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Sonya菲


“周灭商,傍黄河以为基本,分宗亲、大臣以兵马,安插诸侯国于东夷之境,以点破面,开辟国土,盛极一时,奈何时至幽、历两王,昏庸无能,贪图享乐,致使国力衰微,于战国时期,已失威仪于诸侯国,有周天子之名而无其实,时脱困之法,唯有自救。”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令人唏嘘的是,周天子却不在这七雄之列。


但既为天子,何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二十年后,再与七雄重分天下!

但此路,难矣。

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便做推磨鬼,周天子这招兵买马的第一关,就是钱,可大周那点家底,被周幽王、周厉王一代代都给败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国土太小,收入微薄,周王室的财政状况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唯有借债一法,才能筹得兵马。

周天子还真就借了,召集了六千兵马,准备用来讨伐秦国,可最后秦国没讨着,反而这一屁股债还不上,为了逃债,只能躲在高台上,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沙子中,叫人苦笑不得,“债台高筑”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为啥不吞并其他诸侯国,招到兵马的同时还能扩张领土,可谓是一举两得呀。

周天子毕竟是天子,随随便便侵犯诸侯国,一者是情理上说不过去,再者是诸侯国要是联合起来,也是颇为棘手。

战国前期,周围的小诸侯国对周天子还是十分尊敬的,吞并之举,确实不妥。

其实,就算吞并了所有周围的诸侯,对于周王室旁边的韩国和楚国他们来说,不过也就是一只蚂蚁变成三只蚂蚁的区别,因为周国处在版图正中心,四周都是七雄的势力范围,可供周王室吞并的诸侯着实不多。

看来,周王室是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了,思来想去都是必死之局咯?

但笔者认为未必如此,兵马乃至人口还可以通过开发戎狄地区获得,此时仍有一法,便是拿出赵武灵王的拓荒劲头,早期分一股兵力至蛮夷之地,举着抗击戎狄的旗号来向外扩张,经营之后,从西方北方逐渐对七国产生反包围之势,假以时日,逐个击破,只要占领两国,实力此消彼长,天下的权柄也就有可能重回掌握之中了。

但这也是作为上帝视角而言,再加上其统治中心去往西方北方的道路完全被七雄阻断,罢了罢了,一个脑洞而已。

等等,那么,招贤纳士呢?

昔日刘皇叔得诸葛孔明,虽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退到退无可退,诸葛亮却丝毫不慌,与孙共商破曹大计,火烧赤壁,杀的百万曹军丢盔卸甲,哭爹喊娘,好不痛快。可见一个好的谋士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那有能人异士来匡扶周室于衰败之中吗?

说实话,几乎不可能。说不可能也是有根据的,自古谋士无异为名利,或是道义。

为名利者,部分会投靠本就强盛的国家,衣食俸禄不是问题,也有少数不安于现状的,觉得这种国家的有识之士太多了,在这些人中不容易突出,转而会投靠很有潜力的小国家,那么可惜了,这两类周国都沾不上边。

那为道义的呢,按道理,臣民应该帮助天子呀,此乃天经地义的呀。就像曹操再强,荀彧也甘愿为了那个傀儡皇帝而万般劝阻呀,徐庶,诸葛亮,庞统,这些人也都是以新复汉室为目标的呀。

但看看周天子是怎么做的吧,晋国内乱,三家分晋,这本是犯上做乱,罪该万死,按道理周天子应号召天下诸侯,诛此逆贼,可周天子却封他们为王,证明了他们所作所为的合理性,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怎么还会有谋士为道义而战?

再加上地理形势问题,纵使拥有上仙襄助,仍然是无法破开被七雄已经包围的局。当年分封诸侯时是为了让他们行使拱卫之责,危难之际举目四望,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重重枷锁,这是一个死结。

综上,天时,地利,人和,周天子是一个也没占到,任嘛没有!想要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无异议痴人说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王室之气数,尽矣!


