。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荷蘭人臺海貿易樞紐基地圖

由於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來自中國的生絲和瓷器在歐洲市場上能夠賺到鉅額利潤,稱得上超級商品。據史料記載在荷蘭統治臺灣的38年中,共有1450萬件以上的瓷器。通過熱蘭遮河這個貿易樞紐運銷到全世界去。不過當時的貿易主動權並不掌握在荷蘭人手裡,而是掌握在當時充當“中介”商的海上集團-鄭氏家族手中。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沿海地區貿易圖

提起鄭氏家族,就不得不提及一個被歷史遺忘的傳奇人物—鄭芝龍,實際上他的身份原來是海盜,海商,鄭氏家族有一隻私人海上力量,這種私人海上力量主要用來行商,另外如果遇到海盜,他們也會阻擊,後來這支力量被明朝政府招安,招撫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充變成了明朝海上的一支相當強的海上力量。當時東南沿海貿易盡歸鄭氏集團管理,此時鄭氏家族雄霸泉州安平,稱霸臺海。隔海相對的就是位於臺灣地區的熱蘭遮河的荷蘭貿易總樞紐。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熱蘭遮河貿易基地

而當時不滿足於現狀的荷蘭想完全掌握臺灣海峽的貿易主動權,於是1633年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決定:以海上掠奪的方式,逼迫明朝開通自由貿易的要求(說白點就是爭奪海上貿易主動權)。

一場金門料羅灣海戰即將爆發。

荷蘭海軍把最強的武力投入這場海戰中,其規模不亞於鴉片戰爭,荷蘭派遣了十一艘最新的戰艦,除此之外還有海賊劉香支援的五十艘海盜船。聯合組成了一支龐大艦隊,開始對福建沿海地區展開“攻擊行為”,明軍被迫應戰。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艦隊規模

明朝方面水師出動數萬之眾,投入了150多艘戰船。在明朝軍隊150艘戰船中,有100多條小火船,以鄭芝龍為前鋒進行反擊,而面對荷蘭艦隊組成的強大炮火。曾經的“海賊王”鄭芝龍有一套自成體系的作戰方法,那就是“集小船,攻大船,貼近,放火”戰術(28年後鄭芝龍兒子鄭成功打敗荷蘭艦隊收付臺灣也是採取了其父親的這套土戰術)。然而這套戰術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需要一批甘願捨命的“敢死隊”,而“江湖大佬”的鄭芝龍早已用自己的“江湖義氣”和“最高賞格”,把士氣調整到忘乎生死的亢奮狀態。在“火燒連營式”攻擊下,最終因為荷蘭寡不敵眾而失敗。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戰爭圖

激戰過後,荷蘭人的大帆船多艘沉沒,有的喪失機動能力。其餘戰艦在受傷後逃走,劉香支援荷蘭人的五十艘海盜船全部被擊毀,沉沒在海底。荷蘭料羅灣海戰中,150多人溺水而亡,250人陣亡,118人被俘。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擊敗歐洲強大的艦隊,也徹底摧毀了荷蘭人在南中國海建立的貿易霸權,鄭芝龍在整個西洋人當中一戰成名,成為真正的臺灣海峽貿易霸主,建立了新的貿易秩序,秩序規定:荷蘭人每年必須向鄭芝龍的船隊繳納1000萬法郎,才能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貿易安全,此外幾乎整個遠東海域包括澳門,馬尼拉,廈門,日本各港口之間的所有的商船都必須懸掛鄭氏令旗,接受鄭芝龍家族統一管理。此戰之後,臺灣逐漸成為東西方轉口貿易的重要樞紐。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鄭芝龍

料羅灣海戰的意義

在料羅灣海戰中,中國勝利是繼鄭和下西洋過了倆百年以後中國海軍海上實力的又一次崛起,如果我們把這種崛起的勢頭維持下去,那麼近代的中國海軍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大明王朝的海洋意識是我國封建社會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只是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已經是油盡燈枯,料羅灣海戰也將大明王朝軍事的落後和政治的腐敗已經充分暴露在了西方殖民者的眼中。這場海戰並沒有對雙方帶來多大的影響,然而卻可以對比雙方的巨大差異。

1644年,大明王朝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公元1646年,明朝滅亡倆年後,清軍進入福建,鄭芝龍被迫退守安平,走投無路之際,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反對,決意叛明降清,然而他卻被當作清軍的戰利品,押送到北京,軟禁起來。

1651年因無法勸降兒子鄭成功,鄭志龍被清廷下令處死,一代海軍神將就此消亡,就在其死亡之時,鄭成功用著同樣的戰法打敗了荷蘭,收復了被荷蘭人盤踞37年之久的臺灣。僅僅一年後,鄭成功因病突然去世。鄭氏家族建立起來的強大“海上王國”消失在歷史的漩渦中。

回顧往昔,鄭和下西洋彰顯國家力量,到明朝末年是私人的海商力量崛起,鄭芝龍家族就是這股勢力的典型代表,獨霸遠東海上,如果繼續延續這種海上力量,中國早已經與當時的世界趨同了。

清政府擊垮鄭氏家族後,臺灣迴歸祖國懷抱,然而清政府並沒有延續這股海軍力量,而是把絕大部分力量用來防範蒙古人的進攻,對於海上權益他們採取了臭名昭著的“閉關鎖國”政策,他們沒有料到毀滅他們大國夢想的正是來自海上的力量。

料羅灣海戰—中國海上貿易主權爭奪戰

歐洲海上戰艦

在中國退出海上貿易爭奪的時候,西方人將國家軍事力量與民間航海貿易結合起來迅速填補中國讓出的海上真空地帶。一個嶄新的全球化時代夾雜著嗆人的火藥味和濃重的血腥味道即將來臨了。而中國繼鄭氏家族海上勢力沒落後,最後一次海上強國崛起機會“完美”的擦肩而過了。未來的一天,西方船艦突然躁動起來,猶如奔騰的馬,遼闊的海洋,再也無法阻擋它們的步伐,在歷史的轉折中,一再錯過機會,必然要付出血的代價,自1840年以後,中國受外界海上艦隊侵略達84次。封建時代下的中國王朝盛世不復存在。

總之從歷史朝代的更替和發展軌跡來看,我們不難知道“弱國無外交”,海上權益亦是如此,通過一場料羅灣海戰我們可以看到封建時代下中國海軍的輝煌時刻,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海戰經驗,希望新一代的中國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我國建成一個強大的海上主權貿易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