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罗玉波


阳谋的智慧

皇叔刘备为什么会摆摊卖草鞋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最伟大成就。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亲儿子,汉武帝的亲兄弟刘胜。

(前154年)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势力,果断地采纳主父偃的上书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制定封号。——阳谋

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立贵不立长。在“推恩令”的这一推之下:使诸侯王都会分封子弟为侯,那就是以前没“编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号。总体看来“推恩令”的颁布,诸侯王并没有损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孙,只好不坏,何乐不为呢?就算个把有大智慧看得远、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缄其口。

这一推,可以说当时是举国欢腾,毕竟嫡长子就几个,而庶子却是数以千计。就中山靖王刘胜而言,可是有120多个儿子,其中就有个儿子刘贞受皇帝封号为--(陆城亭侯)。

这一推,说好话的太多了,举国拥护,也没人会出来抵制了。

后来的这一推再推,就把刘备的祖宗刘贞(陆城亭侯)推了11代到刘惠(济川侯)。再推到刘雄已经没什么可推,也不可能有什么封号,这刘雄的有个孙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摆摊卖草鞋的那个......巨擘的势力,变得犹如瓦砾。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强大势力,化整为散,随时可以各个击破。

“推恩令”颁布推行,用以解决中央专制皇权与诸侯国之间日益激化的尖锐矛盾。不失为一项最为明智的法令,它使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

再推行“算缗法”、“告缗法”、“均输法”,统一货币,统一物价;将冶铁、煮盐、酿酒等归由国家垄断经营;推广“代田法”和耧车,大修水利,治理黄河等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为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沐播君


作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有他实施的必要条件,让诸侯们想反不能反!

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推恩令是一项明显的削弱诸侯王实力的政令,那么诸侯王为何没有群起反对呢?其实不是诸侯不想反对,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对抗朝廷了!

汉朝削弱封国的政策,从文帝就开始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了西周、项羽的分封政策,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刘氏子孙。“白马之盟”后,天下诸侯王只剩下刘姓后代了。

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财政、军政、民政都在诸侯王的手中,对帝国的统一和安定,始终都是一种威胁。



尤其是平定诸吕的过程中,以齐王刘襄为首的诸侯出了大力,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被拥立即位的汉文帝十分担忧。

汉文帝的即位,让很多诸侯王都蠢蠢欲动,感觉自己也能过一把皇帝的瘾。汉文帝三年,诛吕行动中,立下大功的齐王系一员,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很快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没过多久,汉文帝的七弟淮南王刘长,也打算起兵,但是还没行动,事情就泄露,被朝廷知道了,汉文帝传召刘长回长安,废掉了他的王位,后来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他的三个儿子。



鉴于诸侯王的逐渐尾大不掉,朝廷内部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

大才子贾谊上《治安疏》,提议“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虽然认为贾谊的主张还不到实施的时候,但是却也听进去了,在原本的封国丞相由中央任免的基础上,加强丞相的权力,分化封国势力。

汉文帝十六年,抓住最强大的齐王刘则病逝,身后五子的机会,实行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同年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初步开始削弱封国。



“七国之乱”强大的出头鸟都被打掉了

汉景帝三年,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减楚王、赵王、胶西王的封地,接着准备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

汉景帝削减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刚刚到达吴国,吴王刘濞就诛杀了朝廷在吴国设置的两千石官吏。

同时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起兵,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向西准备攻打长安。



景帝刘启轻信诸侯的鬼话,在东市腰斩晁错,并将晁错满门抄斩,企图以此平息叛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平叛,以周亚夫率领主力抵御吴楚叛军,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率军平定齐地叛军。

在梁国,周亚夫利用梁王刘武拼死抵抗住联军的进攻,自己率军从武关偷袭吴楚联军后方,切断叛军后勤,最后吴军偷袭汉军营寨不成,反被大败。



吴王刘濞逃入东越国,被朝廷诱杀,吴军败亡后,楚王刘戊自杀。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久攻不下,栾布率汉军到达后,三王退军请降,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全部伏法被杀。

郦寄在栾布的支援下,水淹邯郸,攻破赵国,赵王刘遂自杀。历时三月,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被平定。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趁机削减各封国郡县,朝廷控制的郡县彻底超过诸侯国。同时,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诸侯国的权力被大幅削减。



可以说,七国之乱是封国势力的巅峰,叛乱被平定后,各诸侯国中的死硬派和刺头都差不多被拔掉了。虽然还没有彻底解除封国的威胁,但是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大不如前来。

汉景帝时期以后,除了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封国,大部分封国的土地只有一郡之地的大小了,这样各封国就很难积蓄起对抗朝廷的力量了。

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对诸侯内部势力的分化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推恩”推的是皇帝的恩,用的却是诸侯王的地。



受恩者是诸侯王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孙,按照宗法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封国,而庶出的其他子孙,很快就只能成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富家翁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本是同根兄弟,你的子孙世代显贵,而我的子孙日益衰落,最后都有可能像春秋战国那些王子、公孙一样,成了放羊娃了。

当然了,如果诸侯王都是专一的情种,只钟情一个老婆,管住自己的裤裆,就是生一个儿子,宠爱一个老婆,那么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诸侯王恐怕基本没有,像中山王刘胜,生了二百多个儿子,真是造人机器啊!