历来现实


有很多人认为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试图效仿其他诸国列强招兵买马招纳贤士,从而光复他们的大周王朝,而是混吃等死,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但是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真的是对周天子有很深的误会。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并不是没有尝试着搞一些向诸侯国学习的强国之道,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那么这个债台高筑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来源就和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已经日趋白热化了,如果说春秋无义战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作战更是毫无底线以及下限了,周天子被夹在中间,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但是有一个周天子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余生,他太想搞事情了,他想要振兴周王朝。

振兴中朝,他认为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开始到处筹集资金来建立他梦想中的那股强大的军队势力。

可问题是当时的周王室的资金来源实在是窘迫非常,西周初年的那些诸侯国果早就不给周王室纳贡了,不但不给周王室纳贡,很多时候还会做一些恶心周王室的事情——比如说三家分晋,然后要求周王室承认他们的诸侯国地位。失去了诸侯纳贡这个收入来源的周王室自身的赋税很多吗?其实并不多,当时周王室由于宗法制逐渐瓦解,分封制根本不能约束他们之前分封出去的诸侯,而他们新的王室子弟根本就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得到分封,因此非常无奈的开始将自己王都附近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王室。

战国时期周王室本来的封地只剩下了王畿,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将仅剩的这个王畿既是严格的按照分封制,分为两个诸侯国,这个操作还是非常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将两个如果建立起来了一个叫做东周国一个叫做西周国,有的时候我们会感慨历史就是这么的诡异。

周赧王作为最后一个天子,看到秦国日益昌盛,并且有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打算自保,于是开始了他的疯狂自救计划——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按照他的想法,其实他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这个时候楚国却派使者过来告诉他,楚国愿意积极响应。

于是可怜的这位周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楚国身上。几乎用光了所有财产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然后大量的向民间富户借了很多的高利贷和武器,打赢了就把这些钱加倍的还给这些富商大户们,可是我们都知道仅仅五千军队,怎么可能会伐秦成功?关键的其他国家有没有派兵来援助他呢?非常遗憾,并没有。

这5000人的讨伐军队更像是一个笑话,无功而返。无功而返之后,周王就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高利贷还是要还的,临时组建的军队,看到发不了军饷,便一哄而散,可怜的周王都在深宫之中不敢冒头,因为宫外前来要债的人太多了——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就连深宫之中也听得到。

可怜的王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这就是债台高筑成语的由来。倒霉的周王就这样,在叫骂声中迎来了雄赳赳的秦军灭国军队,周军自然是不堪一击,欠了一屁股高利贷的周赧王姬延选择了投降,这也标志着东周的灭亡,我们讲其实这个周天子做的手法已经算不错的了,也不是为这些人事,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只不过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成型了,秦国军事优势之浩大已成定局,再怎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笔


实际上,在春秋初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室尚且还拥有较大的地盘,其势力对当时的绝大部分诸侯都占据着优势。无奈,周天子的性质与诸侯是不同的。诸侯之间可以通过兼并战争,不断扩充自己的力量,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却不可以这么明目张胆的欺负手底下的诸侯。

此外,周天子不光不能发动兼并战争,还要时不时的将自己的地盘分封出去。那些捍卫周天子的诸侯,但凡有功,周天子都得赏赐点城池土地。于是,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部分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倒是周天子则是越分越小。

如此一来,到了春秋末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就没有半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了。而且,其所能控制的土地,其实也就仅剩下都城洛邑及周边地区。

并且,在即将进入战国之前,周的内部还搞了一次分裂,从此分裂成东周国和西周国。公元前425年,即周考王15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而这也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这次分封后,周天子的土地就被全部分封完毕,甚至连自己也得寄居于自己分封的西周公国之中,这便是著名的东西周分治。

周考王之后即位的是周威烈王,他在位期间,又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时间。以此为分界线,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到战国时代。

而在春秋战国过渡期间,周天子先是承认赵魏韩三个晋国家臣对晋国的瓜分,之后又承认田氏代齐的合法性。诸侯内部接连的“下克上”,结果都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如此一来,便进一步瓦解了周朝当初所制定的周礼制度,进而让周天子在天下诸侯面前彻底丧失声誉和威望。

因此,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别说实力最强的七雄瞧不上周天子,就是当时游走于各国之间的名士人才,也都对周天子不屑一顾。试问在没钱没地没威望的情况下,周天子又怎么在七雄之间角逐呢?



