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奇聞:鴉片戰爭背後中英“民心”爭奪戰

戰史奇聞:鴉片戰爭背後中英“民心”爭奪戰

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來華作戰。對於全國軍民而言,英軍就是萬惡的侵略者。怎麼?英軍竟然在中國領土搞起了“統戰”,並且還和清朝政府打了個“平手”,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聽起來不可思議,可事實卻是如此。

先說英方。對於英軍而言,他們並不擔心清朝軍隊,認為清朝軍隊根本不堪一擊。最令他們“害怕”的,反而是沿海的中國百姓。為什麼?英軍發動戰爭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通商,如果老百姓都反對你,與誰通商呢?有鑑於此,英軍對沿海老百姓極盡拉攏之能事,主要措施有:

一、輿論宣傳。不得不說,英國對中國輿情的瞭解是非常到位的,他們通過考察,敏銳地發現,中國社會是分裂的,滿清統治者與普羅大眾之間存在著巨大隔閡,老百姓不關心朝廷的事,朝廷除了收稅,對老百姓也是漠不關心。因此,英軍採取只針對清政府、不觸及老百姓的策略。每當攻打沿海重鎮之前,英軍都要廣貼告示,表明他們所要攻打的是清政府,而不是平民百姓。這一招很奏效,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沿海民眾的顧慮,有效防止民眾因恐懼而反抗。

二、利益誘惑。英軍往往通過公平買賣或高價採購的方式,從沿海民眾手中獲取他們所需要的淡水果蔬等,這就使得一批貪利之徒不惜挺而走險,向英軍提拱物資,進而被英軍所利用。

三、提供保護。戰爭期間,中英有幾次和談,每次和談,英軍都將“善待漢奸”作為談判條件之一。戰後《南京條約》更是將“赦免漢奸”作為其中一項主要條款。這一方面令清政府十分被動,另一方面也極大收買了“人心”。

戰史奇聞:鴉片戰爭背後中英“民心”爭奪戰

再說說清政府。動員民眾反抗侵略,本來應該是一呼百應的事,可清廷有三大失策之處,令主場優勢喪失殆盡:

一、對民眾極端不信任,採取敵視態度,即使利用民眾,也是出於“以奸治奸”、“以毒攻毒”的目的。

二、在推行相關政策時,沒有考慮民眾的利益。比如,為了防止沿海民眾與英軍勾串,長年禁止出海捕撈販運,令數以千萬計的民眾失去生計。

三、在戰爭期間,官兵紀律鬆散,軍民衝突事件屢屢發生。試想,大敵當前,自己的民眾先同自己的軍隊幹起來了,這仗還有辦法打下去嗎?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清朝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是武器問題,深層原因仍是“人”的問題,如果清朝上下同心,一致對外,區區幾千英軍,有何懼哉!

戰史奇聞:鴉片戰爭背後中英“民心”爭奪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