人性都是贪婪的,嫡长子继承了王国,其他的儿子也想有点好处啊,所以汉武帝就颁布了推恩令,命令诸侯王分裂自己的土地,分封其他的儿子建立侯国,那么大家都可以享受政治特权了。

其他儿子自然很高兴啊,本来自己一无所获,现在自己也能有封地了,自然是对皇帝和朝廷感恩戴德。

如果诸侯王或者是他们的嫡兄长反对的话,这就相当于断其他兄弟的财路啊,那么这些本该可以获得侯国的王子们肯定要起来反对的。



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内部就出现了分化,那些想维持王国庞大势力的嫡长子和其他兄弟彻底站在了对立面。

一旦不能满足兄弟的要求,那你们也别想好过了,指不定那天说话不注意,被其他兄弟听到了,立马给你告到朝廷去,就等着被治罪吧。

所以说,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将诸侯王的子孙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让他们无法与朝廷对抗。

淮南王刘安叛乱,拒绝推恩令,藩王子孙都不答应

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入京觐见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与国舅田蚡会晤,被田蚡一顿忽悠,就相信了汉武帝没有子嗣,以后他有机会争夺皇位的鬼话。



自此开始在封国准备谋逆争夺皇位的准备,不巧的是,在刘安与太子刘迁日夜谋划叛乱的事情的时候。

他的庶长子刘不害,因为不得他的喜欢,王后、太子等都不把人家当作他的儿子。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很有才学,怨恨刘迁轻视他的父亲,同时也因为父亲不受喜爱,未能获得封侯,所以心生不满。

元朔六年,趁机向汉武帝告状,说知道了淮南王太子谋逆的事情,汉武帝派出廷尉负责审理,刘建供出来刘迁勾结朋党的,意图不轨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派廷尉张汤前往淮南国,逮捕刘迁,同时拜访淮南国中尉,考察淮南国情况。



这时刘安和刘迁父子坐不住了,准备起兵造反,结果老是没有机会对淮南国相和内史、中尉下手,而一再拖延。

最后张汤到达淮南国,参与谋划的伍被直接找到张汤坦白从宽去了,廷尉张汤迅速派兵逮捕太子刘迁,包围淮南王宫,收监淮南王刘安,以及其他参与谋逆的人员。

淮南王刘安谋逆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经大臣和王侯商议后,判处刘安、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满门杀尽。

淮南王刘安一家的遭遇,为“推恩令”做了一出活生生的广告啊,就是因为庶出子孙的不满,直接检举揭发,最后满门被杀,有了这个先例,其他的诸侯王谁还敢再整幺蛾子啊,全都乖乖地执行了!


公子无忌shy


我们总说某人善使阴谋诡计,而用阴谋的人也总是为人所不齿。但和卑劣的阴谋相对还有一种极其高明的计谋叫阳谋。“推恩令”就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不仅是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个无解的计谋!


(汉武帝画像)

那么阳谋“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样的计策呢?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绍之前,先来介绍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时代背景。

郡国并行制

自太祖刘邦开国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因此并没有完全采用郡县制,而是封国与郡县并存,希望同姓诸侯王能够作为大汉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刘家的统治!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维护了统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同姓诸侯却不断坐大,渐渐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坐镇长安的汉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西汉郡国并行制)

需要强调的是,汉朝的诸侯王不同于后来朝代的有名无实的王爵,汉朝的诸侯王是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还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可以类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诸侯国王要将所有的

所以从汉文帝开始就在着手削藩,而到了汉景帝时期直接下令削藩,强制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和土地,这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国以为其余六国也皆被除国。但是直到汉武帝初期,仍有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且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汉武帝一筹莫展的时候,主父偃出现了,他就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阳谋—推恩令,而汉武帝也是听完立即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那么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主父偃影视形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原来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只能将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剩下的虽然是诸侯王的儿子,但是在诸侯王死后却分不到一丁点的土地。这种情况下诸侯王国始终是铁板一块,中央朝廷很难对其下手。而推恩令则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简单的说就是要诸侯王将一张大饼分成若干分小饼,然后小饼又继续分成若干更小的饼!最后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却不断加强,以至诸侯不再能对中央朝廷构成任何威胁。


(推恩令图解)

当然这些手握土地的诸侯王当然就是那第一个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个。因为和他同一血脉的子弟可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对于汉武帝却是感恩戴德!因为按照以前的规则,他们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却使得他们也能分到土地,那他们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诸侯王即使想要反对,那么很快就会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这么做,就违反了汉武帝的政令,汉武帝就有理由对付他了。这样外有汉武帝,内有其他子弟的压力,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权力和土地,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则是必败无疑,到时候不仅仅是现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没了,我想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哪个诸侯王敢于抵抗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影视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剂毒药一样,被汉武帝扔到了各个诸侯国那里,不费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这些雄霸一方的诸侯国,而他们还不敢有所反抗,这真的是很无解的一个计策。而多年以后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说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汉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轻轻松松废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们却不敢有一丝的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