这些历史要读


其实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厉王,他就是因为改革的太狠,企图把宗周之地的财权、人事权等等实权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于遭到了传统旧势力的反对。最后在旧贵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军队,全民总动员,一起驱逐了周厉王。

经此一役,周天子的威严尽丧,周王室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权力真空期。在这十四年里面,没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辅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联合执政时期,旧贵族对周王室财产的瓜分,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致于后来周宣王继位之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一度还想过要迁都洛阳。因为宗周地区的土地和财富已经都被王族近支诸侯给瓜分了,周宣王沦为了一个空头天子。后来宣王想要招兵买马,重新组建宗周六师,以振兴王业,但问题是他手上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拿什么招兵买马?于是周宣王不得不远调成周八师,以作振兴周王室之用。结果周宣王晚年连战连败,搞得成周八师也损伤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补充军队,为后来犬戎杀死周幽王埋下了祸根。

平王东迁之后,原有的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全军覆灭。周平王自己又因为得位不正(杀死老爹才继位的),令诸侯们对他继位蔑视,不拿他当根葱,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郑庄公。

郑庄公这个人,他本身是郑国的国君,同时还兼任周王室的卿士,这就好比村里面的首富兼任村委会委员,那他还不把什么好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搬啊?至于村里面穷成啥鸟样,跟他没关系。西周就是被这号人给玩死的,玩的连渣都不剩。到了东周,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舅舅打灯笼——照旧。




于是这就导致周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压制薅羊毛的诸侯国,这一压制就导致了诸侯国对周天子开战了。而这第一战,就是历史上周桓王与郑庄公的繻葛之战。这俩人是爷孙关系,郑庄公要大周桓王两辈。爷孙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孙子召集了四个小弟助战,结果被同族爷爷打的惨败,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从此威严扫地。对内不能压制薅羊毛的卿士,对外无法约束礼崩乐坏的诸侯,从此便被诸侯们压制在了洛阳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区域内,再也没有振兴。

周桓王之后的几代周天子,还要点脸,时不时的出现刷点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则如同深闺怨妇一般,堕落到完全不要碧莲的地步了。

不过,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赖周天子。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并其它诸侯的,否则会被诸侯们视为行为不正,更不拿他当根葱了。而诸侯们,他们则没有这种道德负担!因为诸侯只要不侵占他们本国的士大夫的利益,对外怎么扩张,怎么兼并小诸侯国,都不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就活该被吞并,谁让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无法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负担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义上都是他的。虽然实际上周天子只能管辖洛阳附近几百里的土地,但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齐国、楚国、晋国那样通过吞并小诸侯国来壮大实力。否则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诸侯国们谁还会鸟他?拿他当天子对待?

其实,诸侯们也有这种道德负担。比如说三家分晋,士大夫可以侵占晋君的财富,而晋君则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鲁国,也有三桓之乱。这说明诸侯和天子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对外扩张,但是不能对内盘剥,否则就没人服他们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负担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护者,这就注定了他必须要维护周朝的法统。如果它想学战国七雄一样,搞变法强国,那么天子就跟诸侯没俩样了,会失去他的合法性。这就好比谁都可以讲民主、讲共和,但是唯独皇帝本人不能讲。因为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政治压力的。


这一点诸侯也一样,只不过诸侯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也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其中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吴起则被楚国旧贵族射成了筛子。周天子如果敢变法,难度会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环境太糟糕了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以洛阳为都,而洛阳这块地方,用后来张良的话说:洛阳四面地形皆可守备,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间的面基太小,不过几百方圆,而且土地贫瘠不能积累粮食,更容易四面受敌,不合适为都。也就是说,洛阳看似一块风水宝地,实乃四战之地,谁要是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很难有突破,会被周围的强敌锁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胆子变法,搞强兵富国的那一套,洛阳这个根据地也不适合他发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无能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气最大。这俩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威烈王后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结果威烈王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双脚赞成。貌似是在说,苍天啊,大地啊,没想到牛逼轰轰的晋国也有今天?沦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又间接引发了齐国的田氏篡位。自此,诸侯们纷纷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个周赧王,号称战国第一老赖。身为周天子,居然借钱不还。债主讨上门要钱,他就躲在一座高台上赖在,于是就产生了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至于周赧王为什么会欠钱,这是因为他号召诸侯们一起伐秦,作为表率,他自己也武装了五千人马参战。结果诸侯们摆了他一道,嘴上答应去,结果都没去。周赧王带着五千人马气势汹汹杀向秦国,最后又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第五、内讧

战国初期,东周王室从方圆六百里的二等小国沦落到了方圆百里的末流小国,这还不是最惨的。周考王时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为公,在本来就不大的东周王朝内部又分了一个小国出来,历史上被称为西周国。这就好比一个县里面只有一个镇,县长兼镇长不就完事了么,但是县长要摆谱,非要搞两级行政班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结果就是西周国后来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辖地还分成了两个小国:西周国和东周国。每个小国就管两三万人,搁今天就是两个镇长的水平。

而且这两个镇长还特来劲,就这两个巴掌大的小国还打内战呢!背后各有诸侯国的支持,打的特别来劲,也不知道他们打来打去图的是什么?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孙这么不成器,估计要再气死一遍。



总的来说,周王室的积贫积弱是长年累月的结果。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积重难返。周天子就算想求变,道德和政治负担又时时刻刻的桎梏着他。变法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统治法统,不变法又没有钱招兵买马,这是一个死循环。而周天子在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账,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Mer86


这个问题问的,很想当然。就好比现在你给英国首相出主意说英国可以通过广纳贤才精英,发展科技,效仿美国,超中赶美,重新成为超级大国一样。英国能做到吗?对不起,再给英国一百年英国也没机会超中赶美。

任何王朝的发展都是由弱到强再逐渐衰弱,直至灭亡,周朝也摆脱不了这个命运,历史给了周朝八百年,已经是奇迹了。在战国时期的周朝,只是名义一般的存在,周天子在诸侯国的眼里,完全没有任何威信可言。一方面是周天子的地位的跌落,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是没有任何势力可言,在诸侯国里,也顶多算个郡县而已。那就要回到问题了,周天子怎么不招兵买马,搞军事扩张呢?

在战国时代,国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而周天子呢,在战国时期统治面积由方圆六百里变成最后的区区百里之地,都不及诸侯国的一个郡县大,在土地这一项周天子完全都弱爆了。人口呢,由战国初期的一二十万变为一两万,说白了,就是全民皆兵这点人口都不够诸侯国塞牙缝的。

在战国时代,国家的收入完全靠土地收入,在那么狭小的土地里,那么少的人口,周王室的财力连顾住自己都难,哪里还有钱来招兵买马,就算有钱了,就那么点人口,能征多少兵,还不够攻打诸侯国一个郡的呢。

再说了,咱们看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诸侯国都是谁,秦国、楚国、魏国、韩国,秦、楚、魏都不用说了,整个周天子的土地给他们,都不够他们塞牙缝的。在中原诸国中实力最弱的韩国,都有精兵十几万,和秦楚大战几十年而不倒,所以,周天子想扩张,除非往土里扩张,给自己挖坟墓。


史海沉沉


这事儿,首先就是一声感慨:战国争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钱包很无奈。

对于战国年间的周天子来说,他们继承过来的家业,就是个穷掉渣的烂摊。

这摊子有多穷?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盘,春秋年间尚且拥有六百里土地的东周王室,接下来却是越活越抽。在春秋争霸的一系列折腾里,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东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战国初期时,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顶着“周天子”名分,却不过是战国年间的蕞尔小国。广纳天下贤士?那是相当的没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钱包。地盘越来越小,被各路诸侯刮走的,又多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段。到了战国初期,基本就剩下穷地方。于是春秋年间时,周天子就穷的叮当响,周平王去世的时候,周王室居然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接下来周襄王即位,更是连出行的车马费都掏不起,最后全是鲁国买的单。

发展到了战国年间,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连买单的人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向各国“告饥”“求金”“求车”,也就是借钱。到了周赧王在位时,甚至还借起了高利贷,以至于借了还不上,吓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个高台住进去躲债,捎带给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这么个“债台高筑”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里有钱去“壮大自己”?

不过,战国时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虽说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必须说,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孙们的自作死:明明都惨到这地步了,竟然还不忘了窝里斗。

其实,春秋年间,当周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时,苦心经营再创辉煌,也并非没有机会。可是整个春秋年间,周王室就发生了四次王室争位动乱,每次不但闹得自己元气大伤,土地也一块块被各国趁火打劫。战国时那一百多里的惨淡家当,就是这么自己折腾的。

那到了战国年间,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该休养生息了?却是加倍的不消停:就为了争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孙们,都是精神抖擞继续闹。竟把这点土地,都闹得一分为二。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在洛邑立国,建立了战国年间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在巩立国,是为战国年间的“东周”。这两家“东西周”,盘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盘上,依然互相狠掐个不停。“重振周王室”这类理想,显然是顾不上了。

就这样,原本就惨到家的周王室,战国年间又分崩离析,这下彻底连尊严都掉了底,在各个强国眼中,更是丝毫地位都没有。效仿其他列国自强?那是相当没指望。于是就在“东西周”可笑的互掐里,秦国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仓皇跑进秦国求投降,六年后又出兵“东周”。

周朝,这个昔日东亚大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终于谢幕。

周朝的加速灭亡,不止来自前辈们的挖坑,更来自后辈们毫无进取心的窝里斗。这其中的教训,历经数千年,依然当得一声叹息。

历史风云录


正因为他是周王,所以做不了改革,做不到灭国这一系列的事情。

仔细分析题主的疑问,周王是天下共主,其它诸侯只是臣子,以君主伐臣子,是大义,得人心,而且得支持,周天子为何不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第一、周王是分封制下的王

换句话解释,周天子对于分封出去的土地,没有收回权。他可以要求诸侯进贡,也可以讨伐不臣服的诸侯,但就是不可以收回封地。

这是由分封之初的形式决定的,列国最初的封地名义上是来自周天子,实际上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收回封地从情理和法理上都讲不通

举例来说,当年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到营丘这个地方去就封建城。走到半路上休息的时候听人说,你们这样磨磨蹭蹭的走,等走到营丘,地方早就被别人占了,哪里还有地方供你建城啊!姜子牙听了觉得有道理,命令众人加快速度赶到营丘,发现莱国(东夷人,并不是周的封国)的军队正要抢先建城。于是姜子牙率军击败了莱国军队,这才占有了营丘。

所以当年周王分封出去的土地,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地方,诸侯们耗费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心血才建起的国家,你周王说收回就收回,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正因如此,西周时候,齐国国君齐哀侯藐视天子,周夷王大怒,将他在大鼎中烹了,但仍然还是要封他的弟弟为齐侯。

  • 第二、已经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周天子在战国时期已经没有资格进行改革。

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就像是一场竞赛,胜利者将会拿到战国争雄的资格券,平庸者可以在战国苟延残喘,失败者就会亡家灭国。周天子很明显没有拿到这张资格券。

战国七雄中的六个都是来自齐、秦、楚、晋(分裂为赵、魏、韩)。这四个国家在春秋时期就是公认的强国,早就累积了雄厚的资本。燕国在春秋时期虽然默默无闻,但是进入战国时,他的土地是两千里,比周王畿要大的多了,而且燕国的地缘位置,也不是周王畿可比的。

除这七国外,其它二流国家,如宋国、越国、中山国等,虽然都曾辉煌过一段时间,但毕竟家底太薄,很快就被消灭了。周王室在战国时期的实力连这些二流国家都不如,根本就没有资本参与列强之间的角逐。


史学笔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为什么今天的英国不选择整备扩军,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国重新成为超级大国呢?

英国:“臣妾办不到啊”!

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说的是东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蛊惑,用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让西周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周赧王的调遣,他借的钱很快就用光,于是富商债主纷纷上门讨债,无奈的周赧王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债。

从“债台高筑”我们就能看出此时的东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仅活人没钱,连周天子死了都没有钱建造陵墓风光下葬,很多还是刷脸借的周边诸侯的票子。

这样的一个东周王朝,你让他如何恢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东周是绝对没有重新复兴的可能的,“静Yes”认为,有以下因素彻底扼杀了周王室的希望:

1、迁都洛邑,威严扫地

这一切要感谢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权威做诱饵,戏耍天下诸侯。终于,前771年,犬戎来攻,镐京被破,幽王被诛,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仅把他的性命搭了进去,而且还彻底断送了西周几代帝王200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从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继位,此时的镐京已经在犬戎的烧杀抢掠中彻底化为废墟,再也不能作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的犬戎在西部虎视眈眈,谁也不能保证这个野蛮的少数民族不会再来一次攻破镐京的行动。

所以,周平王为规避这一风险,将都城东迁到洛邑。

都城,国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庙都在此处,离开这里,意味着彻底告别这一切,也就彻底告别了那个号令天下的强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离心,而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彻底失去了统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缩水,强邻环伺

周王朝之所以强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强大,能够镇得住诸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广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整个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镐京周边的土地,在周王室将天下分封给诸侯之后,保留了一块自留地,这就是镐京周边的土地,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地位远远高于诸侯国。

这些地区为周王室提供赋税,兵员等,帮助周天子组成一个强大的集团,有效管理周边诸侯。

但是现在都城搬到了洛邑,关中平原再也不复所有。那么,周王室靠什么吃饭呢?总不能给诸侯国要饭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脸啊!

所以,周天子还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过比起关中平原,那就小得太过分了。具体来说,迁到洛邑后,洛邑周边的数百里土地就成为新的京畿之地,范围就是洛阳。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赋税,周天子就会饿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边扩张呢?对不起,这里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封给了诸侯国们。

3、政治符号,徒有虚名

孔子曾无比推崇周礼,周天子就是周礼的继承者。

那么,作为有“礼”的人,向桌边诸侯抢土地合适吗?开口要都不合适。

事实上,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统御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政治符号。

什么意思?就像寺庙里面供奉的佛像,我们都拜佛,但大部分人并不信佛,周王室就是这样一尊佛,诸侯国在它面前弯腰低头,并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干什么,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信徒。

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时代,这样的霸主,总共诞生了7位。

这样的情况下,诸侯国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还想着扩张,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兼并战争开始,周王室逐渐没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灭周,周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彻底被历史的大潮湮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即使周王广发英雄帖,也没人肯去帮他,周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周能存几百年,完全是诸侯们在讲究名分的时候还需要它这个招牌,到最最后秦国统一大势已定,周王已经毫无价值,索性直接灭了周赧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朝,也开启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的周平王,仅拥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地方,方圆600里地,人口至多一二十万,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军队,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几个诸侯派兵撑起来的,与晋楚齐等方圆几千里、人口百万、带甲动辄一二十万的大诸侯相比,它就是一个小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东周最好的光景给他100个姜子牙一般的人才,东周也撑不起来,底子太差,小国注定很难发展起来,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能上台面的总是那几个大国,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一直活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

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让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进镐京,杀父自立,这就严重破坏了周礼,这在讲究周礼的列国诸侯看来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为,为夺王位,勾结外夷,造成生灵涂炭,简直天理不容。所以诸侯们从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后来逐渐礼崩乐坏,大家也开始频繁的互相攻杀吞并。

当然,春秋时候,周王室还有一定残存的威信,几个诸侯霸主再怎么牛,也不至于在周王面前怎么摆谱,定期还是要去周王那拜见拜见,获得周王的口头名分。

而到了战国,2个标志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彻底破产,整套周礼也彻底被破坏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周安王承认田氏的齐王地位,那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宗法制说破就破了,那谁还拿你周王当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来投奔这样的君王。

春秋时周王好歹还有600里地,到了战国,周王的处境更差了,领土只有洛邑周围一小块,战国后没多少年就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万,还彼此间经常打来打去,而周天子还得在西周公那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和那些百万人口的大诸侯国家怎么竞争?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头衔,才让周王室活到了战国末期,当然,周王室被消灭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就像灰尘一样被随手抹掉了。


云中史记


东周为什么不学习战国七雄变法强大起来?原因两个:一、开局不好;二、朝政长期被国外控制

一、开局不好。

周平王宜臼因为联合西戎击杀周幽王,因此有弑父的名声,备受诸侯们的鄙视。即便是周平王在晋、秦、郑、卫四国支持下回到洛阳,得到了诸侯们的承认,但很多诸侯对周平王即便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但依然对周平王冷眼以对。

只有在西周时期受尽冷眼的宋国热心的为周平王跑上跑下,以此获取名望。

本来是一呼百应的周天子,结果变成了没人搭理的周天子,这就是周平王时的东周开局。

没人理就算了:秦国派人来说,要求以岐山为界;晋国要汾水地区;郑国要垄断东周卿士职位。就连南边的楚武王,竟然召集11个诸侯国开诸侯大会自封为王。

到了齐桓公时期,齐桓公为了称霸,就要求各诸侯必须尊重周天子:他好歹也是老大,你不尊重他,我就打你!

于是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就靠别人挣的面子得到了各诸侯的尊重。

到了战国,从晋国分出来的韩魏赵三国,兵强马壮的要求周天子承认是诸侯,周天子如何能够不承认?特别是韩、魏,既是姬姓之后,更是邻居。

由于周平王弑父的名声,导致东周受到了诸侯的冷遇,无力控制原本周国的关中地区,被秦国和晋国给瓜分了,只留下了洛阳一块地方。

如果周幽王太子伯服没有战死,那么东周的开局就会不一样:

作为周幽王正式册封的太子伯服即位,比起被拥立的周幽王弟弟周携王余臣、弑父的逆子宜臼,在合法性和支持度上不会存在瑕疵。

因此也不会发生二王并立而导致的丰镐成为废墟。周天子还是能够牢牢控制关东地区,秦国只能在陇山以西发展,晋国不会成为巨无霸,会东周压制死死的。

结论:东周想要开局好,只能选褒姒儿子太子伯服,不能选废太子宜臼!

二、朝政长期被国外控制

周平王时期,郑武公就以拥立之功和近亲两大理由长期霸占东周的卿士(执政职位,类似相国、丞相职位)。因此郑国首先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人一不是姬姓,二和周天子没有不亲,只能拉扯“尊王攘夷”这张虎皮,以谋求影响、控制东周,这就是春秋五霸的内心世界——垄断东周卿士职位。

但能够实现的是晋国。晋国以姬姓、地理近的优势,击败郑国,从此垄断东周卿士职位,挥舞周天子旗帜,指南打北。但楚国就是不服,和晋国一打就是百年。

由于楚国长期和晋国作战,于是就成为了周天子意图用来抗衡晋国的力量。王子朝之乱时,王子朝就是逃去楚国,很明显是想用和晋国对抗的楚国力量夺位。

晋国三分后,东周虽然没有被国外控制了,但多了两个兵强马壮的邻居:韩、魏两国。


东周为了强国做过哪些努力

不要说东周没有为振兴东周而努力过,只是东周作为天下之主,政治是周天子最大的优势,军事才是诸侯们的事情。而且东周周边都是诸侯国,实在没有扩张的空间:东边是郑、齐,北方是晋,南方是楚,西方是秦。

东周要想扩张土地,只能宣战诸侯。但这个办法不可行:1、春秋五霸摆明态度要代劳,周王既无实力也没有插手空间;2、即便能宣战诸侯,也不能灭了夺取土地,因为他是你封,你还只能继续册封;3、天子攻打诸侯,有损声望,诸侯寒心;4、周王要攻打诸侯,只能是西周时的周天子率领诸侯攻打模式,不能自己单独开战,否则很可能打不过,又拉低自己到诸侯的地位。

因此,东周只能用权力平衡的策略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大致的做法就是致胙。齐、楚、秦都有周天子致胙的记录。

1、葵丘诸侯会盟后,周景王致胙齐桓公。结果是诸侯开始背叛齐桓公:“诸侯颇有叛者”,东周宰孔甚至挑拨晋献公不要去参加齐桓公的第二次葵丘诸侯大会,成功挑拨晋国和齐国的关系——之后齐桓公就以讨伐晋国内乱为名出兵。

2、楚成王时,周天子致胙。结果: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伐楚,楚国击败宋襄公,自后一直努力和晋国争霸。

3、周显王5年,周天子贺伯秦献公;周显王9年,周天子致胙秦孝公;;周显王26年,周天子贺伯秦孝公;周显王33年,周天子称贺秦惠文;周显王35年,周天子致胙秦惠王。

从秦国多次被周天子贺伯致胙,可以看出周天子就是意图用贺伯致胙的方式来挑拨诸侯之间的内斗,好自己从中获利。

晋国、齐国、楚国、魏国等没有秦国这么多的贺伯致胙记录,很可能是因为史料的遗缺所导致的。

当这个诸侯被周天子贺伯致胙时,其他诸侯就会嫉妒、仇视,原本的盟友关系就会断绝,其他诸侯就会集中对付这个诸侯。

周天子就是贺伯致胙的方式,来平衡诸侯势力以达到让东周保持优势的目的。

综述

东周因为周平王的弑父名声被诸侯冷遇而开局不好,加上长期被郑国、晋国长期垄断朝政,难以在自己发展、壮大,重新恢复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实力。

但东周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自己天子的政治优势,通过贺伯致胙的方式,挑拨诸侯间的关系,让各诸侯进行内斗,平衡诸侯势力,防止单独一个诸侯壮大威胁自己。

唯一的变数是:战国开始时,三家分晋,齐、秦、楚三国都陷入自己的内部危机,周天子手中没有工具可以利用,致使魏国独霸。虽然周天子在魏国独霸时先后给秦献公、秦孝公贺伯致胙挑拨秦魏两国之间的关系,但因为魏国独霸后在秦国商鞅的劝说下,一心想要称王,没有成功挑动魏国和秦国进行争斗。

就在魏国独霸称王时,齐、楚、秦三国先后进行变法而强大,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在徐州相王之后,周天子原本的优势就失去了,进入了等死的阶段。

东周在战国被忽视,失去了周天子的优势,原因就在于诸侯国加大兼并、变得强大而无力控制;诸侯称王,周天子的优势荡然无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